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3D图解从古至今长江水患越来越频繁深层原因是什么
这不,最近一段时间,长江中下游又发生了水灾,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在心系灾区的同时,人们便开始思考长江水患变得愈加频繁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有人说是因为中下游河道常年淤积,导致水流不畅,应当将河道整体下挖10米。
也有人
在许多人的意识当中,自打遥远的上古时期开始,黄河就一直是我国“水患”的代名词。而作为中国第一大河-长江,在古代却鲜有发生重大水灾的记载。可是,到了近代以后,长江水患却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以至于相比之下,野性难驯的黄河反倒变得安静了许多,这看上去似乎有些反常。
这不,最近一段时间,长江中下游又发生了水灾,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在心系灾区的同时,人们便开始思考长江水患变得愈加频繁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有人说是因为中下游河道常年淤积,导致水流不畅,应当将河道整体下挖10米。
也有人说是因为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不能有效吸附降水,中上游应当增加植被覆盖率。
更有甚者,有人直接将导致长江水患增多的原因归咎于近代以来的大规模垦殖(如围湖造田),以及大量兴建枢纽水利工程,认为是人类破坏了长江流域自然规则,才招来了更多的灾难。
……
五花八门的猜想和推论层出不穷,似乎每个说法都有自己的一番独到见解。那么,从古至今,长江水患越来越频繁,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
长江黄河的地理环境
俗话说得好,没有理论支撑的思想就是胡思乱想。我们看长江水患问题,绝不能一叶障目,以片面、消极的心态去看,需要结合古代历史,以及世界大型河流的情况来分析之后,方能得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为此,笔者这几天专门制作了一组3D地图,来和大家一起从地理和历史方面,深度解析一下中国第一大河-长江的水患由来和增多的原因。相信大家看完本篇文章之后,长江水患是天灾还是人祸,中国人改造长江是伟大的壮举还是致命的遗患,便也一目了然了。
长江为什么经常发洪水?因为长江属于地球上典型的易发生水患的河流
地球上的大型河流不可计数,河流的流向也有很多种,但总的来说,东西走向,以及从低纬度(赤道为0度)向高纬度走向的河流,大多都容易发生洪水,这个规律是由地球雨季的变化决定的。(地球雨季变化趋势如下图)
东西走向的河流:整个流域的上下游几乎都处于同纬度地带,当雨季到来的时候,整个流域都将同时进入雨季,一旦流域内爆发大面积降雨,那势必就会造成主河道河水汇聚暴涨,引发洪水了。
从低纬度向高纬度走向的河流:因为上游处于低纬度地区(靠近赤道),雨季到来的时间比下游更早,而一般的河流的支流(包含N级支流)末端主要都集中在整个流域的上半部分,一旦中上游提前进入雨季,全面降水,就意味着大部分支流都会涨水,进而导致中下游主河道发生洪水。
地球降水变化动态图
一条河流具备上述两点特征,那么它注定就会经常发生洪水。而如果具备了这两点特征之后,中下游主干道海拔还很低洼,水位落差很小,那么这些洪水就会大范围淤积不前,侵蚀周边土地,演变成洪灾。这种十分规律的现象在地球上几乎是普遍存在的河流特性,大部分河流都无法摆脱这一规则,在这里我们来列举一些例子说明一下会更加直观。
东西流向,中下游低洼,易发生洪水的典型代表:亚马逊(孙)河
亚马逊河流域生态图
亚马逊河横贯南美大陆,主河道几乎平行于赤道,这直接导致了亚马逊河成为世界流量最大的河流,甚至它的三条支流都可以列入世界第十大河流之列(按流量排名)。
另外,亚马逊河中下游海拔非常低,即使在距离河口1500公里的玛瑙斯市附近的河面高度也仅有7米。这使得汛期时(每年的11月-次年6月)的亚马逊中下游如同汪洋一般,大部分地区河道可以宽达几十,甚至上百公里。也正因为这样,亚马逊河流域至今仍是世界最大的无人区之一,大部分区域每平方公里人口数量小于10人,其中下游主河道上至今也没有一座桥梁,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和亚马逊地区恶劣的的水文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低纬度向高纬度流向,易发生洪水的典型代表:尼罗河
尼罗河流域降水分布图
尼罗河位于非洲大陆,发源于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一路向北流汇入地中海,全长6670公里。尼罗河的支流主要集中在上游地区,因为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的沙漠,几乎没有额外的水源补充,仅沿河岸有一线绿洲。所以,旱季的时候十分缺水,而到了雨季,上游大规模降水,下游河道又会爆发洪水,淹没两岸仅有的绿洲,给农业生产造成灭顶之灾,这也是埃及从古至今多洪灾的主要原因。后来到了上世纪60年代,埃及修建了阿斯旺大坝之后,干旱和洪灾情况才得以遏制。
地球上像尼罗河这样走向的,还有叶尼塞河和鄂毕河,这两条河流位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中下游海拔落差非常低,下游几乎遍地都是沼泽、湖泊,至今仍是俄罗斯最荒凉的地区之一。
长江在年降水量分布图中的位置
通过两组对比之后,我们不难发现,长江和亚马逊河的地理特征非常相近,亚马逊河其实就是一个放大版的长江。
长江东西走向,全流域雨季几乎同时到达。荆州以下1500余公里的河道海拔均低于30米,河水过了荆州之后,就进入慢流状态,两侧平原海拔甚至低于河道,牛轭湖遍地,一旦流域内发生大规模降水,下游就注定会发生洪灾。所以,长江中下游在古代是沼泽遍地,危险重重,北方人很难适应这里的环境,故称这里为蛮夷之地。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从古至今,长江的流向和气候都未发生大的变动,理论上讲洪水发生概率应当也不变,那为何越往近代,发生水患频率反倒越高了呢?
长江流域水患逐年增多的主要原因1:人类居住时不长,时间越往前推,人口越少,所以水患记载自然也越少三国时期人口分布图
长江在古代鲜有洪水记载,特别是在唐宋之前,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反倒是越往近代越多,为什么呢?
对于这个现象,我们需要搞清楚一件事:长江流域在魏晋之前几乎是没怎么开发的,武汉(汉口)一直到明清时期才被发展起来。长江流域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被认为是蛮夷地区,不适合人类生存,这里的主要人口最初是因为躲避战乱逃荒过来的,后来经历了东晋时期的衣冠南渡之后才开始缓慢增加。
居住人口极少,就意味着假如发生洪水,那受灾人口也极少。受灾人口少,自然就不会引起多大的关注。这就好比俄罗斯西伯利亚的鄂毕河、叶尼塞河中下游常年发生大洪水(凌汛),有人去关注吗?显然不会有,因为那里几乎没有人居住。长江流域在魏晋之前的处境就像今日之俄罗斯和叶尼塞河、鄂毕河地区的状态差不多。
长江流域水患逐年增多的主要原因2:云梦泽和彭蠡泽的消失,使得洪灾发生概率增大古代长江流域湖泊示意图
古代长江中下游有两大湖泊(洪泛湖):云梦泽和彭蠡泽,这两个湖泊面积极大,几乎覆盖了整个江汉平原,以及鄱阳湖平原,黄石、安庆地区。长江流域古代很少有洪水,关键就在于这两大湖泊的调节能力。
就拿云梦泽来说,从"华容隆起"北侧至汉江以南的广大地域,在古代被称为云梦泽(不包含洞庭湖)。
云梦泽并不是一个大湖,而是一大片连绵不断的湖泊和沼泽的统称。长江流到这里呈漫流状态,通过“九穴十三口”进入云梦泽,江湖不分,水位随季节的不同而自然消长。全盛时期的云梦泽水域面积达2.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今天太湖面积的10倍,青海湖的5倍。
一个如此巨大的湖泊横亘在长江中游,再大的洪水到了这里,也会被消散于无形,更何况九江一带还有一个同样巨大的彭蠡泽。所以,长江在古代的大部分时期里一直都是“洪水过程不明显,江患甚少”。
随着魏晋之后中国人口的逐渐南迁,长江流域的开发也一步步增大,耕地需求也更多,人们就开始深入云梦泽中开垦。
可是,长江汇入云梦泽的“九穴十三口”因为连年淤积,经常改道泛滥,导致土地开垦之后不久又被水淹没,于是人们就开始修建大堤,逐步堵塞长江进入云梦泽的“九穴十三口”。一直到明朝嘉靖年间,“九穴十三口”最后一个位于北岸的"郝穴"被封堵,荆江大堤形成,云梦泽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云梦泽和洞庭湖的变迁
在“九穴十三口”被封堵的过程当中,长江中游的洪峰无法得到调节,转而从荆江大堤南部溃下(荆南四口),崩流进入洞庭湖,使洞庭湖面积进一步扩大。洞庭湖至此成为了继云梦泽之后,长江荆楚地区的洪峰调节器。
到了明清时期,南方人口进一步增多,早先开垦出来的云梦泽已经不能满足耕地需求了,于是人们又开始向洞庭湖要地。这一举动使得洞庭湖在明清时期面积减少了一半以上。(如上图)
同样的原因,彭蠡泽也因为长年累月的围垦而消失,留下龙感湖、黄湖等一系列小型湖泊,而洞庭湖、鄱阳湖也在“疯狂围垦”的过程中日益萎缩。
原本用来调蓄长江洪峰的湖沼被河堤隔离开来,变成了良田,但人们在这个过程并没有改变该地区地势低洼的本质,毕竟这只是围湖而不是填湖。
这种做法导致的后果是:一旦长江的洪水得不到合理的分流舒缓,就会暴涨,最终冲破堤坝向周边溃退,涌向低洼的围垦区,也就是围湖造田的区域,给这里带来灾难。
用直白一点的话来说,长江中下游洪水之所以变得越来越频繁,并不是因为长江的洪水真的变多了,而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们住进了昔日的洪泛区,也就是古云梦泽、洞庭湖、彭蠡泽的水域范围之内。
明朝时期的洞庭湖和今日洞庭湖对比
就拿洞庭湖来说(如上图),黄色的区域在千万年前就是长江泛滥时洪水所能触及的地区,早期之所以很少有长江洪灾的记录,是因为当时这些“洪泛区”里根本没有人,是一片巨大的湿地,即使这里被水淹没,那也只能说是洞庭湖里的水涨了一点而已,根本称不上是洪水,更不要说什么洪灾了。
而到了后来,洪泛区里的人越来越多,洞庭湖被严重压缩,原来的湖区成了庄稼地和居住区,那么当长江再次涨水,缩小版的洞庭湖自然是撑不住的。一旦缩小版洞庭湖撑不住,那么洪水自然要冲破围堰,涌进原来的湖区,也就是现在的居民区和庄稼地。如此,洪灾就产生了。
洪泛区的人口越来越多,是长江流域洪灾越来越频繁的根本原因之一。
武汉-荆州段分洪区分布图
熟悉地理的朋友应该都知道,长江中游地区平原甚少,如果这四大区域都是湖泊沼泽,那么湖北、湖南以及江西、安徽南部将无平原之地可耕,无法大力发展农业就更无从发展经济了。
所以,古代中国人民毅然选择向大自然宣战,冒着生命危险去洪泛区开垦、耕种、生存。虽然这是一种无奈之举(毕竟是为了生存),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今日长江中部地区经济之强盛,绝离不开昔日云梦泽、彭蠡泽、洞庭湖开垦先民的鲜血和汗水,没有他们围垦出来的大片土地,中部崛起将会是一纸空谈。
而现在,粮食短缺已经不再是困扰中国最大的问题,我国正在进行退田还湖,退耕还林政策,以图增大长江沿岸湖泊分洪能力,增强长江流域植被蓄水能力,同时对分洪区居住人口进行集体搬迁,减少洪水对洪泛区人民生命安全的威胁。届时,洪泛区不仅可以在不发生人员伤亡的情况下随时进行有效分洪,还能在非洪泛时期进行农业生产,一举两得。
如果有一天长江的洪水得到全面遏制,那对整个长江流域日后的经济发展而言,都是一个强有力的保障,到了那一天,长江才真正称得上是黄金水道。
万里长江
最后,当长江洪水被彻底驯服后,会不会出现新的灾难威胁?我想,历史早已证明,对待任何事情,办法总比困难多,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韧性是无穷的。
从楚人南迁到新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劳动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生息,两千多年时光转瞬即逝,当亚马逊流域的夜晚仍是一片漆黑时,我国的长江流域早已变成了灯火辉煌的鱼米之乡。
洪水很可怕,但洪水过后,这里很快就会再次充满生机!
长江上游两岸易受淹没是为什么?
在许多人的意识当中,自打遥远的上古时期开始,黄河就一直是我国“水患”的代名词。而作为中国第一大河-长江,在古代却鲜有发生重大水灾的记载。可是,到了近代以后,长江水患却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以至于相比之下,野性难驯的黄河反倒变得安静了许多,这看上去似乎有些反常。这不,最近一段时间,长江中下游又发生了水灾,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在心系灾区的同时,人们便开始思考长江水患变得愈加频繁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有人说是因为中下游河道常年淤积,导致水流不畅,应当将河道整体下挖10米。
也有人说是因为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不能有效吸附降水,中上游应当增加植被覆盖率。
更有甚者,有人直接将导致长江水患增多的原因归咎于近代以来的大规模垦殖(如围湖造田),以及大量兴建枢纽水利工程,认为是人类破坏了长江流域自然规则,才招来了更多的灾难。
……
五花八门的猜想和推论层出不穷,似乎每个说法都有自己的一番独到见解。那么,从古至今,长江水患越来越频繁,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
长江黄河的地理环境
俗话说得好,没有理论支撑的思想就是胡思乱想。我们看长江水患问题,绝不能一叶障目,以片面、消极的心态去看,需要结合古代历史,以及世界大型河流的情况来分析之后,方能得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为此,笔者这几天专门制作了一组3D地图,来和大家一起从地理和历史方面,深度解析一下中国第一大河-长江的水患由来和增多的原因。相信大家看完本篇文章之后,长江水患是天灾还是人祸,中国人改造长江是伟大的壮举还是致命的遗患,便也一目了然了。
长江为什么经常发洪水?因为长江属于地球上典型的易发生水患的河流
地球上的大型河流不可计数,河流的流向也有很多种,但总的来说,东西走向,以及从低纬度(赤道为0度)向高纬度走向的河流,大多都容易发生洪水,这个规律是由地球雨季的变化决定的。(地球雨季变化趋势如下图)
东西走向的河流:整个流域的上下游几乎都处于同纬度地带,当雨季到来的时候,整个流域都将同时进入雨季,一旦流域内爆发大面积降雨,那势必就会造成主河道河水汇聚暴涨,引发洪水了。
从低纬度向高纬度走向的河流:因为上游处于低纬度地区(靠近赤道),雨季到来的时间比下游更早,而一般的河流的支流(包含N级支流)末端主要都集中在整个流域的上半部分,一旦中上游提前进入雨季,全面降水,就意味着大部分支流都会涨水,进而导致中下游主河道发生洪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