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34废柴34宋徽宗二十五不理朝政为何五改年号庙堂身艺术心
宋徽宗是北宋的最后一位皇帝,虽然是皇帝但是和治理国家比起来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更高,他的文艺天赋出众尤其擅长书画。现在普遍使用的仿宋字体,就是由他独创的瘦金体改变而来的。
一、皇帝中的书画家宋徽宗的一生在幸与不幸中交织着,他的才华在历代皇帝中屈指可数,他在书画上的造诣令人惊叹,但北宋也在他的手上覆
汉武帝继位之后中国历代王朝都是用年号来纪年,从汉武帝之后年号成为了封建王朝的代名词,而且年号是能够更换的,如果遇上了对朝廷命脉影响较大的事情,皇帝就有可能会换一个年号,以此来寄托新气象的产生。
宋徽宗是北宋的最后一位皇帝,虽然是皇帝但是和治理国家比起来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更高,他的文艺天赋出众尤其擅长书画。现在普遍使用的仿宋字体,就是由他独创的瘦金体改变而来的。
一、皇帝中的书画家
宋徽宗的一生在幸与不幸中交织着,他的才华在历代皇帝中屈指可数,他在书画上的造诣令人惊叹,但北宋也在他的手上覆灭。若是按照皇位继承的资格来看他是绝无可能登上皇位的,但戏剧的是他的哥哥宋哲宗去世后没有子嗣。
他的其他兄长也同样不在了,而剩下的兄弟里宋徽宗赵佶恰恰就是那个品行最好、最有才华的人,而且更为巧合的是宋徽宗赵佶和他的哥哥宋哲宗的关系最亲密,并且除了宋哲宗之外赵佶又是向太后最喜爱的孩子,于是他就顺理成章的登上了帝位,成为了北宋的第八位皇帝。
但事实证明他并不适合做皇帝,他对政务丝毫不在意,甚至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研究书法绘画上,虽然他的书画对中国书画界也有一部分贡献,但他忘记了他还是一个皇帝,他身上承担的是整个大宋的命运。
但他对于书画的痴迷绝非一般人可以理解的,他当政二十五不理朝政,任由官员们积累自己的势力,把地位较低的百姓当作草芥,促使了北宋末年的方腊起义大规模爆发。
而后整个北宋在靖康之难中结束,留下了永远的遗憾。宋徽宗赵佶,人人皆知的艺术天才皇帝,二十五年的统治生涯里,宋徽宗的年号就经历了五次更换。
二、为何宋徽宗要改五次年号
1、遵循祖制、借鉴前人
大宋元符三年正月,皇帝赵煦崩,其弟端王赵佶也就是宋徽宗即位,皇太后垂帘。照例,皇帝驾崩,当年年号不变仍从最初的元符开始,因此,这一年仍然使用大行皇帝宋哲宗的年号元符,所以赵佶只有等到下一年才能拥有自己的年号。
等到了元符三年十一月,终于可以改年号了,于是皇帝赵佶下诏,改元建中靖国。为什么改成建中靖国呢?大概是要效仿宋太宗的太平兴国。宋太宗赵炅原名赵匡义,他的哥哥赵匡胤当皇帝,他只能被迫改名赵光义。
等到自己当皇帝,又主动改名赵炅,这个炅字也有学问,宋朝为火德,皇帝为日,加起来就是个炅使用的第一个年号,宋太宗是兄终弟即,赵佶皇帝也是兄终弟即,起年号当然得借鉴前朝的经验。
但是没过多久这个年号就出了问题,一般皇帝所选择的年号不太妥当,常常会被认为是大臣不学导致的。宋徽宗改元的“建中靖国”,被谏官任伯雨解释为是“内难曰靖,不当纪元”,因此纷纷指责宰相不学,无独有偶宋神宗的年号“熙宁”、和宋徽宗的“崇宁”两个年号也被指出和南朝刘宋章后、宣后的陵名相同,也被人认为是大臣不学所致。既然这个年号存在问题那么当然得马上改。
2、天有异象
因此一年之后,也就是公元1102年,建中靖国元年正月,皇太后崩,这下宋徽宗赵佶终于可以乾纲独断了。宋徽宗赵佶想要换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年号,并保佑北宋王朝可以继续安宁,在曾布和邓相武等人的煽动下,宋徽宗决定调和变法派和守旧派,下诏下一年改年号崇宁。
赵佶决定继承他父亲宋神宗赵顼变法图强的遗志,为了表示决心要追崇熙宁新法,并于崇宁元年五月罢免了韩忠彦左相一职。改元之后,平平安安过了四年。
但是公元1107年的崇宁五年正月,出大事了。天上竟然有颗彗星出现,这在古代看来可是不得了的事情,再加上崇宁又和南朝太后之陵名相撞,所以皇帝又觉得得改年号。
想来想去宋徽宗又把“崇宁”改成了“大观”,大观之意就是大观在上也。这个年号的意义就显得很宏大了,并且在大观元年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出生了,这一年还是有点纪念性意义的。
这个年号,宋徽宗赵佶安安稳稳的沿用了五年。怎料天有不测风云,大观四年五月,又出大事了,令人忍俊不禁的是天上竟然又有颗彗星出现,因此宋徽宗又要改年号了。于是决定明年改元政和。
3、我行我素
政和之意就是庶政惟和也。果然,改元以后政通人和。这一次“政和”一共沿用了8年,而有心的人会发现,在政和期间宋徽宗创作出了大量的书画作品,可以看出在公元1111年到公元1118年间,宋徽宗的日子过得还不错,而且创作的灵感颇为丰富。
众所周知宋徽宗因为喜欢书法就独创一体首创了瘦金体,他在绘画上有所心得,而且是工笔画的创始人,不论是山水人物,还是亭台楼阁,只要是能够看到的风景他都有所涉猎。
相传他曾用生漆点画眼睛栩栩如生,令人惊叹。并设立翰林画院培养了大批画技精湛的画家,还亲自教授王希孟绘画技法促使他完成了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
书画双绝的他可谓是宋朝的时尚潮流。在他的众多爱好中还有茶,甚至亲编了《大观茶论》与陆羽《茶经》同为茶家经典。那么他对茶到底痴迷到什么程度呢?我们都知道年号对于一个皇帝来说那可是象征自己政权的标志,可是他竟然把自己的年号“政和”都拱手让人了。
政和八年,他将自己最喜欢的,也是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政和”二字赐给了一座出产极品好茶的小城,这座城原名是关隶县,关隶县原本是关押犯人和奴隶的地方,就因为宋徽宗极其喜欢这里出产的茶叶,就把这个县的名字改成了政和。对这座小城来说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政和这个名字也一直流传至今不曾改变也就是现在的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
宋徽宗真是一个我行我素的皇帝,年号是象征着国家运数和天子身份的代表,可宋徽宗言出必行,宁愿自己改年号都不愿意改变主意。于是乎国家的年号肯定得赶紧改,就在同一年的十一月初一,宋徽宗又改元重和,今年就当作是重和元年吧。
重和之寓意和之又和也,寓意当然是很好的,可是宋朝的国运真的是和之又和了吗?事实上,此时的北宋已经开始了下坡路,而且这种局势在宋徽宗的统治下恐怕难以挽回,北宋已经处在了危机之中。
4、寓意不祥
重和元年,北宋王朝与金国一起合作,共同抗辽。重和二年初,有位学识渊博的大臣叫做范致虚的,又给皇帝抛出了一个难题。范致虚说,陛下,重和这个年号不大妥当,和咱们旁边的辽国年号又一样了。
宋仁宗在位的时候,北边辽国用重熙作为年号,现在人家辽国因为现任国主名字叫耶律延禧,为了避同音的讳,所以人家把年号改成重和了。皇帝赵佶一听这话,显然是一个尴尬的局面。这年号当然要继续改。这是赵佶使用过的第五个年号,宋徽宗在位期间此年号仅仅存在了两年,更替的频率实在是太快了。
宋徽宗又要开始思考他的新年号了。想了很久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富有新意的名字了,就在重和二年二月三日,改元宣和。宣和的由来大概是宣和殿之名而得。皇宫中有宣和殿,乃是皇帝赵佶收藏书画古玩的地方。
须知这位官家是个着高雅爱好的人,待在宣和殿的时间要比待在崇政殿的时间长得多,自然对宣和二字感到亲切。又碰上重和这档晦气事,紧急之下难以细想,宣和这个年号就出现了。而卑微的重和,从产生到弃用仅仅用了三个月。
没过多久,皇帝赵佶就发现,宣和的问题比重和更严重。细细观察宣和的宣字,拆开来看是“家有二日”而此时南方的广大人民群众难以忍受阶级的压迫正揭竿而起,在方腊的领导下开展着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随后金兵大举南侵,他也没有机会再思考其他新的名字了,所以宋徽宗的年号到这就结束了。
结语
宋徽宗是一个合格的书画家,但他绝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或许他在一个不恰当的时机被推上了一个不适合他的位置,他对年号的执着也可以理解为是作为一个艺术家对于艺术的追求,但这对国家来说是无益的。如果历史的进程能够改变,或许宋徽宗能够去追寻他真正喜欢的东西,而北宋的历史或许也没那么快结束。
宋徽宗爱艺术不爱朝政,为什么他却成功上位?
宋徽宗能成功上位,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宋哲宗早死,而太后却大力支持他上位。
宋徽宗赵佶是宋神宗的第十一个儿子,同时也是宋哲宗的弟弟。我觉得宋徽宗是妥妥得捡漏王,靠着捡漏成为了一国之君。
宋哲宗在宋神宗之后继位,可惜短命才二十三岁就死了。当时宋哲宗早死,没有留下子嗣,但江山不可一日无主,于是众大臣商议从宋哲宗的皇弟中选一位成为国君。
当时的宋徽宗是一个什么情况呢,谁也不清楚他到底怎么想的,但他特别的聪明知道去讨好太后。他没有和其他兄弟一样贪图享乐整天沉醉于声色犬马之中。
他会定期的进宫去拜见太后,这种态度就让太后站在支持他的一方了。当时按理来说应该是大宁郡王赵佖继承帝位,因为他是兄长可惜的是他患有眼疾,一位有眼疾的帝王是不被大家所接受和认可的。
于是当朝的宰相章惇想推举宋哲宗的弟弟蔡王赵似继位,但向太后不同意,这时候就有臣子指出来说章惇心思不纯,想控制赵似好自己一直都当宰相掌控朝政。
这下章惇被扣了一顶大帽子,他无法反驳,只好保持缄默。只不过这种缄默让向太后一派正好支持宋徽宗赵佶继位了。
宋徽宗继位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有向太后支持,毕竟一朝之中失去了皇帝,那地位最高的就是太后了,连太后都站在宋徽宗这边,那他继位也是很正常的。
不过宋徽宗赵佶自己到底想不想当皇帝却是个值得人探讨的事情,他如果真的醉心于诗书之中,为什么要在哲宗死后,经常进出后宫去讨好太后呢。
不爱理朝政的宋徽宗,天下政务又是靠着谁来处理的?
宋徽宗赵佶,是被君主之位耽误的艺术家,他醉心于他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的期间,政务是不能荒废的。
当时的政务,由臣子处理,比如以宋徽宗赵佶在位时候,以蔡京等人为首,来处理政务。
蔡京为官时,曾经四度入朝为相的时候,他已经是老迈昏聩之人,当时处理诸多政务,大多要依靠他的小儿子蔡绦,来帮助完成。
看到弟弟受到父亲的专宠,蔡京的大儿子蔡攸恼怒异常。他想借天子之手除去弟弟。于是,蔡攸经常在君主面前“极言其弟之奸”,请徽宗处死其弟弟,大义灭亲到了这种白热化的程度,真是让人心生恐惧呢。
蔡京的大儿子蔡攸,他小的时候,也是个才识过人的人,他还在很小时,就曾经得到过王安石的赏识。
蔡京身为当时的重臣,他曾经四度拜相。话说回来,两宋年间,也惟有他一人有过这样的丰富的经历。他的儿子蔡攸深得他的遗传基因,也是个眼光独到的政治投机客。
早在赵佶尚是端王时候,每每他打道回府的时候,总是能够见到一个年轻人,他恭敬立于道边,虔诚地对他行注目礼。赵佶对他印象很深刻,认为他有定力。后来赵佶登基,蔡攸为官,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蔡京和他的儿子们,在朝廷为官就是这样的为官风格,他们却成为处理政务的要员。
朝政缺少统一的管理,统筹的安排,当然容易风雨飘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