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怼对骂的商机微博为何成了养蛊场
当大家都跻身于网络世界后,却产生这样感觉:网络世界真暴力!譬如微博这种公共社交平台,如今沦为群体骂战角斗场,成千上万人恶言相对、不共戴天。很多极端言论博得大量转发、评论,引领骂战潮流,简
二十年前网速非常慢,用吱嘎作响的“猫”上BBS聊天,感觉真是进入了新奇世界,见识到很多前所未闻的知识和信息。后来随着科技发展,网速如梦幻般提升,价格大大降低。尤其在移动网络普及之后,很多人低头浸泡在手机里,甚至不看路,连交通安全都不顾。终于理解啥叫网络世界:网络不仅是一种联络方式,简直就是把世界搬到网络中运行。
当大家都跻身于网络世界后,却产生这样感觉:网络世界真暴力!譬如微博这种公共社交平台,如今沦为群体骂战角斗场,成千上万人恶言相对、不共戴天。很多极端言论博得大量转发、评论,引领骂战潮流,简直就像进了“蛊斗”盅。
有些观点堪称世界级奇葩,譬如所谓大搞身份政治的极端主义,打着争取某某少数群体权益的幌子,其实是煽动仇恨、对立(不仅仅是歧视)。我本人支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坚决反对煽动一群人去仇恨另一群人,这是图什么?难道还嫌世界不够乱吗?
很偶然机会,了解到某些大V背后的引战撰文小组,是高度组织化的。要想将论战话题炒热、持久,仅靠感性和情绪仍不够,还需要深谋远虑、挖掘策略陷阱、一环套一环、一步接一步,将数千万网民罗织其中,在这方面,善于策划和逻辑思维非常重要。
原来这背后的一切,都有巨大利益原因。因微博算法只看数据流量,流量巨大能带来更高广告利润,所以“广告共享计划”就是千方百计鼓励流量冲天。用少量利润作为佣金,鼓励“民间高手”创造流量。而“高手”们发现:理性、客观的话题反响平平,科普类知识则效果更差,最能激起流量高潮的是骇人听闻之妄言……这种网络趣味低俗化趋势,就是经济学的“格雷欣法”——劣币驱逐良币。
一位资深IT人士说:二十年前网民多是大学文化程度,气氛当然平和些。但即便当时上网费用贵,网络公司仍是几十亿几百亿往里砸钱的净投资阶段。只有全民上网、全民冲流量,才能开始盈利。还真是这样:我在微博“广告共享计划”总共得到3.20元,写科普题材挣得的流量太少了。而推荐此计划的博友曾一下得到一笔钱而兴高采烈,因他在一个极端话题里被巨V点名批驳,随后被巨V的上千粉丝群起围攻、侮辱谩骂,论战与对骂反而带动他的流量激增……这颇似旧时“天桥把式”的“人肉沙包”,仨大子儿打一拳,五个铜板踹一脚,确能赚到钱,但这种缺乏尊严的赏金,对人的心灵和情感绝非正面影响。
普通人被骂、被很多人骂,应该不会开心吧?但在网络上,某些大V发表极端观点被骂、被很多人骂,却是开心得很,因为越多人骂,意味着看到的人越多、传播越广,意味着越多的人点到附在后面的广告,自己也就越挣钱,意味着自己的知名度也就越高。这就是社交媒体成为养蛊场的机制。
其实,网络大乱斗不仅国内存在,也是全世界、全人类目前的共同问题,境外的社交媒体,Facebook、Twitter……都一样。
譬如上半年闹得风风火火的马斯克收购Twitter案之所以搁浅,就是因Twitter不愿交出其虚拟用户、网络机器人的秘密。说到底,Twitter为了赚广告费,便自我炒作,很多“用户”都是后台操控的虚拟ID,而大量引战话题是其雇用的网络写手、职业骂家所为,甚至因人力资源不够,还采取了AI冒充用户,混杂在人群中哄抬骂战,谓之“网络机器人”。
Twitter不愿将这秘密交给马斯克,主要原因是这数量实在太大、太难看了,Twitter坦承:离开广告根本无法盈利。而马斯克想收购之原因并非看重其广告收入,而是想借其发展数字加密货币来盈利。
然而,微博没有数字加密货币业务,所以只能效法Twitter的玩法。更兼人口众多,如果某些话题火了,大家同时上阵互怼对骂,网络带宽都不够,颇为拥堵卡顿,哪儿还用得着虚拟用户和网络机器人呢?
所谓,多数人无知、少数人无耻,导致很多灾难。微博变成“养蛊场”,原因也是大抵如此。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美逸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