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省级行政区划调整方案,中央行政区划最新划分
这其中例如直辖市的增设,诸如焦点城市深圳、青岛、大连、喀什等等;另外还有省级行政区域增设,诸如淮海、兴安、南疆等等。
针对省级区划的调整,在我国建国以来先后也有多次变动,正是目前城镇化推进的关键时期,因此,才有了种种相关的热议与猜测。
那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省级区域
最近在国家民政部透露的消息当中,将会推动相关的区划调整,由此带来了更多的遐想空间。针对多年来坊间多个猜测,除了地方市(地州盟)、县(市、区)部分区域调整之外,省一级区划范围会不会发生变动呢?
这其中例如直辖市的增设,诸如焦点城市深圳、青岛、大连、喀什等等;另外还有省级行政区域增设,诸如淮海、兴安、南疆等等。
针对省级区划的调整,在我国建国以来先后也有多次变动,正是目前城镇化推进的关键时期,因此,才有了种种相关的热议与猜测。
那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省级区域有着哪些大的变动?
1949年4月成立沈阳、抚顺、鞍山、本溪4直辖市与辽东、辽西、吉林、黑 龙江、松江、热河6省及旅大行署区,8月成立察哈尔省,省会设在张家口市,1952年11月撤销分别划归山西、河北2省;同年8月成立平原省,省会设在新乡市,1952年撤销分别划归山东、河南2省;1950年,设旅大直辖市。
1949年分别成立苏北、苏 南、皖北、皖南4行署区与划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4个行署区;1952年撤销苏北、苏南2行署区合并为江苏省;撤销皖北、皖南2行署区合并为安徽省;撤销川东、川南、川西、川北4行署区合并为四川省;另外南京降为地级市,划归江苏省。
1953年,哈尔滨、长春2市升格直辖市。
1954年,撤销华北、东北、西北、华东、西南、中南六大行政区,所属各省级单位由中央直辖;撤销辽东、辽西2省,合并为辽宁省;撤销松江省,并入黑龙江省;撤销宁夏省,并入甘肃省 ;撤销绥远省,并入内蒙古自治区。
同年沈阳、旅大、鞍山、抚顺、本溪、哈尔滨、长春、武汉、广州、西安、重庆11直辖市降为地级市,分别划归辽宁、黑龙江、吉林、湖北、广东、 陕西、四川7省。
1955年,撤销热河省,分别划归河北、辽宁2省及内蒙古自治区;撤销西康省,并入四川省;撤销新疆省,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8年,设立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省改设为广西僮族自治区,1965年更名广西壮族自治区;天津直辖市改为河北省辖市,此后河北省行政中心由保定市迁到天津市,1966年,河北省行政中心再由天津市迁驻保定市,1967年天津市升格直辖市,1968年河北省行政中心由保定市迁驻石家庄市至今。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1988年撤销广东省海南行政区,设立海南省,省会设在海口市。
1997年设立重庆直辖市。
1997年、1999年分别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与澳门特别行政区。
在此期间,在省级区域重新设立的同时,除了河北与天津多地调整之外,另外还有东北地区以及甘肃、宁夏的不少地区也有较大变动。
而从地域分布看,从建国以来的几番省级区域变动当中,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为变动较大的地区;中部仅有1个平原省与武汉有着变动。由此看,未来像京津冀、中西部、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会不会成为重心呢?
例如一直传闻设立深圳直辖市、雄安直辖市、喀什直辖市,以及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省等等哪个会最先出现在世人面前呢?
对此,或都是个遐想或预测;但是,对于合理的设想,我们也将拭目以待。
求1949至今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变化详情
东北地区行政区划重大调整为了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步伐,党中央、国务院已将沈阳市确定为“十一五”期间新的国家直辖市,根据目前东北地区的状况及现有的行政区划,从未来东北地区的定位来看,作为东北地区最大的城市、东北地区的核心城市——沈阳市,直辖事在必行!
未来沈阳直辖市,将包括现在的沈阳市、抚顺市和铁岭市。直辖市内将不设地级市只设地级区。
新的沈阳直辖市将包括:和平区(含沈河区)、大东区、皇姑区(含铁西区)、东陵区、苏家屯区、于洪区、新城子区、抚顺区(含抚顺市内四区及抚顺县)、铁岭区(含银州区、调兵山市及铁岭县)、新民市、开原市(含清河区)、法库县、康平县、辽中县、昌图县、西丰县、清原满族自治县和新宾满族自治县。18个县(市)区。其中市辖区9个,县级市2个,县5个。自治县2个。土地总面积达37237平方公里,总人口1200万人。
调整后的沈阳市行政区划,将使“新沈阳”的城市规模达到500—700万城市人口,从而使之成为我国特大都市之一,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的全国第三大城市。
盘点沈阳直辖市
1、主城区——新的和平区、大东区、皇姑区、东陵区、苏家屯区、抚顺区和铁岭区。一流的环境优美的理想居住地,集科研、教育、医疗于一体的科教基地;贯穿清代文化的历史古城区;涉及众多行业、领域的商业发展区及国际金融中心区。
2、沈阳及抚顺区:建成以清代文化历史名城的旅游商贸区;以沈阳故宫和抚顺萨尔浒为主线的清代旅游示范区。
3、浑南新区、铁西新区和道义开发区:建成合资、独资企业密集区;以信息技术产业为重点的高科技发展区;高教基地;新型汽车工业发展区;内联企业发展基地;重特大工业密集区;服务于重特大工业行业的高科技研发与推进区。
4、苏家屯、虎石台、沈阳西部及铁岭北部: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示范区;农产品深加工区、内联企业发展延展区。
四大旅游特色区:
——以新的主城区(含抚顺区)为主的历史古城特色旅游区。
——以沈阳植物园、怪坡、夏宫、新乐遗址、清福陵、昭陵、918纪念馆为主体的特色旅游及爱国主义教育游。
——以铁岭龙首山、大伙房水库、清河水库、辽代白塔为主体的回归自然游。
——以开原老城、调兵山古城、昌图文化遗址为主体的古城遗址游。
三大交通枢扭区:
1、充分发挥沈阳作为东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的地位,沈阳市的铁路密度居全国首位,是东北地区和关内相互交通的必经之路。沈阳北站是东北地区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站,哈大、长大、沈丹、沈吉、京哈、秦沈客运专线等都以沈阳为交点。
2、沈大、沈丹、沈抚、沈四、京沈、沈山、沈阳环城、环辽宁中部城市群高速公路也都是以沈阳为起点。并与辽宁省各市实现了市市通高速公路的道路网络建设。
3、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是东北地区最大的航空港,与国际、国内众多城市通航。现已开辟众多直飞日、韩、欧洲、美洲及国内航线。东塔机场为沈阳市的军用机场。
为了应对这个变化,辽宁已在全省范围内重新规划布局,将重点上马未划入直辖市地区与沈阳接轨的项目。
新的辽宁省省会:鞍山市(国家早就研究定论,鞍山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雄厚的经济发展潜力是辽宁所有城市中最理想的选择,最大的问题就是鞍山的环境问题)
新的鞍山市辖:鞍山市和辽阳市。
将包括:铁东区(含铁西区)、立山区(含千山区部分),辽阳区(含辽阳市内四区),海城区(不含腾鳌、南台、西柳及长大铁路沿线以西至与台安县接壤部分)、西柳区、南台区、汤岗子区(含千山区部分)、腾鳌区、首山区(不含辽阳县东部及与辽阳和弓长岭接壤部分地区)、弓长岭区(含辽阳县部分地区)以及灯塔市、台安县、岫岩满族自治县,13个县(市)区。全市土地总面积13982平方公里,总人口580万,使“新鞍山”的城市规模达到200—300万城市人口,进入我国特大城市前列城市,使之促进我国北方辽河流域经济圈的发展。杜钢建再话直辖市
五年后增设逾十?
文/记者 欧阳斌
倘若五年后真有十多个直辖市并立,大陆现有的权力和经济格局将完全改观,数亿人身份认同和发展机遇也将因为这场区划变革发生转变。
2003年9月29日《财经时报》报道:据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杜钢建说,按照已经"基本定好"的改革方案,条件许可的地方可能实行地方分治,并考虑增设直辖市的数量,直辖市将分中央直辖和省辖两种,同时拟增设副省级直辖市。一批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提出了申请,他们希望在走向"直辖"的过程中扩大区划范围。
中国大陆自1954年设立京、津、沪三个直辖市至今近50年,一直保持直辖市制度的稳定(中间只有两次变动:1958-1966年间,天津曾被撤销直辖市改作河北省省会;1997年因三峡建设需要,重庆被增设为直辖市)。按照大陆现行法律,直辖市的设立、撤销、更名,由国务院牵头、有关部委参与,在反复调查研究并征求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进行方案择优选择,拟定最佳方案。最后,以国务院总理的名义提出议案,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决定。参与研究人士透露的信息也由此具备权威性。
杜钢建是全国人大研究室特约研究员、中共十六大报告的起草人之一,并参加了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研究。该报道引起震撼性反应,经国内多家媒体转载,"哪个城市将成为中国第五个直辖市"很快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热门话题,青岛、苏州等地的市民开始在互联网上庆贺。
然而当本刊记者向杜钢建求证此事时,杜却极力否认自己说过改革方案"基本定好"的话,"地方分治"、"分中央级直辖和省级直辖"、"副省级直辖市"的提法根本不正确,他也没有这样说过,更未表示过增设直辖市是马上会出现的事。"财经时报误解了我的意思",杜钢建声明。
10月13日,记者在杜钢建家中对他进行了专访。
记: 你说媒体的信息有误,那么增设直辖市只是媒体在捕风捉影吗?
杜: 并不完全是,现在学者在呼吁,官员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地方一些城市也在驱动。但是真正要增加直辖市还有一个过程,还要细致的研究。不过十六届三中全会并不会讨论这个问题,《财经时报》误解了我的意思。
记: 关于行政区划的改革,中央的进度到底到了哪一步?
杜: 这些问题都还在研究中,现在有媒体说有"基本定好的方案",这并不是我的原话。行政区划的改革一直在做,省级以下的改革做得很多,只是没有被关注。
记: 那么中国直辖市增加是必然的?
杜: 当然了。开始大规模增加大概要在5年之后。哪些城市该直辖、哪些城市不该还要研究,哪些权力该放、哪些权力该收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行政区划的调整会触及利益的重新分配,会遇到很大的阻力,但是应该调整的就要调整,在这个问题上要与时俱进。
记: 你说"省辖市"的提法是媒体的误解,那么新增的直辖市全都是中央级直辖市了?大概会增设多少个直辖市呢?
杜: 是的,将要增加的直辖市全部是中央直辖市。现在的地级市就相当于省辖市,我不会提新立"省辖市","副省级直辖市"我同样没提过。至于增设直辖市的数目,现在很难对你说,可以用一个比较来大致说明:中国现在的直辖市太少了,一共才4个,而日本有12个。
记: 地方对设立直辖市是怎样的心态?
杜: 地方上当然很愿意,仅从行政级别上来说,它就和省是平级的了,这就会带来一系列资源和地位的提高。至于省里的心态,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当初立重庆为直辖市的研究进行了好几年,而从动议的第一年起,四川省断掉了对重庆的所有投资和项目投放。
记: 为什么要多设一些直辖市?为什么说设立直辖市是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一个重大调整?
杜: 直辖市越多,中央的权限就越大,因为它直接管理的城市多了。现在中央针对某些区域的一些政策很难贯彻,可以说非常困难,问题就在于中央管理的直辖市太少了。同时,直辖市的设立使城市自身的自主权也得到了提高。权限缩小的是省一级的行政区划,以后应当将权力向中央和城市两端集中,中央增强宏观调控的权限,地方增加自主权,省级行政区划的权力适当地缩小。
我国省一级行政区划的变化不大,长期以来只是设立了重庆直辖市,现在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区域经济变化很大,比如长三角、珠三角发展很快,而现有的行政区划、行政级别、行政障碍已经不利于经济的继续发展和资源的综合配置。
欲知详情,请查阅《凤凰周刊》总第127期(订阅电话:0755-25934567)
我国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演变有什么趋势及原因
越来越细致,权利越来越集中于中央.原因就是社会生产力适应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的产物.纵观中国历史上两千多年来的行政区划演变,大致可以发现以下四条规律:一是数量由少到多,辖区由大到小,层级由高到低;二是最高一级行政区大都由监察区、军区等转变而来;三是县级行政区最具有稳定性;四是三级制是历代政区的层级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
一、数量由少到多,辖区由大到小,层级由高到低
县级以上的同一名称的政区,随着历史的发展,通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那就是数量越划越多,辖区越划越小,到了一定程度,它的级别就会逐层降低,甚至走向消亡。
秦朝建立后,划天下为36郡,郡成为了最高的行政区划。到了秦朝末年,郡的数目增加到了48个。汉朝以后,由于秦郡的辖区较大,例如当时江西地区就一个豫章郡,于是将这些郡的辖区范围划小,一些郡被分成几郡,如析豫章郡置庐陵郡。西汉末年,汉郡(国)的数目已经增长到了103个。
东汉时期,领土范围比西汉要略小些,虽然一些郡国的范围比西汉时要小,但总体来说,两汉时期郡国的范围大小相差不是很大。到了东汉末年,随着州成为了最高的一级行政区划,郡国的地位下降,变为二级政区了。
三国时期,郡国的数目比东汉时期又增加了一半,郡国的辖区自然随之减小了。西晋时期,郡国的统领范围比三国时期又要小了一些。南北朝时期,随着大量新郡的设置,郡的辖区范围呈直线下降趋势。隋唐以后,郡作为一级行政区划便从历史上消失了。
州的变迁最具有典型意义。州在东汉末年成为郡县之上的一级行政区划的时候,数量只有13个。其时,州的地域范围十分广阔,在南方的州由于人口稀少相当于今天两三个及三四个省的规模,如扬州便包括今天的江西、福建、浙江三省及江苏、安徽南部,荆州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二省及陕西、河南、贵州、广东的一部分,交州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南部和越南中北部等地区,在北方的州最小的也有今天的半个省大,如青州包括今天的山东北部。
到了三国时期,州的数量和辖区范围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只是当时魏、吴两国都设有荆、扬二州,只不过魏国所控制的荆、扬两州只有原州地域的一小部分,徒具象征意义罢了。两晋统一前后,州的数目逐渐增加到了19州,各州的范围与东汉时期相比,已经有了显著的缩小。尤其是西北的凉州(甘肃及宁夏大部)、东北的幽州(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及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北部等地区)、西南的益州(四川、云南大部,广西、陕西一部分)、岭南的交州,都因为地域广阔被分为了两州或者三州。西晋末年时,范围最广的荆州和扬州也新分出了两个州,形成了各州范围大小相差不大的21个州的规模。
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之后,出于一些复杂的原因,州的数目从21个猛增到300多个,这样州的辖区范围也就变得只有几百里方圆了。
隋朝初年,隋文帝废郡以州直接统县,州于是等于降为郡级。宋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州的地域更趋缩小,在当时有近十分之一的州只辖有一个县。到了元明清时期,又把一些州降为了县级。民国时期,州被改为县,不再存在。
道在唐朝后期与方镇结合,取代了州成为了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当时道(方镇)的数目在四五十个之间波动,大的道相当于今天一个省的面积,如江南西道的地域范围大致就是今天江西省的范围,江西之名也来源于此,小的道只相当于今天十几个县的区域,大致等于今天地级市或地区的范围。到了宋代初年,道被路所取代,路成了最高一级行政区划了。元朝时期,道又被用来作为行省以下的监察区。明清时期沿用了元朝的做法,在省与府之间设道,但道的范围已经大大缩小了。民国初年,废府、改州厅为县之后,道成为了省县之间的一级行政区划,如当时的庐陵道就领有21个县。20世纪20年代后,道被正式废除,便从此消亡了。
路在宋代时成为了最高的行政区划,北宋时期,路的数目还不是很多,到徽宗时也才二十几个。路的辖区范围大体与今天的一省或半省相当,如江南西路与今天的江西省大致相同。南宋时期,路的数目在十六七个之间变化,比北宋时的南方多出了二三路,由于南宋丧失了淮河以北地域,这时路的辖区自然也变小了一些。到了元朝,路的地位便被降低了,由最高的一级政区而变为了直接辖县(州)的政区,如宋朝时的吉州改为吉安路,下辖吉水州、新淦县等十数州县,其范围也相应缩小,只相当于今天一两个地区的大小。明朝时,路被废除而成为了府,如改吉安路为吉安府,辖吉水县等十多个县,降吉水州为吉水县,路作为一级行政区划便结束了其短暂的历程。
省在元朝时期是作为最高一级行政区划的,最初在全国设有一个中书省和六个行中书省。由于元朝版图极其辽阔,而行省的数目又如此之少,因此元朝各省的的统辖范围的广袤是空前绝后的。如江西行省,辖有今江西、广东两省范围;陕西四川行省,一度辖有今陕西、四川、甘肃、宁夏与内蒙古西部的广大区域;岭北行省,辖有今外蒙古、西伯利亚直至北冰洋的广大区域。元朝中后期,行省的范围也从一中书省、六行中书省变为了一中书省、十行中书省(征东行省长官由高丽国王兼任,元朝政府不干涉其内部事务,所以与内地十行省不同)。
然而,对元朝的广阔疆土而言,11省的各自辖区范围仍然很大,处理地方事务时非常不灵活,特别是在元末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情况下越发明显。因此,元朝不得不采取从行省中划分出许多分省的办法来维持地方上的统治。这种情况说明,辖区范围过大的行省,对于中央集权的统治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到了明代,便在这一点上着手改革。
明朝时,行中书省被改称为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然称为省。明代的省,辖区范围要比元朝小得多。在相当于元朝南部九省的范围内,明朝分为了十五省,也就是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元朝时一些范围过大的省被一分为二,或者是一分为三。还有的一些行省被各划出一部分而组建了新的行省。
总的来说,明朝各省之间的辖区范围大致比较均衡,但也有例外,那就是南北两京划得比一般省都要大,尤其是南京,包括了今天江苏、安徽两省的全部及浙江北部的广大地区,与南部相邻的浙江省的狭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清承明制,在行政区划方面沿袭了明朝的旧制,除去将南京、湖广及陕西三省各自一分为二外,其他的12省大体没有什么改动,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内地十八省”,这些省的范围与今天相应的各省的范围相差不大了。从康熙年间到光绪执政时期,在200多年的时间里,十八省的区划一直没有改变。清朝末年,又先后增置了新疆、台湾、奉天、吉林、黑龙江等5省,使省的总数变成了23个。
民国初年,继承了清朝的省制,且在数目上也没有什么变化。20世纪20年代之后,随着道的废除,省变成了直接辖县的一级行政区划。到了抗战胜利后,东北设9省,使省的数目增加到了35个。
二、最高一级行政区大都由监察区、军区等转变而来
在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化当中,可以看到,历代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往往由监察区、军区等非行政区逐渐转变而来,最高一级政区的行政长官也大都由在外的中央官员演变而产生。
两汉时期,由于郡国数目众多,中央政府不便直接管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于是自汉武帝起,在郡国之上设立了监察区——州,来监管地方的官员。州既然作为一级区域划出,与郡县相分离,便构成了以后演变为一级行政区划的地理基础。到了东汉末年,随着州牧、刺史掌管了地方上行政、财政等方面的事务,特别是带兵之后,州便由监察区转变成正式的行政区划了。
唐朝后期作为政区的道(方镇)则是由军区与监察区两条渠道转变而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都督区,是以都督为军事长官,统领几个州的军务督理区。都督又照例兼任所驻州的刺史,这就使得都督区在实际上成为了州之上的一级准行政区划。唐朝时承袭了这一制度,都督又因为加节而改叫节度使。另外,在唐朝初年,因山川形便设置的道,逐渐成为了正式的监察区,道的长官称为采访使,后来又称观察使。这样到了唐朝末期,节度使权力日益增大,最终兼任采访使、观察使之职,使辖区成为了州之上的一级行政区划——道(方镇)。
元朝时期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划为行省。行省起源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行台尚书省。在当时中央官署的名称叫做“省”,由中央官员到地方执行国家任务,在地方设立的中央分支行动机构就成为行台尚书省或某处行台省。事情处理完毕后,便予以撤销。金朝末年,由于内忧外患,因此便仿效六朝隋唐的行台尚书省制度,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了行尚书省。蒙古在与金的接触中,借鉴了这一制度,也设立行尚书省。后来随着中央机构改成中书省,地方上的行尚书省也随之改为了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起初行省也是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但由于元朝初年对中原用兵持续的时间很长,军管制一时无法取消,到了平定南宋前后,行省便作为中国历史上辖区最大的一级行政区划而出现了。
明朝中后期,由于地方上的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及都指挥使司三权分立,一旦遭遇需要对外防御或对内镇压的情况时,便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难以应付。因此为了弥补这些不足,便经常向各地派出带有中央部院大臣职衔的重臣到各地去总督军务或者是巡抚地方,这就是总督和巡抚的由来。总督与巡抚在设立之初,也是带有临时性质的,但后来设置之后便不再废除,总督或巡抚便在地方上掌握了最高的权力。但是,当时名义上这些总督或者巡抚还都属于中央官而不是地方官,这些总督或者巡抚辖区也还是具有监察性质的准政区而不是正式的一级行政区。到了清朝,总督和巡抚逐渐固定化,逐渐变成了地方上的封疆大吏,成为地方上的最高官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的大区制,也是由军区转变而来的。建国初期至50年代中期,全国设有六大行政区,大区下面辖省、行署、中央直辖市。这六个大区是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对应的是人民解放军几大野战军的战略经营方向。东北解放较早,四野已经出关经营方向是中南,所以四野后来就演变成中南军区;华北军区部队经营华北地区,后来成为华北军区;三野经营华东,后来成为华东军区;二野经营西南,后来成为西南军区;一野经营西北,后来成为西北军区。各大野战军首长一般都曾兼任过所经营区域的最高军政长官。后来大区制虽然取消了,但现在国家统计局的分地区数据各省市的排列顺序,还一直沿用当时的大区划分,先华北,后东北,之后是华东、中南、西南、西北这样的顺序排列。
三、县级行政区最具有稳定性
在历代的行政区划变迁中,县级行政区划是最具有稳定性的。我们可以从历朝县级政区数目的变化中,即可以看出这一点。
秦朝时大约有1000多个县,西汉末年县级政区增加到1587个。东汉初年,光武帝省并了400余县,县数回落到1100个左右。到了东汉中期的顺帝永和五年(140年),县级政区数目为1180个。三国末期,县的总数基本维持在东汉中期的规模,大约为1190个。西晋时期,县的总数略有增长,其时县级政区的数目为1232个。在南北朝的末期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县的总数大约为1590个,与西汉末期相差无几。
隋朝时期,经过炀帝的并省州县,在大业五年(609年),县的数目又有所下降,为1255个。唐朝建立后,高祖武德初年,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一度设置了许多州县。针对这种情况,在贞观初年,太宗对州县进行了省并。到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一共有1573个县。
宋朝时期,疆域狭小,燕云十六州被辽占据,陇右西北地区也成为了西夏人的领地,云南一带,大理独立建国,越南北部,安南独立,因此县的设置规模有所减少。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有县1210多个。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县的总数为1127个,与宋朝相差不大。元朝疆域要远远大于宋朝,为什么只有这么少的县呢?这是因为元朝在岭北、辽阳等游牧地区的行省并未设立州县,在内地的行省中,除去因战乱造成人口流失而省并一些县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州是与县平级的,也就是散州。如果合并在一起,元朝在内地的县级政区数目有1300多个。
明朝宣德年间有县1100多个,到了明末则为1138个。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有县1455个。从县数来看,明清两代都不算多。但由于明的属州和清的散厅都与县同级,如果将这些计算在内,明清两代的县级政区大致与今天的县数差不多。
四、三级制是历代政区的层级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
从历代行政区划层级演变的过程来看,两千多年来,最常见的是三级制,只不过有时采用的是实三级制,而有时则实行虚三级制。
秦和西汉初年,疆域还比较小,因此当时采用的是郡县制的单纯二级制,对于中央政府来说,还是能够控制的。但是自汉武帝拓展疆土后,二级制政区已经开始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因此,汉武帝设立十三州刺史部作为监察区,负责监察各郡地方官员的政绩。因此,自汉武帝自东汉末年之前的两汉时期,在地方上推行的是虚三级制。
东汉末年,州逐渐成为了郡之上的一级正式行政区划,形成了州---郡(国)---县的实三级体制。在随后的魏晋南北朝400年的时间里,一直沿袭了这一制度。
隋朝建立后,经过隋文帝的改革,又推行了州---县二级制。但这次的二级制只持续了140年左右,到了唐朝中期便又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唐玄宗开元年间以后,在唐初只作为地理区划的道被作为了监察区,唐朝在地方上出现了虚三级制。后来随着节度使兼任各道的观察处置使,节度使所在的方镇与民政上管辖几个州的道合而为一,便又确立了道(方镇)---州(府)---县的实三级制。这一制度经历五代十国而没有改变。
宋朝建立后,方镇被废除,全国曾出现过短暂的州(府、军、监)---县的二级制。但由于当时一共有367个州---县级的行政单位,如果采用但出的二级制,中央政府想要直接来统管是无法办到的。因此,没过多久,宋朝便建立了路---州(府、军、监)---县(军、监)的体制。这种制度,从权力分配角度来看,是虚三级制,从行政区划角度来看,则是实三级制。
元朝的行政区划实行的是行省---路---府---州---县多级复合制,但大多数地区实级一般都是行省---府(路、州)---县三级制。
明朝建立后,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之下的地方行政机构与区划,大体继承了元朝行省以下原有的路、府、州、县之制,但有所简化,取消了路的建制,只设府、州、县三级。清朝时期,在省之下的地方行政区划划分为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二级,又恢复了实三级制。
民国初年,北京政府实行的地方行政区划是省---道---县的实三级制。南京政府将道废除,随后,又在省与县之间,建立了行政督察区的体制,于是地方行政制度变成了省---专区---县的虚三级制。这一制度为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继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初期在地方实行的是大区---省----专区---县虚四级制,后来取消大区,专区改名叫地区,变成了省---地区---县的虚三级制。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江苏省和辽宁省开始,大量地区撤地设市,成立了正式一级地方政府的地级市,于是便转变成了省---地级市(地区)---县(县级市)的实三级制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