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科技创新 > 正文

李小云我们为何要去非洲种玉米

来源:新京报
李小云 我们为何要去非洲种玉米
大概10年了,李小云每年都会有一段时间去非洲。每年坦桑尼亚夏季,也是当地的旱季,玉米成熟的时候,李小云会带着团队的同事和学生去那里,和当地农民收获大家一起种的玉米,安排来年的计划。
在李小云看来,在非洲种玉米,有更深远的意义。“我们不再是一个被动加入到地球村的成员,而是开始主动与世界融合,并在全球范围内,分享我们的经验,承担自己的责任,这正是我们在非洲种玉米的大背景。”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中国南南农业合作学院

来源:新京报

李小云 我们为何要去非洲种玉米

大概10年了,李小云每年都会有一段时间去非洲。每年坦桑尼亚夏季,也是当地的旱季,玉米成熟的时候,李小云会带着团队的同事和学生去那里,和当地农民收获大家一起种的玉米,安排来年的计划。

在李小云看来,在非洲种玉米,有更深远的意义。“我们不再是一个被动加入到地球村的成员,而是开始主动与世界融合,并在全球范围内,分享我们的经验,承担自己的责任,这正是我们在非洲种玉米的大背景。”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中国南南农业合作学院名誉院长李小云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说。

文化自觉

从被动到主动推动

新京报:很多人都知道,你一直在中国的农村做扶贫和乡村建设工作,但很少有人了解,你也在非洲做类似的工作,为什么是非洲?

李小云:中国的百年现代化,是从被动的卷入开始的,这其中留下了很多屈辱的记忆。百年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的发展非常快,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我们和世界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今天的我们,已不再是被动融入世界了。作为地球村的一员,我们有了做出积极贡献的社会心理和冲动。这恰恰是我们走进非洲的基础。

新京报:这一变化有无具体的契机?

李小云:2004年,全球扶贫大会在上海举行,这意味着,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对中国的发展成果有了高度的肯定。六七亿人摆脱绝对贫困,这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成就,对全球来说,也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也在那个时候,更多的中国学者,发现了另外一个空间,一个和我们有类似经历、但又完全不同的空间,就是非洲。中国人的“天下观”有了实践的新空间,我们希望中国的发展实践和经验,与世界相互联系起来。

再到非洲

当地玉米产量非常低

新京报:你最初接触非洲是什么时候?

李小云:大概在上世纪90年代,我当时在欧洲学习,从欧洲到了东非的坦桑尼亚,去那里做实地调研。那是我第一次去非洲,当时的印象是,感觉非洲和我们的大西北很像,特别干旱。2008年,我再一次去坦桑尼亚。如前所说,第一次去的时候,我是一个从穷国出来的到西方去学习的“学生”,顺便到非洲考察调研。再一次去的时候,我们的国家相对非洲,已经比较“发达”了,所以多少是带着一些“优越感”去的。

新京报:再一次去有何感受?

李小云:举例来说,许多在中国特别普通的事情,在那里却很难实现。比如玉米,在华北平原,亩产800斤,1000斤,甚至超过1000斤,都是很普遍的事情。农民在玉米中套种大豆等作物,也都司空见惯。但是在非洲,我们在不同的省调研发现,当地的玉米产量非常低,亩产只有150斤左右,高一点儿的,也就200斤。

新京报:产量低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土地贫瘠吗?

李小云:并非如此。我们发现,产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种植密度不够,1亩地普遍只种1000株左右。在中国,密植的玉米,1亩地起码要种4000株。这其实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但是在坦桑尼亚,没有农民懂得。

助贫增收

我们分享给非洲人什么

新京报:帮助非洲农民增收减贫,具体而言,会援助他们怎样的技术?

李小云:在援助过程中,我们提出了一个“平行经验”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适合当地情况的技术。事实上,在我们去之前,已经有很多其他国家的团队在当地做援助工作。我们发现,这些援助存在一些问题,并不能让当地农民更多地受益。

新京报:问题出在哪里?

李小云:他们往往提供很多超越非洲发展情况的方案,比如灌溉农业、机械化农场等。以坦桑尼亚为例,当地地广人稀,从道理上来说,发展替代劳动模式,确实是一条技术路径。问题在于,当地同样严重缺乏资本,也就是说,极少有人买得起拖拉机。就算能买得起,也用不起,承担不了高昂的能源、维护等成本,还有道路条件不足造成的损耗。平行经验,就是考虑当地发展情况的基础上,采用那些最简易、最朴素、最容易被当地农民接受和采用的技术。

新京报:怎样的技术是适合的平行经验?

李小云:其实这些平行经验我们自己就有。中国当前的农业现代化,已经非常接近发达国家。但在过去,我们长期有过和非洲国家类似的阶段。在农业生产劳动密集的时代,我们通过合理密植、有机肥、间作、轮作等许多技术维持了我们的生计。这些其实也是旱作地区普遍行之有效的经验。我们在非洲推广这些经验,对他们来说,是现阶段具备可操作性的增产技术。

新京报:他们会想要更好的技术吗?

李小云:很多非洲人到中国,看到我们的农业,说他们也想学,想做农业现代化,我跟他们说,这当然是未来的目标,但要有个过程,不是马上就可以照搬的,因为还不具备条件。

新京报:平行经验的推广,效果如何?

李小云:2011年我们开始在第一个村子推广,教当地人这些技术,10年来,从最初只有1户采用我们的技术方案,到现在变成了千户万亩示范农场。

施以援手

我们得到了什么

新京报:10年非洲援助,你认为我们得到了什么?

李小云:可能很多人会认为,我们帮助非洲是单向的,其实这些援助项目和援助活动,给我们也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学习机会。我们学习到了新的作物种植系统,学习到了非洲人如何和缺水、缺化肥、缺钱做斗争,尤其是他们食物的多样性,如何更多地获取植物蛋白等等。这个过程也让我们更好地从全球视角、非洲视角去重新看待自己。非洲人是我们全球化的老师,在相互交流中,我们会接受不同的意见反馈。

新京报:这些反馈是否产生了切实的作用?

李小云:收获是巨大的。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些收获,不管是看得见的还是看不见的,恰恰是进入新世纪后,中国重新构建与世界的关系,重新构建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关系的一个缩影。所有这些构建,都不只是简单地从政治、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的角度来进行的,还有不同国民之间的连接,在经济、社会、日常生活的场域中,通过交流和互动,来反馈到思想、精神、实践的层面,进而从这些领域,最终转变到政策、战略的层面。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李小云我们为何要去非洲种玉米

中国为什么需要进口大豆和玉米?现在农村荒山种大豆和玉米如何?

很多人都说我们国家是农业大国,可是国家却一直在进口大豆和玉米,这是因为我们国家的耕地面积有限,所以为了保证小麦产量的输出,就只能够少种大豆和玉米,而现在国际上大豆和玉米的价格也不一样,所以综合算下来的话,进口大豆和玉米会比自己种植大豆玉米要更为合算一些。而且现在国际上的大豆和玉米会比国内生产的粮食便宜很多,品质也会更好一些,其中就涉及到非转基因大豆,所以在此情况下进口大豆和玉米也是非常划算的一笔账。现在农村荒山种植大豆和玉米是非常难以实现的,主要是因为现在没有农民愿意去种植大豆和玉米,而且现在的大豆玉米品种也是比较多,造成品质不够均匀,所以想要让农民真正收益的话也是比较难的。

综合来看我们国家的粮食结构的话,会发现稻谷小麦这两个是占了市场上的大部分,其中大豆玉米的自给率比较低,是需要通过进口来满足国内市场的一个要求,而我们国家进口大豆和玉米主要来自巴西,美国,阿根廷三个国家,而这些品种都是转基因的,这是因为这些国家适合大规模的机械种植化,是能够满足国内需求。而我们国家的大部分进口的玉米和大豆都是用于榨油以及饲料来用。

导致我们国家大量的进口大豆和玉米,其实也和我们国家大豆生产水平比较落后有着一定的关系。我们国家的大豆品种非常多,出油率比较低,蛋白质含量也比较高,而国外的大豆油出油率比较高,营养价值也比较高,再加上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于大豆的需求量也是非常多的,这也导致了我们国家的产量是跟不上大家的需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了,我们必须要从国外来进口大豆和玉米。

最后虽然现在的玉米和大豆都非常的重要,但是相比于小麦,水稻等来比是有一定距离的。

李小云我们为何要去非洲种玉米

适合一年级孩子听的故事

懒惰的狐狸。
森林里住着一只狡猾的狐狸和一只老实的熊。他们生活在一起。
春天来了,他们要播种玉米。狐狸说:“熊兄弟,去播种,我去把树上的小鸟赶走。要不然,它们把我们的种子给吃了怎么办。”狐狸说完,就走了。它来到一棵大树下睡觉。熊播完了种子,狐狸刚好也睡醒了,他揉着眼睛对熊说:“我赶走了好多小鸟,它们都想来吃们的种子的。”熊相信他的话。
熊种的玉米发芽了,并渐渐越长越高,还结出了玉米棒子。到了该收获的季节,狐狸说:“兄弟,去收玉米,我到山上去打野兔来改善改善们的生活。”老实的熊同意了。狐狸出去了,他又找了一棵树躲在下面美美地睡上一觉。他回家的时候,熊把玉米收完了。狐狸摊开手说:“兄弟,抱歉。今天运气不好,一只野兔也没打着。”熊还是相信他的话。
秋天到了,他们种的稻子熟了。狐狸又说:“兄弟,去收稻子。我在家看着玉米,要不然让小偷把玉米偷了。”熊走后,狐狸在家里又睡了一觉。他睡完觉,熊也收完稻子回来了。“有小偷来偷我们的玉米,被我赶跑了。”狐狸对熊说。熊依然相信他的话。
到了分东西的时候,他们请邻居狼作证人。狐狸说:“熊老弟,干活这么辛苦,我也没闲着。这样吧,分九份,你分一份,怎么样?”老实的熊爽快地答应了。邻居狼对熊说:“狐狸是骗你的,其实每次干活的时候,他都在睡大觉。”熊听了抢过东西,把狐狸赶走了。
冬天到了,到处冰雪覆盖,狐狸找不到吃的,就饿死了。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keji/34417.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为什么非洲文明远落后与其它几大洲,西非与美洲文明成就 下一篇:非洲拥有如此多的资源为什么会长期陷入贫困和饥饿之中,非洲的资源是不是很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