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色,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朗诵片段
1998年,贾樟柯带着他的处女作《小武》在柏林电影节首映。
2020年,柏林电影节70大寿,贾樟柯带着他的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亮相柏林电影节特别展映环节。
而最近几天,我的朋友圈里也刮起了一阵科长的“蓝色海水风暴”——《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在国内上映了。
因为是纪录片,所以排片并不多,但影迷热情不减,很多城市的点映场加了一场又一场。
我看完之后的第一个感受是:这是一部野心很大的电影,它以口述的方式探讨了政治、时代、故乡、家庭
文 | 伊姐(周桂伊)杉姐
1998年,贾樟柯带着他的处女作《小武》在柏林电影节首映。
2020年,柏林电影节70大寿,贾樟柯带着他的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亮相柏林电影节特别展映环节。
而最近几天,我的朋友圈里也刮起了一阵科长的“蓝色海水风暴”——《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在国内上映了。
因为是纪录片,所以排片并不多,但影迷热情不减,很多城市的点映场加了一场又一场。
我看完之后的第一个感受是:这是一部野心很大的电影,它以口述的方式探讨了政治、时代、故乡、家庭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它站在乡村回望,试图从作家们碎片化的记忆中拼凑出新中国成立后70余年的历史变革,探讨城市文明与乡土文化的此消彼长,种种暧昧。
2019年5月,几十位作家来到山西汾阳的一个小村庄,他们在这里谈论乡村与城市,文学与现实。
贾樟柯捕捉到这些文人谈话的重要意义,于是以此为序,用18个章节,呈现了出生于上世纪20年代、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四位作家马烽(已故,由其女儿回忆)、贾平凹、余华、梁鸿在乡村的创作经历。
马烽被称为中国农村历史的风雨表,他以质朴的语言书写了那个时代农村工作的成就与问题、农民的思想与生活,代表作《我的第一个上级》《三年早知道》。
贾平凹被称为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鬼才”,他的小说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代表作《浮躁》《高老庄》《秦腔》。
余华是新时期先锋文学的开创者之一,小说以对人性尖锐而冷酷的审视引人注目,代表作《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活着》。
梁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农村城市化”与新世纪乡土文学的研究者,代表作《中国在梁庄》。
电影就从贾樟柯的故乡贾家庄开始,这里是作家马烽常年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马烽出生于山西省孝义,常年在农村工作。由于他已离世,他的故事通过马烽女儿以及宋树勋、武士雄等贾家庄的普通老人们讲述。那时候的人们没有食物,只能吃草,甚至连自来水都喝不上......
但他们是第一批尝试自由恋爱的人。
(马烽之女)
贾平凹出生在陕西省商洛,他主要讲述了父亲在文革期间被打倒,自己也因此受牵连,认为人生从此无望,后来在下乡过程中罹患肝炎的经历。
回忆起乡村,他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最大的快乐都在这个时候,那时候的贾平凹很年轻,什么都想写,但两年过去了,他依然没有动笔。
最后,他决定要找一个方向,于是,回到老家,每天和朋友骑单车到处逛,感到痛快、自由,但因为一次生病,他在农村的小诊所用了不干净的注射器(那时的注射器不是一次性的,用完就拿热水煮一下),感染了乙肝,15年后才治好。
但也是那时,贾平凹以贾家庄人为原型,创作出了一批鲜活的农民主角,贾平凹一生引以为傲的成就,是从痛苦里长出来的。
梁鸿出生在河南邓州,她的文学创作与家乡和家庭有密切关联。影片中,梁鸿提起母亲,几次哽咽,不能自持。
梁鸿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生病了,不能说话,不能动,几乎就是植物人。
但她对孩子的爱从来都没有因为病痛消减,孩子们每次跟妈妈说“我去上学了”“我放学了”母亲都会哭,这是她爱的回应。
母亲去世后父亲又娶了后母,这在当时的农村里,算得上是“超级花边大新闻”,一向对待母亲很好的父亲几乎晚节不保,孩子们对父亲和后母的意见也相当大,最后还气走了后母,多年后孩子们长大了,带父亲去找后母,两个人抱头痛哭。
但梁鸿因此更懂得爱是多艰难,懂得加倍去珍惜。
今天的她,拥有一个世俗意义非常圆满的家庭——丈夫是体制高干,儿子是天才学霸,自己也有话语权。
四代作家,但他们都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特征:乡土文化书写者,创作灵魂从乡村中来,但作品却在城市中广泛流传。
他们因为写作,从农村走到了城市,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人物。
不管开头多苦难,他们的后来,都还是蛮好的。
而这些人物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余华,因为他很敢,他对命运有一种,不在乎。
余华出生在浙江杭州,后由于父亲工作调动,举家搬迁到了海盐县。
在他的印象中,这里是“我的记忆是从‘连一辆自行车都看不到’的海盐开始的,我想起了石板铺成的大街,一条比胡同还要窄的大街,两旁是木头的电线杆,里面发出嗡嗡的声响”的地方。
余华的父亲是医生,他们家对面就是太平间,余华的童年是在医院度过的。
余华一家住在医院的宿舍楼,街对面就是太平间,这使得他的童年,天生有一种荒谬感。
“有时候,我和哥哥会溜进手术室,看见父亲戴着透明手套,手从病人肚子上划开的口子伸进去,扒拉着里面的肠子和器官......”
那时候的余华喜欢一个人躺在太平间,太平间的床是用水泥砌成的,躺在上面非常凉快。
多年后,他读到海涅的诗“死亡是凉爽的夜晚”时,忽然被击中:海涅写下的,就是我童年时在太平间睡觉的感受。
当了五年牙医,在观看了数以万计的张开的嘴巴之后,余华感到有些厌倦了,他曾经在作品中写道:我知道世界上什么地方最没有风景,就是嘴巴里。
是的,在走上写作之路之前,余华做了五年的牙医,拔了上万颗牙。
他说自己每天要拔八个小时的牙,但文化馆的人却每天都在街上溜达,非常清闲,余华很羡慕这些人,励志要进文化馆。
刚开始写作的几年,余华四处碰壁,他父亲只要听到邮递员把信扔进围墙,“啪嗒”的一声,就知道退稿信又来了。但是,“我心态很好,这家不行,我就往比它低一点的杂志去投呗。”
终于,在1983年11月的一个下午,接到了一通来自北京的长途电话。
一家文学杂志社准备出版他的小说,但却因为小说的结尾不够光明想让他进京去修改。
很少有作家喜欢改稿,但余华满口答应:“只要给我发表,我从头到尾给你光明。”
谁能想到,那么没原则、没有满嘴文学理想抱负的余华,最终被文学史永远记住呢?
让那些怀才不遇、时刻觉得自己是李白转世的文学青年们头大。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一直在试图对比过去与现在,感叹“消失的故乡”让人非常遗憾。
作家其实是沉重的职业,因为我们太喜欢洞悉,而所有的洞悉,最后都带来悲观。
但好消息是,我们也认识到命运是如此吊诡,你永远不知道打败你和成全你的,到底是哪件缘起,于是,你不妨松弛一点。
比如,现在的父母总逼着孩子读书,但余华成为作家,恰恰是因为“阅读匮乏”。
电影里,他讲到看小说的经历,那是一个“文学消失”的时代,很多小说都是手抄版,等传到他手中的时候,已经没有开头,没有结尾,只剩中间部分。
但正是因为小说的残缺,让余华常常有强烈的创作冲动,一本小说,他往往会写出几个结尾,这就是他最终成为作家的缘起。
命运从不按理出牌。
片名《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也是源自余华儿时游泳的经历。
他讲到儿时生活在浙江海盐,那时候,他和小伙伴们经常去海里游泳,海盐的海水是黄色的。但在学校上课时,课本里说海水是蓝色的,他经常想:为什么我都看不到蓝色呢?
有一天,他游了很长一段距离,一边游一边想着:我要一直游,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我们的一生其实就像游泳,你被迫下海,而且,你绝对不会知道,有什么漩涡暗涌在等着你。你可能粗浅计算过前行的方向,但没用,因为海洋太大了,海风变化太快了,大部分的计划,都是徒劳的。
而且,说句悲观的话,海水能不能变蓝不重要,因为即使海水变蓝,我们收获的可能也依然只是苦涩——越过山丘,一定有人等待吗?
但重要的,是我们要坚信“只要一直游,一直游,海水就可以变蓝”。
盲信,不带思索的那种。
如果没有这种信念,所有的努力,才会失去方向,与具体的所有事物无关,是心灵的暗夜来临,就像水手失去灯塔。
最后,海水变蓝是否重要,只取决于你怎么定义大海啊。
你的命运一定是好的。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什么歌?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我想陪你看电影》的歌词。
作词:崔博、翟剑、荣超。
作曲:崔博。
我叫王老三今年四十三,虽然人到中年可电影还挺爱看。
这些日子影院都不上班,只能上网看结果反而更难。
老婆嫌我太吵催着让我做饭,儿子要上网课说我害他心很乱。
老妈总是走神只好暂停再回看,小舅子总剧透。
画外音:哎!这片儿我看过!凶手就是那谁!!!
唉我脸还不能翻,这一刻忽然好想电影院。
那里可以让我们安静地把电影看完,我想陪你去看去电影院里看。
急先锋姜子牙和花木兰,我想陪你去看去电影院里看。
紧急救援热血合唱团,我想陪你去看去电影院里看。
拆弹专家2还有夺冠,我想陪你去看去电影院里看。
一切静好的天很蓝还有你陪伴,我叫李小曼经常刷豆瓣。
我可以不吃饭但电影一定要看,我记得复联4首映那晚。
整个电影院里上演一场狂欢,有人看到最后哭得像个憨憨。
有人扮成灭霸来见证自己玩完,有人假装内行等着看超人救场。
我们一起鼓掌一起忘记人生艰难,这一刻我突然好想电影院。
还有那些爱看电影的可爱小伙伴,我想陪你去看去电影院里看。
许愿神龙八佰和唐探三,我想陪你去看去电影院里看。
兰心大剧院里的怒火重案,我想陪你去看去电影院里看。
悬崖之上荞麦疯长的灿烂,我想陪你去看去电影院里看。
一切静好的天很蓝,我想陪你去看去电影院里看。
刺杀小说家的动感和奇幻,我想陪你去看去电影院里看。
秘密访客前来为哪般,我想陪你去看去电影院里看。
我和我的家乡最温暖,我想陪你去看去电影院里看。
我在时间尽头等你相知相伴,我们走过长夜漫漫。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扩展资料:
《我想陪你看电影》这首歌是影视从业者想要说给观众的心声,也是一批电影从业者献给影院复工的“礼物”。
2020年,全国的电影院进入了长达170多天的停业期。半年的时间,以往喧嚣热闹的影院一直寂静无声,大银幕不再亮起,没有满坑满谷的观众,没有爆米花和可乐的香气。人们开始试着习惯在电视、电脑和手机上看电影,但总是找不回昔日那种和亲朋好友们一起坐在影院里纵情欢笑或是落泪的时光。
曾经也《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在我小的时候,看着大海是黄色的,但课本上说大海是蓝色的。有一天我就想一直游,游到海水变蓝” ——余华《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当得知有这么一个电影时,就放入了必看目录。从片名看,极其文艺,极其合胃口。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恍然间回到了几年前,在上海游玩时,听到一句顺口溜:上海没有海,人民广场没广场。好奇心驱使,必须探个究竟!
订船票,目的嵊泗列岛!首先需要坐大巴车去港口乘坐轮渡,在大巴上,便看到上海的泥滩,海水是深深地泥黄色,这就是上海没有海的缘故吧!
于是需要向大海远处前进,直到海水变蓝。而最终到达的嵊泗岛,眼见的也还是“黄海”,一抹蓝色永远在肉眼可及处。
作家余华还是厉害,他要游泳,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电影也就从那里开始……
上一次看到的纪录片应该还是《四个春天》,镜头也还是算一种跟拍,而这部电影就是采访集合。由多位作家亲述,有历史、有亲情、有爱情,而导演分隔了18篇章。
主要还是他们的故事发生时间都早于我的出生。实在无感,就当做故事来听。整部影片所要表达的那种时代下的人们的生活,始终在变化,也就像海水,慢慢变蓝一样。
事实上,那个时代的他们,代表了某个时期,某段历史。甚至只是把看到的写下来,现在都已算的上承载历史的作品了。应该说那个变迁中的社会被当时的愤青们捕获,相互影响,相互成就吧!幸运的人每个时期都有,而那时是这一群人,并不了解他们,那些小说、杂文也大都片段记忆。甚是作者也不很对得上号。因此没有资格去评论什么,只是通过他们的所讲的故事大概勾勒一处自己不曾生活的地方。那里有白鹿原,有热烈的爱和恨,也有富贵艰难的活着,也还有许三观吧!
但,雨我无瓜。21世纪数字信息化的现代,生活物质富足,生活上不必要再去为生存过多焦虑,更多面对的应该是自己和别人。
除过自己的他人皆为别人,别人涨工资了、别人结婚了、别人自驾游了、别人熬夜、别人猝死……甚至别人跟别人还会攀比,每个别人都努力扮演好自己,在别人眼里,“我”也是芸芸别人之中的一员。
那些美好的事物没有一天不去向往,在不多的人生岁月里,渐渐发现,有一些人是始终不能与众别人一样的。不受约束,因为有着自己认为的世界。
海水蓝色的,可为什么眼下这么的混浊,事实上真正去到过海里就知道。蓝色只存在于目之所及处。除非离开海水,一定距离才会有的那蔚蓝!融入其中只会是混浊。
人终究不可能独立于社会,独立于人群,独立于关系,所谓蓝色,也会是一种精神的向往。文艺青年热衷于文字游戏,因为意向用语言描述,爱由文字记载。
所以溶于混浊而向往蓝海,是此刻的信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