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美尔北非战役,隆美尔在北非战场军装
于是,隆美尔来到了北非。希特勒起初的本意是想让他扭转颓势,稳定局面即可。但没有想到,不安分的他将一个不疼不痒的小战场变为影响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的重要战场。那么,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到北非作战是他渴望的事情。首先,德国席卷西欧,他的第7装甲师,可谓是异军突起,简直就是“闪击战”的前锋,取得了俘虏了英法
二战期间的北非战场,墨索里尼不自量力,碰的头破血流,又一次的成为国际笑话;而德国出手援救,那一定是出于战略上考虑,因为意军的溃败会导致英国在其背后猛插一刀,这是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于是,隆美尔来到了北非。希特勒起初的本意是想让他扭转颓势,稳定局面即可。但没有想到,不安分的他将一个不疼不痒的小战场变为影响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的重要战场。那么,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到北非作战是他渴望的事情。
首先,德国席卷西欧,他的第7装甲师,可谓是异军突起,简直就是“闪击战”的前锋,取得了俘虏了英法联军近10万人的骄人战绩。他一夜之间成为了法国人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部队也获得了“魔鬼之师”的称号。
然而,有能力、有本事的人都有一个通病,不太愿意受制于人。隆美尔也不例外,法国战场上他只是一名少将师长,虽然战绩斐然,但依然要受制于军长、司令的控制,他觉得没有完全发挥自己全部的能量,他需要一个属于他的战场,非洲就是。
其次,希特勒的厚望。对于不争气的意大利军队,大多数的德国军官是嗤之以鼻的,更不愿意去帮助他们。但是,隆美尔最了解他的心思,他认为北非很重要,如果不援救就会失去对地中海的控制,对封锁英国不利。
他的一番言论正是希特勒最担心的,面对自己的得力干将,他要给予最大的支持。于是,任命他为远征军司令,并承诺将意军也归于他指挥。这个任命让他激动不已并满口答应,因为从一个师长升为司令,可不是一般的信任。
当然,去北非是证明自己的最好机会。一个没有什么大背景和后台,凭着职业军人的操守和精明有效的战术,成为了一战的英雄和法国战场的风云人物。虽然与希特勒的关系亲密,可谓官运亨通,但是不可避免的引起其他人的羡慕嫉妒恨,更多的是不服气。
这次独自去非洲,依靠自己干出一番成绩,既可以实现自己逐鹿战场的梦想,又可以用事实回报希特勒对自己的信任,以及堵住那些不服气的人说三道四的嘴。
初到北非,并不顺利。
他一踏上非洲大陆,看到的是不断撤退的意军。他首先想到的是,必须以积极进攻的态势遏制英国和埃及的军队的势头,保证苏尔特湾地区的防线安全,为后续增援的装甲师创建安全基地。但问题也接踵而至,
一是当德国第5轻机械化师乘船到达非洲以前,托布鲁克港的意军已经投降了,这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挫败感,他们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德国人身上。然而,此时对增援的德军来说,他们的麻烦是,登陆点就剩下的黎波里了。
当他提出建立苏尔特湾防线时,遭到了意军的拒绝,在他们看来能守住的黎波里就已经很不错了。但是,这么小的防御范围是很难保卫空军基地的,更不要说后勤物资的安全了。他虽取得了意军的指挥权,但依然受制于意大利人的管制。
二是,先期到达的一个德国师是他手里唯一的骨干力量。因为,此时的德军在准备东线的战役,大量的部队被抽调到东线,原定增援的另一个装甲师也要到1个月后才能到达。这时,他感觉到自己无兵可调。
让他更加不能接受的是,当他把非洲的局势调研报告上报总部,并要求抓紧时间发起对英军的进攻时,遭到了总部的反对。理由是,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不要贸然出击,否则不但会损失惨重,而且他的声望和荣誉将毁于一旦。
最终的命令是:守住现有的防线,只能发动一次有限的进攻。这对把争取荣誉看的很高的隆美尔来说,简直是失望至极。但很快,他就决定不听从这个命令。
因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能否抓住战机,果断出击,是考验一个指挥官战斗素养的根本,虽然他手中的兵力只有一个不满员的德国师和士气低落的2个意军师,但是远离大后方,已是强弩之末的英军已经为他创造了分割包围的契机,他现在只需要快速出击。
为了迷惑英国人,他在的黎波里举行“盛大”的检阅式,其实就是将不多的坦克围绕着几个街区不停开。这一招果然奏效,英军停止了攻击,并且深信在没有足够兵员的情况下,德意联军是不可能发动攻击的。
可是,初到北非的隆美尔随即带领部队开始发起攻击,让他没想到的是,攻击十分顺利,第一天就前出70公里。这样的突击让德意两军高层十分担心,他们同时命令:在第15装甲师没有到达前,不许继续进攻。
谁知他根本不理会这样的命令,因为他收到的情报得知,对手不但在挖战壕准备固守,而且在请求紧急增援。战机稍纵即逝,如果坐守不攻就等于是在贻误战机。于是,指挥部队继续突击。
果然,英军毫无还手之力,不断后撤,德意联军一口气突击了700多公里。这样的战果已严重超出了德意高层的预期,于是,他的意大利上司命令停止前进,并要求他要绝对服从指挥。可是,他连希特勒的话都不听,怎会听意大利人呢?
他是不会给对手任何喘息的机会,不到一星期德意联军就推进了300多公里;不到2星期英国人又后撤了600公里,眼下只剩下了被围困的托卜鲁克城。隆美尔凭着一己之力,以弱胜强,在短短的几十天里就彻底改变了北非战场的局面。
在意大利人眼里,他是伟大的救星;在德军眼里,他是能征善战的统帅;在英国人眼里,他是无人能敌的将领,甚至将他的照片发给前线部队,背面写着“此人很危险”。殊不知,正是英国人自己把自己置于这么危险的境地。
原来,他们早已破译了德国的“恩尼格玛”密码。也就是说,对非洲德军的一举一动了,他们如指掌,从截获的密电中,他们很坚信的认为,在没有足够兵力的情况下,德意联军是不可能进攻的。
但是,不循规蹈矩的隆美尔果断出击,在客观上确实有突然袭击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沙漠之狐"的称号,有英国人的“功劳”,但根本还是在于隆美尔善抓战机,敢于“君命有所不受”的勇气。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隆美尔》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隆美尔为什么去北非?
1941年初,纳粹德国决定派隆美尔中将到利比亚与北非的英军作战,主要有两个原因是为了帮助意大利这个重要的盟友是为了夺取埃及的苏伊士运河地区,扼杀英国的战争潜力。非洲战场并非一直是德国的战略重心,按照轴心国的划分,非洲属于意大利的战略目标。二战中意大利军队的战斗意志实在让人难以佩服。德国组建非洲军团是为了帮助意大利维持其在北非的战线。
非洲军团的主要战略目标是维持北非的局势,仅仅是维持战线。因为英国人牢牢控制着地中海的马耳他。从马耳他岛机场起飞的飞机可以到达东部的雅典和克里特岛,南部的利比亚,西部的阿尔及利亚和北部意大利中部的佛罗伦萨,几乎覆盖了地中海周围的所有重要目标,严密地封锁了德意军队的供应线。但德国也不希望失去北非。一旦失去北非,英国在远东的物资就不再需要绕过整个非洲,而是可以通过苏伊士运河运到英国本土,德国对英国的压力将成倍增加。
1941年2月,埃尔文。隆美尔抵达北非,组建了非洲军团,这是德国为巴尔巴罗萨做准备的早期阶段。德军从已经很紧张的东线抽调了部分部队,这对早期的苏德战场产生了一定影响。随着隆美尔在北非的胜利,他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目标,期望取得更大的成果。另一方面,德国已经陷入了苏德战争的泥潭。尽管补给线很薄弱,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隆美尔正赶去补充他在苏联战场上的一些部队。但这对北非的德军来说只是沧海一粟,而且严重影响了德军在苏德战场的整体战略。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隆美尔在北非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从隆美尔在北非的作战情况来看,他在北非的失败之所以来的如此之快,和德国最高统帅部所犯的战略错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下面我们就将讨论一下以希特勒为首的德最高统帅部所犯的战略错误。1.错误的出发点
希特勒所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法西斯性是他在二战中彻底失败的根本原因,他错误的估计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自以为是的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叫嚣着要为德国争取“生存空间”,并以此为借口四处出击,他这一倒行逆施的举动,被世界人民所揭穿,并被打败是在情理之中的。当然,如果不是他野心膨胀,他也不会发动这次世界大战,我的这篇论文也就无从写起了。
但是不可否认,希特勒所发动的侵略战争的不正义性是他在各个战场失败的本质原因。北非地中海战场当然也包括在内。
2.根深蒂固的“先大陆,后海洋”思想
希特勒的主导战略是“先大陆,后海洋”。他的这一战略思想自是又他自己的道理,如希特勒正确地认识到他的海军实力还不足以达到可与英国海军正面交锋的地步,所以他才在打败法国后提出“巴巴罗萨”计划。虽然它的这一战略思想在二战初期是十分正确的,但是当北非出现战事时,他并没能够根据战场局势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战略思想。这是和他个人的思想有很大关系的。
希特勒认为自法国战败后,英国也已经不足为惧了。随着他对英国的封锁,每天在大西洋上都会有数以千计的商船被击沉,英国的本土已是岌岌可危。他的海狮计划又给英国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而且他认为隆美尔的行动会很好的牵制住英国,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是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举动的。但是与此不同,社会主义的苏联一直是希特勒的心腹大患,希特勒急于将其铲除而后快。所以在他的心中,对苏联战事之最重要的,这也是他对北非地中海战场关注不够的原因之一。
虽然在1941年时在希特勒面前有一个绝好的机会:他可以和意大利通力合作打下北非,继而控制整个地中海,这样一来对英国的压力会大大增加,而且可以打通和日本直接联络的通道,另外又可以控制住近东地区,并为进攻苏联开辟“第二战场”。但是希特勒仍错误认为他和意大利的海军是不可能与英国抗衡的,并因此而放弃了可能的努力。这其实也是他“先大陆,后海洋”思想在作怪。
综上所述,希特了“先大陆,后海洋”的战略思想成为了他在北非失败的重要原因。
3.致命的马耳他岛
马耳他岛所在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所以他的战略价值也就可想而知了。以至于从1938年起,意大利海军就认为对马耳他岛的占领是对英作战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当意大利参战的可能性一开始出现时,海军便向意最高统帅部提出征服马耳他的计划。但是这些计划都被束之高阁了。但是事后看来,人们只能认为在开战之初是本应不惜任何代价以占领这个岛屿的。
战争一开始,英国便毫不犹豫地向马耳他岛增派空军,甚至因此削减其本国各岛的防务也在所不惜。往后,以马耳他为基地的飞机便吸引了意大利海军的巨大的兵力,而且不仅使从意大利驶向非洲的船队遭到巨大的损失,而且连意大利南部的航运也遭到攻击。后来马耳他岛又成为英美在西西里登陆的基地。所以马耳他岛成为了德意军队在北非进退的关键。
隆美尔初到北非时,就认为马耳他岛必须被攻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计划一直没有被实行,不过从1941年后半年起,德意领导人为了北非战事不得不开始考虑马耳他的问题,并开始对该岛进行封锁。等到1942年3月“大力神计划”出炉时,英国人已经忙不迭的把舰队从马耳他岛撤出,因为此时马耳他岛的处境已经遭透了。但就是在此时一向力主征服马耳他岛德隆美尔将军,此时也已经开始焦躁不安了,因为他想发动对尼罗河流域的攻势,在他看来,他担心英方会迅速增援致使他的攻势成为泡影。因此它害怕为了支援马耳他岛的登陆会分散轴心驻在昔兰尼加的飞机,便要求为了进攻埃及而推迟对马耳他的登陆作战。尽管意大利海军总部公开表示反对,但是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都支持他,最后意大利最高统帅部接受的隆美尔的建议。希特勒认为只要把非洲的前线推进到苏伊士,则英国人便会放弃马耳他岛,因为那时他以起不了什么作用了。相反地,英国人却以超常的努力来补给马耳他,甚至就在隆美尔于5月26日开始发动攻势,威胁着要挺进尼罗河流域时,也没有使英国人动摇过。英国人知道马耳他岛一丢就意味着在地中海打了败仗。再则,他们对于未来登陆阿尔及利亚和沿着北非海岸发动攻势,已经在着手准备中了。这些计划中,马耳他是要发挥其作为主要战略点之一的作用的。因此对英国人来说,保持对马耳他的控制是生死攸关的问题,所以他们理所当然地要竭尽全力、不惜一切代价以实现对该岛的补给。
当然此时希特勒为了迫切需要在苏联发动攻势,于是就把地中海问题一古脑的丢开了,并命令德国航空兵团的余部在4月末(4月27日)从西西里转移到昔兰尼加,几天后,他在伯格霍夫对意大利的卡瓦勒尔罗将军说:“对斯大林格勒和在高加索地区发动的攻势,将使马耳他岛在英国人手中一无所用。”随着德国航空兵的大批调离和美国的第一批空军部队抵达地中海,盟国开始重新掌握地中海的制空权,以至于等到6月底,一切想把马耳他击沉的计划都以化为泡影。可以说地中海战场的转折点在4月27日就已经发生了,隆美尔在阿拉曼的失利只不过是没有打下马耳他岛的一个直接表现。事实证明:盟军在地中海的胜利毫无疑问的是以马耳他岛为主要因素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没有打下马耳他岛是德国在北非战场上所犯的最严重的直接性战略错误。
4.固执的追击
当隆美尔打下托布鲁克后,他不顾已经拟定好的作战计划,而一味的追击英军,在战术上取得了10天内挺进500公里的战绩,直抵阿拉曼防线;凭借他指挥风格的多变,在10余天中在马鲁特击败英军,又多次与英军在阿拉曼交战。在这一切战术胜利后,所隐藏的是战略上的失败阴影。
当隆美尔打下托布鲁克后应按照战前的计划停止攻击,就地准备防御,以便德意军队夺取马耳他岛。但是他一意孤行,当他达到阿拉曼时,他的部队已经严重减员,而且官兵的体力消耗已达到极点。另外由于没有拿下马耳他岛,使得隆美尔补给十分艰难,他的空军也很难实施强有力的空中掩护。总之,隆美尔固执的追击使得他在北非战场上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这也是他在北非战场上失败的重要原因。
但是德军最高统帅部为什么对隆美尔的行动置若罔闻呢?一方面此时希特勒又开始作他那征服苏联的美梦了,已无暇照看北非;另一方面,隆美尔一向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人,所以就算让他停手,他也不会干的。但是如果德军最高统帅部认真对待北非问题的话,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这一战略隐患也是不会发生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