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科技创新 > 正文

非洲黑人传统文明发展滞后的原因「地理和环境的限制让非洲黑人在愚昧中度过千百年」

一 、
自大航海时代人类首次开辟非洲南端到印度的新航线以来,老欧洲的白人们开始把贪婪的目光聚集在这一片黑色大陆。
17世纪中期,欧洲白人在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好望角登陆,由于非洲最南端的维度与赤道的距离和欧洲与赤道的距离相差无几,故那里的气候、温度都与欧洲类似。
于是他们所带来的小麦、大麦、牛羊等都能得以很好的生长,稳定的生产资料正是他们“可持续殖民”的基础。
人的贪欲无穷无尽,这群荷兰白人也同样不能避免。1830年,成百上千的荷兰农民家庭带上他们所有的财产如北美和澳大

一 、

自大航海时代人类首次开辟非洲南端到印度的新航线以来,老欧洲的白人们开始把贪婪的目光聚集在这一片黑色大陆。

17世纪中期,欧洲白人在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好望角登陆,由于非洲最南端的维度与赤道的距离和欧洲与赤道的距离相差无几,故那里的气候、温度都与欧洲类似。

于是他们所带来的小麦、大麦、牛羊等都能得以很好的生长,稳定的生产资料正是他们“可持续殖民”的基础。

人的贪欲无穷无尽,这群荷兰白人也同样不能避免。1830年,成百上千的荷兰农民家庭带上他们所有的财产如北美和澳大利亚的开拓者一样,一路北上寻找新的定居点。

在一系列迁徙的过程中,白人殖民者很是奇怪,为什么这群非洲人放着邻近河流无论是水文条件还是土地肥力都极好的土地不耕种,而是非要到那些贫瘠、干燥的土地定居?

本来这群白人老爷还想着跟这群原住民真刀真枪的干几架抢地盘呢,现在好了,连火药都省了。

这群白人想着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是农作物的绝佳生长环境。

但是他们忘记了温度、土壤、水源条件都很好的地方不仅适合农业生长,还适合各类病菌、寄生虫的生长,如什么疟疾、黄热病、血吸虫、麦地那龙线虫等。

而且开拓者们在北方开垦的土地长不出小麦、大麦,甚至他们所带来的牛、马也出现大面积的死亡。同时,河流区域无穷无尽的蚊虫带来的疟疾使得这群白人几乎全军覆没。

非洲南端白人们的北向扩展,始终都越不过南纬23度线。

二、

文明发展的必要因素是什么?足够多的人口和有效的交流。

人口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够引起质变,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人口的数量也决定了文明的质量。而古代的社会模式中,有能力供养大量人口的只有农业社会。

但是农业却始终在撒哈拉以南难以得到有效的发展。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形以高原河断裂带为主,这就使得南非洲的河流多呈辐射状、多激流河多瀑布的特点。

这些断裂带使得发源于高原地区的河流在流向大西洋或者印度洋时,形成了众多的瀑布激流和险滩,这些激流和瀑布阻碍了沿河而居的部落之间的交流。

气候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绝大部分地区都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间有好几个都会受到阳光的直射,其95%以上的地区年均气温到20度以上,有一半以上的地区终年炎热。

同时,南非洲降雨量的分布又及其不均匀,有些地方常常洪涝成灾,有些地方又常年干旱,但是也不乏一些气候温和、水源充沛的地区。

在远古时代,人类还没有改造自然的能力,只能尽量顺应自然,以谋求自身和族群的发展,所以地理环境在人类早期的迁徙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南非洲处于热带地区,第四纪更新世(距今180万年至13万年前)的冰川对这里产生的影响较小。

这就使得一些蚊虫的卵得以躲过灭顶之灾而继续繁衍,如萃萃蝇就从第四纪的冰川中幸存下来,继续在一些湿热、草多的地区繁衍。

萃萃蝇是一种形似苍蝇的昆虫,个头虽然不大,但是其锐利的口器却足以刺透牛皮,将毒汁注入牛的血管,被萃萃蝇叮过不久后,牛就会发高烧,往往不治而亡。

所以萃萃蝇的存在使得大型牲畜无法引入农民的定居点,从而影响了黑非洲对大型牲畜的利用,如犁耕、驮运、拉车等,农业和畜牧业也因此而停滞不前。

非洲农业落后的原因远不止畜力无法大规模应用这么简单。

高温虽说可以促进林木和农作物的生长,但是热带土壤的物理和化学风化更为严重,据科学观测,高温能加快细菌分解腐烂的植物,一旦温度到达20℃以上,细菌的分解速度就高于腐烂植物提供肥料的速度。

这就使得热带草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肥力低下,且土壤结构性质差,非常脆弱。于是黑人被迫采取休耕和锄耕的农业方式,而不是深翻土地进行犁耕。

当然高温给南非洲带来的危害可不止萃萃蝇这一种,如一些常见的热点疾病黄热病、疟疾等,更是南非洲的家常便饭,只是长期生活在此的黑人已经进化出了对某些疾病较强的免疫能力。

虽然人类进化出了对一些病菌的免疫能力,但是仍然对一些传染病束手无策,而这些传染病的源头就在农民们的排泄物。

为啥大型传染病都发生在农耕文明中?

因为狩猎采集族群往往在某一区域留下排泄物之后,就会迁徙。而定居的农民并不会,他们还会将粪便收集起来,当作农作物的肥料撒到田里。

这就让病菌极其容易感染人类,而农民往往群居,一人患病往往整个村子都遭殃。

当然大部分传染病都有一个最低人口基数和密度,当人口低于这个数和密度时,传染病想传播开都不行。

如常见的麻疹病,它通常在儿童之间传播,感染期在十天左右,痊愈的病人将获得终生免疫。

麻疹病毒只能寻找那些尚未感染的孩子作为宿主,所这个病毒往往只能在人口密度稠密的地区具有传播力。

如果人口太少、或者居住太分散,如某区域的人口少于50万,病毒就难以在寻找到合适的宿主,于是传播就无从谈起。

集约化的粮食生产是促进社会阶级生成的催化剂。

集约化农业生产能使得一个部落或者国家能随着季节变化定期的投入劳动力,春种、夏长、秋收、东藏,政府就可以错开农时利用空闲劳动力大兴土木(如金字塔、长城)、征战、或者修建大型公共工程(大运河等)从而使得这些公共工程又反哺于农业而扩大粮食产量、养活更多的人。

同时,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粮食生产和储备使得社会上开始出现阶级和专门从事文化教育、手工技术、以及其他的行业。

社会分工出现,国家的雏形就开始形成。

但是很可惜,地理上的割裂、较差的农业环境以及各种传染病使得南非洲的黑人难以聚集起来进行集约化农业生产。

同样,在黑非洲高温、多雨、老鼠寄生虫等肆虐的环境下,各种农牧业剩余产品难以长期保存,社会财富难以积累,而没有较多的农牧业产品以及社会财富的积累,手工业和商业就无法从农牧业中剥离出来,这也制约了人口聚集的程度。

这也就是为什么非洲黑人大多是以部落形式定居,而不是聚集在某一城市的原因。

三、

一个社会是否属于文明阶段,就看其文字的形成、金属的使用、城市的出现、礼仪中心的产生这四条要素。

而文字又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

文字的诞生使得人类的脑力资源从繁重的记忆中解放出来,人类就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发明创造等,文字不仅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知识储备和传承的方式,还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原始积累。

生命的意义在于传承,而文字又是经验传承的主要载体。

文字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能够准确、大量、详细的记载前人的经验,并从大量的相似案例中总结出一套客观规律,这些客观规律能通过文字被传播得更远和更久。

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的狩猎、采集、种植等生存经验只能靠口口相传传播下去,这种传播方式有着极大的弊端,那就是信息容易在传播中被人为的扭曲,导致信息失真,这些有偏差的“经验”很难成为真正的“知识”传播给下一代。

但是文字的出现就解决这一弊端,经验以文字的形式传播就保证其在传播过程中的一致性,就算有错误,人类也可以溯源、改正。

于是这些“经验”就成为了人类部族的共有“知识”。有了这些即成的“知识”就可以避免后代们重复“造轮子”。

同时这些知识,又可以使得后代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发现、发明和创造。牛顿就说他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现了力学三大定律。

当然,各个地区所形成的经验、知识往往不同,广泛的接触和交流就能促进文明的高速发展,减少文明发展过程的“瞎摸索”。

如中国发明的火药传播到欧洲就被运用到了子弹上。

文明的交互,既节省了巨量的时间成本又使得彼此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所以说语言是人类的证明,文字是文明的证明。

但很可惜黑非洲大部分部落都只发展出了语言,而没有产生文字。

文字的缺乏让黑人缺少了发展文明的机会,而地理上的隔绝则是让黑非洲就如同“桃花源”一样,完全与外面的世界隔绝

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南北宽约2200公里、东西相距5000公里,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它犹如一篇沙海将整个非洲大陆分割成北非洲和南非洲。

这一地理因素使得北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人种构成、文化传统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截然不同。北非洲发展出了辉煌的埃及文明,而南非洲则在愚昧中度过千百年。

非洲大陆呈南北走向,不同的维度气候类型有着很大的区别,这就使得农作物的传播及其缓慢。

如玉米在墨西哥被人类驯化后,却始终不能传播到北美的东部,就因为那里的气候较冷,而玉米又是喜温植物,生育期要求较高的温度才能正常生长。

大陆纵向走向除了影响粮食的传播之外,还影响着各种技术和发明的传播。

如公元前4000年古巴比伦发明的轮子,在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就传到了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方。而在史前时代,墨西哥地区出现的轮子却始终不能传播到其南面的安第斯山脉。

除此之外,黑非洲的沿海地区受非洲大陆块状结构的影响,这里海岸线较为平直,整个非洲约有30500公里左右的海岸线,但是平均下来每1000平方公里才有一公里的海岸线。而且天然的优良港湾、半岛、沿海岛屿等也较少。

同时黑非洲沿海的大陆架也异常狭小,很少有超过20~30公里宽的大陆架,这就使得渔业资源在这些地区非常匮乏。

需求推动科技变革,黑非洲沿海没有出海捕鱼的需求也就没有发达的航海业,这就使得黑非洲的居民从海上走出去与其他文明进行交流失去了基本工具,由此形成了长期与世隔绝的状态。

种种原因使得黑非洲从地理上的割裂和自然环境的限制,导致黑非洲集约化农业无法发展→没有剩余粮食发展社会结构→没有人脱产从事其他行业→阶级无法产生→没有国家的形式无法进行生产建设→没有文字,文明得不到有效的传承的一些列蝴蝶效应。

气候对黑人性格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这本书中就说,处在炎热地区的人,性格就如老人般胆小怕事,而处于寒冷地区的人则会如少年般勇武。

从地理的角度来说,热带或者亚热带地区植被茂盛、物种丰富、温度适宜,因此生活在此处的人无论是采摘、还是狩猎都能吃饱肚子活下去。

而生活在维度更高地区的人们除了吃饱饭之外,还需要考虑怎么储存粮食和保暖以便平稳的熬过漫长的冬季。

所以处于寒冷地带的民族需要未雨绸缪、需要长远规划、需要辛勤劳作才能生活下去。

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大自然的馈赠,但是“福兮祸所伏”。

非洲丰富的自然资源并没有让黑人变得文明且富裕。相反,随手就能获得的食物所带来的安逸生活悄然地带走了黑人进取心、危机感。

就如《战狼2》中吴刚饰演的老兵说:“这群黑哥们,无论是遇见战争、瘟疫还是贫穷,只要给他们一堆火,他们就能立刻跳起舞来”。

黑人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在这样的生活中泯灭殆尽,以至于直到新航线的开辟时,白人们走入黑非洲以来,他们过着的都是千年前的生活,使用的都是千年前的工具。

当南非洲的黑人们第一次面对有着火枪、马匹的欧洲殖民者时,无异于人类舰队第一次碰见水滴的绝望。

这种文明的代差,根本不可能靠着个人的勇武去弥补。于是自大航海时代欧洲人开辟了非洲南端到印度的新航线以来,至少有1500万黑奴被运抵美洲,要是加上那些贩运过程中饿死,病死以及在猎奴战争中死去的黑人,非洲在四百年间损失了约一亿人。

巨量劳动力的流失,使得原本就发展缓慢的非洲农业、手工业,畜牧业等失去了发展的人力资本。从而导致了非洲如今的贫穷和落后。

非洲黑人传统文明发展滞后的原因「地理和环境的限制让非洲黑人在愚昧中度过千百年」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黑人在欧洲列强殖民之前,使用的是什么语言和文字?

非洲黑人的语言大致可分为四个语系:

一、闪含语系

包含240语言,2.85亿人使用。

二、尼罗-撒哈拉语系

包含100多语言,3000万人使用,主要分布在乍得、埃塞俄比亚、肯尼亚、苏丹、乌干达、坦桑尼亚北部等地区。

三、尼日尔-刚果语系

世界最大的语系之一,包含数百多语种,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包括班图诸语言。

四、科依桑语系

包含50语言,12万人使用,集中在非洲南部。

由于非洲部落众多,语言文字众多,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种语言

恩西比迪文字(英文名:Nsibidi)

是起源于尼日利亚东南部地区的表意文字,尽管有人提出,它属于一种很原始,还不成熟的符号系统,但是这一文字的发展脉络却无比清晰,目前发掘出来的遗迹,大部分是刻在陶片上的。

非洲黑人传统文明发展滞后的原因「地理和环境的限制让非洲黑人在愚昧中度过千百年」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黑人在欧洲列强殖民之前,使用的是什么语言和文字?

非洲黑人的语言大致可分为四个语系:

一、闪含语系

包含240语言,2.85亿人使用。

二、尼罗-撒哈拉语系

包含100多语言,3000万人使用,主要分布在乍得、埃塞俄比亚、肯尼亚、苏丹、乌干达、坦桑尼亚北部等地区。

三、尼日尔-刚果语系

世界最大的语系之一,包含数百多语种,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包括班图诸语言。

四、科依桑语系

包含50语言,12万人使用,集中在非洲南部。

由于非洲部落众多,语言文字众多,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种语言

恩西比迪文字(英文名:Nsibidi)

是起源于尼日利亚东南部地区的表意文字,尽管有人提出,它属于一种很原始,还不成熟的符号系统,但是这一文字的发展脉络却无比清晰,目前发掘出来的遗迹,大部分是刻在陶片上的。

非洲黑人传统文明发展滞后的原因「地理和环境的限制让非洲黑人在愚昧中度过千百年」

黑色人种在亚洲度过千百万年后会进化成白种人或黄种人吗?

人类有共同的祖先。所有现代人类的共同始祖是几十万年前的非洲智人。现今有关人类起源的主流说法是:人类起源于非洲。

非洲智人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人类曾经两次“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

第一次发生于距今约100万年前,走出非洲的是直立人(Homo erectus),他们向全世界范围内扩散;第二次发生于距今约20万年前,非洲的直立人进化为智人(Homo sapiens),再次向世界扩散。第二次走出非洲的结果是,非洲智人消灭了非洲直立人及其后代(包括亚洲直立人、尼安德特人),成为现代人类的祖先。

 


今天所谓的黑人、白人、黄种人等概念,都起源于17-19世纪西方的人种分类思潮。这些观念当然都有内在的问题。但抛开这一切,即便以肤色而论,所有人类都有共同的祖先。

我们说人类源自非洲,并不是说现代的黑人就是人类的祖先,黑人不等于非洲智人。事实上,黑人、白人、黄种人,都是非洲智人的后代,只是在历史演变中发生分化。好比我们提到进化论,并不意味着就是说猴子是人类的祖先,而是指人类、猴子都来自于古猿。人类的共同祖先的问题,并没有什么可怀疑的。


黑色人种在亚洲度过千百年后,会因为环境在影响肤色可能会变,但是不会进化为白种人或者黄种人。

非洲黑人传统文明发展滞后的原因「地理和环境的限制让非洲黑人在愚昧中度过千百年」

自然地理环境对古代非洲的影响

沙漠面积约占全洲面积1/3,为沙漠面积最大的洲。其中,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非洲东部还有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当然,除了沙漠,非洲也有郁郁葱葱的森林和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海岸外与非洲大陆相关的岛屿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世界第四大岛马达加斯加岛。其他小一些的岛屿有东部的塞舌尔群岛(Seychelles)、索科特拉岛(Socotra)和一些其他岛屿;东南部有科摩罗(Comoros)、毛里求斯(mauritius)、留尼旺和一些其他岛屿;西南部的有亚森欣(Ascension)、圣赫勒拿岛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Tristan da Cunha); 西部有维德角(Cape Verde)、比热戈斯群岛(Bijagos Islands)、比奥科(Bioko)和圣多美与普林西比岛(Sao Tome and Principe);西北部则有亚速群岛(Azores)、马德拉群岛(Madeira)和加那利群岛(Canary)。

大陆几乎被赤道一切为二,因而非洲的大部分领土都位于热带地区之内,北临北回归线,南临南回归线。由于非洲西部呈大块突出状,故非洲的大部分土地都位于赤道北部。

沿海岛屿不多,大多面积很小,岛屿的面积只占全洲面积的2%。大陆北宽南窄,像一个不等边的三角形,海岸平直,少海湾和半岛。全境为一高原型大陆,平均海拔750 米。大致以刚果河(扎伊尔称扎伊尔河)河口至埃塞俄比亚高原北部边缘为界,东南半部多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原,称高非洲;西北半部大多在海拔500米以下,称低非洲。非洲较高大的山多矗立在高原的沿海地带:西北沿海有阿特拉斯山脉,东部有肯尼亚山和乞力马扎罗山,南部有德拉肯斯山脉。乞力马扎罗山是一座活火山,海拔5895米,为非洲最高峰。非洲东部的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长的裂谷带,南起希雷河口,北至西亚的死海北部,长约6400 千米。裂谷中有不少狭长的湖泊,水深岸陡,埃塞俄比亚高原东侧的阿萨勒湖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53米,是非洲大陆的最低点,非洲的大河流受到地质构造和其它自然因素的影响,水系较复杂,多急流、瀑布,按长度依次为尼罗河(全长6671千米,世界最长河)、刚果河(扎伊尔称扎伊尔河)、尼日尔河、赞比西河、乌班吉河、开赛河、奥兰治河等。湖泊多分布在东非大裂谷带。按面积大小依次为维多利亚湖、坦噶尼喀湖、马拉维湖、乍得湖等。

非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全年高温地区的面积广大,有“热带大陆”之称。境内降水较少,仅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一带年平均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的地区占全洲面积50%。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一带属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沿岸一带夏热干燥,冬暖多雨,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北非撒哈拉沙漠、南非高原西部雨量极少,属热带沙漠气候。其它广大地区夏季多雨,冬季干旱,多属热带草原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属热带雨林气候,西部属热带草原气候。那里很炎热!

整个非洲可说是从狭长沿海地带陡然升起的一片广阔高原,由上古结晶岩块构成。高原的东南部较高,然后向东北方向下倾。总体而言,高原可分为东南部分和西北部分。西北部分有撒哈拉沙漠和众所周知的北非马格里布(Maghrib)地区,有两个山区︰西北非的阿特拉斯山脉(Atlas Mountains),人们认为这是伸入至南欧的山系一部分;撒哈拉的阿哈加尔(Ahaggar〔Hoggar〕)山脉。高原的东南部有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东部的龙山山脉(Drakensberg),南非东部高原的边缘如陡坡般下倾。

本大陆最高点为乞力马札罗(Kilimanjaro)山,海拔5895米,最低处为吉布提(Djibouti)的阿萨勒湖(Lake Assal),低于海平面157米。以它的大小比例而言,非洲的高山和低地平原比任何其他洲都少。

南部和东部的较高地区与西部和北部海拔较低的地方形成强烈的对比。

最高的广阔高地在埃塞俄比亚境内,部分地区超过4600米。往南,东非高原在肯尼亚境内是最高处,海拔在2400米以上;偶而有火山峰则更高,如乞力马札罗山;肯尼亚山,海拔5200米;梅鲁(Meru)火山,高4566米;埃尔贡(Elgon)山,高4321米。鲁文佐里(Ruwenzori〔Rwenzori〕)山脉有时叫作月亮山脉,其最高点为玛格丽塔山(Margherita Peak,高5119米,在刚果(金沙萨)和乌干达交界处,原先并非火山。高原从东非起向南延伸,常常还带有虽非连续性却名为急斜面者,尤其显著的是在南非的龙山山脉,这里恩特嫩雅纳(Ntlenyana)或恩特斯洪雅纳(Ntshonyana)达3483米高,以及苏尔斯山(Mont-aux-Sources)为3299米高。

本大陆南部高原区的北面和西面的总趋势是向刚果、尼日和尼罗河等流域的低地倾斜。唯一有900米高度以上的大面积区是在重叠起伏的阿特拉斯山脉和撒哈拉中部,这里稳定的花岗岩形成阿哈加尔和提贝斯提(Tibesti)地块。西非和喀麦隆的内陆高地由上古结晶岩石块构成,也只在几内亚的富塔贾隆(Fouta Djallon)高原和几内亚高原达到相当的高度,后者还延伸至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境外,在尼日利亚乔斯高原(Jos Plateau)、尼日利亚和喀麦隆的阿达马瓦(Adamawa)区域以及喀麦隆高地等处也有一定的高度。靠近海滨和塞内加尔、冈比亚、伏塔以及尼日-贝努埃(Niger-Benue)河等处盆地均有广阔的低地区域。苏丹的达尔富尔(Darfur)高地区和喀麦隆山的高地原先均为火山活动所形成,也是造成东非的断裂和火山活动的同样张力的见证。

东非的裂谷体系构成本州最触目最具特色的地形。与此形成相关联的是火山性活动,从而造成东非大多数的高峰,包括乞力马札罗山,该山虽靠近赤道,山顶却终年积雪。大裂谷的西部仍时有地震和火山活动发生。在基武湖(Lake Kivu)东北面的维龙加(Virunga)山脉有周期性的喷发(约每10或12年)造成一系列的熔岩流。

大裂谷约延伸6437千米,其路线由东非许多湖和邻近的火山峰清楚地标志出来。朝南,在马拉维裂谷的边沿可清楚看见这里有一大硬断块沿著平行断层塌陷,构成尼亚沙湖(Lake Nyasa)陡升的斜坡。湖长584千米,宽却从未超过80千米,湖最深处达704米。裂谷沿着希雷河谷(Shire Valley)直达靠近莫桑比克贝拉(Beira)的印度洋。

裂谷的西部分支或裂谷从尼亚沙湖北端延伸成一大弧形纳入鲁夸湖(Lake Rukwa)、坦噶尼喀湖(Lake Tanganyika,次于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的世界最深的湖)、基武湖、爱德华湖和艾伯特湖。该裂谷的亚分支有姆韦鲁(Mweru)湖和乌彭巴(Upemba)湖流域。

多数沿大裂谷路线出现的湖泊,比一般的高原高度要低很多。它们一般都非常深,与峡湾极为相似。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维多利亚湖,这是全非洲最大的湖泊,占据海拔1134米高原上的一个浅凹洼,该高原位于大裂谷主要分支之间。湖水系最深处仅82米,但面积却达69485平方千米,是次于里海和苏必利尔湖的世界第三大湖。

非洲的水系主要由尼罗河(赤道向北)和刚果河(中非)流域主宰,总计灌溉非洲近1/4的土地面积。在此两大河流之间的分界处之南是一些大的淡水湖。满布岛屿的维多利亚湖是非洲最大的湖,也是尼罗河主要的蓄水库。坦干伊喀湖和尼亚沙湖是在非洲大裂谷体系的深谷中形成的一串湖泊中最大者,西非的尼日河和南部的尚比西(Zambezi)河以及橘河连同它们的支流构成非洲其馀外部水系的大部分。北部的查德(Chad)湖和南部的奥卡万戈沼泽地(Okavango Swamp)均在非洲两大内陆盆地之中。

总体而言,非洲大陆的土壤可分为5或6大类。其中有漠质土、沙漠边缘的栗钙土型棕钙土、黑钙土状的土壤(深黑色、富于腐殖质和碳酸盐的土壤),这种土壤可见于自苏丹西向至尼日河中段弯曲处的栗钙土型棕钙土紧南面,东非、赞比亚、津巴布韦和南非也可见这种土壤。此外,常归于黑钙土类的黑土可见于迦纳的阿克拉(Accra)平原,在热带时湿时乾地带和赤道气候地带有热带红土和砖红壤(淋溶的红色含铁土壤)、在北非的阿特拉斯山脉和南非的开普区可见地中海土壤。

漠质土以缺乏有机物质为其特征,它的化学风化作用因缺水而受抑制,其表面或紧贴表面覆盖的一层可融盐也起了抑制作用。

在临近沙漠的半干旱地区,雨量的增多使草类植被较为繁茂,结果岩石却比在沙漠中更易风化,从而产生了发育较好的栗钙土型棕钙土且含较高的腐殖质。正是由于含有腐殖质,根据它们的含量,使土壤呈浅褐色或深褐色的特征。栗钙土亦与漠质土有别,因为它们吸收了足够的水分以冲洗掉表面上或紧贴其下的淤积盐。

黑钙土的一个可靠的特征就是在地表层下存有碳酸钙,有时也伴有硫酸钙,在所有可溶化的盐分都被冲洗掉後,这种碳酸钙仍然遗留了下来。与它们归入同类的是黑土,尽管其黑色并不一定是因为腐殖质的高含量而可能要归因于某种矿物的存在,如在迦纳的阿克拉平原的黑土壤就是这种情况。

多数的热带土壤颜色从黄、棕至红色均有,红色反映有氧化铁的成分,是化学风化的结果。

地中海土壤一般缺乏腐殖质,与其说是因为土壤上缺乏植被覆盖所致,不如说是因为将植物质变成腐殖质的化学进程缓慢所造成的。温度最低时降雨量很少,拖延了化学风化。有这种土壤的区域因地面高低不平也使成熟土壤的发育趋于困难,除在峡谷底外,由于平坦之处不够宽阔,无法使成土(母体)的材料留存并就此充分风化。

土壤问题

要使漠质土能种植作物,就必须予以灌溉,如同在北非的沙漠边缘上那样,它们过多的含盐量或碱性也必须予以减少。与漠质土相比,栗钙土型棕钙土则较易处理,在灌溉之下也较有生产力。黑土多有显明的团块结构,有时很难犁耕。雨季时,阿克拉平原的黑土壤膨胀起来,变得很滑溜,而在旱季时它们又皱缩起来并碎裂得使人们说它们似乎在自犁。热带红土则需予以谨慎处理。尽管它们上面有极繁茂的植被,但是高温加上湿气使有机物质迅速腐烂并使腐殖质保持低含量。如果土壤长久地受风吹雨打,侵蚀作用是个恒久的威胁;只有倍半氧化物保持在表面下,土壤才能维持可耕性。

气候:

非洲的气候极大地受其横跨赤道两侧的位置影响。南北热带区的气温全年多半时间都很高,但是山地的高度和沿岸带的海洋潮流影响都可使高温有所缓解,例如,凉爽的本吉拉洋流(西南)和温暖的莫桑比克洋流(东南)。

气候区

全洲分为8个气候区。分别为热沙漠区、半干旱区、热带干湿季区、赤道区(热带潮湿区)、地中海区、副热带湿润海洋区、暖温带高原区和山区。

热沙漠区有常受干燥的热带大陆气团影响的撒哈拉沙漠和喀拉哈里沙漠;还有北肯亚-索马利沙漠,其干燥主要是由于全年都有稳定性质的海洋气团通过这里。这种海洋气团的稳定作用是由于它们经过近岸的阴凉水域所形成的。沙漠气候除了干燥外还以月平均气温高为特色,但是日气温幅度要比全年月平均气温的上下幅度更大。

半干旱气候区是沙漠区的边缘地带,包括尚比西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它们与真正沙漠区的差别是,在其季节性变动过程中,它们正好处在热带辐合区,因此能接受较多的降雨量。气温与沙漠区雷同。

热带干湿季区常常被称为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该区占有本洲总面积略少于一半的土地,从半干旱区向赤道延伸。本区气候最大的特点是其季节性的降雨。在大太阳时期,海上气团产生可长达6个月的降雨──雨季的长短要看是否离赤道近。其他的月份则均干旱。在少数地方,例如在茅利塔尼亚和塞内加尔海滨──太阳不大时也少量降雨。同沙漠和半干旱气候区一样,月平均气温也不如日气温变化大。西非的太阳暗淡时期与哈麦丹风季相一致。哈麦丹风是一种暖和、干燥、常带大量沙尘从撒哈拉南部刮出的东北风或东风。

赤道或热带潮湿型气候区的气候是非洲最潮湿的类型。有两个高峰降雨期与热带辐合区的两次过境相吻合。由于赤道气候型的地区经常被温暖的海洋气团所覆盖,它们每月、每日气温的变化不如在热带潮湿干燥地区的变化那样明显。

有时在赤道气候律动中发生显著变化,例如,降雨可随季风来临,第二个雨季几乎就不存在。但是最显著的反常现象可在西非海岸看到,大约在迦纳的三尖角(Cape Three Points),向东至贝宁,在这里,虽然普遍呈双峰降雨态,全年降水量却不及1000厘米。

本洲的极北和极南部的气候是干旱夏季副热带型或地中海型。只在冬季降雨(北非为12至翌年1月,非洲南部为6-7月),尽管在某些地方可能在秋季降雨(北非9月,非洲南部4月)。月平均气温比热带气候低,冬季时下降至10℃左右,夏季(北非6-7月,非洲南部12至翌年1月)气温有时可超过热带气候型的温度。明净的蓝天为其特色。

副热带湿润海洋性气候只限于非洲东南海岸。该区特点是全年都有降雨,但降雨量以夏季为最大。南非的纳塔尔(Natal)南部的冬季降雨较为显著,气温则略低于北部。因而,在伊利莎白港有6个月温度低于17℃,而在德班(Durban)月平均气温未曾低于18℃。

非洲南部的高草原(Highveld)属暖温带高地气候区。其降雨状况类似热带潮湿和干燥气候区,但气温受高度影响而大大地降低,例如,在赖索托有时就发生霜冻现象。近海滨的气候则显示出海洋性的特点,并有冬季降雨的现象。

山岳气候区包括衣索比亚高山区和东非湖区。从某方面说,类似暖温带高原气候,只是气温较均衡,高峰顶上的气温低些,有时还要降雪,诸如乞力马扎罗山。降雨情况与邻近低地区域相似。

在人类远古文明的早期石器时代,100万年以来古代非洲文明一直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现在跟随小编的步伐来探究古代非洲文明的起源及其演变的过程!让我们一起一探究竟。为什么古代非洲文明一直处于世界全列,并且更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存在。它又给历史留下了什么样的宝贵财富~

到了公元3000年,撒哈拉大沙漠逐渐干旱,沙漠化,沙漠向东西两侧延伸直到红海和大西洋岸边,逐渐阻隔了沙漠南北两侧非洲地区的联系。埃及文明,转向北方寻求与地中海世界的联系与亚欧大陆的逐渐遥远,逐渐走向封闭化,黑人文明在相对封闭中独立发展。才会变成了现今比较封闭的黑人文化。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非洲形成为既不属于东方文明,也不属于西方文明相对独立的文明状态。在沙漠之舟骆驼被引进之后,用于商队们的来回运输。黑人文化也深受伊斯兰的影响,一个是宗教另外就是语言。因为封闭式的文化发展导致了现今的非洲逐渐没落。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keji/33465.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非洲夏天热吗「非洲到底热不热为什么非洲人会在国内中暑非洲竟然比中国凉快」 下一篇:袁隆平为什么要在非洲种水稻「为什么要在非洲发展杂交水稻袁老的这句话亮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