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过世流泪的原因,朋友说家里长辈过世了
长辈过世,儿女哭天抢地,旁人默默流泪,孩子一脸忧郁......在我们的印象里,送别过世的老人,多半是这样的场景。
可是,你认真观察,就会发现,很多人在悲伤的环境里,显得非常冷漠,不会哭泣,也没有悲伤的表情,似乎一切都和他没有关系。
为什么会这样?以下几点原因,很现实。
01
几代人之间,没有深厚的感情。
知乎里,有一位匿名网友,描述了他的亲情观:“我童年的时候,父母对我不闻不问,恨不得我自生自灭。因此,父亲过世
人这一生,除了生死,其它都是小事。
长辈过世,儿女哭天抢地,旁人默默流泪,孩子一脸忧郁......在我们的印象里,送别过世的老人,多半是这样的场景。
可是,你认真观察,就会发现,很多人在悲伤的环境里,显得非常冷漠,不会哭泣,也没有悲伤的表情,似乎一切都和他没有关系。
为什么会这样?以下几点原因,很现实。
01
几代人之间,没有深厚的感情。
知乎里,有一位匿名网友,描述了他的亲情观:“我童年的时候,父母对我不闻不问,恨不得我自生自灭。因此,父亲过世时,我问他有什么话要说。他回答,能回来就行了。第二天晚上,父亲走了,我真没有流眼泪,心中很平静。”
《增广贤文》里写道:“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
如果父母非常劣质,对某个孩子,非常厌恶,从小没有给他好的学习环境,也没有帮助他成家立业。那么,孩子对家庭的感情,非常少,对父母的恨,会持续增加。
这样的仇恨,会延续到父母过世的那一天。甚至,父母过世之后,连扫墓都不愿意去。
哭泣,悲伤,是舍不得的表现,是因为心中时刻有牵挂,感触到了“爱”。
另外,很多爷爷奶奶,没有带过孙子一天,逢年过节,也很少见面。孙子忽然被带到爷爷奶奶过世的场景中去,恐怕哭不出来。
一般来说,很少有人会对一个“陌生人”哭泣。
02
兄弟姐妹不团结,一直在争吵。
我的外婆过世的时候,几个舅舅一直在吵架。
小舅舅说,他连续几年,都给外婆送饭,应该多拿一些“手尾钱”。
四舅舅说,外婆住的房子,是他家的,这是最大的孝顺。
大舅舅说,他从小就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落葬的事情,他不应该管,钱也不要。
吵闹的声音,比哭泣的声音更大。
还有,妯娌之间、儿子和女儿之间的矛盾,在那一刻,集中爆发了。
儿女这一辈,以吵架为主,孙辈就在旁边看热闹,场面令人难受。
从外婆过世,到落葬,很少有人哭。反而是请来的两个唱戏的人,“哭”了好一会,连续唱歌三天,显得好不热闹。
家庭不和睦,个个心怀鬼胎,也会导致仇恨增加,哀伤减少,安葬老人的事情,也只能匆匆忙忙收场。
03
长辈过世之前,照顾得很周全,问心无愧。
有的人,一直非常孝顺父母,不管其他的兄弟姐妹,对待父母是什么态度,他都不会去比较。
一旦父母过世了,他就按照计划,把后事安排妥当。亲戚朋友来帮忙,他只是带着一种感激之情,如果没有人来,也随意。
已经尽孝到位了,问心无愧,他的内心就会非常平静。
俗话说:“一报还一报。”
儿女对父母的恩,都还得差不多了,甚至是以德报怨,这份孝心,难能可贵。就是儿女们不哭,所有的人都能给他们点赞。
我的奶奶过世的时候,大姑姑说了一句话:“人死不能复生,先把客人的事情安排好,把帮忙的人安排好......”
大姑姑侍奉了奶奶六年多,从内心深处,把母女的感情,看得很透了,并且在奶奶过世的前一段时间,应该说的话,应该流的眼泪,都已经“做完”了。
04
把生死看淡,把悲伤留在心底。
我的朋友“沉着的心情”说,父亲是在医院里过世的。医生通知他,马上安排后事。那一刻,他感觉天塌下来了。可是,到了父亲入土的那一刻,他就没有哭了。村里的老人说,怎么不哭啊?
后来,朋友回想起整个过程,似乎自己真正看透了生死,没有了悲伤。
导演高亚麟说过一句话:“父母在,比如说你今年30,你不会琢磨,你60也不会想,因为你老觉得有一堵墙挡在你和死神面前,你看不到死神,父母一没,你直面死神,那个跟年龄多大没关系。”
父母过世后,我们才会真正感触到,死亡和自己的距离,不是那么遥远。人,总要面对现实,人生就是一个过程。
悲伤放在心底,眼泪往心里流动。内心特别淡定的人,并不是没有感情,而是逼着自己“一夜长大”,肩负着带领一大家人,继续好好活着的责任。
也许,千年之前,庄子在得知妻子过世后,还能鼓盆而歌,就是一种“活着就是对死者最大的尊重”的智慧吧。
05
结束语。
看过这样的场景:一位年轻人,在爷爷过世后,坐在灵堂里玩手机游戏。
长辈们认为他不孝顺,没有规矩。
现在,认真想一想,哭泣或者不哭泣,都没有错,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情愫,自然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哭泣不一定能说明“尽孝”,也许他只是问心有愧,或者在哭给身边的亲戚朋友看;不哭,不代表不孝顺,他在这之前,做得足够好了,并且他时刻记住活下去的责任。
知乎里,有这样一句话:“以前不知道我活在云端里,摔下来才知道,原来以前这么幸福。现在,偶尔看到朋友圈有人发跟爷爷的合照,真的好羡慕、好眼红。”
古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很多人,身在福中不知福,不知道父母、爷爷奶奶在的时候,自己享受了多少福气。等这一切都消失了,才忽然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
最好是,厚养薄葬,问心无愧。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为何有些人在亲人去世后,不哭也不悲?无外乎这三种原因
在这个世界上每分每秒都有生命因为各种原因终结,或寿终就寝,或发生意外,总之生老病死,实乃世间常态,是人力物力所不能控制的“铁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生老病死虽为自古难全之事,不能篡改,但是至亲至爱离逝的结局,也是很难令人坦然接受的。
当人们切身经历这种天人永隔的事情时,所能做出的第一反应自然就是悲恸万分,嚎啕大哭,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悲痛之情,这是非常常见的事情。
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实中有这么一类人,就是当他们在面对亲人的逝去时,表现得异常冷淡,不哭也不悲,让人丝毫察觉不到他们的感情波动,这又是为什么呢?
可能很多朋友都会觉得这类人十分无情,十分冷漠,对他们也难免会产生憎厌的态度,可事实真如众人所想的那般吗?其实不然。
事实上,这些人之所以遭遇亲人离世,还能不哭不悲,不是因为他们无情冷血,而是有其背后缘由的。
而且归根结底,无外乎以下这三种原因,今日我便给大家娓娓说来,看完之后就都明白了。
亲情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感情了。
它如细雪一般简洁却永恒;如涓流一般轻柔却悠长,似旭日一般缠绵却又绚烂,总之用尽一切美好措辞都不足以形容亲情带给我们的美好感受。
也正是因为“血浓于水”的传统观念,过于深沉地印刻在每个人的脑海中,所以到了至亲之间需要离别,说再见的时候,那种痛彻心扉的伤感是很难掩盖的。
甚至感情非常深厚的亲人之间分别,活着的人更是需要用一生来治愈痛苦,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很难理解,甚至憎恶那种亲人逝世时,不悲不哭的冷漠行为了。
然而凡事我们必须看全面,不能仅凭事情表象,一念己见就对事情下一个定论,为什么亲人逝世时能不悲不哭?
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就是源于两人之间感情过于疏远所导致的,即便是“断骨连筋”的至亲之间,道理也同样适用。
现实中类似于这种情况的发生,其实并不罕见。比如说,亲人之间关系不好,在思想、价值观念上有冲突,内心对彼此都存有怨念。
又或者是平日里很少有来往,双方没有浓厚的感情基础,久而久之,彼此的关系就会逐渐演变成有血缘关系的“陌路人”等等。
然而,不管是出于哪种原因,这种感情上的疏远,势必会诱发亲情的变质,这种“亲情”实际上早已不能用常理去理解对待。
因此,这就是为什么当亲人去世后,有的人会很难产生感情波动,即便有,那也是微乎其微,只有他自己知道,别人很难察觉出来。
而相比较下,那些和自己血缘关系不深,甚至没有血缘关系,但胜在接触频繁,感情浓厚的人。
他们的离世反倒能够引起一个人的情绪浮动,会让人发自肺腑的悲痛,这种痛是深入骨髓的,是很难伪装出来的。
由此看来,我们其实就很明了,感情永远是决定彼此亲近密度的关键点,若是没有感情基础作维系,只怕血缘关系再亲密,也很难让人为其流泪动容了。
所谓“大悲无泪”,其实是一种刻意隐忍的行为。
凡大悲无泪之人,面对亲人的逝世,他们表面上看起来或许平静无恙,但实际上内心的煎熬痛苦却是不减半分。
甚至比起那些恸哭哀嚎之人,要更添百倍凄凉,只是他们害怕自己一旦哭泣,就会引爆情绪上的失控,故而隐忍不发罢了。
我们其实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待那些不悲不哭的人,他们的内心相比常人而言,应该是更加脆弱的。
他们心里其实很明白亲人逝去的事实,但却没有办法接受现实。若一旦将悲伤的情绪溢于言表,便无法抑制内心的悲伤,他们会比其他人更加痛苦。
因而,当我们生活中遇到这种“大悲无泪”的人时,还请不要伤害,不要去谴责他们的“无情冷漠”,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重感情的人。
只不过他们更懂得调整自己的情绪,希望用自己的隐忍,去开导那些深陷痛苦的人,走出失去至亲的噩梦,去迎接未来的人生,这种人才是我们最值得尊重称道的“有情人”。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霍金逝世,被认为是近代科学领域上,人类所面临的最大损失。
在殡葬之时,许多霍金生前的友人都纷纷前来,送其最后一程,甚至不少人在霍金的棺柩前潸然落泪,整个礼堂内都充斥着浓郁的悲恸氛围。
然而有这么一个人,却没有像其他人一样面露悲伤,反而神态怡然,与在场之人的悲伤相比,他的举止神情多少显得有些突兀。
这个人便是国际著名数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教授,是霍金生前的挚友,两人认识有40年之久,感情不可谓不深。
可为什么既是挚友,丘成桐却对霍金的逝世没有产生丝毫悲伤惋惜之情呢?关于这个问题,在丘成桐日后写给霍金的信中,可以看得一目了然。
信中如是写道:
信的内容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赘言,但是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就都明白了。在丘成桐教授眼里,霍金的逝世其实是一种自我解放,也是霍金生前期盼已久的夙愿。
既然霍金已经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那么作为与他有多年交情的挚友,该送上的应该是祝福,而不是悲伤,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情到深处,我便懂你”。
不置可否的是,对于生老病死的态度,世人一贯保持的是敬畏、恐惧,甚至是忌讳,却从来没有真真正正认识到死亡的真谛。
事实上,死亡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而死亡带给人们的感受,也并非只有痛苦。
生命真正意义上的“终结”,是活得犹如行尸走肉,毫无追求;真正痛苦,不过是生不如死,苟延残喘。
这就好比现实中那些受病痛折磨的人,又或是那些活了太长岁月,经历过太多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老人。对于这些人而言,死亡不可怕,反而是一种解脱,是他们所奢求的结局。
而作为他们的至亲,应该为对方得到自己想要的结局而感到庆幸,要学会看破生死的束缚,如此,人们也就不会有悲情流露,有的只会是满腔欣慰和深深的祝福。
总而言之,丧亲之痛,深入骨髓,这种痛没有人愿意去品尝,但也无法阻止它们的到来。当亲人与自己天人永隔时,我们可以宣泄心中的悲伤,可以哭泣,也可以选择隐忍。
但是悲伤过后,还请好好生活,缅怀先人的同时,也不要停下前往未来的脚步,自己好好活下去,那才是天堂之上守候我们的亲人最大的心愿,不是吗?
作者:千面略懂先生
家事国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烦心忧心玻璃心,开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万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涌动的真实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
千面略懂先生每天带你一起识破生活假象,化解人生迷局。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只是临时作为文字辅助作用,绝对不会用于商业用途。
亲人死亡后不哭不悲的人是什么心理?
亲人去世内心悲痛、难以压抑,放声痛哭是情不自禁的。不哭不悲,要么没有感情,哭不出来;要么意志刚强,内剑非凡,把痛苦藏于心底。人的 情感 表达方式有别。一般来说,感情脆弱、多愁善感的女性相对悲喜敏感度更强。触景生情,便易泪流。我爱人当属于这种类型,别说失去亲人,就是参加吊唁同事与朋友的长辈,眼泪照样哗哗地流,就连平时在家看电视剧都会从头哭到尾。当年我连襟意外身亡,她比大姨子反应还要强烈,哭起来没头没脑的,劝都劝不住。
与女性 情感 神经脆弱相比,部分阅历厚重的男性 情感 释放相对深沉。许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吧,或把生死已然看淡,或因考虑举丧事宜分着心,对亲人去世显得有些的麻木。
奶奶去世的时候,大家族里男女老少一片哀嚎,唯独我大爷家的叔伯大哥只顾忙着干活,一滴眼泪也没掉。老婶观察真切,心里很不痛快,说这孩子不配做奶奶的孙子,是个白眼狼。后来,大娘还专门作过解释,说咱这大小子眼窝子深,天生不好哭,不光是死了人,打他都不哭。可没哭不见得对奶奶没有感情,他有自已的发泄排解方式,听到奶奶去世的消息,他曾一声不吭地跑到房后,对着那棵老杏树拳打脚踢的,还面向天空大喊了好几嗓子。这两天又吃不下饭,心里头也悲伤着呢。
亲人离世,举丧需要悲切的哭声来烘托气氛。尤其在广大农村,老人死了,听不着后代的哭声,或哭声不够惨烈会让人家笑话,说子孙后代不够孝顺。一些人口较轻的家族为了体现更加浓厚悲痛氛围,还要花钱顾人帮着哭,哭的好还会另外追加赏钱。
悼念故去的先人,伤悲而哭,是内心真实 情感 的释放。早年老人去世,对哭场非常讲究。人死了子女们隔一时辰会烧纸送线,每烧一次都要哭上一场。不仅要哭,还得善哭会哭,声音越大越好,声调越悲越佳。要做到这一点,单纯悲伤流泪不行,必须拿出唱式哭法,悲声悲调。一边落泪、一边数落,场面极其煽情,悲切感人。
真哭与假哭,会哭与不会哭都是丧事结束后,人们议论和评价举丧水准的核心焦点。已故者的子女和亲属哭丧时,有好事的街坊邻居和来宾明友会暗中观察,下来会逐一评论。如果死者女儿悲痛至极,情绪失控,甚至躺在地上打滚哭,老人们都会投去赞许的目光,也会就此定性为孝顺的典范,且在相应范围内广传佳话。儿媳妇哭丧多被质疑虚情假义,过分表现被看成是硬装,但毫无哭声与泪水则会受到老辈遣责。怎样拿捏尺度,也是一件十分为难的事。
亲人去世、骨肉分离。悲伤痛苦,人之常情。理性看待哭与悲的问题,答案应在亲情之中。感情深厚,控制不住,不哭亦哭。 情感 淡漠,眼中无泪,也不必硬挤,还离别之情一个本来面目吧!
前不久,我去慰问一位中层。他的父亲上个月去世,母亲前几天去世。我在他办公室坐了一会,送上慰问金。他掏出烟来,我们俩人抽着烟聊天。本来我是怀着沉痛的心情去慰问的,结果同事有说有笑的,搞得我也放开了。聊到其他事情,我俩居然聊得很开心。
这位同事的父母都是80多岁了,一个瘫痪多年,一个照顾多年,两个孩子照顾了多年,每个人都活得很累,亲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同事的孩子也大了,照顾父母,抚养孩子,两头都很累。同事说了一句话,不要安慰我了,我觉得是一种解脱。
我母亲走的时候,我从北京赶回去,只见了最后一面,我大哭一场,眼泪换不回来母亲的生命。三天后的葬礼,我没有哭,没有悲,冷冷静静地办完告别仪式,与每位亲朋好友握手。
开车回北京的路上,我流了一路眼泪,我知道世界上最痛爱我的人走了,我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是没有妈妈的孩子了。我一路上抱怨自己,为什么在母亲生前没有履行诺言?我本来想带母亲周游世界的,但总是想着等母亲的身体再养好一点、再好一点,结果母亲突然就走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这种滋味,让我痛苦一辈子。
作为子女,都是预料之中,思想都有准备,尤其是城里人,平时都很忙,照顾老人精疲力尽。老人的离世,是自然规律。城里人都明白。所以,按照自然规律来吧,不会表现的过于悲痛,早已接受这个现实。在有些农村,高寿老人去世,都要办喜丧宴。
作为亲朋,早就做好了各种准备,心里也接受了这个现实,往往不会悲痛。尤其是那种重病,活着受罪,所有人都受罪,解脱也是必然的。比如,天道里,王志文演的丁元英是个炒股高手,理性得要命。老爹住院,医生说,别治了。丁元英就办理了出院手续,家人骂他冷血。他只说,要遵守天道。其实,丁元英并不冷血,只是务实,他悄悄把钱留给他母亲。
前不久,公司很忙,请假很难。有一位90后以奶奶去世为由请假。上司肯定要批啊。结果在她朋友圈里发现了,她回老家玩得很嗨。这位90后不是奶奶带大的,对奶奶不亲近,只是一个“血缘关系”而已。她并不悲痛,参加完葬礼,出去 旅游 去了。
记得,那年从小养育我的爷爷去世了,当我看到他的时候,已经是一具冰冷的尸体了,
但是,我竟然没有哭,也并没有感觉到多少悲伤!
我自己都在骂自己,我竟然会冷血到这个地步吗?
面对这个世界上最最疼爱我的人,尽然一滴眼泪都流不出来。
满脑子想到的都是“为什么”?!
为什么你能够在没吃没喝没钱的农村还能坚持学习,
为什么你连书都买不起却还是门门第一,
为什么你在已经成为两个孩子的父亲的年纪却还坚持考大学,
为什么你没有一分钱却坚持要去上海上上学,
为什么那么要强的你却因为两次手术就放弃了自己!
为什么你奋斗了一辈子却最终在病床上荒废了近10年!
为什么你那么在乎别人的眼光选择封闭自己!
为什么......
除了疑问、不甘当时的我没有任何其他情绪。
但,该来的还是会来的,只是早与晚的问题。
一个多月后,一个平静的夜里,悲伤突然袭来,那么强烈,那么强烈
眼泪像洪水一般的涌出,所有的想念、悲伤止不住倾泻而出,
就这样哭了好久、好久、好久......
有时候,我们并不是麻木了,而是即使我们早早做好了所有的心理准备,还是不能适应亲人的离去,很久很久才能反应过来罢了,因为,在我们心里,很难接受这个事实。
在爷爷去世后的半年多的一个下午,
我办事路过他生前住的那个医院,
和往常一样,买了他爱吃的小笼包,然后像之前一样去医院看他,
直到走出电梯,才反应过来,
爷爷已经走了,我已经永远地失去了他......
而留给我的,只有想念!
有三种情况下亲人去世了不一定非得用哭来表达。
第一种是和死者没有任何的感情可言,伤害在前,以及各种爱恨情仇纠葛等,在这种情况下能来就是和局!
第二种就是子女没有奉养过父母的,或者是子女再有病灾的时候亲人没有尽到义务的,所以在死者面前也不会哭,因为心里只有恐惧和愧疚!
第三类就是所有能做的都做了,包括死者生前也是极力相帮做到问心无愧了,所以也不会用哭来表达,欣慰和让死者走的安心才是他们的想法!
亲人死后,有些人不哭不悲是什么心理?答案:是佛的心里。
现在中国比较多这样的众生,亲人活的时候从不关心,从不爱护,等亲人死了,在这里猫哭老鼠假慈悲。
亲人活着的时候要懂得爱护他,懂得关心她,这样才真的管用,死了还有什么好哭好悲的呢?
亲人死了,一个人在这里又哭又悲,就是伤了自己的肺,自己也要受这个罪。
是不是每一位亲人死了?自己也要跟着受罪?
还有些众生的亲人死了,还带有日思夜想,又犯了抑思罪,伤到自己的脾!伤到了自己,最后还要找医生来吃药,还要来找我这样的心理师来平衡心态。
我这样来回答,很多众生可能投诉,当然:不知道一个人的来龙去脉,就会做出这样愚蠢的行为。
重要的事情讲三遍,亲人活着的时候,要多一点关心她,多一点爱护他,特别是自己的长辈。
千万不要等自己的亲人死了,再来猫哭老鼠假慈悲,在众生面前装模作样。
就算哭成一条河,亲人能活过来吗?就算把泪水哭成了大海,亲人又能醒过来吗?生时关心才是正道。
南无阿弥陀佛
其实这是正常的现象,是很多人身上都是会发生的心理现象。
我们突然遇到特别难过扛不住的事情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心里,他会自动建立起保护层,就相当于进入了防御状态,心理自己不愿意让你那么难过,就相当于故意去逃避这个现实一样。当你突然接受到亲人离世的消息的时候,你下意识是不会去选择相信的,一时间肯定反应不过来,这时候心理为了不让你伤心,自动给你屏蔽掉消息,心理上是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的,他会一点点的慢慢让你来接受,尤其是安全感特别差的人,就会发生这种心理自动建立保护区的情况,就会遇到听到特别大的痛苦的事情的时候,心理是麻木的,不会流泪的。但是越是在这个时候的时候,可能自己感觉不到,其实你已经不知道在做什么了,大脑已经麻木状态了。
在亲人去世的时候,和他们关系较亲的人都有这一种深深的 情感 ,所以在得到他们去世消息的那一刻,他们身体中首先给出的信号就是否定,接下来就是愤怒和悲伤,到最后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慢慢接受。这种由质疑状态到最后的悲伤状态的转变是需要时间的洗礼的。当他们接受的那一刻,也就是他们承认事实的那一刻。这个时候的他们内心是最痛苦的。我们可以看到,有的人在很重要的人去世的时候经常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着,他们不哭,但是他们的痛苦却是最极度的那种。
哭泣是悲伤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有的人在悲伤的时候却有着另一种表现形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不哭不悲,所有的悲伤都压在心里,他们通过放空和不去思考的形式来化解心中那极度的悲伤。
其实这样的人,不是没有感情或者是冷血,这样的人其实最痛苦,只不过把事情压在心里,而表面不显露出来,而这样的人,其实对带感情,或者亲情都是很细的。
亲人死亡后不哭不悲,这可能性有这么几个方面:
1.对于这位亲人感情不深,甚至还有宿怨。毕竟“亲人”二字并不代表都是关系融洽的,亲人之间矛盾深重、互相伤害的也很多。
2.面对巨大的悲痛,当事人 情感 隔离了。悲痛的情绪由于无法承受而被压抑进了自己的潜意识层面,让自己无法感受到悲痛之情。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在亲人离世后可以镇定料理后事,完成工作的原因。没有这种心理的防御,他们当时就垮了。
还有的人甚至忘记了亲人什么时候去世,但每到那个时间,内心就会感到莫名的心情不好。
因此遇到亲人去世,能哭出来表达悲伤的,可能心情恢复起来反而要快一些。那些深埋进潜意识的痛苦,可能会慢慢发酵,在过后的某一个或某些时刻发作。
亲人死亡后不悲不哭?这个问题可以分几种情况来看。
第一种是出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这是当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自身或他人灾难性伤害后,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表现为创伤性再体验回避和麻木警觉性增高等症状,比如亲人突然离世。 宜采用心理与药物联合进行治疗,大多在一年内恢复,少数患者会持续多年不愈,以致成为持久的精神病态。
第二种是可能与亲人关系不亲近,平时和离世亲人之间互动联系较少,以至于即使对方离世,也无法其引发内心的悲伤。不过这种可能不大,但不排除。
第三种是可能其自知力尚不完整,比如尚且年幼等。
第四种是其对这种情况都是这样的态度,有的人对于生活中的负性事件很容易引起情绪波动,但也有的人对于这样的事件不为所动。总体来说,出现这种情况也是与淡漠的生活环境离不开的。
完。
「青乔心理:一个有颜值、有内容、有温度的心理师。」
亲人多么亲近的字眼呀,他们是我们至亲至爱的人,是我们应该用一辈子去爱的人!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亲人的离去,从此以后,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像亲人那样可以无私爱着我们的人了,再也没有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亲人,相信我们对于失去亲人的那种痛苦也是心有体会吧!那种可以让人窒息的感觉,真的!好痛、好痛!
亲人离开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伤心的,难过的,但表达这种伤心和难过的方式也是因人而异的,可能有的人说那种不哭不闹的人是不会心疼自己亲人的人!我想你这么说是不对的,或许只是他们表达伤心痛苦的方式不同罢了,但这并不代表着他们内心不心疼自己的亲人,自己心里不难过,不是有那么一首歌吗?会哭的人不一定流泪,但他们一样会心痛呀!
所以说,珍惜你生命中的每一个人吧,珍惜美好的遇见,珍惜今生今世的这份缘分,或许下辈子就真的不会遇见了!
貌似你的提问有点问题,把一件事和另一件事做了必然的假想因果联系。亲人过世都必须用哭的方式来表达?另外,不悲是诛心之论,哭是可以客观存在的,比如流眼泪。而悲,是内心活动,也是有很多表现形式,不一定看得出来。
同时,那个人如果是你本人,其他回答中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等也是一些很好的解答角度。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