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为什么多次改道的自然原因,河流为什么改道
一、黄河改道简史
1、春秋时期
时间:公元前602年
相关记载:“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河徙,自宿胥口(今浚县,淇河、卫河合流处)东行漯川,又经滑台城,又东北经黎阳县南,又东北经凉城县,又东北为长寿津(今河南滑县),河至此与深川别行而东北入海,《水经》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她不仅滋养了大河两岸的无数农田,而且给周围人的生产生活用水也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这条大河在两千年间竟然26次改道,曾经造成过极大的损失。这到底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呢?
一、黄河改道简史
1、春秋时期
时间:公元前602年
相关记载:“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河徙,自宿胥口(今浚县,淇河、卫河合流处)东行漯川,又经滑台城,又东北经黎阳县南,又东北经凉城县,又东北为长寿津(今河南滑县),河至此与深川别行而东北入海,《水经》谓之大河故渎”。
黄河流向:沧州入渤海
2、新莽时期
时间:公元11年
相关记载:“河决魏郡(今河南濮阳西北),泛清河以东数郡”。后来东汉著名水利工程家王景奉命治理黄河,此后800余年黄河没有大变动,人称“王景治河千年无患”。
黄河流向:利津入渤海
3、北宋庆历年间
时间:公元1048年
相关记载:黄河在今河南省濮阳县决口,河水泛滥后分为两脉。
黄河流向:北流由天津入渤海,南流由无棣笃马河入渤海
4、南宋建炎年间
时间:公元1128年
相关记载:东京留守杜充为抵御已近在咫尺的金军,在滑州掘开黄河提防,意图以洪水阻挡敌军南下,然而效果甚微,黄河自此黄河自此夺淮入海。
黄河流向:北流、南流两分支分别入渤海、黄海
5、明朝弘治年间
时间:公元1493年
相关记载:“自商、虞而下,由丁家道口抵韩家道口、赵家圈、石将军庙、两河口,出小浮桥下二洪”。
黄河流向:北流断绝,南流入淮河进黄海
6、清朝咸丰年间
时间:公元1855年
相关记载:此时正值太平天国起义,清朝无暇他顾,咸丰帝谕示:“现值军务未平,饷糈不继,一时断难兴筑,……所有兰阳漫口,即可暂行缓堵”。
黄河流向:利津入渤海
7、民国时期
时间:1938年
相关记载:1938年,正值抗战初期,为阻止日军西侵郑州,命令扒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企图以洪水阻隔日军的机械化部队。然而虽迟滞日军,对内却造成了灾民遍野,洪水漫流的惨状!
黄河流向:淮河入海
二、黄河改道原因
1、自然原因
(1)由于上游黄土高原植被稀疏,泥土稀松,因此黄河流经于此就会把大量泥沙冲入,到了下游就开始沉淀淤积,甚至形成“地上河”。
(2)黄河下游则流经太行山深断裂、广饶-齐河-聊城-兰考深断裂,属于侵蚀形河道,容易淤积。由于受到断裂带地质活动,黄河下游不断被抬升。
(3)此外,黄河下游的地形地势也助长了黄河改道,导致其经常摆动于华北平原和江淮平原之间。
2、人为因素
(1)上游严重的生态破坏导致植被覆盖率低,无法有效固定土壤,造成土壤沙化严重,更多泥沙被冲入黄河。
(2)人为扒开黄河大堤,黄河由此自己寻找合适的入海口。
(3)上游洪水冲决河堤,当人力无法恢复时黄河又要按自己的意志找寻新河道。
三、黄河改道对中华民族的影响
1、黄河大改道对下游的民众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致使数十万家庭支离破碎。
2、历次黄河大改道中华民族几乎都在经历内忧外患,承受巨大磨难。
3、黄河大改道会让国家投入更多的精力治理黄河,至少安稳、平和一阵子。
4、黄河每一次改道,下游的冲击平原都会变大,从而扩展我们的土地;形成的滩涂、湿地对于生态有着很好的涵养作用;下游的泥土淤积也可形成肥沃平原,利于农耕。
四、黄河的未来何去何从
黄河需要治理,这是必然的,不过究竟是治理下游还是治理上游,吵吵闹闹了很长时间。但是这一派是主张维持现有黄河河道的,不主张人为改道。
此外,不少专家学者是支持黄河改道的,他们认为应该人为让黄河改道流入黄海。毕竟继续让黄河淤积扩大冲积扇平原,那么几百年后渤海可能直接被完全填平,到时候北方的整体气候就会更加干燥。
不过这些问题我们还是留给国家去论证吧,我们现在要做的那就是保护自然,多多植树造林。毕竟相比于金山银山,始终不如留给子孙们后代更多的绿水青山!
30年河东,30年河西,河为什么会改变流向?
河流之所以能够改道,主要是由河流地质作用决定的。具体来讲有几个原因,主要包括地质构造运动,河流水量变化,河流侵蚀、侧蚀、堆积和人为因素等。
1、地质构造运动对河流的影响。很多河道本身就是沿断裂带发育的,特别是新构造活动的垂直升降作用往往造成河道或河流水平方向上的横向摆动和垂直方向上河谷向深部下切;
2、河流水量变化对河流的影响。河流中的水量是不稳定的。可分为平水期和洪水期,平水期河水比较稳定,河水一般沿原有河道流动,洪水期河水泛滥,冲毁原有河道,形成新的河道,从而改变河水流向;
3、河流冲蚀、侵蚀、堆积作用对河流的影响。河流在原有河道中流动,长时间对某一侧冲蚀、侵蚀会造成岸边坍塌改变河水流向,同时河流在另一侧的堆积作用堆积了大量沉积物也会影响原来的河流流向;
4、人为地质作用对河流流向的影响。人类建造水利工程,整治河道,矿业活动……,改变河流的流向。
黄河改道原因是人工的吗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河流。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积在下游河床上,日积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约束,时久形成悬河。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轻则漫口决溢,重则河道改徙。据粗略统计,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见于20世纪50年代前历史记载的约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黄河改道基本原因还是自然原因,如果不是悬在地面上的话,就算洪水泛滥也没那么大危害。
1、黄河洪峰冲垮大堤,人工无能力恢复时,黄河按照新的方向自己寻找出海口,这是主因。
2、人为因素,大都是因为战争需要而扒开或炸开黄河,毕竟少数,次要原因。
历史上黄河为什么要改道
黄河历史比较著名的有7次改道,第一次 公元前602年 沧州入渤海 自然
第二次 公元11年 滨县,利津入渤海 自然,
第三次 公元 1048年 北流由天津入渤海,南流由无隶笃马河入渤海 自然
第四次 公元1194年 清江口,云梯关入海 自然,
第五次 公元1494年 淮河入海 自然,
第六次 公元1855年 利津入渤海 自然, 人为,
第七次 公元1938年 淮河入海 人为
除了第7次,其他几次都是自然原因,决口而改道,其中很大部分的原因,还是黄河大堤年久失修,其中第6次有明确的记载,本来那一次决口并不严重,只要封堵及时,黄河还不至于改道,但因为当时清朝正忙于清剿太平军,对封堵黄河决口不上心,不划拔银两,导致决口长期无法得到控制,致黄河改道。
而第7次完全就是人为了,老蒋炸开花园口大堤,致黄河改道,军民死伤惨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