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号的逻辑,小升初摇号过来人建议
原标题:专家谈丨赵锐:“摇号”其实是个经济学问题
经济学者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帮助人们理解政策选择,以及这些选择会产生的无意后果,并发现背后的作用规律。从经济学角度观察“摇号”在供求关系中的应用,有助于我们理解更多的政策原理。
为什么要采用“摇号”政策?很多人都会回答:因为供不应求,因为商品短缺。这个理解没有错,但只是1.0进阶的认识。供不应求的物品并不少,为什么买房、上学要“摇号”,当年买一部最新的“苹果”手机却没有“摇号”?
只要货币价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原标题:专家谈丨赵锐:“摇号”其实是个经济学问题
经济学者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帮助人们理解政策选择,以及这些选择会产生的无意后果,并发现背后的作用规律。从经济学角度观察“摇号”在供求关系中的应用,有助于我们理解更多的政策原理。
为什么要采用“摇号”政策?很多人都会回答:因为供不应求,因为商品短缺。这个理解没有错,但只是1.0进阶的认识。供不应求的物品并不少,为什么买房、上学要“摇号”,当年买一部最新的“苹果”手机却没有“摇号”?
只要货币价格还能对稀缺品的分配起作用,就不能称之为“短缺”。换言之,只有当拿钱也买不到东西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短缺。“苹果”手机可以通过提高价格解决短缺,让没勇气卖肾的人自觉退出,减少需求量以达到市场出清的最佳状态。而房子和名校学位,既不能随行就市任性涨跌,也不是谁出钱多就卖给谁的。
这就是经济学上 “稀缺”和“短缺”的区别——认识到这个层面,恭喜你达到2.0进阶。如果要再增加一下感性认识,可以去问问长辈们,当年使用粮票、布票、自行车票捉襟见肘的短缺生活体验。
当我们发现,需要依靠非货币成本的上升来分配商品或服务时,才是现实生活中的短缺。排队、摇号甚至找关系、找“托儿”,这些就是非货币成本。尽管其中可能要支付一些货币,但并不是商品本身的货币价格。还有你付出的人格尊严、被击破的做人底线,都是万恶的“非货币成本”,也是你眼前苟且的根源。
产生非货币成本的原因,是价格受到了管制,价格规律不能调节稀缺品的供求关系,进而对供给方和需求方都产生了误导。商品房和学费的价格,是经过复杂成本核算之后才报备定价的,更因为涉及民生问题,一直是管控较严的领域。
在“限价”政策管控下,供需双方被一再误导,“智慧火花”开始迸发。供应者方面:必须寻找其他手段,使事情有利于我。于是房子半夜开盘、缩水绿地、蒸发幼儿园。于是在社会补习班“点考”招生、电话招生、招引外地借读生。需求者方面:必须寻找一切可利用资源,抢先获取稀缺品。于是……种种。
如果不为这样分散凌乱的“自我调节活动”提供规则,最终结果可能不是逐渐有序,而是更不可承受的一片混乱——所以,咱们“摇号”吧。
但这样的政策选择会产生一些“无意的后果”。 “摇号”是为了让更多人有机会买房和上名校,并不能增加总供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供需矛盾。所以只能从需求方下手,附加条件抬高门槛,通过减少需求者来调节分配。
于是你要证明自己是刚需家庭、常住户口、市区学籍、参加面谈等等,而这些又难不倒拥有“智慧火花”的供需双方,最近新闻里就提到一些手段,细节不可描述。但从需求方入手的调节,短期内会进一步激化供需矛盾。
对供给方也会产生“无意的后果”。房地产商失去了价格激励,可能就会减少对质量的投入,热心于“短平快”项目。名校失去了优质生源激励,会降低对社会资源的吸引力,更多通过进校再考试分班,强化重点班、普通班的层级体制。
仅从小升初“摇号”观察,二三线中学又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终于能从长期被碾压的生源大战中解脱,可以获得部分优质生源。成就或摧毁一所学校的名气,其实只需要三年。“摇号”从需求方下手,三年后终将影响供给方的结构——要么再培育出十个“五大名校”,要么就消灭“五大名校”。
无论住房还是教育,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还是要从供给侧解决。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