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科技创新 > 正文

于书庄针灸水平,针灸足三里针刺方向

和于大夫从零学中医——针灸篇(第二十一篇:针刺角度与方向)
本系列文章《和于大夫从零学中医》追求在非中医专业读者、普罗大众学习本系列内容后,能明白中医基本原理,掌握相应的核心操作,可以使用与此相关的中医、中药、针灸等知识对日常生活常见的健康问题进行安全、合理、有效的处理,突出中医真实而有效的预防保健,乃至的治疗作用。
今天,于大夫和大家一起学习《针刺角度与方向》的有关知识。
(一)针刺的角度
针刺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构成的夹角。其角度的大小,应根据腧穴部

和于大夫从零学中医——针灸篇(第二十一篇:针刺角度与方向)

本系列文章《和于大夫从零学中医》追求在非中医专业读者、普罗大众学习本系列内容后,能明白中医基本原理,掌握相应的核心操作,可以使用与此相关的中医、中药、针灸等知识对日常生活常见的健康问题进行安全、合理、有效的处理,突出中医真实而有效的预防保健,乃至的治疗作用。

今天,于大夫和大家一起学习《针刺角度与方向》的有关知识。

(一)针刺的角度

针刺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构成的夹角。其角度的大小,应根据腧穴部位、病性病位、手法要求等特点而定。针刺角度一般分为直刺、斜刺、平刺三类。

1.直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腧穴。直刺法适用于针刺大部分腧穴,尤其是肌肉丰厚部的腧穴。

2.斜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腧穴。斜刺法适用于针刺皮肉较为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和在关节部的腧穴,在施用某种行气、调气手法时,亦常用斜刺法

3.平刺:又称横刺、沿皮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横向刺入腧穴,平刺法适用于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如头皮部、颜面部、胸骨部腧穴,透穴刺法中的横透法和头皮针法、腕踝针法,都用平刺法。

(二)针刺的方向

针刺方向,是指进针时和进针后针尖所朝的方向,简称针向。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等情况而定。针刺方向虽与针刺角度相关,如头面部腧穴多用平刺,颈项,咽喉部腧穴多用横刺,胸部正中线腧穴多用平刺,侧胸部腧穴多用斜刺,腹部腧穴多用直刺,腰背部腧穴多用斜刺或直刺,四肢部腧穴一般多用直刺等。但进计角度主要以穴位所在部位的特点为准,而针刺方向则是根据不同病症治疗的需要而定。仅以颊车穴为例,若用作治疗颔病、颊痛、口噤不开等症时,针尖朝向颞部斜刺,使针感放射至整个颊部;当治疗面瘫、口眼歪斜时,针尖向口吻横刺;而治疗痄腮时,针尖向腮腺部斜刺;但治疗牙痛时则用直刺。

关于针刺的方向问题,《针灸大成》上记载:“转针(转针尖)向上气自上,转针向下气自下。”就是说要经气和针感向上传导,针尖要向上斜刺,如要经气和针感向下传导,针尖须向下斜刺。这是说针尖向哪里,针感就向哪里传导,这也是控制针感传导的方法之一。

1)、向空虚的方向刺

选准穴位,将针刺过皮下以后,再往下刺就向空虚的方向刺。要找缝隙、空洞、奥窍、松软之处,方可进针。如碰到坚硬、柔韧、滞涩或病人保护性的躲避、抽动、叫疼,即应改换方向,不可强刺。

2)、向组织肥厚的地方刺

进针到达皮下以后,针尖应向组织丰满的地方刺,如针三间、后溪,应俯掌轻握拳,横针直刺;针鱼际穴,应仰掌微曲指,从赤白肉际下针向第2掌骨方向刺。这些地方组织肥厚又松软,易于进针。又如针环跳,则应向膝部内侧髁的方向刺;针曲池、中脘则应直刺,针头维则应沿皮向上,针丝竹空则应向眉中刺。总之向肥厚丰满之处刺,不能把针尖透出皮外。

3)、根据补泻原则刺

按病情决定补虚泻实的原则之后,确定刺针的方向。针尖顺着经脉的走向而刺,是补法;针尖逆着经脉的走向而刺,是泻法。此即所谓:“随而济之为之补,迎而夺之为之泻”的迎随补泻法。这是补泻方法之一,现在还有人使用。但一般多认为是“巧立名色”,实际无多大意义。究竟实际价值如何,尚待研究。

4)、向病灶方向刺

病灶在何处,针尖宜向何方,要运气至病痛之所。如胸痛刺内关穴,针尖宜向上方,手指麻木刺内关穴,针尖宜向下方手指处。《针灸大成》上记载:“病有远道者,必先使气达病所”。这是说在病灶远距离取穴时,要让针感传至病灶处。因此针尖就应该向病灶方向刺。针感如能传导至病所,这是最理想的。但临床上除有些对针感灵敏者外,如果距离太远,要“通关过节”,是不太容易的,须下功夫行针。但也常见有一针下去从腰部通过髋、膝、踝三个关节而到达足背者;也有针内关穴过肘关节麻至胸部者;针合谷穴通过腕、肘、肩关节麻到面部者,这是多种原因所构成的,不单是针刺方向问题。

5)、向经脉循行线上刺

根据循经取穴的原则,在取穴时“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可见经脉是重要的。所以针尖应循经脉通路刺,不可离开经脉,因为“经不舍穴,穴不离经”。穴道和经脉是有密切关联的。针刺时要看经脉走向,知其上下曲折。不讲迎随补泻,直刺经脉,或顺经脉或逆经脉刺均可,只要不离开经线即可。当然也有例外,如有的皮内针是横着经脉刺的,就是由经脉上横贯过去的,但实际也没离开经脉,这也说明向经脉上刺是正确的。

6)、向有针感的方向刺

刺针的目的是为了找到针感,找不到针感,则要适当变换方向、深浅,在上下左右之间,灵活机动,探索感觉,以能够得气,使针感传导、扩散,尽可能达到预期目的为原则。

前面说过,针刺方向的掌握可以使针的感应朝着针尖的方向传导,因此在临床上,医者可以随自己的意愿掌握针感传导。要针感向下,就把针尖方向转向下方;要使针感向上,就把针尖方向转向上方。但是实践证明,有时并不一定随医者的意图而传导,当行针之后,针感很好,但向哪里传导却不由医者,若遇到这种现象,也不要过于强求,只要有良好的针感,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

7)、向安全的方向刺

凡刺针首先要考虑安全,要保证安全。针过皮下后,要缓慢进针,针尖要避开大血管、神经干、骨骼、韧带、重要组织器官等,以防发生医疗事故。千万不能一味要求针感,只管向空虚、病灶方向刺,而不顾安全。例如心、肺有病,心、肺是病灶,在胸部取穴时,穴位下面是胸腔,很空虚,但是不能刺透胸腔找病灶。

8)、根据穴道部位决定针刺方向

有些穴道因其部位特征而有特定的方向,如风池穴应向内针刺成八字形;阳陵泉穴,针尖宜向下;内外膝眼穴,针尖应斜向上方,也成八字形;风府穴要平刺;中脘穴应直刺等等。

以上提出八条原则,略举概要,临床上应全面考虑,紧密结合,决不能只抓一点,不顾全局。要灵活机动,贵在达到治疗目的而又确保安全。

囿于时间所限,这篇关于《针刺角度与方向》的小文,先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关注、评论、点赞和转发。对此文涉及的有关问题,有疑问的朋友都可以在本文的留言区留言,于大夫将尽其所能为您解答。本着“教学相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态度,于大夫希望:大家对于大夫多多指教、多多批评,好了,我们下篇再见。

和于大夫从零学中医-针灸篇(第七篇:郄穴)

和于大夫从零学中医——针灸篇(第七篇:郄穴)

本系列文章《和于大夫从零学中医》追求在非中医专业读者、普罗大众学习本系列内容后,能明白中医基本原理,掌握相应的核心操作,可以使用与此相关的中医、中药、针灸等知识对日常生活常见的 健康 问题进行安全、合理、有效的处理,突出中医真实而有效的预防保健,乃至的治疗作用。

郄穴,“郄”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十二经各有一个郄穴,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也各有一个郄穴,一共16个郄穴。除足阳明胃经的梁丘外,都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临床上郄穴多用于治疗急性病。

郄穴在临床当中有诊断作用,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虚实的征象。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手太阴肺经的郄穴孔最治咳血,足厥阴肝经的郄穴中都治崩漏。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颈项痛取足少阳胆经郄穴外丘,胃脘疼痛取足阳明胃经郄穴梁丘等。

1、足太阴脾经之郄穴--地机穴,位于人体小腿内侧,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2、手太阴肺经郄穴--孔最穴,在前臂掌面桡侧,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3、手阳明大肠经郄穴--温溜穴,在屈肘时,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穴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处。

4、足阳明胃经郄穴--粱丘穴,取该穴时屈膝,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3寸。

5、手少阴心经郄穴--阴郄穴,位于人体的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

6、手太阳小肠经郄穴--养老穴,位于人体的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缘中。

7、膀胱经郄穴--金门穴,位于人体的足外侧部,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8、足少阴肾经郄穴--水泉穴,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太溪穴直下1寸,跟骨结节内侧前上部凹陷处。

9、手厥阴心包经郄穴--郗门穴,位于腕横纹上五寸。

10、三焦经郄穴--会宗穴,位于人体的前臂背侧,当腕背横纹上3寸,支沟穴尺侧,尺骨的桡侧缘。

11、胆经郄穴--外丘穴,位于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平阳交穴。

12、足厥阴肝经郄穴--中都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13、阴跷脉郗穴--交信穴,位于人体小腿内侧,太溪穴直上2寸,复溜穴前0.5寸,胫骨内侧缘的后方。

14、阳维脉郗穴--阳交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

15、阴维脉郗穴--筑宾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太溪穴与阴谷穴的连线上,太溪穴上5寸,腓肠肌肌腹的内下方。

16、阳跷脉郗穴--跗阳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该穴属足太阳膀胱经,有吸热化湿之功效。主治头痛、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等症。

手太阴肺经孔最穴,手厥阴心包经郄门穴,

手少阴心经阴郄穴,手阳明大肠经温溜穴,

足太阴脾经地机穴,足厥阴肝经中都穴,

足少阴肾经水泉穴,足阳明胃经梁丘穴,

足少阳胆经外丘穴,足太阳膀胱经金门穴,

手少阳三焦经会宗穴,手太阳小肠经养老穴,

阴维脉筑宾穴,阳维脉阳交穴,

阴跷脉交信穴,阳跷脉跗阳穴。

郄穴在临床中,其实是简便易学又实用的救身之道。比如,有人突然出现 休克 的紧急情况时,找医生或打电话叫救护车都要耽误一些时间,即使医生来了或者救护车赶到,病人往往也就撒手西去了。如果懂得这些简单而实用的一穴救命的方法,用指尖掐按病人鼻唇之间的 人中穴 ,就可使患者苏醒,再送往医院作进一步治疗不迟,此即民间所谓的 [掐人中] 。真正的急救,是在医生和救护车还没有到来前的当场施救,以赢得宝贵的时间。再比如 心脏病突然发作 ,可马上取心包经上的 郄门穴 ,只要对这个穴位进行强烈刺激(强有力的按压),往往能一穴见效,迅速缓解病情而起死回生。西医的急救方法在家庭是做不到的,而通过中医的简单取穴进行急救,只要穴位选的准,按压方法得当,则是最快速、最有效的。

当出现 急性胃疼 时应立即想到 梁丘穴, 用拇指指腹用力按压该穴,持续2-5分钟,往往可以立即止疼;

孔最穴 ,这可是治疗 内脏出血 的郗穴,使用时可用母指腹尖适度用力按压该穴;

当有 尿血症 时,要马上想到 水泉穴 ; 女子崩漏、膝关节炎、疝气 就找 中都穴 ;

急性腰痛 时可随手取来 养老穴 ; 胆囊疼痛 了就快按 外丘穴 ;

凡遇 心动过速、心绞痛等心胸疾患 那就是 郄门穴 的事了,按压的时间同前;

外丘和阳交穴 可以治疗 急性头疼 ;

当出现 头疼、咽喉肿痛、肠鸣腹疼 的时候就选 温溜穴 ;

那么 心疼、吐血、鼻出血 怎么办?可以选择 阴郗穴 ,平时经常按压此穴还可预防和治疗心脏疾病;

地机穴 ,可治疗腹胀、腹疼,泄泻,这个穴位按压时间要长些,3到5分钟;

筑宾穴 ,可治疗恶心呕吐;

交信穴 ,可治疗月经不调、痢疾、肠炎;

承浆穴 ,可治疗休克昏迷、口眼歪斜、齿龈肿疼。

至于 梁丘穴 配 中脘穴 治疗急性胃炎;

孔最穴 配 膻中穴 治疗气逆吐血等。

郄穴歌

郄有孔隙意,本是气血聚。

病症相应点,临床能救急。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当。

胃经是梁丘,脾应取地机。

心经取阴郄,小肠养老名。

膀胱金门寻,肾向水泉觅。

心包郄门刺,三焦会宗列。

胆经在外丘,肝经中都立。

阳跷跗阳走,阴跷交信期。

阳维阳交会,阴维筑宾为。


如何实操针灸怎么下针

中医爱好者对针灸都非常感兴趣,重庆六合针灸推拿学校的小编就跟针灸初学者分享一些针灸相关的实用练习知识。
针刺技巧和指力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练习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熟练操作后,才能进针快,无痛或微痛;反之,操作不熟练进针困难,会使患者产生疼痛。不正确运用捻转、提插等手法,则会影响针刺治疗效果。所以,针灸初学者一定要勤练针刺手法。
怎么练?可以制作纱布包、棉垫等物品来做练针包,主要练习指、腕、肘、肩等关节力量,长期练习能强壮筋骨、灵活肢体,进针迅速、行针有力操作准确动作轻巧。
针刺方向与深浅:
1、针刺方向,所谓针刺方向,即是指针体与皮肤的角度而言。常取的方向有三种:
①直刺:毫针与穴位所在的皮肤平面呈直角(即90°)垂直进针。此法适用于肌肉比较丰厚的腧穴,如四肢、腹部、腰部等穴。
②斜刺:毫针与穴位所在皮肤平面,约约呈45°角进针,亦可在30°~60角之间倾斜进针。此法适用于关节部位的穴位,如养老、列缺、膝眼等穴,或重要脏器部位,如胸背部的腧穴。
③横刺:又叫沿皮刺成横刺,是毫针与穴位所在的皮肤平面约呈15°角,亦可在15°°~30°。角之间进针。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头面部位百会、上星、阳白、印堂等穴;
需注意的是,在重要脏器部位的穴位,针刺方向不应任意变动,从而防止发生医疗事故。
2、针刺深浅,每个穴位的针刺深度,在经络腧穴中已有详细论述,但在临床实际操作时,根据经脉循行路线,解剖部位以及季节等因素,结合患者体质、年岭、病情全面考虑,酌情增减穴位和针刺深浅。总之,针刺刺治病,当深则深,当浅则浅,深浅要恰到好处。
针刺深度,主要根据年龄、体质、病情、部位确定。
1.年龄 年老体弱、小儿娇嫩之体,宜浅刺;中青年、身体强壮者宜深刺。
2.体质 形盛体强者宜深刺;形瘦体弱者宜浅刺。
3.病情 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4.部位 头面、胸腹部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对于天突、风府、哑门等以及眼区、胸背和内有重要脏器部位的腧穴,尤其要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深度。
针刺治疗时,必须掌握适当进针角度和深浅,才能安全有效。针刺的方向与深浅,是针刺治病和防止医疗事故的重要方面,因此要认真学习前人宝贵经验,同时也要学习掌握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解剖知识,将两者结合起来,不断总结经验,深入研究,希望广大针灸初学者们可以早日成为专业的中医针灸高手。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keji/30938.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平底方向盘和圆形方向盘的区别,方向盘是圆的好用还是平底好用 下一篇:停车之后方向盘不回正,停车回正方向盘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