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不申办2004年奥运会「众多国际友人支持为何我国不申办04年奥运会只能说我们更务实」
1993年北京首次申奥的失利,引起了许多国际奥委会委员的不满,他们纷纷为北京鸣不平,甚至动员北京继续申办2004年奥运会。1、中国为何不愿申办04年奥运会当时任国际奥委会执委的加拿大的庞德说:国际奥委会由于没有把2000年奥运会交给北京举办而失去了一次令人难以相信的机会;挪威的保尔森表示,希望北京继续努力,力争下次申办成功;巴西的阿维兰热说:“我坚信,为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利益,为了中国的青年一代,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1993年北京首次申奥的失利,引起了许多国际奥委会委员的不满,他们纷纷为北京鸣不平,甚至动员北京继续申办2004年奥运会。
1、中国为何不愿申办04年奥运会当时任国际奥委会执委的加拿大的庞德说:国际奥委会由于没有把2000年奥运会交给北京举办而失去了一次令人难以相信的机会;挪威的保尔森表示,希望北京继续努力,力争下次申办成功;巴西的阿维兰热说:“我坚信,为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利益,为了中国的青年一代,你们一定能赢得2004年奥运会的举办权,赢得举办2000年后的第一个奥运会的殊荣。”
墨西哥的委员说:“我相信,2004年奥运会将会在美好的城市北京举行。”澳大利亚的委员高斯帕表示:“如果你们愿意继续申办,我将提供友谊的支持。”
但中国是否申办2004年奥运会,最终还是由中国人自己决定。
1993年10月18日,当时的奥申委负责人在谈到是否继续申办2004年奥运会的问题时讲道:
“这是一件大事,我们需要征求全国人民、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的意见,经中央批准才能决定,现在还不能着急。”
1995年,国际上申办2004年奥运会的活动开始启动。当时我国有关部门:
“也在研究要不要申请,很多群众也是想办的。但是当时正处在我国改革的关键时期,恐怕在2004年办,会使改革受影响,再加上经济实力也不怎么强,所以就没有申办。”
2、申办08年奥运会的时机1997年7月2日,萨马兰奇参加香港回归庆典后来到北京,当日受到李鹏总理的接见。萨马兰奇着重谈了希望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他说,上次中国没成功,这次一定要争取在卸任前实现他的夙愿。
同年10月,萨马兰奇在上海第8届全运会上,又与江泽民同志谈了同样的看法。江泽民和李鹏同志均表示:
第一,对2000年奥运会,我们全国一致地真挚地去申办,结果却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让我们再像申办2000年奥运会那样全国一致地去申办,恐怕很困难。第二,中国国家这么大,发展这么快,而且一直是积极地支持奥林匹克运动的;我们总要办奥运会,奥林匹克的火焰总有一天会在中国燃烧起来。第三,至于什么时候申办,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这个问题让中国奥委会和有关城市去商量。
1998年3月底,国家体委机构改革方案定下以后,新的国家体育总局党组从4月份就开始研究是否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问题。
研究认为:
从我国近几年的经济、体育发展情况来看,是合适的:从机遇上讲,1996年是美洲的亚特兰大,2000年是澳洲的悉尼,2004年是欧洲的雅典,接着就应该轮到亚洲或非洲了。如真的轮到亚洲,则对我国是一个机会,因为当时亚洲只有大阪一个城市要提出申请,而且日本已经办过3次奥运会了。最后认为条件比较成熟,一致同意申办。
1998年6月10日,国务院第8次总理办公会研究讨论了国家体育总局党组的意见,原则同意中国申办奥运会,随后指示国家体育总局党组就我国是否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问题再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并成立一个研究工作小组。
6月底,国家体育总局党组按照国务院总理办公会的指示精神,将拟成立由国家体育总局、外交部、国家计委、公安部、国家安全部、财政部、国务院新闻办、国务院外事办、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组成的研究工作小组的报告,上报给了国务院。
1998年7月21日,国家体育总局接到了国务院关于对拟成立的研究工作小组的批复。紧接着,国家体育总局党组立刻通知了各组员单位,让各单位就我国是否申办2008年奥运会做好会议准备。
此后,研究工作组先后于8月6日和8月11日,召开了两次研讨会议。结果,会议一致同意提出申办2008年奥运会,也都赞成由北京申办。会议还决定由国家体育总局起草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外交部、财政部会签后上报国务院。9月底,这份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呈报了国务院。
1998年10月27日,国务院第22次总理办公会议,原则同意了国家体育总局起草的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只是在申办城市的问题上,有些不同看法。
11月12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研究决定,由北京再次申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11月17日,国家体育总局与北京市召开联席会议,研究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工作,特别就北京市递交承办申请书等工作作出了具体安排。
11月25日上午,人民大会堂内气氛热烈,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向中国奥委会递交了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书。1999年1月6日,中国奥委会召开全体会议,审议并批准了北京市承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
1999年4月7日,北京市市长刘淇在中国奥委会主席伍绍祖的陪同下,在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向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正式递交了北京承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申请书。萨马兰奇热情接待了刘淇和伍绍祖一行,并对北京提出申办2008年奥运会感到非常高兴并预祝北京申办成功。
从此,再次拉开了北京申办奥运会的帷幕。
3、更加务实的申奥态度我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总的态度是“完善自己,求得理解,积极争取,力求成功”。
完善自己,就是严格按照国际奥委会和《奥林匹克宪章》的有关规定,在软件、硬件和活件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满足举办奥运会的要求,在各项工作中力争完善和完美,把一个“设施一流、整洁干净、秩序良好、文明友善、充满活力”的北京展现在世人面前。
求得理解,就是我们在做好工作的基础上,也要让别人了解我们发展奥林匹克运动的决心和热情,理解我们为此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要让世人看到,在北京举办奥运会,不仅对中国、对北京是一个很重要的机遇,而且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对国际体育运动的发展也是一次很好的机遇。
积极争取,就是要尽一切努力,争取使北京申办得到国际奥委会和国际体育界的支持。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规定,奥运会举办地点由国际奥委会决定。因此,取得他们的支持是申办工作的关键。在表决前夕的两年之内,我们要尽力做好内部的各项工作和对外宣传交往工作,使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在了解我们、理解我们的基础上,从理智与感情两个方面都支持北京举办奥运会。
力求成功,就是最后力求获得成功。但能否成功,最后只能由国际奥委会决定。申办奥运会的竞争非常激烈,它不但是一个国家和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社会自然环境、体育运动水平、群众参与能力的综合竞争,往往也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甚至政治因素的影响。
在再次申办工作中,中国奥委会的领导层要求掌握这样几个原则:
第一,这次申办不像上次,不提“志在必得”,但要积极争取。举办2008年奥运会是我们国家和体育界的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那时接近2010年,是我们贯彻邓小平同志“三步走”设想的第三步的前10年,如能搞好,对振奋精神、凝聚人心和鼓舞斗志,均有很大作用,是一件可以提“人气”的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重大的责任和难得的机遇。
申办奥运会成与不成可能性都存在,尽管现在分析成的可能性很大,但也要考虑到万一不成怎么办?
不成也不是失败,只是机遇没有轮到你,下次再来。胜不骄,败不馁,胜固可喜,败亦欣然,但一定要努力积极争取。
第二,吸取上次申办时的经验教训,申办阶段的工作重点放在国外和奥委会委员身上,不在国内。此次申办,国内宣传要冷,只把消息通报给大家;国外宣传力度要加强。在国外加强力度的同时,要掌握好火候。此次申办先不在国内发动群众,成功后再发动。
第三,申办期间做奥委会委员的工作,以国家体育总局为主。
国家体育总局要充分利用已建立起的各种渠道,做好国际奥委会委员的工作。北京市要按照国际奥委会对申办城市的要求,加紧治理环境污染、规划场地设施等。国家体育总局要和北京市亲密团结,共同努力,认真做好各项工作。
第四,要注意节俭,少花钱、多办事。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一定要节约使用经费,要有计划,比如申办机构多大为好、定多少编制和补助多少经费等。不该花的,绝对不能花,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但该花的钱一定要花,防止“善财难舍”耽误了大事。
第五,一定要遵守外事纪律。“外事无小事”,事事要请示。要加强请示汇报,但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事情要早想到,不能事到临头再匆忙请示,以免误事。另一方面,有些东西要灵活一点,该当机立断就当机立断,既要严格遵守请示制度,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可以看出,这次申办的指导思想与1993年申办相比,显得成熟而更加理智了。
4、面临的变数申办2008年奥运会与上次申办2000年奥运会有很大的不同,这主要是由于国际奥委会及其出台的申奥规则都发生了变革。
(1)国际奥委会的系列改革
1998年末和1999年初,随着美国盐湖城贿选丑闻和悉尼在申请主办2000年奥运会时向国际奥委会两名非洲委员提供7万美元的“奥运黑金”政治内幕的曝光,国际体坛掀起了轩然大波。国际奥委会面临着成立100多年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和最严峻的考验。
迫于各方的压力,特别是来自美国的压力,从1999年开始,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开始着手推进国际奥委会的一系列改革。其中,主要是清理门户和改革遴选主办奥运会城市的规则。
为此,召开了两次比较重要的会议。
一次是1999年3月国际奥委会举行的第108次特别会议。在这次会上,有10名国际奥委会委员因与丑闻有牵连而被除名,还有9名委员受到警告处分;国际奥委会专门成立了道德委员会,负责制订有关各方面的行为准则,向执委会提出了处理违纪委员的处分建议;还成立了改革委员会,对国际奥委会的改革进行研究并提出方案。
另一次是1999年12月国际奥委会召开的第110次全体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共通过了50项改革措施。主要内容是:
第一,改革国际奥委会的结构。国际奥委会委员最多不得超过115名,其中包括15名运动员代表,15名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主席的代表,15位国家奥委会主席或洲际体育联合会主席的代表,以及70名以个人身份当选的代表。
第二,对申办奥运会的城市实行候选城市资格审定程序。申办奥运会的城市必须达到一定标准;申办国的国家奥委会要对申办工作和奥申委的行动负全责;禁止国际奥委会访问申办城市,同时也不允许申办城市,包括代表申办城市的第三方拜访国际奥委会委员;由国际奥委会评估委员会负责到各申办城市进行考察,并起草评估报告。
第三,定期公布国际奥委会资金情况。国际奥委会每4年公布一次资金的流动情况,说明资金的来源和用途。
(2)申办程序的改变
1999年12月,国际奥委会在瑞士洛桑进行的第110次全会通过的决议,从根本上改变了选举主办城市的程序。2000年4月18日至20日,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在洛桑召开会议,公布了2008年奥运会的正式申办程序。新的申办程序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两次筛选”,即新程序将申办过程划分为申请和候选两个阶段。
申请城市阶段是指从2000年2月1日至2000年8月底。在这段期间内,所有提出申办的城市都是申请城市。申请城市对国际奥委会指定的关于申办的动机和理念、政府和民众的支持、城市基础设施、体育设施、后勤和经验、财政能力6个方面22个问题的问卷进行回答,并于6月20日前将答卷送国际奥委会执委会。
6月22日至7月10日,国际奥委会聘请专家,研究申办城市的答卷并打分。国际奥委会在2000年8月28日至29日决定哪些城市成为“候选城市”,并抽签决定候选城市向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作陈述报告的顺序,同时将宣布2008年奥运会申办评估委员会正式成立。
候选阶段是指从2000年9月1日至2001年7月15日。进入候选阶段后,2000年9月25日,国际奥委会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候选城市的申办情况通报会。2000年12月,候选城市在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向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作10分钟的陈述报告。候选城市于2001年1月17日以前向国际奥委会递交《申办报告》。
2001年1月18日至2月中旬,国际奥委会有关部门和评估委员会分析研究候选城市的《申办报告》。
最后,2001年2月中旬到4月中旬,评估委员会对各申办城市进行考察,5月中旬评估委员会写出《考察报告》。在国际奥委会全会表决前,执委会指定提交国际奥委会全会选举的候选城市根据执委会提交的候选城市名单,国际奥委会在2001年7月13日莫斯科第112次全会上进行投票表决,选出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城市。
(3)特殊的规定
国际奥委会还对申请城市制定了十分严格的特殊规定。我国专家对这些规定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将其归纳为“九不得”,其中最重要的规定是:申请城市不得访问国际奥委会委员,不得接受国际奥委会委员的来访,不得馈赠和接受礼品。
国际奥委会还规定,申请城市不得使用奥林匹克标志,不得进行任何国际宣传或广告,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的网站仅可用于交流信息和进行教育,不得有任何商业色彩。在进入候选阶段之后,候选城市的活动空间比申请城市要大一些,但是依然不得访问国际奥委会委员,不得接受国际奥委会委员的来访,不得馈赠和接受礼品。
国际奥委会关于申办奥运会的改革措施和严格规定,在总体上没有使10个申请城市发生力量对比的重大变化,但确实对申请城市及其申办行为产生了许多影响。就国际社会而言,对发展中国家的了解远远不如对发达国家的了解;对东方城市的了解远远不如对欧美城市的了解。对个人把握情况而言,阅读文献、听取讲解、观看影视的效果,远远不及亲眼目睹、身临其境。因此,这样一系列的改革变化,对所有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城市来说,无疑是一个全新的考验。
5、扎实的申奥工作1999年9月6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简称北京奥申委)宣布成立。北京奥申委由北京市政府、国家体育总局、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奥林匹克事务专家,优秀运动员代表,教育界、科技界、文化界人士,企业家和社会其他知名人士76人组成。
北京奥申委成立以后,按照“吃透规则,把准尺度,争取主动,扎实推进”的工作思路,立即开始了扎实有效的工作。
其中主要工作有:
1.奥申委在成立后的100天里,迅速完成了组建申办队伍、确定职责分工、完善办公条件等项工作。
2.制定了申办工作计划网络图,并经奥申委执委会审定批准执行。该图以近两年20个月的申办进程为主线,绘入了数百项工作、工作组合、工作类群,是一份指导北京申办活动的法规性文件。
3.在宣传工作方面,按照中央对申奥宣传工作的指示精神,研究制定了宣传工作的计划和方案;对内、对外保持了适当的宣传力度和节奏,突出宣传了北京申办奥运会的理念和全市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组织完成了征集申奥口号和奥申委会徽的工作;建立并开通了互联网站,多次进行民意调查,积极联络海外主流媒体等,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总之,做了大量宣传工作,仅接待的记者就达百批,近300人次,印制的文字、图片和音像宣传材料达18万多份。
4.组织各方面专家撰写《申请报告》。按国际奥委会的6个方面22个问题,按经济、法律、文化、环保、财政、技术、交通、医疗、安全、奥运村、保证书和项目安排等18个主题,分3卷完成了申请报告。此后又7易其稿,前后共修改了近30遍,最后于2000年6月19日,将总计20万字、高质量的《申请报告》,如期赴洛桑递交给了国际奥委会。
5.圆满地迎接了国际奥委会评估团的考察,并先后接待了28个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考察;赴洛桑向国际奥委会执委作了成功的陈述。
6.对外联络工作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规定扎实地进行,与国际奥委会及其工作部门、与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及其领导人建立了比较紧密的联系,为下一步工作打下了基础。
7.在体育场馆规划建设方面,集中北京市有关部门和专家多方论证,确定了2008年奥运会主会场的位置,以及其他比赛和训练场馆,制定了新建、改建比赛训练场馆的计划;着手进行了国际展览体育中心设计招标工作,逐步展开了对环境保护、城市交通等专题研究,并开始了国际合作。
8.为加快市场开发步伐,争取企业对申办工作的支持,联合了百家知名企业,组建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声援团。
总之,北京申奥虽然不宣扬“志在必得”,但申奥工作更扎实、更有成效了。这一切工作都为北京以领先的位置冲入莫斯科决赛圈奠定了基础。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