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科技创新 > 正文

38天101条蛇登门如此频繁和全球变暖有关吗

在过去的一个月中,福建发生了多起“蛇登门”的事件,仅仅是福州,消防人员就在38天内接到了101起“蛇类警情”。不仅福州,福建的其他区域在这段时间也收到了非常多起“蛇类警情”。
如果要问在众多的“蛇类警情”当中,哪一类“蛇登门”是最危险的,那一定是眼镜王蛇。过去的一个月,眼镜王蛇进爬进住宅的案例也出现了不少。
福建莆田市后城厢区的消防救援站就接到了求救电话,说是有一条三米长的大蛇进到家门中。消防人员立马出动,发现一条3米长的眼镜王蛇盘踞在瓦缸后。消防人员将其抓获后放归自然。

在过去的一个月中,福建发生了多起“蛇登门”的事件,仅仅是福州,消防人员就在38天内接到了101起“蛇类警情”。不仅福州,福建的其他区域在这段时间也收到了非常多起“蛇类警情”。

如果要问在众多的“蛇类警情”当中,哪一类“蛇登门”是最危险的,那一定是眼镜王蛇。过去的一个月,眼镜王蛇进爬进住宅的案例也出现了不少。

福建莆田市后城厢区的消防救援站就接到了求救电话,说是有一条三米长的大蛇进到家门中。消防人员立马出动,发现一条3米长的眼镜王蛇盘踞在瓦缸后。消防人员将其抓获后放归自然。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福建三明市将乐县。一条重达7.6斤的眼镜王蛇进入到将乐县的一户人家的家中,后被专业捕蛇人士抓获后放归自然。

眼镜王蛇

眼镜王蛇“登门”的案例不仅于此。虽然我国最毒的蛇是银环蛇,但是银环蛇是比较胆小的,只要你不招惹它,它不会主动攻击你,而且更多的时候,银环蛇看到你,自己都会先逃跑。

但是眼镜王蛇就完全不一样的,它是极其危险的毒蛇,我们知道眼镜王蛇被称为毒蛇之王,它是体型最长的毒蛇,成年的眼镜王蛇平均体长可以达到3-4米。眼镜王蛇并不是眼镜蛇,而有自己独立的属:眼镜王蛇属。它体型庞大,力量也很大,在它的菜谱里有很多其他的蛇类,毒蛇,蟒蛇都不放过。

除了个头很大之外,眼镜王蛇并不像银环蛇那样怂,相反它非常不好惹。眼镜王蛇具有高度攻击性,尤其是当它感觉到威胁时,会举起自己前1/3的身体,张开自己的颈部,并且露出牙齿,发出“嘶嘶”声。如果这时还选择继续靠近它,那么它一定会快速地发动攻击,有时候甚至是连续发动攻击。当被它咬住之后,他不仅会注入毒液,同时还会紧咬住不放。

更关键的是,眼镜王蛇由于自身体型大,攻击范围很广,可以达到2米多。所以,即便靠得不是很近,也常常会被它攻击。除此之外,眼镜王蛇的蛇毒也是一绝,其中包含了神经毒素,和心脏毒素。被眼镜王蛇咬到后,需要在短时间内注射两种抗蛇毒血清来抵抗眼镜王蛇的毒素,否则在短时间内就会丧命。根据统计,被眼镜王蛇咬伤后的致死率大约为60%。被它咬中的伤者最快只需要30分钟以内就会死亡。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眼镜王蛇等其他蛇类,会在最近如此频繁地“登门”呢?

频繁发生“蛇登门”到底是咋回事?

眼镜王蛇蛇属于变温动物,不会人那样保持体温,人可以保持体温是因为人可以进行自我的调节,蛇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如果温度超级高,或者温度超级低,对于蛇而言都是非常不友好,他们很容易挂掉。科学家通过研究就曾发现,冬眠中的蛇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就醒不过来了,说白了就是太冷了,没扛住。同样的,如果天气非常炎热,蛇也扛不住。

因此,蛇对于环境温度的要求十分苛刻。一般来说,蛇喜欢潮湿,温度在20-30度之间的环境。福建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的温度都在这个区间内,同时多山,树林也多,环境还潮湿。所以,对于蛇而言,福建是一个非常适宜的环境,这也导致福建的蛇格外多,其中也包括了眼镜王蛇。

其中福建的简称是“闽”,“闽”当中的虫,在古代其实就是蛇的意思,由于这里蛇很多,古代居住在福建这个区域的人常常要和蛇大角度,他们甚至以蛇为图腾,把蛇当成神明。因此,这里才有“闽”这个称呼。

可是福建到了夏天,温度会非常高,常常会达到35度以上,地表温度甚至会超过40度以上。尤其是全球变暖,高温天气出现的天数变多,极端高温变得更加极端,这样的温度对于蛇而言是非常难受的,如果在阳光暴晒太久,它们甚至会死亡。因此,每年到了夏天,野外的蛇都会因为高温,而不得不找阴凉的地方躲避。而人居住的房子,到了夏天往往要比外面阴凉很多,这就导致很多蛇会误入到房子当中。这就造就了每年到夏天,都会有很多“蛇登门”的案件,而眼镜王蛇也对环境温度很敏感,自然也会频繁地出现“眼镜王蛇登门”的情况。

如果遇到了蛇登门,千万不要打,尤其是眼镜王蛇,因为它们不会像大多数蛇那样胆小,而且眼镜王蛇体型很大,蛇毒非常致命。最佳的办法就是打电话求助。

38天101条蛇登门如此频繁和全球变暖有关吗

福州38天101条“蛇登门”,如此反常和全球变暖有关吗?38天,101起蛇类警情为何这么多蛇出没,如此反常和全球变暖有关吗?遇到蛇了怎么办?

38天101条“蛇登门”!不少网友又开始了——“放在一锅炖”、“用来泡蛇酒”等等,当然这些都是说笑的话,肯定不能这样做,蛇属于保护物种,可能等你抓捕的那一刻,你下半辈子也就完蛋了。所以无论是蛇,还是其他保护类物种,大家都不应该用“自己的方法”解决,这样是不好的。

如今在野外之中,可以说基本上的物种都是保护的模式,所以大家在看到野外生物的时候,也包括植物,首先要自己认识,不懂就去查一查,看看是不是保护动植物,不然,自己影响到了这些物种,被找麻烦了,还不知道什么问题。下面就来看看这个问题,当然这是针对——38天101条“蛇登门”的话题来进行讨论。

38天,101起蛇类警情

根据福州消防统计数据显示,自今年6月初开始,福州消防38天接警处置蛇类警情101起,可以说蛇的活动频率相当高。这里还举例了两个关于蛇的例子,一个就是6月16日,闽清县坂东镇塘坂村,一村民家中的楼梯夹层有一条2米左右的大蛇,由于不知道蛇是否有毒,后来报警进行了处理,消防员也将蛇带到了无人处放生。

还有一个就是7月4日,长乐区金峰镇董朱村一处民房有蛇闯入,过后也将其抓捕放生了,这就是两个典型的蛇例子说明了,如今的这个时段,家中出现蛇的概率是越来越高,所以才出现了蛇活动的情况。当然这里也算是提醒了大家,夏季的时候要多多注意生物的活动,蛇的活动力度在加大之中。

拿一个新问题来说,为什么这段时间的蛇出没这么频繁,是不是存在什么原因存在,所以就有不少人在问,蛇的出现是不是跟全球变暖存在一定的关系,是不是什么真正的反常现象,其实看了大体也应该知道下,下面我们就来看看。

为何这么多蛇出没,如此反常和全球变暖有关吗?

其实,大规模的蛇出没,也并非是真的反常现象,可能属于短时间的蛇活动迹象,但是季节性,气候变化等因素,确实影响蛇的出没,而这里说到了全球变暖的问题,可以说确实存一定的关系,全球变暖如今持续加剧,地球的温度是不断上升,导致我们极端性的高温越来越多。

而福州也是一个高温覆盖区域——“天气进入高温”的时期,那么生物的出现就比较活跃了,并且在每年的5月至10月,是蛇出没的高发期,所以这个事件相对来说是正常的,本身每年都有蛇出现,算年“年年都有”。而如今出现算是一个“集中活动时期”,而蛇出现在家里面,可能是蛇“乘凉”的因素在里面。

蛇经常会找阴凉的植物“避暑”,当然,一般属于家蛇的物种也喜欢在家里,常见的家蛇包括黑眉锦蛇、奶蛇、线条家蛇、王锦蛇、白条锦蛇等,特点是对人无害,以鼠为食。同时这里也提醒下,那就是家里不宜种植大量植物。

可以采取科学的方式避免蛇进入,种植一些对蛇比较害怕的植物,因为蛇普遍害怕具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就可以根据这个特性种植,同时也可以利用化学药剂来防止蛇进入,如酒精、雄黄、硫黄等,居民可在门前屋后、下水道边撒一些,以防蛇闯入。

所以这个事情不算反常,但是与全球变暖能够说明一定的关系,气温上升,外面太热了,蛇就可能进入里面进行避险,这就是大概的情况。

遇到蛇了怎么办?

如果遇到蛇了,不要惊慌,因为我们也多次说过,那就是蛇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类,只要你不刻意地去对蛇产生影响,那基本上不会被攻击。同时如果在家里看到了蛇, 以“走为上策”为主,同时上报,自己害怕就不要去触碰它们,到安全地带看到即可,所以要淡定不要惊慌,它自行离开就行。

按照记录数据显示,全世界有蛇3425种,中国有241种,所以我们遇到各种各样的蛇完全是正常的,并且在蛇周边看到蛇大多数都是以家蛇为主,这就是大概的情况。当然福州出现这么多蛇,可能也是跟生态环境有关系,这里就不单独说明了。随着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维护,未来我们也将可能看到更多的蛇群活动。

当然除了蛇,其他物种群也会出现,所以不要感觉到奇怪,2021年以来,我们看到很多野生动植物出现在我们视野之中,这也说明了我国环境改善了,对大多数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础,所以才出现,野生动植物种群扩大,人类的视野之中也会出现更多,这是具有相互关联的。

38天101条蛇登门如此频繁和全球变暖有关吗

全球在逐渐变暖,为什么会让蛇的体型变大?

无论哪一行,都需要职业的技能。天才总应该伴随着那种导向一个目标的有头脑的不间断的练习,没有这一点,甚至连最幸运的才能,也会无影无踪地消失。 —— 德拉克罗瓦

在距今5500万年前的古新世-始新世时期,地球温度经历了一波恐怖的上涨,平均温度比如今还要高出许多,不仅导致南北极地区没有永久冰川,还使得当地呈现出郁郁葱葱的温带森林景观。这一时期也被科学家们称之为“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



极热事件

我们知道,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10公里左右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撞击将地球大量土壤、灰尘等带入到了大气层中,使得大气层中通透性降低,阻挡太阳光子的进入,以至于地球温度不断降低。然而撞击又导致地球火山大量喷发,喷发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得地球又开始逐渐变暖,最终在古新世始新世时期达到了高潮,全球气温普遍上升,其中高纬度地区的温度上升了7摄氏度左右。



每当地球平均气温增高时,冷血动物就会出现刷一波存在感,泰坦蟒就是在这个时期怒刷存在感的大型蛇类,它们平均体长达到了12-15米左右,重约1.1吨左右,是目前已知世界上体型最大的蛇。

最初发现泰坦蟒的地方是塞雷洪煤矿,该煤矿位于哥伦比亚地区,是一座大型的露天煤矿,非常便于科学家们开展古生物研究工作。



最先来到这里的是古植物学家,他们想要通过研究这里的古植物从而研究当地的气候变化,然而他们不仅仅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植物化石,还发现了许多巨型鱼类、乌龟和鳄鱼的化石。为此古生物学家乔纳森.布鲁赫和卡洛斯·哈拉米略来到这里,他们共同发掘了大量的生物化石,并寄回到实验室,交给乔纳森的研究生来做清理工作。

乔纳森的一个学生在研究一块标着“鳄化石”的标签化石时,发现该化石并不符合鳄鱼的特征,刚好一位研究蛇的同事来实验室找他,于是他们就研究起这块化石,经过最终研究得出结论,这是一种大型的蛇类,而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泰坦蟒”



我们知道,泰坦蟒属于冷血动物,冷血动物的优势在于它们不用消耗能量维持体温,所以比恒温动物更节能。但冷血动物的劣势在于,温度过高或者温度过低都不利于它们生存,温度过高会导致它们无法有效散热而死亡;温度过低又会导致体内的生物酶停止工作,以至于生产能量效率降低,使得它们行动能力、反应能力下降。所以当外界温度过低时,蛇就会进入冬眠。

研究表明,以泰坦蟒的体型,需要生活在33摄氏度-38摄氏度的环境之中,而古新世始新世时期的温度刚好符合它们对环境的需求。



泰坦蟒

泰坦蟒是大型蛇类,科学家们认为它们主要栖息在湿地、河流等环境之中,这是因为泰坦蟒的体重较重,但它们在陆地上行走时摩擦力较大,以至于行走速度并不快,捕猎效率大幅度下降。

而水中可以提供一定的浮力,能够提高它们的行动速度。同时其他动物需要到水边饮水,泰坦蟒就可以在此时发动攻击,吞噬猎物。



泰坦蟒最初是在哥伦比亚的塞雷洪煤矿被发现的,和泰坦蟒一起被发现的还有巨龟和鳄鱼,成年体重在半吨左右,泰坦蟒虽然无法以半吨的巨鳄或者是巨龟为食,但会以它们的幼崽喂食。

泰坦蟒没有牙齿,所以它们只能将猎物整个吞下,吞下猎物之后的它们身体较为脆弱,行动能力也不快。为此,它们会寻找一个安全的地方躲起来,慢慢消化体内的猎物。




泰坦蟒虽然是当时的霸主,但是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并不强,在一些温度没那么高的地区就无法满足它们的生存。再加上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以至于在全球气温逐渐变低之后,它们逐渐消失了。

现如今虽然也有一些体型较大的蛇,但由于地球温度相对于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而言较低,因此现代蛇类的体型都没能超过泰坦蟒。如果全球变暖持续进行,或许未来还会出现类似于泰坦蟒一样的恐怖巨蟒。

38天101条蛇登门如此频繁和全球变暖有关吗

最新!安徽登上全国“热”榜第一,全球持续高温,是否与全球变暖有关?

这种极端天气确实跟全球气候变暖有关,所以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更需要主动保护环境。

在全国很多城市相继出现高温酷暑天气之后,有些地方的高温天气已经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部分地区的高温天气也导致了一系列的旱情,很多农作物的生长受到了相应的影响。在国内出现高温天气的时候,全球范围内的气温也在进一步升高,可能欧洲地区的高温天气也突破了历史记录。

安徽地区登上了全国最热第1名。

当各个城市相继出现高温天气之后,安徽地区的高温天气格外显著,很多城市的白天气温达到了42℃以上,40℃以上的城市的数量已经达到了8个以上。这是一个非常夸张的概念了,因为在往年的正常天气里,安徽地区的气温一般不会突破40℃。除了安徽地区之外,包括全国多数城市在内的全球气温的温度也在进一步升高,很多国家和地区也迎来了历史级别的高温天气。

这个情况跟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之所以这样讲,主要是因为整个北半球的夏季气温非常容易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在北极的冰川陆续融化之后,我们会发现北半球的城市会因此而出现一系列的极端天气,北半球地区的气候系统也变得更加不稳定。在这样罕见的高温天气之下,不仅很多人的工作因此而受到了影响,有些地区的高温天气甚至出现了人员致死的情况。

总的来说,高温天气不仅发生在国内,整个北半球都笼罩在高温的天气之下,很多国家和地区不得不推出紧急的应对措施。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之下,以后的高温热浪天气可能会成为一个常态。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keji/27232.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美国加州为什么经常发生山火,加州山火最新火情情况 下一篇:为什么会频繁落枕,老是落枕的原因是什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