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煤层底板等高线图确定煤层产状「利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求取产状」
煤层底板等高线图是煤矿生产中最重要的地质图件, 是煤矿设计、生产、储量计算的基础。今天我们重温在构造地质中常用的识图基础技能,识别地层、断层等产状,利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求取煤层和断层的产状。
一、煤层产状的确定
(1)煤层走向。 煤层的走向是煤层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交线的延伸方向, 因此, 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 任何一条底板等高线都代表水平面与煤层底板的交线, 即任何一条等高线都代表煤层的走向。
(2)煤层倾向。 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 过任一等高线上的一点向标高值较小的等高
一、煤层产状的确定
(1)煤层走向。 煤层的走向是煤层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交线的延伸方向, 因此, 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 任何一条底板等高线都代表水平面与煤层底板的交线, 即任何一条等高线都代表煤层的走向。
(2)煤层倾向。 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 过任一等高线上的一点向标高值较小的等高
煤层底板等高线图是煤矿生产中最重要的地质图件, 是煤矿设计、生产、储量计算的基础。今天我们重温在构造地质中常用的识图基础技能,识别地层、断层等产状,利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求取煤层和断层的产状。
一、煤层产状的确定
(1)煤层走向。 煤层的走向是煤层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交线的延伸方向, 因此, 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 任何一条底板等高线都代表水平面与煤层底板的交线, 即任何一条等高线都代表煤层的走向。
(2)煤层倾向。 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 过任一等高线上的一点向标高值较小的等高线作垂线, 该垂线方向就是煤层的倾向。
(3)煤层倾角。 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可用作图法或计算求得, 其步骤如下:
见图1, 在任意两等高线之间作垂线 AB , AB 即为两等高线之间的平距l。 过 B 点作 AB 的垂线BC, 并使 BC 等于两等高线之高差h, 连接 AC, 则∠BAC 即为煤层倾角, 其大小可以直接用量角器量得。
图1 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确定煤层产状
或用下式计算煤层倾角α:
二、断层产状的确定(以正断层为例,逆断层大家自己思考怎么做)
断层两盘断煤交线与同标高等高线交点的连线, 即断层走向线(AC、GH、EF);两条断层走向线的垂线, 并且等高线标高由高向低的方位即断层倾向(FM方向);由两条断层走向线的高差(FK)和平距(MF), 用计算煤层倾角的办法可计算出断层面倾角(β),计算的方法和计算煤层的产状一样。
2 断层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的表现
三、思考
大家可以思考求取图2中断层的落差(断层的铅锤地层断距离),求取的结果可以写在本文最下面的“在看”中留言。
如何根据煤层地板等高线图确定煤层产状
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如果等高线以大致平行不悖,辗转弯曲的曲线,甚至封闭的曲线形式出现,都代表褶皱构造。其中:(1)弯曲而不封闭的等高线表示倾伏褶皱,等高线转折点连线代表褶皱轴线;如果等高线外圈标高高于内圈者,为向着开口方向倾伏的向斜;等高线标高内圈高于外圈者,为向着转折端倾伏的背斜(见图2)。
图2
紧闭背斜、开阔向斜
(2)底板等高线以封闭曲线出现,则表示下列的褶皱构造:
外圈标高高于内圈封闭曲线近圆形或椭圆形,代表构造盆地;封闭曲线为长椭圆形,代表两端翘起的短轴向斜;封闭曲线为长条状,代表向两端翘起的长轴向斜(见图3)。
外圈标高低于内圈封闭曲线近圆形或椭圆形,代表穹隆;封闭曲线为长椭圆形,代表向两端倾伏的短轴背斜;封闭曲线为长条形,代表向两端倾伏的长轴背斜
煤层底板等高线图的主要应用有哪些
(三)煤层底板等高线图的用途(1)煤层底板等高线图能清楚地反映井田范围煤层的产状要素及其变化情况。能反映出地质构造形态、断层发育情况及其在空间的延伸变化规律;能反映出各种构造对煤层的控侧和影响。
(2)煤层底板等高线图是编制勘查设计、布置勘查工程、提交地质报告的重要图件之一。
(3)煤层底板等高线图是进行资源(储量)计算的基础图件。
(4)煤层底板等高线图是分析、判断、预测地质构造形态及规律,编制地质剖面图、采掘工程设计图、采掘工程生产管理图、安全工程图、保护煤柱图及其他矿图的基础资料。
(5)煤层底板等高线图是矿井设计、建设、生产各阶段重要的基础图纸。
①在矿井设计阶段,煤层底板等高线图是选择矿井工业场地位置、确定井田开拓方式和开
采水平的划分、布置大巷、布置采区等都离不开的重要资料。
②在矿井建设阶段,煤层底板等高线图是指导井巷工程施工的主要依据之一。
满意望采纳~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keji/42532.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别克检修悬挂系统,别克报悬挂系统故障
下一篇:量化共轭梯度法,如何理解共梯度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