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孩子拖延症,小孩懒散拖延症怎么治
家长都知道,孩子的习惯养成对他们的整个人生来说,都是件影响深远的事。
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高度自律,他们中的大部分都会因为缺乏时间管理能力而形成拖延症,这是一种惰性,很正常。
而这危害的不仅仅是学习,对孩子的生活来说也有诸多负面影响,比如最基本的赖床。
为了改善孩子的这个毛病,许多家长都花心思给孩子做时间管理训练,甚至还会购买各种习惯养成小道具,给孩子制作表格。
可为什么到最后拖延症却不见改善呢?现实往往都比想象来
文|媛妈育儿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家长都知道,孩子的习惯养成对他们的整个人生来说,都是件影响深远的事。
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高度自律,他们中的大部分都会因为缺乏时间管理能力而形成拖延症,这是一种惰性,很正常。
而这危害的不仅仅是学习,对孩子的生活来说也有诸多负面影响,比如最基本的赖床。
为了改善孩子的这个毛病,许多家长都花心思给孩子做时间管理训练,甚至还会购买各种习惯养成小道具,给孩子制作表格。
可为什么到最后拖延症却不见改善呢?现实往往都比想象来的骨感。
这就是为什么在培养孩子习惯的话题下说“做时间管理训练”,会得到诸多家长质疑的缘故。
因为他们试了各种方法,唯独对自家的孩子不管用,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多半是方向找错了。
01为什么训练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无效?
1)目标不当
比如家长想让孩子每天晚上回家之后,能用空闲的时间把作业写完,而不是拖到凌晨。
结果一开始就给孩子制定了十分缜密的目标,要么就是没什么实现难度的目标。这两种情况下,孩子要么因为自己难以实现,不愿意配合,要么因为太容易实现而缺乏积极性。
因此,想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首先目标也就是方向一定要找对。
美国心理学家格维尔茨提出的成败效应。就诠释了目标对训练效果的影响。孩子在进行努力之后获得成功,那么他就会收获愉悦,这被称为成功效应;而如果孩子努力后仍然失败了,且屡试屡败,积极性就会得到挫败。
目标设立的不当就是这样的结果,千万别让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变成自信心磨灭现场。
2)奖励机制没能勾起孩子的兴趣
给孩子进行过时间管理训练的家长应该都知道,要想让孩子积极配合,奖励机制是必要的一环。
但有时训练效果不好,就在于家长设定的奖励清单没能成功勾起孩子的兴趣。
比如每次的奖励都一样,陪孩子去游乐园,孩子多去几趟就腻了;又或者完成任务给现金,到最后孩子不仅容易变得市侩,也会失去成就感。
在心理学上,这就是陷入超限效应的表现,使孩子变得极其不耐烦甚至逆反。
正如马克吐温的一个小故事:去听牧师演讲,刚开始觉得演讲内容非常好,打算捐很多钱;结果过了10分钟牧师还在唠叨,他就只想捐点零花钱了;10分钟又过去了牧师还在演讲,最后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演讲结束之后,马克吐温不仅没捐钱,甚至还从募捐箱里拿走了两美元。
这跟家长对孩子反复唠叨产生的结果是一样的,除了耳朵起茧子,没有任何实质性作用。
给孩子定奖励,一定不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多征询孩子的意见才对。
3)亲子沟通不当
凡事皆有例外,父母给孩子制定了时间管理列表,即便孩子平日里严格执行,也会偶尔因为时间来不及或情绪低落不能完成。
父母此时若是过分唠叨或者批评,反而会让孩子的消极情绪变得越来越重,甚至把这种厌恶的感觉转移到时间管理训练上。
因此有时候碰到孩子不想训练,一定要保持积极的沟通。
02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1)针对目标不当
想让时间管理训练获得最好的效果,制定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得当。
这就要求父母能了解孩子当前的具体水平,以及期待孩子能达到什么水平,而后考虑这两个目标之间的差距能否让孩子一次性达到。
如果孩子不能一步到位,父母也不要太着急,可以分成几步来制定。
比如按照孩子的速度,一晚上起码需要4小时才能完成作业,但若家长认为平时孩子花五六个小时,其实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发呆了,3个小时完成还差不多,于是给孩子定了3小时内完成作业的目标。
孩子努力后发现自己仍然无法达到要求,到最后索性就自暴自弃,不遵守了。
因此,父母不妨跟孩子商讨,制定一个循序渐进的目标。依据孩子当前的完成速度,逐渐提高难度。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奖励力度也变得更大,幸福感自然也就越强。
用专业术语来说,制定的目标一定要在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内,以多维度指标进行评判。
2)针对奖励机制不当
正如上文所说,父母给孩子的奖励一定不能太过单调,要真正切中孩子的需求。
在制定时可以征询孩子的意见,把他想要的所有东西,根据价钱高低以及获得的难易程度进行排列,孩子完成越高阶的目标,获得的奖励越大。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既然已经有了奖励的推动,家长就不要再过分唠叨。
所谓物以稀为贵,话说得太多就不值钱了。如果孩子总听到家长喋喋不休,到最后就算愿意配合也会变得厌烦,甚至逆反,故意违背大人的要求。
王宏的《儿童时间管理效能手册》中这样写道,依靠提醒、唠叨、催促等方式来让孩子行动的“狼追型教育”,对孩子的记忆力、理解力、创造力及积极性全都是种伤害。
3)针对亲子沟通不当
在这本书中王宏还写到:如果在对孩子进行时间管理训练的过程中,发现孩子的情绪比较消极,先别急着让他进行训练,可以试着利用沟通三部曲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步:接纳
孩子的所有坏情绪都不应该是被压制的,而应该受到父母的接纳,等到情绪释放完后,自然就会冷静下来。
家长要避免因自己的偏见而给孩子带来伤害,真正应该关注的不是结果,而是孩子努力的过程。
第二步:反映
这其实就相当于共情,在孩子情绪低落的时候,父母可以帮助他把这种坏情绪做定义。
比如:“你今天晚上回家后不想写作业,是不是因为白天上课时被老师批评了?”
“不是这样吗?那是不是回家路上有人欺负你了?”
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之后,很可能会敞开心扉说出真正的原因,这样父母就能针对性地解决了。
第三步:讨论
做完前两步,最后最重要的事不能忘了,找出解决办法才能让训练继续进行下去。
可以问孩子,如果今天不进行训练,应该怎么办?什么时候消极情绪会好转?能不能跟妈妈说一下大概的时间?
03写在最后
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不公平之处在于,有的人自律会充分利用时间,真正用出了24个小时的效果;而有的人同样是24个小时,其中却有20个小时以上是虚度的。
其实,进行时间管理训练没错,但在一些细节上家长必须多加注意,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如果运用一段时间后发现不奏效,一定要想办法找到其中有纰漏的部分,然后及时更正。
如此一来才能不白费心思,为孩子养成好习惯提供助力。
千万不要因为细节没做到位而直接否定方法,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变得自律,时间管理的确是最佳的手段,这点毋庸置疑。
二胎宝妈、营养师,为大家分享育儿生活中的心得;图片皆源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另外,码字不易,如有个别错别字,请别介意哦~
给孩子做“时间管理训练”,为什么没有用?找对方向才是前提
家长都知道,孩子的习惯养成对他们的整个人生来说,都是件影响深远的事。
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高度自律,他们中的大部分都会因为缺乏时间管理能力而形成拖延症,这是一种惰性,很正常。
而这危害的不仅仅是学习,对孩子的生活来说也有诸多负面影响,比如最基本的赖床。
为了改善孩子的这个毛病,许多家长都花心思给孩子做时间管理训练,甚至还会购买各种习惯养成小道具,给孩子制作表格。
可为什么到最后拖延症却不见改善呢? 现实往往都比想象来的骨感。
这就是为什么在培养孩子习惯的话题下说“做时间管理训练”,会得到诸多家长质疑的缘故。
因为他们试了各种方法,唯独对自家的孩子不管用,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多半是方向找错了。
1)目标不当
比如家长想让孩子每天晚上回家之后,能用空闲的时间把作业写完,而不是拖到凌晨。
结果一开始就给孩子制定了十分缜密的目标,要么就是没什么实现难度的目标。这两种情况下,孩子要么因为自己难以实现,不愿意配合,要么因为太容易实现而缺乏积极性。
因此,想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 首先目标也就是方向一定要找对。
美国心理学家格维尔茨提出的成败效应。就诠释了目标对训练效果的影响。孩子在进行努力之后获得成功,那么他就会收获愉悦,这被称为成功效应;而如果孩子努力后仍然失败了,且屡试屡败,积极性就会得到挫败。
目标设立的不当就是这样的结果,千万别让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变成自信心磨灭现场。
2)奖励机制没能勾起孩子的兴趣
给孩子进行过时间管理训练的家长应该都知道,要想让孩子积极配合,奖励机制是必要的一环。
但有时训练效果不好,就在于家长设定的奖励清单没能成功勾起孩子的兴趣。
比如每次的奖励都一样,陪孩子去游乐园,孩子多去几趟就腻了;又或者完成任务给现金,到最后孩子不仅容易变得市侩,也会失去成就感。
在心理学上, 这就是陷入超限效应的表现 ,使孩子变得极其不耐烦甚至逆反。
这跟家长对孩子反复唠叨产生的结果是一样的,除了耳朵起茧子,没有任何实质性作用。
给孩子定奖励,一定不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多征询孩子的意见才对。
3)亲子沟通不当
凡事皆有例外,父母给孩子制定了时间管理列表,即便孩子平日里严格执行,也会偶尔因为时间来不及或情绪低落不能完成。
父母此时若是过分唠叨或者批评,反而会让孩子的消极情绪变得越来越重, 甚至把这种厌恶的感觉转移到时间管理训练上。
因此有时候碰到孩子不想训练,一定要保持积极的沟通。
1)针对目标不当
想让时间管理训练获得最好的效果,制定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得当。
这就要求父母能了解孩子当前的具体水平,以及期待孩子能达到什么水平,而后考虑这两个目标之间的差距能否让孩子一次性达到。
如果孩子不能一步到位,父母也不要太着急,可以分成几步来制定。
比如按照孩子的速度,一晚上起码需要4小时才能完成作业,但若家长认为平时孩子花五六个小时,其实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发呆了,3个小时完成还差不多,于是给孩子定了3小时内完成作业的目标。
孩子努力后发现自己仍然无法达到要求,到最后索性就自暴自弃,不遵守了。
因此,父母不妨跟孩子商讨,制定一个循序渐进的目标。依据孩子当前的完成速度,逐渐提高难度。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奖励力度也变得更大,幸福感自然也就越强。
用专业术语来说,制定的目标一定要在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内,以多维度指标进行评判。
2)针对奖励机制不当
正如上文所说,父母给孩子的奖励一定不能太过单调,要真正切中孩子的需求。
在制定时可以征询孩子的意见,把他想要的所有东西,根据价钱高低以及获得的难易程度进行排列,孩子完成越高阶的目标,获得的奖励越大。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既然已经有了奖励的推动, 家长就不要再过分唠叨。
所谓物以稀为贵,话说得太多就不值钱了。如果孩子总听到家长喋喋不休,到最后就算愿意配合也会变得厌烦,甚至逆反,故意违背大人的要求。
3)针对亲子沟通不当
第一步:接纳
孩子的所有坏情绪都不应该是被压制的,而应该受到父母的接纳,等到情绪释放完后,自然就会冷静下来。
第二步:反映
这其实就相当于共情,在孩子情绪低落的时候, 父母可以帮助他把这种坏情绪做定义。
比如:“你今天晚上回家后不想写作业,是不是因为白天上课时被老师批评了?”
“不是这样吗?那是不是回家路上有人欺负你了?”
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之后,很可能会敞开心扉说出真正的原因,这样父母就能针对性地解决了。
第三步:讨论
做完前两步,最后最重要的事不能忘了,找出解决办法才能让训练继续进行下去。
可以问孩子,如果今天不进行训练,应该怎么办?什么时候消极情绪会好转?能不能跟妈妈说一下大概的时间?
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不公平之处在于,有的人自律会充分利用时间,真正用出了24个小时的效果;而有的人同样是24个小时,其中却有20个小时以上是虚度的。
其实,进行时间管理训练没错, 但在一些细节上家长必须多加注意 ,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如果运用一段时间后发现不奏效,一定要想办法找到其中有纰漏的部分,然后及时更正。
如此一来才能不白费心思,为孩子养成好习惯提供助力。
千万不要因为细节没做到位而直接否定方法,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变得自律,时间管理的确是最佳的手段,这点毋庸置疑。
想用“时间管理训练”解决孩子磨蹭,却屡屡受挫,这3点要知道
每天晚上,康康妈妈都要和康康进行一场拉锯大战。放学回家后,康康并没有如妈妈的心意,先去做作业,而是打开手机玩了一会儿 游戏 ,然后还和同学QQ聊了20分钟,让一回家就开始在厨房忙乎的妈妈非常来气!这孩子天天说作业多,怎么回家了一点儿也不着急?
每天早晨,壮壮的爸爸都不知要在楼下等多长时间,壮壮才能下楼,越走得晚,路上的车越多,车多就会堵车,堵车就心烦,还可能迟到,而早走几分钟就不会发生类似事情。尽管壮壮爸爸说了好几次利害关系,而壮壮依旧是游哉游哉的样子,不理不睬。
到底有多少孩子有这种拖拖拉拉,磨磨蹭蹭的“毛病”呢?用现在比较时髦的话,这叫做“时间管理”不到位。只要家长聚在一起,免不了会提到孩子的磨蹭拖拉问题,还会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有些无奈,也感慨试过的办法不是很有效。
网络上有许多“治疗”孩子拖延症的方法,其中就有“时间管理训练”,许多儿童教育专家也推荐,说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能够起到提升孩子学习效率,改变孩子拖拉的毛病,并且还列举说这项训练的好处。
1、有限时间做更多的事情
时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为啥有的人能够在相同的时间内干更多的事情呢?就是能够及时把握住每一天的每一分钟,该写作业就写作业,该弹琴就弹琴,该和妈妈一起逛街也不会耽误的,做到了有张有弛。
2、生活变得有条不紊
合理的时间管理能够给孩子留出更为宽裕的时间,到了规定的时间就干规定的事情,生活在有计划地进行,变得有条不紊,从此告别混乱状态,也不会因为某件事准备不周到,临时抱佛脚而仓促不堪。
3、闲暇时间反而增加
减少了无谓的时间消耗之后,将精力集中在有意义的事情上,在全力完成计划之后,就会发现,每天还是富裕许多闲暇时间的。这时候,家长可以和孩子安排一些轻松的 娱乐 项目了,一起看看动画片,放松一下心情,增加亲子关系,也是不错的选择。
既然进行“时间管理训练”的好处这么多,那为啥某些家长总是抱怨孩子不配合、贯彻不到位呢?相信各位家长对于“时间管理”的好处和意义苦口婆心地多次念叨吧!家长们就是想不通,这么好的事情,孩子们为啥不配合呢?
1、孩子并不清楚时间的宝贵性
虽然家长多次说、反复说,时光不易,一寸光阴一寸金等等,但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没有亲身体验过时间的宝贵性所带来的好处,因此,这些说教只是理论上存在,并不能落实到实际的生活中。
2、孩子做事情还分不清楚主次
有些孩子已经意识到了时间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某些关键时刻,比如小考、中考等时候,但对于事情的主次还有所欠缺,不知道手头的事情哪些是先要完成的,哪些是可以缓一缓的,或许他们会认为,现在和同学联网打 游戏 会比写作业要重要得多。
3、家长多次说教,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孩子成长到十一二岁时,就开始进入到逆反阶段,此时,不论家长说什么话,孩子都是会找到自己认为非常充分的理由来反驳,即使有时候表面上不说,在暗地里却是心中有怨气,产生抵触心理。家长越要孩子快,他反而越慢,欲速不达。
所谓“因材施教”,不同的孩子对于相同事物的认识也是不尽相同的,多数人适用的方法,可能对于某些孩子却不灵。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家长不仅仅是家长,还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管理者,若是做不好这个角色,即使再好的方法,也会因缺少动力而无法推行。
1、家长首先做好自身的时间管理
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对于时间管理这件事情也一样。若是家长自身做事拖拖拉拉,从来没有积极地完成,孩子能够看得到的事情,那么就不可能形成正面的教育效果,孩子“上行下效”,任凭家长再多说,也是如“隔靴挠痒”,丝毫不管事的。
2、奖惩措施到位,言而有信
为啥孩子在学校会对时间管理认识得好一些呢?就是因为学校有规矩,家长可以学习学校的做法,事先立好了规矩,遵守了就有奖励,做不到位就会被惩罚,并且在实施时做到原则一致,不能因为有人说情或者有特殊情况而例外,有助于树立家长的威信,在后续的管理活动中,效果会更明显。
3、找准一件事情专注做下去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层出不穷,家长可能会应接不暇。其实,改进每一件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循序渐进是必须的过程。若是对于孩子年纪还小一些的家长,可以从婴幼儿阶段就开始训练其对于时钟的了解,树立时间的概念。
再大一些,可以让其知道,在某段时间内,可以完成什么事情,一秒钟能干什么事,一分钟能完成哪些动作等等,并且在生活中逐步帮助其加强自律的训练,以多元化的方式,一起加强时间管理的训练。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