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科技创新 > 正文

美国参加二战首战为何选择登陆非洲马歇尔被英国人忽悠2个月

1941年对于同盟国来说,在战略上处于被动的一年。德国的“海狮计划”让英国的战争潜力,基本依赖于美国的支持;苏联被德军的“闪击战”,打的一点脾气也没有;而“孤立”惯了的美国,也遭到了日本的偷袭,损失惨重。
三大国终于摒弃价值观上的对立,“抱在一起”、同舟共济。作为三大国中拥有强大机动力量的美国,成为苏联和英国积极争取的对象。然而,在开辟“第二战场”还是登陆北非的问题上,马歇尔的遭遇还是再次证明:军事必须服从政治的需要。
马歇尔从军事角度,并不赞同丘吉尔的“边缘”战略。珍珠港事件后,美国

1941年对于同盟国来说,在战略上处于被动的一年。德国的“海狮计划”让英国的战争潜力,基本依赖于美国的支持;苏联被德军的“闪击战”,打的一点脾气也没有;而“孤立”惯了的美国,也遭到了日本的偷袭,损失惨重。

三大国终于摒弃价值观上的对立,“抱在一起”、同舟共济。作为三大国中拥有强大机动力量的美国,成为苏联和英国积极争取的对象。然而,在开辟“第二战场”还是登陆北非的问题上,马歇尔的遭遇还是再次证明:军事必须服从政治的需要。

马歇尔从军事角度,并不赞同丘吉尔的“边缘”战略。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上下可以说是“手忙脚乱”, 丘吉尔十分担心美国将战略重心移向太平洋,从而致使“先欧后亚”的战略破产。于是,“事件”发生后的第7天,他来到了白宫,说服罗斯福实施北非登陆计划,但马歇尔却不同意。

首先,英国人的建议,主要在于政治的需要。作为反对东方势力的坚硬分子,丘吉尔并不愿意看到美国和苏联走得过于“亲近”。制定北非登陆计划,可以很好地将美国与英国紧紧地绑在一起,从而在政治上“边缘化”苏联。

这种“边缘”战略的做法,在马歇尔看来,一方面失信于盟友,不利于团结;另一方面从军事角度讲,美国并没有太多的实力远渡重洋、登陆非洲。为了确保首战必胜,鼓舞士气,他也不愿意冒这个风险。

其次,联合作战,英国起主导作用。对于刚刚参战的美国来说,在战略和战术上,确实没有英国人那么“轻车熟路”,尤其是在没有很好的战略主见时,不得不听从英国人的安排。也就是说,给人“当下手”,功劳却是别人的。

作为血气方刚的军人,马歇尔自然不愿受制于人。他提出了以英国本土为反攻基地,在法国登陆,策应苏联対德作战,既可以减少远渡重洋的危险,又可以加快战争进程。更主要的是,摆脱英国人的“指手画脚”,提升美国的主导地位。

让马歇尔无奈的是,罗斯福坚定地站到了丘吉尔那边,对于喜欢搞政治影响的政治家们来说,马歇尔的方案过于保守,准备时间长,没有轰动效应。说白了,政治家喜欢“出亮点”,以此吸引公众舆论的兴趣和支持,军事是次要的。

自信的马歇尔坚持“先欧后亚”战略,罗斯福开始犹豫。

1942年,日本在太平洋取得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胜利,以及在苏联前途未卜的情况下,马歇尔和陆军部长史汀生都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尤其是在能否说服总统改变战略上,他们心里没有一点底,但马歇尔还是从军事角度考虑欧洲的问题。

一是,莫斯科战役,让西方国家见识了苏联的抗击打能力,但马歇尔担心苏军在以后的战争能否坚持下来。一旦苏联失手,难受的是美国,德军既可以避免两线作战,又可以利用苏联的资源扩大战争,必须在战略上积极帮助苏军坚持下去。

二是,太平洋战场是个无底洞,战争资源浪费严重。美军参战后,大量的资源用在了太平洋方向,也就是说,对美国海军的帮扶过大,而几百万陆军在国内“无所事事”,显然是一种浪费,登陆欧洲才是发挥陆军作用的主战场。

更重要的是,马歇尔和史汀生对罗斯福迁就英国人,对其有求必应的态度十分不满。更何况,把美国的巨大人力和物力用在非洲,既分散了美国实力,又对战争进程毫无帮助。除了丘吉尔暗自高兴外,美国和苏联的利益都将无法保证。

马歇尔也十分清楚,如果没有可行的战略计划,说服总统犹如“痴人说梦”。他与艾森豪威尔拟定了《马歇尔备忘录》,以英国为前进基地,横渡英吉利海峡,与苏军相配合,在欧洲打一场短而快的战争,随后移师太平洋,攻占日本。

这份计划让罗斯福犹豫了,一方面,在非洲的英军被隆美尔的“非洲军团”追着打,毫无取胜的可能;另一方面,担心苏联放弃抵抗,与德国讲和。对他来说,宁肯丢掉澳大利亚,也不愿苏联投降,而马歇尔的计划中就有支持苏军的内容。

但计划总归是计划,在罗斯福那里,政治是首要的。

自美国参战以来,美军“厉兵秣马”也很长时间了,全世界都在看美国的动作,这可是“出彩”的最好机会,然而,英、美两国却在进攻方向上争论不休,浪费时间。其实,在罗斯福心里,无所谓具体方向,只要能让美军尽快的“打出去”就行。

所以,罗斯福既同意英国人的计划,又支持马歇尔。关键是看,谁能在1942年能够进攻,他就支持谁。说白了,他把军事问题这个“皮球”,踢给了马歇尔和丘吉尔,看谁能说服谁。然而,马歇尔并没有做好在当年发起进攻的准备。

马歇尔带着他的计划信心满满地来到伦敦,却遭到英国同行的质疑。毕竟这个计划制定的匆忙,在细节上有许多的瑕疵,在许多问题上,他回答得很含糊、很牵强。可以说是,计划制定得漏洞百出,没能改变英国人登陆非洲的初衷。

可气的是,丘吉尔同意马歇尔的计划,让他很高兴地向华盛顿拍电报称:今年秋季可以登陆法国。但2个月后,在一次军事会议上,丘吉尔出尔反尔,反对横渡英吉利海峡,马歇尔等人对此非常恼怒,而罗斯福也明显地偏向于英国人的主张。

马歇尔等人仍不死心,计划将美国陆军的攻击重点转向太平洋。没成想,罗斯福不仅同意了其改变战略方向,而且希望尽快形成详细计划。这下,傻眼的是马歇尔。原来罗斯福早知道,他只不过是虚张声势,根本拿不出方案来。

在罗斯福的干预下,马歇尔最终同意美军登陆北非,作为美国在欧洲战场上的首战。尽管事后的发展,证明了他的决策是对的,但当时的美军并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也是不争的事实。更何况,初次参战的美国,需要经验丰富的英国“带一下”。

当然,根本的原因还是罗斯福与马歇尔之间,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罗斯福既是总统,还是三军总司令,这样的双重身份让他更在意政治,如反对党的态度、国际影响、社会舆论的反应等等。也就是说,他并不太在意军事的效果,军事只是一种政治工具。

而马歇尔考虑的是纯粹的军事角度,他关注的是如何打赢战争,至于是否符合战略需要,不是他考虑的问题。职业军人不参与政治,本是美国军队的历史传统,这无可厚非;但不考虑战略因素,甚至不明白军事必须服从政治的需要,只能是四处碰壁。

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马歇尔》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美国参加二战首战为何选择登陆非洲马歇尔被英国人忽悠2个月

二战期间,美国首战为什么选择登陆非洲?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上下可以说是“手忙脚乱”, 丘吉尔十分担心美国将战略重心移向太平洋,从而致使“先欧后亚”的战略破产。于是,“事件”发生后的第7天,他来到了白宫,说服罗斯福实施北非登陆计划,但马歇尔却不同意。首先,英国人的建议,主要在于政治的需要。作为反对东方势力的坚硬分子,丘吉尔并不愿意看到美国和苏联走得过于“亲近”。制定北非登陆计划,可以很好地将美国与英国紧紧地绑在一起,从而在政治上“边缘化”苏联。

太平洋战场是个无底洞,战争资源浪费严重。美军参战后,大量的资源用在了太平洋方向,也就是说,对美国海军的帮扶过大,而几百万陆军在国内“无所事事”,显然是一种浪费,登陆欧洲才是发挥陆军作用的主战场。更重要的是,马歇尔和史汀生对罗斯福迁就英国人,对其有求必应的态度十分不满。更何况,把美国的巨大人力和物力用在非洲,既分散了美国实力,又对战争进程毫无帮助。除了丘吉尔暗自高兴外,美国和苏联的利益都将无法保证。

自美国参战以来,美军“厉兵秣马”也很长时间了,全世界都在看美国的动作,这可是“出彩”的最好机会,然而,英、美两国却在进攻方向上争论不休,浪费时间。其实,在罗斯福心里,无所谓具体方向,只要能让美军尽快的“打出去”就行。所以,罗斯福既同意英国人的计划,又支持马歇尔。关键是看,谁能在1942年能够进攻,他就支持谁。说白了,他把军事问题这个“皮球”,踢给了马歇尔和丘吉尔,看谁能说服谁。然而,马歇尔并没有做好在当年发起进攻的准备。

美国参加二战首战为何选择登陆非洲马歇尔被英国人忽悠2个月

二战后美国启动马歇尔计划,是因为大发善心,还是背后另有考量

从表面上看,马歇尔计划算得上是一个美国的人道主义救援,但是从深层看,马歇尔计划实际上蕴含着美国极大的全球野心。为什么这样说呢?本篇文章,就带大家走入马歇尔计划,看看这个计划的前因后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给参战各国带来的破坏也极其惨重的,原本领导世界经济走向的欧洲大陆强国,因为战争的影响而变得满目疮痍,无数的工厂和农场关停,无数的人才和土地流失;更关键的是,因为战争导致了欧洲日常经济运转直接停摆。

要知道欧洲当初对世界的经济和金融的影响力有多么庞大,欧洲经济停摆带来的负面结果不仅仅是欧洲层面,更是世界层面。大量的企业纷纷倒闭,相关的产业不能正常运行,大量的人口连温饱都保证不了。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二战结束。

然而,当人们看到法西斯主义轰然倒塌,因而长舒了一口气时,回过头一看常年的战争已经耗尽了国家几百年积攒下的资本和家底,就连经济形势最好的英国,都再也拿不出大量的现金来建设国家,一场世界大战,直接把英国百年殖民积攒下的家底彻底打光。

不过,正当西欧诸国坐在地上痛苦地挣扎时,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伸出了援手;这只援手就是美国所谓的“马歇尔计划”。在艰难处境的人们,对于忽然伸出的援手是完全会失去警惕性的,西欧国家太需要帮助了,也因此,他们根本没有去思考美国援助背后的真实目的。

的确,美国的马歇尔计划的背后,的确蕴含着美国政治家的野心,他不仅要通过援助来提高自己国家的世界影响力,更是希望通过这次援助来达到控制欧洲的目的,大家听得没错,美国就是要掌控欧洲经济政治格局,这就是他们马歇尔计划的真实想法。 那么,马歇尔计划具体实施细节是怎么样的呢?

马歇尔计划总共持续了4年,4年中,美国提供了大量的援助,首先美国要求西欧国家参加欧洲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然后美国会以拨款、提供技术、提供设备等各种形式来援助各国。

据了解,马歇尔计划中,美国一共向欧洲国家援助了131.5亿美元,其中9成是赠予,1成是贷款,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援助中有100多亿美元其实就是美国白送给西欧各国的。

马歇尔计划援助旨在把西欧国家国民经济恢复到二战前的水平,不过,美国的援助也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西欧诸国必须保持成一个整体,不可以再和二战前一样彼此敌视、彼此乱来,而维护这个整体的平衡就由美国来监视。

因而,马歇尔计划名义上,是帮助各国恢复经济,实际上是美国强势插入西欧政治的一种手段,并且西欧国家还没有能力拒绝美国的援助。因为如果西欧国家不接受美国的援助,那么凭借他们自己的资本要想恢复战前经济水平,至少需要几十年的缓冲恢复期。

虽然国家政治和经济体制能够保持着独立性,但是试想一下,假设某一个国家不接受援助,首先国家发展就会被西欧其他国家给远远甩掉,另外,国家政治体制的独立自主在贫困面前其实也是一文不值,因而,接受美国援助很明显就是最佳的选择。

还有一点就是,就算西欧一些国家的政府想要拒绝援助,但是他们国家的人民是不会答应,毕竟国与国之间也是存在竞争和攀比,当两个同样遭遇战争的国家进入战后恢复,一个国家接受了某个大国的经济援助,但前提就是这个国家必须要听这个大国的,虽然丢失了政治自主性,但是这个国家的 社会 经济恢复得很迅速,国民收入也很快提升起来了。

而反观另外一个国家,他们抗拒大国经济援助,只想自己恢复经济,然而,恢复了十年、二十年都没有恢复到战前水平,反观其他国家早就开始经济腾飞, 那么,这个国家的国民会是什么样的想法呢?他们还会坚信自己的政府吗?很显然是不会的,因而,这个国家就算保持政治独立性,政府也不会长存。

这笔账,西欧哪些精明的政治家会算不清楚?他们很清楚如今的现实:因为二战,欧洲被战争弄得是乌烟瘴气,国家保底资金都被打空了。那么,政治家们必须要做的就是恢复国家经济实力来稳定人心,并且还要保住自己执政的位置。这样做的难度大不大?其实一点都不大!

因为美国已经抛出了红利,他们为的就是要援助这些受战争影响的国家。然而,接受援助的国家,他们可不是简简单单地就拿到美国的钱,美国给的钱都是一点点地给,他们不会一次性到位,因为美国政府需要的是持续性掌控某个国家,所以,他们是绝对不会一次性把好处都给了援助国家。

另外,美国还要求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协助建设,什么叫协助建设? 难道这些西欧国家有了钱之后,就找不到原材料和工人建设国家了吗?并不是,相反,只要有钱,他们就可以很快恢复国家建设。但是美国在援助条款上硬是加入这一点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其实,原因就是美国希望拿钱换被援助国家的一些国家利益,通俗点话来讲就是,底层人民看到美国的经济援助就是大国大发善心,中层人民看到的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就是人道主义救援,而上层人士看到的马希尔计划其实就是拿被援助国家的国家利益来换取援助。

所以,我们看待马歇尔计划,是不能够单纯看作美国大发慈悲地给钱,想要从美国口袋里拿出钱,那是极为困难的事情,如果美国政府绝对无利可图,那么这个国家再怎么乞求援助,美国都是不会鸟他们的。

我们举个例子,美国援助英国,我们知道,英国是曾经的世界霸主,更是欧洲的经济核心国家,不过英国也同样受到德国法西斯的强力轰炸,几乎一大半的英国工业设施都不复存在。

因此,失去了工业支撑的英国,必然是要拿出大量的资金来建设本国,那么,英国在二战后拿得出庞大的建设资金来重振英国吗?拿得出!不过他们所能够拿出的钱不是现钱,而是众多海外殖民地,只要英国人想,他们把海外殖民地都卖给美国,那么就能够获得大量的资金。

但是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当初英国凭借庞大的海外殖民地国力,都达到了一个恐怖的境地,如果美国拿到这些殖民地,那么,世界将变成什么样?美国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德国?这不是英国人杞人忧天的空想,而是两次大战已经彻底给英国敲响了警钟。

面对美国的援助,英国是最具有警惕性的。美国是希望英国割让大面积的殖民地的方式换取大量的资源和资金,但是,丘吉尔却拒绝了这一提议。丘吉尔反而是把这些殖民地给一点点独立起来,让他们慢慢形成一个个国家,然后让这些国家自己成长。

这也是二战后,为何英国大批的殖民地纷纷独立的原因,这其中更多的是英国自己的考量。那么,英国是如何得到美国的援助,同样很简单:英国在国际上的独属权力全部让给美国,并且英国协助美国建立欧洲控制力。

就这两点,英国获得了美国援助,而美国也在英国的帮助下,开始一步步控制欧洲政治局势。

其实,国与国之间不存在什么善心,只存在各种利益互换;二战后美国搞的马歇尔计划,也不是一个大发善心的经济政策,这个政策背后有美国对于国际新形势的考量;美国可以通过援助欧洲,把欧洲拉拢成为自己的坚强盟友,以此共同对付红色的苏联。

美国还可以从援助欧洲的过程获利,甚至达到控制欧洲的目的;这其实就是大型战争后,新的大国替代老的强国,新的局势替换旧有的局势而已,美国领先全球已经势在必得,英国拦不住、苏联拦不住、法国也拦不住,所以,与其拦美国,还不如多从美国那里搞一些实在的利益。这也是西欧各国对马歇尔计划的真实想法。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keji/45983.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为什么没有生殖隔离,白种人和黑种人有生殖隔离吗 下一篇:纳米比亚一边是海水 一边是沙漠,纳米比亚西海岸沙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