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便频繁肾虚,小便频繁是肾虚怎么办
心神两虚引起的小便数频,一般伴有心慌,失眠,健忘,有的患者还伴有性功能减退,时间变短。要区别肾阳虚性和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等其他类型,我以前的作品也反复地讲过,大家可以翻看。
我治疗心肾两虚主要方是:桑螵蛸,人参,茯苓,龙骨,龟甲,石菖蒲,远志,当归
便数一般
小便数频是40岁以后的多发病,也是常见病,肾虚引起的比较多见,心神两虚的临床上也有,我在临床见到多很多患者,在别的地方吃了很多汤药,效果不好,有点患者甚至认为中医不行,个别人由于辨证不准,吃药无效,不能怀疑我们的中医。
心神两虚引起的小便数频,一般伴有心慌,失眠,健忘,有的患者还伴有性功能减退,时间变短。要区别肾阳虚性和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等其他类型,我以前的作品也反复地讲过,大家可以翻看。
我治疗心肾两虚主要方是:桑螵蛸,人参,茯苓,龙骨,龟甲,石菖蒲,远志,当归
便数一般都有湿热,方用鳖甲,当归滋阴清热,用桑螵蛸,龙骨固肾,人参补心气,石菖蒲开心窍,茯苓,远志交通心肾,以上共同使用,达到补肾宁心,止便数,除健忘。
在治疗过程中,晚上出汗多,加柏子仁,五味子(引发早泄也可以加)。
有口干,咽干,小便赤黄加黄柏,黄芩;
大便糖稀,下身发凉,性欲减退,加肉桂,附子,鹿角胶,龟板胶。
总想小便是肾虚吗
总想小便有可能是肾虚。健康的小便标准是:一天8次,每次300毫升左右,总量不超过3000毫升。如果不是饮水原因造成的超过8次,就叫做尿频。很多人以为老想尿,肯定是肾虚。其实,大多数尿频都和肾无关。小便次数多,但尿量少,有可能是膀胱和尿道的问题;不仅次数多,而且尿量也不少,则有可能是内科代谢性疾病,比如糖尿病或多尿症。只有尿频而且尿常规检查发现尿蛋白也高的,才有可能是肾有问题。有些人小便次数多,是因为老觉得有尿意。这时可以自查一下:尿意很急,可能是膀胱过度活动症;尿意隐隐的,不太急,可能是感觉神经过敏,或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膀胱慢性炎症。尿急、尿频、尿失禁是肾虚吗?
“肾虚”可能是男人最害怕的词,一旦出现尿急、尿频、尿失禁或是腰疼乏力,都会觉得是自己肾虚了。
事实上,中医讲的肾虚包括上述在内的很多种症状,但并不是只要出现这些症状就是肾虚。判断是否是肾虚,中医需要经过望闻问切,全面分析。在中医中,肾虚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个功能单位,并不是西医所对应的那个叫“肾”的脏器。它主要指肾脏精气阴阳不足,几乎涵盖了西医学中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运动骨骼系统、呼吸系统等多个系统。如果仅凭一两个相符症状就瞎补肾,是不科学的。多数人对“肾虚”的认识存在有误区:
误区一:出汗多、尿频就是肾虚
很多人一遇到出汗多、频繁如厕、腰膝酸软、性欲下降,甚至其他无关症状,就觉得是肾虚。拿出汗来说,肾虚、胃气虚弱、湿热不清、寒邪入内等都可能是病因。而且,除肾虚之外,可能还有更严重的其他症状,如果只关注肾虚,忽略其他症状,很可能耽误治疗。
误区二:性功能下降就是肾虚
在临床上,很多本应该去男科的病人,都觉得自己是“肾虚”,到了肾病专科看。北京中医药大学一项针对700多名ED(男性勃起功能障碍,即“阳痿”)患者的调查显示,只有32.9%的人是因肾虚引起的。
误区三:肾虚就是肾出了问题
很多病人一听说是肾虚,就垂头丧气,认为性能力肯定是不行了。其实这种担心毫无必要,肾虚并不等于肾病,也不等于ED。它几乎是每个人必然会经历的阶段,是人体衰老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
误区四:肾虚只要补肾就行
中医强调因人而异,肾虚又主要分为肾阳虚、肾阴虚,分型不同,治疗的原则也不同。市场上的产品多数是针对肾阳虚的,对于肾阴虚的人来讲,吃了不仅没有作用,还会出现副作用,甚至加重病情。
还有人认为“肾虚”只是男人的专利,其实,女性也可能“肾虚”,尤其是更年期女性。这些女性多在44~54岁之间,卵巢功能衰退,常有月经量过多、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出汗等症状。中医认为,这多与肾中精气逐渐衰减有关。而根据中医理论,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化,月经量多又可导致肝肾精血亏损。所以,中医调补更年期月经量过多,常需从调补肝肾入手。
此外,大家熟知的六味地黄丸也不能乱用。六味地黄丸始出于宋代医学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最初用于小儿发育迟缓,现在主要用于治疗肾阴虚,所以它是“滋阴药”,而绝非“壮阳药”。
肾虚者大多都有腰背酸痛、四肢乏力的表现。其中,肾阴虚的人舌质偏红,手心脚心容易发热,两颧午后会发红、阵阵潮热,有这些症状的人可遵医嘱服六味地黄丸。而肾阳虚的人舌质偏淡、怕冷,脸色发白、手脚偏沉、容易乏力、小便清长,有些肾阳不足的男性还会出现勃起功能障碍、早泄、滑精等性功能问题,这些人不适合服用六味地黄丸,但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金匮肾气丸。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