为什么家长总认为考不好就是玩手机「孩子高三了还想看手机怎么办」
一年一度的中高考临近,绝大多数学生这会儿都在紧张冲刺,因而备受师生和家长们关注的考前心理状态也成了头等大事。记者从各大医院了解到,近期心理咨询门诊的求诊者有四分之一是初三高三学生,有不堪大考压力的学生出现考前焦虑,然而还有一些小患者却以沉迷手机和网络游戏来应对……为何中学生群体成为“游戏瘾”的“重灾区”? “游戏成瘾”背后原因是什么,该如何预防?心理专家如何帮他们戒掉“手机瘾”?据悉,网络成瘾或游戏障碍,已于2017年被世卫组织列为精神与行为障碍疾病,相关专业治疗也正在展开。为此,记者采访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张栩,一起为有这样困惑的家庭和家长支招。
讲述1
“崩掉”的好学生沉浸网络无缘今年中考
今年14岁的桐桐(化名)“沉浸”在网络的世界里已经有一年时间了。开始的时候,还只是玩手机玩到比较晚,父母也就是提醒一下,没发觉任何异样。后来渐渐发展成大人说话也不搭理,眼睛始终盯着屏幕,甚至除了在校时间,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手机屏幕上。原本一直在校成绩和兴趣才艺都发展得不错、让父母骄傲的桐桐,一下子好像换了个人。
“按原计划,初三以前桐桐就能考出钢琴十级,可是现在她彻底放弃了钢琴训练,我们怎么说都说不通。 ”桐桐妈妈张女士无奈地告诉记者,有一次,钢琴老师打电话来,说桐桐已经两个周没来上课了。 “在焦急的寻找下,我们最终在钢琴老师楼下的饮品店找到了她,当时她正在打手机游戏。 ”张女士这才注意到了孩子的异常,她开始禁止桐桐接触手机,而桐桐的反应更让家长吓坏了。
被限制玩手机的第一天,桐桐开始大发雷霆,在家里大声哭喊,甚至将茶几上所有东西都摔碎。接下来几天,她绝食抗议,学校也不去,每天躺在床上一言不发。经过反复对抗,无可奈何下,父母只好给她办理了休学。
经过心理医生的治疗,桐桐的情况现在有好转,但整个恢复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心理治疗及家长的陪伴。今年本应该参加中考的桐桐,只好准备明年中考。
缺乏自省的责难有些“瘾”是被逼出来的
孩子一旦沉迷网络游戏,家长往往第一时间把全部责任归咎于游戏,提起来就恨得咬牙切齿,觉得是游戏毁了孩子。但在心理医生看来,这种指责过于简单粗暴,缺乏自省。
据张栩介绍,目前因为网络成瘾来到心理科就诊的患者年龄愈发低龄化。 “前些年一般是16—18岁的青少年占大多数,这几年已经集中在14—18岁,甚至有小学生。 ”在接受治疗时,桐桐曾向医生吐露心声,沉迷游戏是因为她觉得学习压力太大了。 “父母总期待我能考第一,每次都能进步,我必须一直很努力,感觉太累了。 ”桐桐说,她不止一次跟父母诉苦,非但没得到安慰,反而换来的是周末“一对一”补课,她最初只是想通过游戏来减压,没想到成瘾后压力反而更大。
“治疗网瘾需要‘因地制宜’,了解孩子上网成瘾的真正原因,针对性地解决才是良方。 ”张栩说,批评、打骂,一味强制“斩断”孩子与网络的联系,或使孩子更加叛逆,造成厌学、患病、暴力行为等不可挽回的悲剧。对网络迷恋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积极的上进心,使其具备辩证客观分析、评判问题的能力,具备较强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从而拥有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较强的能力素质。
讲述2
现实中很节俭却在网络世界一掷千金
还有一名近期接诊的高三生倩倩 (化名),也让张栩印象深刻。 “近两年时间她在游戏里共投入了几万元,购买游戏角色的衣服、饰品。 ”张栩回忆,“我跟她聊天,发现孩子平日也是很节俭的小姑娘,用她自己的话说,买包海苔都要货比三家。 ”但就是这样一个节俭的女生,硬是把父母给她的所有零花钱,全部都用在了一款游戏里。
原来,在游戏世界里,倩倩是一个众星捧月的“社交王”,但现实中的她,矮矮小小的,说话也不敢直视别人。 “像是一种伪装,用它来将自己包裹起来,获得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感受到的重视与关注。 ”张栩分析认为,形成网瘾的心理根源一般是某种心理需求没有被满足,这部分青少年在现实中往往缺乏自尊、自信,自卑情绪很重,因此很容易迷恋上网络,在虚拟的环境中释放自身的压抑情绪。
像这个故事中的倩倩,在网络世界没有批评、没有指责,投入游戏,只有鼓励和奖赏,而且即刻兑现,不用辛苦的等待。这种快速奖励的机制,刺激了个体大脑分泌令人愉悦快乐的多巴胺,可以说网络给了她充满赞赏的即刻成就感,而对倩倩来说,这些网络空间和游戏带来的刺激感、愉悦感甚至幸福感在真实的生活里难以找到。
做孩子的盟友设定合理的规则和界限
张栩表示,目前对网络游戏成瘾的治疗,临床上多采取家庭、药物、心理咨询相结合的方法。但药物治疗只能减轻部分症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关键还是在于父母的陪伴,家长一定要试着多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需求,让孩子过上有质量感、有愉悦感、有意义感的生活,孩子就会慢慢从网络和游戏的漩涡中解脱出来。 ”
“有许多父母看到孩子有上网成瘾的迹象,就把手机或电脑立即拿走作为一种惩罚,孩子当然也会非常生气。有些父母则感到很恐惧,不再让孩子上网,认为这是摆脱这个问题的唯一方法。实际上,这两种方法都可能带来麻烦。 ”张栩指出,因为这两种方法都会让孩子内化为自己不是好孩子,家长在阻止他们喜欢的东西,由此他们会把家长视为敌人而不是盟友。
而家长需要做的是,与孩子一起坐下来讨论使用互联网的时间,由此确定一个使用量的界限,如:作业后每晚上网一个小时的时间,几个周末的时间等。帮助孩子遵守规则并记住,给予及时的鼓励与奖励,从而使孩子认识到家长并不是要控制或改变他们的个性,而是在努力帮助他们摆脱心理上对互联网的依赖。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杨健 徐小钦摄影报道(除署名外)
来源: 青岛早报
孩子马上要进行考试了,各科也不复习,孩子整天玩手机怎么办?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使用手机和网络游戏的频率越来越高,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最头疼的问题是孩子沉迷于使用手机和电子产品的时间过长,家长担心影响他们的学习、身体健康和未来的发展。
孩子整天玩手机怎么办?
1.在家准备更多的书
孩子大多处于好奇心旺盛的年龄,对一切都充满好奇,所以在家多准备一些书籍,购买适合自己年龄段的书籍和科普书籍,让孩子有空的时候阅读。 书中的故事会吸引孩子爱上阅读,让他们不忍心玩手机。
2、设定时间,培养孩子的自律性
如果孩子养成了玩手机的习惯怎么办? 一是给他规定时间,手机只能在规定时间内使用,培养孩子的自律性; 然后鼓励或陪伴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3.家长要加强监督
孩子们很难完全不接触手机。 对孩子使用手机学习应让孩子满意,但家长应加强监督检查,防止孩子以学习为名将手机用于其他目的。
4. 家长要爱护手机
如果孩子提出玩手机游戏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要求,必须明确拒绝,并进行解释和教育。 此外,家长不要将手机随意留在家中,以防止孩子未经家长同意直接拿到手机的现象。
5、更换手机陪孩子
家长要放下手机,多陪孩子,多陪孩子玩游戏,多陪孩子培养更健康的爱好,多玩体育、益智游戏等趣味活动,多带孩子到户外散步,减少孩子依赖 在手机上。
孩子玩手机的原因:
1、手机充满了新鲜事物
我们都知道,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还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他们的知识不够广博,思维不够成熟。 互联网上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资源和信息,比如其他国家发生的事情,新兴技术,还有很多游戏。
2.游戏给孩子带来满足感
说起沉迷手机,最重要的就是沉迷于手机上的大量游戏。 手机游戏的类型很多,从益智游戏到虚拟游戏。 孩子之所以沉迷于这些游戏,是因为它们能给孩子带来极大的精神满足。
3.太孤单
没有人陪伴孩子。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 父母忙于工作,孩子们觉得太无聊和孤独,于是就把自己的心情放在了手机上。 手机上也有丰富的资源让孩子开心。
临近高考,孩子沉迷手机,家长的正确做法是什么?
临近高考还沉迷于手机,这种事情不论是发生在哪个家庭中父母都是会生气的吧!我个人是觉得孩子在这个时候还没有把心思放到学习上,那只能说他根本没有意识到高考对于她们而言意味着什么,这简直就是在拿自己的人生做赌注,丝毫不考虑自己以后的人生。
我当时上高中的时候班里也有不爱学习的,即便是到了高三他们也都是整天在玩,如果说他们的父母知道他们每天在学校里不好好学习,怕是也淡定不了。但是我个人是觉得这个时候让孩子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也是赶不上的,虽然我们常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但是高考不等同于一般的考试,这是对所有所学知识的一个综合考试,短时期想要补起来是不太可能的,而且这马上就要高考了,时间确实是来不及了。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让孩子一直沉迷于手机中。接下来我就说说这个时候家长应该怎么做。
一、跟孩子谈谈未来。大部分孩子到了高三也就成年了,即便是没有成年也快成年了,所以她们这个时候也都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其实他们也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父母就可以去跟孩子好好谈谈对未来的规划,看看孩子自己是怎么规划自己的未来的。如果说孩子有别的想法,不是只通过学习这一条路,父母可以尝试着去听听、去接受,但是如果孩子的想法就是不切实际,父母就要好好跟孩子谈谈了。反正我是觉得这个时候跟孩子谈学习也不太实际,况且即便把孩子的手机没收了他心思不在学习上,仍旧不会好好学的。
二、尽量引导成功。如果我的孩子是这样的话,说实话我对他这次的高考都不会抱有什么希望了,但是我仍旧希望引导他成功,如果说他能从此就戒掉游戏意识到好好学习的重要性,我可以陪着孩子再来一年,毕竟第一学历是很重要的,只要孩子能够意识到自己之前的不对、能够真的沉下心来好好学习,我就觉得很棒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