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全球地震1275次为何最近地震这么频繁,为什么最近一段时间地震频繁
记者根据中国地震台网不完全统计发现,2020年1月1日-至今,全球已发生1275次地震。
对此,原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副队长、中国国际救援队副队长刘向阳告诉健康时报记者, “最近几年,地
(健康时报记者 王振雅张彦婷)据中国地震台网地震监测数据,3月20日,全球多地发生地震。其中,日本本州东岸近海发生7.0级地震,澳大利亚麦夸里岛附近海域发生6.1级地震,墨西哥发生5.4级地震。我国西藏阿里地区、云南省昭通市、广东省英德市、辽宁省营口市均发生了从1.1级至4.7级等级不等的地震。
记者根据中国地震台网不完全统计发现,2020年1月1日-至今,全球已发生1275次地震。
对此,原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副队长、中国国际救援队副队长刘向阳告诉健康时报记者, “最近几年,地震确实比较频发。有可能是全球进入了地震活跃期。但也有许多专家否认了这一说法,因为地震是一种复杂的地球运动,成因和规律仍是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但采取预防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数据来源:中国地震台网,王振雅制图。
为何最近全球地震频发?从全球看,中国地震台网地震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1月1日-至今,7级以上大地震共有17次,其中,震级最高是,2021年3月5日发生在新西兰克马德克群岛的7.8级大地震和2020年7月22日发生于美国阿拉斯加州以南海域7.8级大地震。我国境内与周边邻国地区(20N~53N;73E~135E)已发生地震约788次,无大于7级地震0次,大于6级地震8次。
全球大于7级以上地震情况。数据来源于中国地震台网地震监测数据。
我国以及邻国地区(20N~53N;73E~135E)大于6级以上地震情况。数据来源于中国地震台网地震监测数据。
健康时报记者整理发现:3月以来截至目前20天内,我国已发生30次三级以上的地震,大于4级的有7起。其中新疆、西藏、云南等地发生地震频次较多。
“地震分为活跃期和平静期。而这两个时期,主要是从漫长历史长河中去观察的。地震频次少的时候就是地震平静期,地震频发就是活跃期。”刘向阳介绍,我们平时见到的最多的就是构造地震,它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地球上板块与板块相互运动、挤压的时候,岩石层积蓄了大量的能量,当能量积蓄到一定程度,会以波动的方式传到地表,即发生地震。
“从全球看,共分三大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海岭地震带。刘向阳介绍,而我国处于最活跃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之间。像西藏、新疆就处于这两个地震带交汇处,因此地震频发。但两个地区地广人稀,发生地震对当地居民生命、财产损害较少,大众不必过度担心。”
地震发生后如何避险?面对地震并非束手无策。“地震预测是世界难题,但做好预防是必不可少的。预防包括:静态和动态两种。”刘向阳介绍,静态预防是指房屋等城市建筑按照防震要求建好。动态预防主要是大加强众的防灾意识。
“大震来了跑不掉,小震来了不用跑。”这样的防灾意识正确吗?对此,刘向阳指出,面对地震灾害,无论是大震还是小震,人们都要根据情况选择正确的逃生方法。原则上,人们首先要避险,然后是逃生。但也存在特殊情况,比如小震看起来伤害较小,但有可能由于房屋老旧、防震能力弱等因素,对人造成二次伤害。
“如果是在低楼层,出现地震,民众还是要逃离建筑到空旷的地区等待救援。如果是高楼层跑不掉,则要寻找狭小空间进行避险。我参与了很多地震救援发现,往往在狭小空间避险的居民,往往存活率更大。”刘向阳说。
根据中国地震局的地震逃生常识:
1.大地震时不要急
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千万不要惊慌,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2.人多先找藏身处
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遇到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教师等现场工作人员必须冷静地指挥人们就地避震,决不可带头乱跑。
3.远离危险区
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4.被埋要保存体力
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人员。
地震来时,记住标准求生姿势!
①身体尽量蜷曲缩小,卧倒或蹲下,用手或其他物件护住头部,一手捂口鼻,另一手抓住一个固定物品;②如果没有任何可抓的固定物或保护头部的物件,则应采取自我保护姿势:头尽量向胸靠拢,闭口,双手交叉放在脖后,保护头部和颈部。
近年来全球地震频发,罪魁祸首有哪些?
近年来,全国的很多地区都是地震频发,板块活动频繁,而且频率越来越近,每次的时间也是越来越短。导致地震发生的原因是非常多的,今天小编再来跟大家说一说,这回祸水有哪些?
一、地震活跃期近年来地震的发生频率确实比以前高了很多,尤其是我国的四川地区发地震的次数非常频繁,还有一些沿海地区都是处于板块上,所以很多人都觉得地震频发是因为地震进入了地震的活跃期。但是也有不少专家表示不一定是进入了地震活跃期,因为在以前的历史上也有很多的时候地震频率非常高,所以真正的原因也是有待追查的。
二、太阳周期的影响太阳对于地球的板块以及地震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现在的科学家已经能够精准的算出太阳的活动周期,时间平均为11年,也可能是9~13年之间。太阳对于地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太阳,而近年来科学家计算出太阳活动的最高峰就在近几年。所以太阳的活动变化对于地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有可能会引发地震频发。
三、水正在发生和地球表面的水资源也是有一定关系的,因为地球上百分之以上的地震都属于断裂,地震是由于地下的岩石突然发生断裂导致的,而地球上水的面积大于70%,并且近年来环境污染严重,气温上升,海平面有所上升,冰川大量融化,冰圈里面的冰在融化之后,淡水就全部地进入了海水中,海平面就会上升很多,海平面一旦上升重量就会增加很多,所以在这种强烈的压力下导致地下的断层再次的发生变化,自然而然的就引发了地震。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大多数原因都是因为人类的活动改变了地球的环境,所以才导致地球的生态发生了变化,所以唯一能够拯救人类的就是人类自己,要多去保护环境。
全球地震频繁发生,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
我个人的观点认为,地球的地震现象是属于一种自然界有规律性和有周期性的自然现象,但全球近十多年以来频繁发生大地震现象,有明显失常规的迹象,究其原因,或许是人类为了利益的需要,盲目性地挖掘地壳圈层之中的石油层所致。
地球是太阳系唯一的一个储能储热的星球,是太阳系无机物向有机物转换的制造基地,是太阳系生产、制造和储存可燃能量物质的园地,是太阳系本物质运动周期再生、累积和储藏核能物质的天然仓库。是通过生物圈持续形成的自然手段,能实现不能燃烧的无机物向能燃烧的有机物转变,依靠生物圈持续生存的自然手段来持续生产、制造和积累有机可燃的能量物质,并通过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方式,能将生物圈历来生产制造形成的可燃能量物质,逐步地被输送到地球地核和地幔的圈层之中而储藏起来,从而达成地球不断储能储热之目的。
由此可见,我们的地球实际上就是太阳系再生可燃能量物质的基地和仓库,形象化地说,地表是通过生物圈持续形成与生存的手段,来实现持续生产、制造和累积可燃能量物质的地方;地壳圈层是形成碳化物(可燃能量物质)之沉积层(石油层)的地方;地幔圈层是加工提炼形成为核能物质的地方;地核圈层是储存核能物质的地方。
地球的物质运动正因为如此,在地幔吸纳地壳碳化物沉积层(石油层)的过程中,是采取地震的方式来完成的情况,一方面,地幔圈层浩热高温的物质运动过程,会产生巨大的热能内应力现象,会直接影响到固态的地壳圈层时常产生地震发生的自然现象。
二方面,当地壳固态圈层发生地震现象时,会产生一条巨大的裂痕现象,由于地表上覆盖着70%的液态水体,液态水体会沿着震后形成的裂痕不断地渗透下去,水越深其压强和压力就会越大,并通过震后余震的手段,能将储存在震区地壳圈层中所形成流质态的碳化物沉积层(即石油层)与液态水体一同被送进到地幔的圈层之中,从而实现地幔圈层不断吸纳可燃能量物质之目的。因此,地球的地震现象,实际上就是地幔圈层吸纳地壳圈层之碳化物沉积层(石油层)的自然手段。
那么,如果人们对此认识不足,只顾人类经济利益发展的需要,盲目性地无止境地去挖掘地壳圈层之中的碳化物沉积层(即石油的原油层),这是否会违背了地球物质运动发展的自然规律?是否会令地球常规性吸纳和储存所需要的能量物质比例减少?这是否会造成地球“肚饿”现象的发生?这是否会造成地球频繁大地震之失常规现象的自然发生?我认为答案是必然的情况。
保护好地球的完整性,就是保护好地球物质运动规律运行的稳定性,否则,人们如果再不警醒,不再采取世界公约的措施,任由挖掘石油的情况任意发生,那么,地球今后大地震现象的频繁生发将会越演越烈,震级会越来越大,将会走到无法向后人交代的恶性地步。聪明的人类绝不能自挖坟墓,应刻不容缓,坚决杜绝和制止继续挖掘生物能量(石油)的无知行为,让地球尽快恢复其物质存在的完整性,这才是人类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人类今后的能源应用应向绿色能源方向发展,如太阳能、风能、水能、温差能、渗透能、磁能和电子能等等,只有这样,我们的地球才会恢复到正常的自然表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