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络阴升阳降,十二经脉走向规律
祝华英道于60年代在胎吸状态下内景反观到的十二经脉运行规律与《黄帝内经》记载的十二经脉“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胸”,为单向正循环有很大不同。
一、经脉如轨道,腧穴如车站,经气如往返移动的列车。十二经中每一条经脉的经气循环都有方向相反的正运行和负运行。比如,左手之手三阴经的机能正运行从胸走手、出至手指的同时,左手之手三阳经即从手
近段时间,反复研读了武当山祝华英道长“《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一书,多次提笔想写一点东西,又怕理解错误,贻误他人。
祝华英道于60年代在胎吸状态下内景反观到的十二经脉运行规律与《黄帝内经》记载的十二经脉“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胸”,为单向正循环有很大不同。
一、经脉如轨道,腧穴如车站,经气如往返移动的列车。十二经中每一条经脉的经气循环都有方向相反的正运行和负运行。比如,左手之手三阴经的机能正运行从胸走手、出至手指的同时,左手之手三阳经即从手走头正运行至头;而左足之足三阳经即正运下降从头走足,左足之足三阴经即正运行从足走腹。与此同时,其右侧之足三阴经即反运行下降从腹走至足,右侧之足三阳经即反运行从足至头,右侧之手三阳经即反运行从头至手,右侧之手三阴经即反运行从手走至胸中。再接着,右侧正运同时,而左侧同步反运。左侧正运,而右侧就同步同时反运。
二、表里经脉之间,每一条阴经和相对应的阳经,经气运行方向相反,且通过位于络脉或络穴互络互生,这叫“正通”,体现了阴阳之间对立统一、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与对立转化。
正通是表里经脉互通,是阴阳五行的对立太极关系,比如肝胆为东方阴阳,肺与大肠为西方阴金和阳金,脾胃为中间的阴土和阳土,肾和膀胱为北方的阴水和阳水,这种以五行五方的阴阳是为正通。
如果表里经脉升降,正负运行紊乱,彼此不能互络互生,出现络穴闭而不开,或开而不闭,均会出现表里经脉经气偏盛偏衰。更神奇的是能够通过人迎、脉口阴阳双诊法查明,阴经虚,还是阳经虚,该在表里经脉的那一个穴位施于针刺,艾灸或推拿治疗,该如何开中药饮片或中成药。与传统中医经验治疗大不相同。当引起中医人的高度重视。
三、十二经脉中左右两侧同名经脉的经气运行方向是相反的。比如左侧的手太阴肺经经气运行方向为从胸走手,右侧对应的手太阴肺经经气运行方向为从手走胸。让我感到困惑的是统一时间左右两侧同一部位所侯的脉象因正负运行方向相反,脉象是否不同。
四、手足同名经脉表里之间构成更大的一个阴阳循环体系,从而形成人身更大的天地阴阳太极运动。这种大太极运动失调是大多数慢性疑难杂症的症结所在,多由足部表里经脉之小太极运动失调进而导致手足同名大太极运动失调所致。临床当调此四象之大太极运动。人体共分手足太阴阳明、厥阴少阳、少阴太阳三道四象太极大循环。
五、而别通是以三阴三阳的开枢阖来互通的,所谓开枢阖是指阴阳二气出表入里的运动。
比如太阳为开为阳气出表,太阴为开为阴气出表,那么太阴与太阳一为阴开一为阳开,是为别通。比如阳明为三阳之阖,为阳气入里,厥阴为三阴之阖,为阴气入里,阴阳二气对立,亦为别通。
少阳为阳气出入升降的枢机,少阴为阴气沉浮的枢机,分别为阴阳枢机,互为别通。
阴阳二气的对立升降之正通是五行表里之间的相通,是五行五方每一个方位的小太极阴阳二气对立升降循环。
而阴阳别通是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之气,整个五行组成的大太极阴阳二气循环运动的对立。
比如肝胆是东方春季的小太极阴阳对立循环;而厥阴与阳明是整个年运动的阴阳二气对立循环。所以二者正通别通都是同时存在的阴阳对冲运动,表现在不同的层面而已。
比如大肠有病大便干燥难解,引起肺部咳嗽,这个是正通;比如足太阳膀胱经外感风寒,引起肺部咳喘,肺气不宣,这个是别通。
又比如饭后胃部胀满,脾虚疲乏无力气短,这个是正通,脾胃不和;但如果胃热便秘,神昏谵语,躁动不安,这个是胃病影响了手厥阴心包,是为别通致病。
正通致病调正通表里经脉的阴阳平衡;别通致病调别通的阴阳上下的别通经脉平衡。别通也是复杂疑难病症的表现方式之一。
六、传统十二经脉理论认为:督脉和任脉各一条,一腹部中间,另外一条居脊柱中间。祝道长认为,任脉和督脉左右各有一条,彼此紧挨着,如同一个绝缘胶布裹着火线和零线2条线。左侧的任脉和左侧的督脉经气运行方向相反。身体同一侧的任脉和足三阴经经气运行方向相反。
七、头部的两侧,亦有左、右各自不同的升降进退运动机能,只是运动路线复杂、故感觉不太分明,仅感觉其复杂的经脉升降运动机能,由头部至项部而止。
八、胸腔和腹腔内的脏、腑也有类似的阴阳进退机能运动,但因其脏腑的位置分散而难以分辨清楚。如果依据手、足四肢的三阴经和三阳经之明显对立的运动规律,故对头部和脏阴腑阳的经脉运行,即能够推理而得到解释。
声明:部分内容源于祝华英“《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和武当非遗道医公众号。
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是什么?
本书将贫道数十年对"十二经脉"研究的所得公诸于世,并将其脉诊、针炙、按摩、遣方用药等治疗经验和临床总结贡献出来,仅供中医中药界人士和人体科学界人士与养生及自然疗法爱好者阅读和参考。
简介:
《黄帝内经·灵枢》的精髓是"十二经脉",经络学中最本原最重要的基理亦是"十二经脉",故"十二经脉"既是中医学说的基础知识,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最高深的核心理论,但是,各类版本为避免以偏概全,历代少有完整论述。
又由于这一理论的创立和认识都存在着"体悟"的特殊性,故几千年以来,"十二经脉"几为"秘密",鲜有依书而得者。贫道有缘,在练功达到"胎息"境界时,竟发现并体证了"十二经脉"玄妙的运动规律。以后,渐次深入和明晰把握其奥窍,并运用"十二经脉"的机理确诊并治好了许多疑难病症。
本书对"十二经脉"的理论给予了详尽述论,在脉诊方面多从《灵枢经》中的诊脉法而形容脉象;并结合本人的脉诊心得,特别注重脉口、人迎之阴、阳脉象的盛衰差别,并注重阴、阳动脉的寸部与尺部之强弱,以确诊阴阳经脉之正、负运动的太过和不及。所以不可与其他脉学中的脉象相并论。
本书中有关"十二经脉"理论的医学名词、如"机理"、"脉波"、"经气"、"机能"、"左右阴阳正负运动"、"出入升降"等,都是笔者根据人体之内无形无象而又实际存在的人体活动能量而特定的。
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如何运行,详细点。
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十五络脉和浮络、孙络等组成。经脉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又名十二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其命名是根据其阴阳属性,所属脏腑、循行部位综合而定的。它们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并依据阴阳学说,给予不同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名称为: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表1)。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表1: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 ↓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分布规律是:凡属六脏(心、肝、脾、肺、肾和心包)的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足三阴经。凡属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的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腰背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外侧的为手三阳经,分布于下肢外侧的为足三阳经。手足三阳经的排列顺序是:“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的排列顺序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是:手足三阴、三阳,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的关系。其中,足太阳与足少阴为表里,足少阳与足厥阴为表里,足阳明与足太阴为表里。手太阳与手少阴为表里,手少阳与手厥阴为表里,手阳明与手太阴为表里。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其循行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其功能有:1、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2、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
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称:“阴脉之海”。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关,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为“阳脉之海”。督脉行于脊里,上行入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肾又有密切联系。
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成为气血的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同妇女的月经有关。
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如腰带,能约束纵行的诸脉。
阴跷脉、阳跷脉:跷,有轻健跷捷之意。有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
阴维脉、阳维脉:维,有维系之意。阴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阴”;阳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阳
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十二经别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位别出,阳经经别合于本经,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它有三个方面的生理功能:1、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2、别络对其它络脉有统率作用,加强了人体的内部联系;3、灌注气血濡养全身。
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其功能活动有赖于经络气血的濡养,并受十二经脉的调节,故将其划分十二个系统,称为“十二经筋”。经筋的作用主要是约束骨骼,利于关节屈伸活动,以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
十二皮部
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与之相应,全身的皮肤也就划分为十二个部分,称十二皮部。皮部,是十二经脉之气散布之所在,由于它居于人体最外层,所以是机体的卫外屏障。
络脉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别络是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十二经与督脉、任脉各有一支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别络具有加强相为表里两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浮络是循于人体浅表部位而常浮现的络脉。孙络是细小的络脉。连属部,包括经筋和皮部,是十二经脉与筋肉和体表的连属部分
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十五条,称为十五络,分别以十五络所发出的腧穴命名。其主要作用是加强阴阳、表里经之间在体表的联系
孙络
从别络分出最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它的作用同浮络一样输布气血,濡养全身。
浮络
在全身络脉中,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称为“浮络”,它分布在皮肤表面。其主要作用是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