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科技创新 > 正文

八佰战争场面,八佰算不算抗日电影

看完电影《八佰》很有些感概,剧中抗日将士确实可歌可泣。
虽然觉得他们死的很惨烈,但当时的他们也是别无选择。
影片主题肯定是积极向上,很正面的。
但是有些场景我觉得拍的太理想化了。
场景一 满街的人隔河围观虽然对面是英租界,但是从头到尾,满街的人都隔河围观这场战争,这现实吗?
各国记者可能要冒险记录,官方人员工作需要观察对岸。
普通平民真的有这个胆量长时间在对面围观?
难道不是应该听到炮火就赶紧躲到家里吗?
我知道他们在英租界,

看完电影《八佰》很有些感概,剧中抗日将士确实可歌可泣。

虽然觉得他们死的很惨烈,但当时的他们也是别无选择。

影片主题肯定是积极向上,很正面的。

但是有些场景我觉得拍的太理想化了。

场景一 满街的人隔河围观

虽然对面是英租界,但是从头到尾,满街的人都隔河围观这场战争,这现实吗?

各国记者可能要冒险记录,官方人员工作需要观察对岸。

普通平民真的有这个胆量长时间在对面围观?

难道不是应该听到炮火就赶紧躲到家里吗?

我知道他们在英租界,但是炮火不长眼他们没数吗?

哪有那么大的胆子,无惧生死,不停围观。

尤其最后,勇士们冲桥,英租界里真的有那么多百姓在围观?

甚至不顾危险冲过围栏,直冲到大门边?

他们可是手无寸铁的平民,冲到门口能怎样?

几个英国兵能保护他们吗?

场景二 唐艺昕演的女童军

这个女童军是不是专门为了给唐艺昕加的角色?

国军在英租界的工作人员应该还有很多,怎么就需要她一个女的游过河去送国旗?

而且这国旗还是歌女送的,为什么呢?

是想说连身处灯红酒绿中的歌女都爱国忧国吗?

剧中还有多处唐艺昕瞪眼惊讶的特写。

再加上她的打扮,有点像油画女的效果。

像以前那种很夸张的老电影上的人物。

所以她算女一号吗?

场景三 全民觉悟,民族觉醒

除了开始几个保安团的人有逃跑想法,后面从兵到民都表现出了全民的抗战觉悟。

好像经过此战,民族都觉醒了,这可能吗?

你看从夜上海的红歌女,到传统戏班子都是爱国人士,都有抗日意愿。

还有大学教授从一开始的望远镜观望,到最后居然也偷偷开枪了。

还有教授老婆,从开始只关心自己小日子的打牌太太,到后来默许丈夫开枪,她也觉醒了?

还有街头民众,都好像觉悟很高,热情投入,支持抗战。

那可是1937年,民众真的有这么高的觉悟?

实际不是应该有太多敢怒不敢言苟活的大众吗?

还有英军,真的敢开枪吗?

我的印象中,英军是很怂的,他们能开这种正义之枪吗?

剧中军人的血性被激发,全员觉醒,我能理解。

但是民众也全部觉醒,我觉得不现实!

如果真是这样全面齐心,民族觉醒,何以抗战十四年!

因为太多装睡的人和贪图安逸的人,所以才会差点举国沦丧。

1937年,仅仅经过这场八百勇士之战,全民应该还不能觉醒!

但是震撼肯定是有,总要有人去叫醒那些装睡的人。

影片可能是为了弘扬正能量的需要,所以没拍那些装睡的人吧。

另外,此片有很多明星参演,但是很多人,一开始都没认出来。

比如黄晓明,看到最后才感觉,那个特派员有点像黄晓明,看了演员表,果然是他。

还有黄志忠,从头到尾,都没认出来,直到看了演员表。

唐艺昕是因为给她的脸部特写比较多,她妆又化的好,衣着整洁,所以很容易认出来。

本来此等情节大片,又有抗战背景支撑,演员是谁并不重要,我们更关心的是剧情。

最后,此片还是可以一看的,回顾一下历史,勿忘国耻总没有坏处,但要保持理性。

八佰战争场面,八佰算不算抗日电影

《八佰》虽然虽然频频被赞,但也有败笔,你觉得有哪些败笔?

新上映的电影《八佰》近来频频获赞,首日票房破亿,口碑一直都很好。《八佰》讲述了抗日战争初期的淞沪会战,国民党军队撤出上海前,在四行仓库留下了几百人对抗日军,目的是在外国政府面前表现中国人的抗日决心,在国际会议上赢得一定的话语权,这些英雄史称“八百壮士”。电影的拍摄手法很用心,场面浩大,搭建的摄影棚十分逼真,演员的妆容、服饰都很符合那个时代的特色,一看就是大制作。但同时该电影也存在着些许败笔,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电影结尾有些模糊,没有交代清楚

《八佰》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士兵们一起冲桥的场景,随后便戛然而止,让人总感觉还没演完,有些虎头蛇尾,那些人最后有没有到对岸?到租界以后经历了什么?还有最后留守在仓库里断后的那些人,他们有没有活下来?电影像是吊观众胃口一样,很多人的结局都没有交代。据说冲桥阶段有些情节被剪掉了,现在看到的是删减版的,但这也成为了这部电影的一个败笔。

二、人物太复杂,信息量巨大

《八佰》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信息量巨大,人物众多,像是英勇无畏的谢晋元、胆怯懦弱的老算盘、少年英雄小湖北、充满狼性的羊拐……这些人物都非常真实,表现出人性光辉或是阴暗的一面。或许是演员的演技各有高低,有些人物个性鲜明,有些人物比较模糊,也可能是剧情太过复杂,观众们总会觉得有些捋不清。编剧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就会犯这样的错误。

三、剧情逻辑不明朗

《八佰》的剧情有些复杂,所以在一些逻辑方面可能没办法面面俱到。像是最后日军已经同意他们撤走,却还在冲桥阶段猛攻;还有那群送电话线进来的人,非常突然,前面都没有铺垫,让人不知所云。

《八佰》的结局是个不怎么完满的悲剧,毕竟当时才是抗战初期,了解历史的观众们也知道,“八百壮士”最后是在租界被囚禁、后来给发配到日军等地做苦役,谢晋元的结局也是被汪精卫手下的人杀害了。这结局不是很让人满意,所以电影总有种压抑的感觉。但无论如何,《八佰》给我们展现了一段不太一样、却又无比真实的历史。

八佰战争场面,八佰算不算抗日电影

《八佰》的情节与史实不符,电影为什么要这样拍?

《八佰》的情节虽然与史实不符,电影这样拍另有深意。

先从《八佰》真实的历史背景说起。

一、电影《八佰》的历史背景

电影《八佰》是根据抗日期间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改编的。

影片开头,我们看到的是一脸仓皇与疲惫的士兵在荒野中行进,远方是可见的硝烟和满目疮痍的大上海,配上几声鸦叫,基本奠定了本片悲凉凄惨的格调。

事实上故事确实很悲凉。

老蒋消极抗日,国军节节败退。

在这之前,东北已经沦陷;1937年七七事变后,没多久华北沦陷,日军扬言三个月要灭亡中国;8月13日,国军开始主动反击,组织了淞沪会战,但也仅仅守了3个月。

国破山河在,更多的是文人与士大夫们悲怆的感慨,国之兴亡,对于未开化的群众来说,就是一场事不关己的热闹,热闹看罢,该种地的种地,该打工的打工,除非大祸临头,降临到自己的头上时,才会有那么点不一样。

鲁迅先生笔下麻木的中国人,是那个时代普通民众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时间再往前推一些,就拿“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的遭遇来说,他本来是有机会逃跑的,但文人的气节和责任感不允许他做“逃兵”,他说:“世界各国的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现在中国没有听说有因为变法而牺牲的人,那就从我谭嗣同开始吧!”,还留下了至今另后世称道的“绝命诗”——《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可这番豪迈与用心良苦,当时的大清国民如何看待呢?

有人说:“老天有眼,太后老佛爷有眼,再也不能让那些无父无君的乱党们胡闹下去了”;还有人朝谭嗣同等人丢菜叶,骂他们是反贼;更多的大清国民以看热闹的心态观看“戊戌六君子”被杀,甚至发出了笑声。

谭嗣同的死并未唤醒大清国民,至少,没有立竿见影。

电影《八佰》开头,导演花费了20分钟的时长,营造了一个彼时民众生活群像图:有士兵被炸得血肉横飞;有逃兵仓皇出逃想要到桥的对面去;一边黑暗笼罩,一边灯火通明,有商女犹唱后庭花,有跃跃欲试保家国的中二学生,有又见炊烟的烟火气,有搓麻将的阔太少奶奶们……

桥的一边宛若地狱,桥的另一边犹如天堂,当然,桥没那么大的面子,面子是租界背后的势力。

离谭嗣同就义已过去了数十年,与之前的大清国民比较,《八佰》里的民众群像图又有点不一样,最大的不同便是精神面貌上的不同——租界里说丧气话的也有,漠不关心讨生活的也有,但是租界里的人时刻关注着租界外的动向,观望着、期盼着、感同身受着。

二、历史上的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

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发生在1937年的10月26日至11月1日,它是淞沪会战的收尾之战。那淞沪会战又是怎样的战役呢?

历史课本上只能用些形容词形容一下淞沪会战的惨烈,数据倒是可以直观地印证一下这场战役的悲壮与绝望——国军80万人对战日军20万人,国军宣布伤亡30万人,日军宣布伤亡4万余人。

孩提时候的我们称呼日本侵略者时,习惯性地加上蔑称“小日本”,这是胜利者式的炫耀,但事实上,彼时的日本军,根本就不好对付,从双方悬殊的伤亡人数就可以看出,在影片中也有印证——说日军准头足,基本上都是一枪爆头,至于有影视作品中出现“手撕鬼子”这样的情节,只能说太具有魔幻色彩了。

三、电影里的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有多惨烈?

电影中,为了保卫四行仓库,郑凯扮演的陈树生绑着手榴弹纵身跃下与敌人同归于尽,他留给母亲的白衣上写着八个大字,“舍身取义,儿所愿也”。

陈树生敢死队般的举动启发了骁勇的战士们,战士们没有退缩,而是纷纷效仿绑上了手榴弹最终将敌人逼退。团长谢晋元,带兵死守四行仓库,电影里将他的结局改写成倒在离租借仅几步之遥的苏州桥上,他虽然倒下了,却维护了整个民族的尊严和体面。

战士保卫家国,为国牺牲,是责任使然,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中牺牲的战士们,生前誓死捍卫国家尊严,舍身取义的精神,唤醒了学生、普通民众、甚至是黑帮小弟,他们抢着要把电话送到桥对岸的仓库,数次失败后,黑帮小弟刀子请愿:“沪江堂,小辈,刀子请愿”,削了拇指放血按上红手印后就往桥上冲,中弹也不回头,让人泪目。

姚晨在片中说:“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是啊,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任何国家,在民族存亡之际,都有舍身取义为国为家之人,有自私自利做他人走狗之辈,有冷眼旁观见风使舵的二鬼子。

民族大义当前,可否团结一致?鲁迅先生口诛笔伐,想要通过笔杆子唤醒麻木的国人,军人死守阵地,是命令使然,亦是心底呐喊,国不在,家何在?

四、八佰壮士为何非要死守仓库而不选择撤退

事实上,历史上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并没有电影里那么惨烈,老蒋让八佰壮士(实际是423人,为震慑敌人虚报八佰)守仓库,实际上是一场自我表演,他想博得国际社会的同情,从而出面调停,简而言之,老蒋不想打。

相关会议定于1937年11月3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上海的战况,会直接影响到中国在谈判桌上的利益,所以老蒋抱着牺牲这几百号人的想法,想让这些壮士拖到会议召开。

电影里之所以把这场战役表现得很惨烈,主要有自己想要表达的观念。

我泱泱中华,一人吐一口口水,都该把日本人淹死了,咋地被外敌欺辱至此?哀鸿遍野,满目疮痍,退?还要退到哪里去?

电影里将当时国人的状态表现得很清楚,要么抵触,要么主张放弃,要么牟取利益,要么冷眼旁观,大家匆匆忙忙,忙的却不是国事,基本都是在顾自己。这样的状态对于一个民族、国家是非常不利的,国人的家国意识需要被唤起,而军人,是唤醒国人的先行力量。

所以电影后来请愿的刀子、不知战争残酷要参军的中二学生、独自游过河送旗的杨惠敏(唐艺昕饰)、募捐的百姓,都是被唤醒家国意识的国人。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keji/37819.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你家小孩学游泳走水难蹬夹腿你翻脚了吗,游泳反蹬 下一篇:苹果会浮在水面上吗,苹果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