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没有发动机郑和是怎么横穿印度洋跑到非洲别被骗了
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郑和带着大明航海队从南京出发,开始下西洋,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大规模的远航。
到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前后一共28年时间,郑和先后下了七次西洋,去过30多个国家,横穿了印度洋,郑和最远抵达非洲。
轮船一响,黄金万两!
如果没有雄厚的财政支持,郑和没有能力下西洋,更没有能力下七次西洋。
郑和之所以能够频繁的下西洋,侧面也反映了一个问题,大明确实有钱,家底厚!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历史上的一次壮举,更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壮举!
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郑和带着大明航海队从南京出发,开始下西洋,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大规模的远航。
到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前后一共28年时间,郑和先后下了七次西洋,去过30多个国家,横穿了印度洋,郑和最远抵达非洲。
轮船一响,黄金万两!
如果没有雄厚的财政支持,郑和没有能力下西洋,更没有能力下七次西洋。
郑和之所以能够频繁的下西洋,侧面也反映了一个问题,大明确实有钱,家底厚!
在郑和之前,以及郑和之后,都没有人下西洋,那么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呢?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不过最为大家接受的一点就是郑和出海找建文帝。
朱棣攻下南京之后,把南京城掘地三尺,他也没有找到建文帝。那么建文帝究竟去了哪里呢?这是朱棣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
建文帝不死,朱棣实在是睡不好觉,他必须找到建文帝,并且把他杀死,这样朱棣才安心。
于是乎,朱棣派遣郑和去海外寻找建文帝,一定要把他找到。可是郑和找了二十多年,也没有找到,所以郑和下西洋这件事情就结束了。
工业革命之后,人类进入到机械时代,大量的机械产品被发明创造,它们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用品。
发动机发明之后,大大提高了交通工具的效率,马车变成了汽车,木船变成了轮船,随着交通工具的改变,人们的品质生活也发生了改变。
科技改变生活!
世界上第一个发动机是1816年发明出来的,这个时间距离大明有四百年。
大明没有发动机,那么郑和的轮船是怎么不远万里远航印度洋,还跑到了非洲?
如今人们在自己家出行还需要导航,那么郑和都出国了,他是怎么导航呢?
郑和白天通过指南针导航,晚上通过星象导航,再加上“过洋牵星术”,因此郑和就能找到准确的方位。
有了目标,就该有动力了,那么轮船是怎么动呢?
根据《郑和航海图》记载:“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换算成现代的数据是郑和的船高55米,长125米,宽50米,这在当时就是“航空母舰”。
如此巨大的轮船,它是怎么运行的呢?
古代轮船的运行主要靠人力和风力,人力就是一群人在底仓划桨,通过大量的人力,来实现轮船的航行;风力就是借助风的力量,风吹船帆的时候,会给轮船一个力,这力让轮船运动了。
郑和下西洋可不是随便找个时间点就下了,而是找准了风季。当海面上刮起了东北季风,郑和的路线刚好是顺风,因此顺着风就走了,这是利用了洋流和季风。
郑和有了轮船,有了导航,自然是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这也说明大明国力的强大,已经掌握了先进的航海技术!
来源:历史人物简史
古代并没有发动机,郑和是如何穿越印度洋来到非洲的?
郑和下西洋是在明朝的时候,而且还是下了七次,在这几次的下西洋中,郑和都是通过风来使船动的,最后甚至穿越了印度洋,到达了非洲。学了历史都知道,世界上的第一个电动机的出现是在十九世纪的初期,而这十九世纪距离明朝那可是真真正正的晚了几百年左右的时间。但是,郑和下西洋就是在没有所谓的发动机之下,纯粹利用自然的力量,自然的神奇,利用风,最后成功的穿越了印度洋来到了非洲,并且还成功的返回了中国大陆上。
自然的力量就是有这么大,这么神奇的。我们通过历史的记载可以知道,郑和每次下西洋的时候,都会有几百艘的船一起出发,而且还有称为当时的巨船也是一起出发的。在这里,可能不少人会问,下个西洋而已,为何要这么多的船?这么多的船是用来干什么用的?我们要知道,郑和下西洋,是听从了皇帝的命令的,郑和他下西洋,不是去游玩的,是带有政治任务的,而这些穿上装的东西除了船上人员需要用的之外,更多的是中国的特产,以便和周边国家打好关系,并且学习到一些东西。
郑和下西洋,一方面他是靠风来推动船行驶的,这也是为什么郑和每次下西洋都要选定在一个季节,因为这样子才能够顺风而行呀。而对于如何在海上掌握方向,那就是靠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了,即指南针。以及在晚上通过观星象来推测。
庄子在《逍遥游》中,这样子写道,“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早在这个时候,古人们就知道自然“风”的力量了。
明朝时期还没有发动机,郑和下西洋是怎么做到的?
在《明史》中有这样一则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这就是著名的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也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人员最多、航行时间最久的一次海上航行,目前已知船队最远到达过东非、红海。
可这时我们不禁有所疑问,古代科技并不发达,而世界上第一个发动机在十九世纪才被发明出来,这个时间距离郑和下西洋有四百多年,在没有发动机的明朝,郑和的船只又是如何横穿印度洋,到达非洲的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有雄厚的资金和可以远航的船只。资金的问题很好解决,郑和背靠明朝皇室,资金根本不是问题,那船只呢?这个问题也好解决,因为明朝时的船只制造技术已经十分发达了。
据《明史稿》记载:“和等造大船,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中容数百人。”
由此可知,船队中大船有四十四丈长,宽一十八丈,若是换算为现在的常用单位,那便是长约147米、宽约51米的巨船。这样的巨船足以承担远航的任务,毕竟我们现在的航母也不过长三百多米,只有两个郑和宝船的大小。
其次,我们要知道郑和是如何辨别方向的,毕竟平时我们连出门都要用地图导航,而当时郑和在茫茫大海中又是通过什么导航的呢?
事实上,郑和是白天通过指南针导航,而到了晚上,除了指南针,还可以借助星象导航,这样才保证了郑和的船只在茫茫大海中不会迷失方向。
有了船只,有了方向,可郑和船只的动力是从何而来的呢?要知道他的船只可是长达百米的巨船啊,没有发动机的它是如何横穿印度洋的呢?
我们知道,古代船只的动力来源主要是人力和风力。人力就是一群水手在船的底仓划桨,通过大量的人力来实现船的航行;风力就是扬起船帆,借助风的力量来使船只航行。
而郑和船只的在大海上航行时,主要就是依靠风力和水手划桨产生的动力,所以像这种船只,有风时还好,万一遇到没有一丝风的时候,也只能依靠水手拼命划桨,如此看来,郑和下西洋也是件不容易的事。
所以为了节省人力,郑和下西洋并不是随便找一个时间点就去海上航行了,而是找准了风季。当海面挂起了东北季风时,郑和的航行路线正好与季风的吹拂方向相同,因此是顺风,这就可以节省很多人力。
此外,郑和宝船在设计时,在人力、橹长以及摇橹施展的空间这三者之间取了一个合适的量,使得人在摇橹时可以付出较小的力量。同时,长橹设计的占地面积非常小,可以适应各种水域的航行,确保了航行的安全。
郑和有了可以远航的轮船,有了指南针导航,有了季风作为动力,自然可以到达非洲,这也说明了大明朝的强大,已经掌握了在当时来说十分先进的航海技术。
而郑和下西洋这一举国壮举,不仅是人类探索海洋的新尝试,更是古代科技在航海上的成功应用,不依靠发动机,仅凭风力和人力便可以横穿印度洋,古人的智慧真的不服不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