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科技创新 > 正文

非洲地图演变史,历史地图变迁

我们通过对1992年,2001年,2019年出版的世界地图册的对比,来看一下30年来世界的变化。
我们分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北冰洋,南极洲分国家和地区逐一对比。
第三篇:非洲
非洲(英文:Africa),全称阿非利加洲,位于东半球西部,欧洲以南,亚洲之西,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纵跨赤道南北,面积大约为3020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占全球总陆地面积的20.4%,是世界第二大洲,同时也是人口第二大洲(约12.86亿)[1]。
非洲大陆东至哈丰角

我们通过对1992年,2001年,2019年出版的世界地图册的对比,来看一下30年来世界的变化。

我们分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北冰洋,南极洲分国家和地区逐一对比。

第三篇:非洲

非洲(英文:Africa),全称阿非利加洲,位于东半球西部,欧洲以南,亚洲之西,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纵跨赤道南北,面积大约为3020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占全球总陆地面积的20.4%,是世界第二大洲,同时也是人口第二大洲(约12.86亿)[1]。

非洲大陆东至哈丰角(51°24'E,10°27'N),南至厄加勒斯角(20°02'E,34°51'S),西至佛得角(17°33'W,14°45'N),北至吉兰角(本赛卡角)(9°50'E,37°21'N)。

非洲大陆高原面积广阔,海拔在500米-1000米的高原占非洲面积的60%以上,有“高原大陆”之称。海拔2000以上的山地高原约占非洲面积5%。低于海拔200米的平原多分布在沿海地带,不足非洲面积的10%。非洲大陆平均海拔为650米。

非洲是世界古人类和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公元前4000年便有最早的文字记载。非洲北部的埃及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

自1415年葡萄牙占领休达,欧洲列强开始进行对非洲殖民统治,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达到巅峰,约有95%非洲领土遭到列强瓜分,资源长期遭到掠夺。1947年后殖民地陆续独立,而非洲独立年(1960年)则象征非洲脱离列强统治,非洲殖民时代结束。

非洲国家情况:

1、北非:埃及、苏丹、南苏丹、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马德拉群岛(属葡萄牙)、西属摩洛哥(属西班牙)、休达(属西班牙)、梅利利亚(属西班牙)、加那利群岛(属西班牙)。

2、东非: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索马里、吉布提、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塞舌尔、卢旺达、布隆迪。

3、西非: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冈比亚、马里、布基纳法索、几内亚、几内亚比绍、佛得角、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科特迪瓦、加纳、多哥、贝宁、尼日尔、西撒哈拉(地区)、尼日利亚和圣赫勒拿岛(属英国)。

4、中非:乍得、中非共和国、喀麦隆、赤道几内亚、加蓬、刚果(布)、刚果(金)、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有时也把赞比亚、津巴布韦和马拉维作为中非的一部分。

5、南非: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安哥拉、南非共和国、斯威士兰、莱索托、马达加斯加、马拉维、科摩罗、毛里求斯、莫桑比克、赞比亚、津巴布韦、马约特岛、留尼汪岛、英属印度洋领土、法属南半球和南极领地等。

1990年3月21日:纳米比亚独立于南非。此前,纳米比亚被称为德属西南非洲,是德国在非洲的一个殖民地。

1993年5月25日:厄立特里亚,原为埃塞俄比亚的一部分,脱离国家获得了独立。

2011年7月9日:南苏丹在2011年1月公投后和平脱离苏丹。苏丹作为第一个承认南苏丹的国家,早一天就开始已经承认。

非洲世界之最

1.世界最长的裂谷——东非大裂谷

被称为“地球伤疤”,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位于非洲东部长度约为4400公里。

2.世界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

又被称为“扎伊尔盆地”,位于非洲中西部

大致呈现为方形,与一般的盆地的形状不同,面积大概有337万平方千米。拥有世界上第二大的热带雨林,同时也被称为地球上最大的物种基因库之一。

3.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

世界上最大的沙质荒漠,位于非洲北部,面积约为932万平方千米,约占非洲总面积的32%。这里环境恶劣,并不适宜生物生存。

4.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

河流走向是由南向北注入地中海,尼罗河有着两条主要的支流:白尼罗河与青尼罗河,白尼罗河为两条支流中最长的,河流长度为6670公里。

5.世界最长的海峡——莫桑比克海峡

走向是呈现为东北西南走向,长度约为1670千米,海峡深度是所有海峡中排名第三。波斯湾的很大一部分石油是经过此处,运输至欧洲与美洲,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非洲地图演变史,历史地图变迁

世界地图的世界地图史

地图是一门很古老的学问,几乎和世界最早的文化同样悠久。目前已经被发现的最古老地图是巴比伦地图,出现在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一带,也就是现在中东的伊拉克境内。
托勒密世界地图
在公元前六世纪至四世纪,古希腊在自然科学方面已有很大发展,尤其是数学、天文学、大地测量学、地理学、地图学等领域内出现了一批学者,并在理论上有了较大的创见。如当时已发现地球是个椭球体,并在地球划分出经、纬度,到公元前二世纪时已利用天文法测定的经、纬度绘到地图上,作为定向、定位的依据。这时还创立了圆锥与圆柱投影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地图制图的数学基础。著名的数学、天文、地图学家托勒密(公元87-150年)著写了8部地图学著作《地理学指南》是对地图学发展的极大贡献。所附27幅地图,是世界最早的地图集。他创造普通圆锥投影和球面投影两种世界地图的新投影。所绘的地图在西方地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且一直使用到十六世纪。《地理学指南》事实上就是一部关于数学制图方法和测绘资料的汇编。其中六卷包括了8000个地点的经纬度记载,有350-500个是利用日晷测定,也可以说是一份标出地理坐标的城市和地方一览表。他的地图采用了希巴尔乔士将赤道按角度划分为360度的概念,又把马陵尼牛士假定的幸福岛作为标准经线,从而提出了新的经纬网格概念。托勒密进一步考虑了地图投影问题,提出了两种世界地图投影方法。一种是简单的圆锥投影,具有从一点辐射出来的直经线和弧形纬线。另一种是球面投影,只有相当于半球90度的经线是直线,其余都是曲线。为了描绘局部地区,托勒密也采用过圆拄投影。
托勒密《地理学指南》中的世界地图原绘于公元二世纪,左图是1486年的复制本。托勒密的地图是西方古代地图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地图上的一些概念,甚至在1538年墨卡托的第一幅世界地图上,也还有着相当的影响。 罗马帝国时代(公元400年)的世界轮廓:四海环绕的圆盘形状,成为“中世纪”地图学家们对世界的基本表达。
中世纪的倒退
在托勒密时代以后,即公元300至1300年前后(中世纪),罗马成为西方世界的政治文化中心,宗教力量主导了政治和社会发展,神话代替了科学,是历史上,也包括地图科学史上一个漫长的黑暗时代。欧洲的地图制图发展进入了大中断时期,这时科学的地图学几乎完全被宗教寰宇观制图传统所取代,地图不再是反映地球的地理表象,而是成为神学著作中的插图。这些图把世界绘成一个大圆盘,耶路撒冷在大园盘的中心,圆的南部一横分别是尼罗河与顿河,中间一竖为地中海,构成丁字形水体,并分隔为亚、欧、非三个大陆。这类地图几乎千篇一律,为数不少。中世纪术语称为“寰宇图”。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5世纪。这个时期是欧洲地图史上的一个大倒退时期。
地理大发现及墨卡托时代
伟大的探险时代始于14世纪中叶,欧洲的航海家们憧憬着富饶的东方,寻找着新的航线。哥伦布发现了美洲,达加马、麦哲伦等先后完成了环球航行。随着欧洲进入文艺复兴,航海事业日愈发达,航海家们探索了海路与各洲的沿海海湾与海港,新大陆南、北美洲的欧洲地理大发现,使人们对世界地理有了新的较完整的认识、成为完善世界地图的基础,也成为地图发展的动力。 16世纪,荷兰出现了一个伟大的地图学家墨卡托(Gerardus Mercator 1512-1594),他编制了新的《世界地图》、《地球一览》图集,发明了等角正轴圆柱投影——墨卡托投影。这不仅把人们对世界逐渐完善的认识反映到地图上,而且其等角航线为直线的特性,给当时欧洲航海事业巨大支持。墨卡托于1538年绘制了第一张世界地图(左图),这是从北极的角度俯视绘制而成。贴在他拥有的托勒密地图集内。
墨卡托的地图创作和理论结束了托勒密的传统,开辟了近代地图的先河,也集中反映了西方古代地图学以天文定位和地理探险为基础的特点。对西方地图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亨利库斯-马特鲁斯世界地图
据说,15世纪90年代初期,哥伦布就是用这张地图或者类似这样的地图,说服亚拉贡的斐迪南和卡斯提尔(古代西班牙北部一王国)的伊莎贝拉女王支持他的航海计划的。这张地图由生活在佛罗伦萨的德国制图师亨利库斯-马特鲁斯(Henricus Martellus)绘制,反映了当时有关世界形成的最新理论,以最为准确的方式将地球在一个平面上勾画出来。这似乎证明,通过海路,欧洲和中国相距并不遥远,这也正是哥伦布的主张。此外,该图还首次记录了葡萄牙航海家在1488年发现的南非好望角,证明在南面没有陆地与亚洲相连,欧洲人可以通过海上抵达东印度,而不必绕道穆斯林控制的土地。
瓦尔德塞米勒世界地图
在这张由马丁-瓦尔德塞米勒(Martin Waldseemüller)绘制、洛林公国一个智囊团拼凑的世界地图上,“美洲”首次以单独大洲的名称出现。该图还附有马蒂亚斯-林曼(Matthias Ringmann)制作的说明小册子。由于深受佛罗伦萨航海家亚美利哥-韦斯普奇(Amerigo Vespucci)著作的影响,林曼提出,正如哥伦布所想,美洲并不是亚洲的一部分,而是一个独立的大陆,因此,也应该像其他大洲一样,有一个正式名称,并最终以韦斯普奇的名字将其命名为“美洲”。或许是为了强调美洲的独立存在,这张地图显示太平洋与南美洲西海岸重叠在一起,虽然太平洋的存在直至几年后才得到证实。
《墨卡托-洪都拉斯地图集》的中国部分(1606年,地图上对中国的概念还很模糊)。
实测成图和专业地图
17世纪以后,为了国家管理、瓜分控制殖民地以及战争的需要,大规模的三角测量和基本地形图测绘逐渐形成地图科学发展的主流。各方面技术的进步如望远镜的发明改进了罗盘仪、平板仪和经纬仪;微积分等数学的成就,促进了地图投影学的发展;具有计量概念的等高线成为压倒优势的地形表示方法,地图要素和符号比例分级概念逐渐加强。这一切奠定了近代地图学的初步基础。地形图测绘以西欧各国为最早,其中卡西尼兄弟1730-1780年在法国测绘的地图,精度最高。在大革命之后不久,法国即完成了全国1:50000的地形图,在当时已是最精详的地形图了。
18、19世纪,人们对地球表面的位置和轮廓已基本清楚,更进一步对各区域不同领域的深入研究愈显重要。加之自然科学的急剧分化和分工,印刷技术的改进等,出现了专门地图的编制。德国自然科学家洪堡创造了气候等值线图专题制图方法;1881年俄国的卡宾斯基提出了国际统一地质符号的建议;而德国伯尔和斯《自然地图集》的问世,基本上形成了专题地图集的雏形。彼得斯世界地图
在一幅平面图上反映真实的球型地球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所熟悉的“墨卡托”投影图虽然描述出大陆块的正确外形,但却因过于注重北面富饶的国家而令大陆块的比例出现扭曲。德国人阿诺-彼得斯(Arno Peters)寻求解决这个问题。他在1974年绘制的世界地图理清了这种关系,还突出了第三世界。
中国的世界地图
至今为止,有确切的地图实物证明,是公元前168年西汉时期,当时中国的地图就已经编制得十分精美。 中国神话传奇式地图:《山海经图》这是中国对世界最早的认识。中国的地图绘制到了明朝发展到一个高峰时期。
《大明混一图》
《大明混一图》绘制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即公元1389年。该图长3.87米,宽4.75米。这幅极其珍贵的古代宝图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世界地图,也是迄今为止我们能见到的最早描绘非洲的世界地图。
《大明混一图》向世人表明,这幅由中国人绘制的地图比西方探险家到非洲早了100年,所谓欧洲人最早发现非洲的历史需要改写。
《郑和航海图》
在明朝的众多地图中,《郑和航海图》就是其中一幅具有重大影响的航海图,共包括20页航海地图、109条针路航线和4幅过洋牵星图,航海地图高20.3厘米,全长560厘米,包含500个地名。 郑和七次航海,是我国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在世界上也是一次罕见的大举, 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前后近30年访问了亚洲、非洲等30余国,对促进我国与世界的交往, 对政治、经济和文化均有极大的作用。这其中据郑和航海经历编成的航海图, 是我国地图学史上的一大创作,更是一部专为指导航海用的地图。
坤舆万国全图
明代的地图较发达,尤其到了明末,西方新兴的自然科学技术由一些传教士逐步在华传播,地图制图术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华,第一次把西方绘制的世界全图传入中国,把中国的资料补充进去, 充实丰富了地图内容,坤舆万国全图是当时世界上最详细,最准确的世界地图。续此之后,西方传教士也陆续来华绘制了一些,这些世界地图经过修编后, 不仅打破了中国传统的绘图成规,而且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特点:
1. 把地图的中央经线置于中国,形成以我国为中心的图面配置。
2. 采用测量出地球表面的经纬度绘制地图。
3. 把地球以赤道为中心,平分为南北两半球,划出了南北二回归线与南北二极图线。相应形成气候的带、温带与寒带。
4. 扩大了对中国以外的世界各地的地理知识的了解与掌握。
5. 对外国地名的翻译起了一个译定作用。

非洲地图演变史,历史地图变迁

世界地图最早是什么时候绘制的?

从甘肃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的7幅地图,成图年代日前得到确定。专家证实,这些地图为迄今中国最早的实物地图。
这7幅地图是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1986年发现的。该所研究员何双全考证后确定,其成图年代为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国家测绘局考证后认为,它们比中国经实测保存至今的最早的传世地图———西安碑林中的《华夷图》和《禹迹图》早1300多年,比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图约早300年。作者不详。
何双全说,这些地图均是用黑线绘制在4块大小基本相同的松木板上,图形比较清晰、完整。该地图反映了战国时期秦国所属的行政区域、地理概貌和经济概况。地图中有关地名、河流、山脉及森林资源的注记有82条之多。令人惊叹的是,今天渭水支流以及该地区的许多峡谷在木板地图上仍可以找到,并与《水经注》一书的记载相符。
有关考古专家和历史专家认为,这批秦代木板地图为研究中国先秦发达的地图学文献资料提供了实物佐证,把中国地图绘制史又提前了几百年,是研究中国地图绘制技术的珍贵资料。
故宫发现最早的世界地图
在欧洲人发现非洲一百多年前中国人的地图就描绘了非洲
历史新探
明朝皇宫珍藏的世界地图正在开普敦热展!这成为近期轰动南非的一大新闻。明宫地图为何远赴非洲之角?这究竟是一幅怎样的地图?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走访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长邢永福研究员。
■《大明混一图》参加“南非国民议会千年项目地图展”是迄今为止非洲人见到的最早描绘非洲的世界地图,正因如此,在当地引起很大轰动
邢永福馆长介绍说,热展南非的是明朝第一位皇帝朱元璋时朝廷专门绘制的世界地图———《大明混一图》,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这幅明宫地图,经我国政府批准,制成与原件同样大小的复制件,目前正在南非首都开普敦参加“南非国民议会千年项目地图展”。这是迄今为止非洲人见到的最早描绘非洲的世界地图,正因如此,在当地引起很大轰动。
《大明混一图》的原件,现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该馆馆长邢永福说,一史馆是我国中央级综合性历史档案馆,主要保管着明清两朝的皇宫秘档,总数达1000多万件。其中有皇帝的谕旨诏令,更有文武百官的奏折,以及中外交往的照会信函,同时还有数以千计的各类地图。这些皇家秘档,数百年来,久存大内,秘不示人,十分珍贵。在二十世纪初,大内档案被世人所知,于是与殷墟甲骨和敦煌写经,共誉为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三大发现,成为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据邢永福馆长介绍,《大明混一图》绘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长3.86米,宽4.75米,彩绘绢本,是我国目前已知尺寸最大、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世界地图,当属国宝级珍贵历史文物。
■非洲大陆位于这幅地图的左下方,其中河流的方位非常接近尼罗河和奥兰治河,突出部分的山地与德雷肯斯山脉的位置吻合
有意思的是,在这幅明代地图上,贴满了密密麻麻的满文标签,这是怎么回事呢?邢永福馆长说,清政府取代明王朝后,将这幅图内1000余个汉字地名,全部按等级贴盖上大小不同的满文标签,表明满族人正统治着华夏这片土地。
这幅明代世界地图,以大明王朝版图为中心,东起日本,西达欧洲,南括爪哇,北至蒙古。全图没有明显的疆域界限,仅以地名条块的不同颜色,来区别内外所属。图中着重描绘了明王朝各级治所、山脉、河流的相对位置,镇寨堡驿、渠塘堰井、湖泊泽池、边地岛屿以及古遗址、古河道等共计一千余处。
在《大明混一图》上,欧洲和非洲地区描绘得都很详细,绘制得也很规整,而且笔法流畅。非洲大陆位于这幅地图的左下方,其中河流的方位非常接近尼罗河和奥兰治河,突出部分的山地与德雷肯斯山脉的位置吻合。地图中还显示在非洲大陆的中心有一个大湖,这可能是根据阿拉伯的传说绘制的。因为在传说中曾写道“撒哈拉沙漠以南更远的地方有一个大湖,其面积远大于里海”。地图上南部非洲的好望角,海陆线条精美,形制一目了然,仿佛让人们看到当年郑和万船扬帆,七下西洋,绕过非洲好望角远征西方,开创古代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的伟大壮举。
■南非国民议会议长金瓦拉女士召集南非历史学家,对该图进行深入考察和研究后,得出结论:早在欧洲人宣称他们“发现”非洲大陆100年前,中国人就对非洲有所了解了
气势恢宏的《大明混一图》,是如何被南非政府所知并参加“南非国民议会千年项目地图展”的呢?邢永福馆长介绍说,1999年,李鹏委员长访问南非时,
曾赠送给南非国民议会议长金瓦拉女士一本《中国古代地图集》(明代卷),卷首几页展示的便是《大明混一图》。金瓦拉议长本人酷爱收藏古地图,并对古地图的鉴赏和研究有较高的造诣。当她看到600多年前,中国人就绘制出如此精美的地图时,赞叹不已。她召集南非历史学家,对该图进行深入考察和研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keji/45193.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非洲面具是神秘与现实华丽与质朴超幻与本真等等的碰撞与结合 下一篇:这种大蜗牛千万别摸1只就藏有上百条虫子,巨型蜗牛有没有害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