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鱼产量高吗,带鱼现存多少数量
据信,带鱼是世界第六大最重要的野生捕捞鱼类,2009年是全球带鱼捕获量最大的一年——全年捕获量超过130万吨,而中国就占了120万吨。
中国不仅捕捞得多,而且每年还需要进口一部分带鱼,可以说世界上捕捞的带鱼大多都被咱们吃掉了。
好吧,谁叫它这么好吃呢。
然而,如果我们现在要问带鱼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鱼时,估计很少有人回答得上来。
其实,
如果问带鱼怎么做才好吃的话,估计能得到100种答案,因为咱们中国人实在是太会吃带鱼了,不同的地方有完全不同的带鱼烹饪方法。
据信,带鱼是世界第六大最重要的野生捕捞鱼类,2009年是全球带鱼捕获量最大的一年——全年捕获量超过130万吨,而中国就占了120万吨。
中国不仅捕捞得多,而且每年还需要进口一部分带鱼,可以说世界上捕捞的带鱼大多都被咱们吃掉了。
好吧,谁叫它这么好吃呢。
然而,如果我们现在要问带鱼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鱼时,估计很少有人回答得上来。
其实,带鱼比想象得要有趣许多。
带鱼其实有很多种
首先,有很多种鱼都被我们叫做带鱼,有时候会根据外观分类,比如白带鱼、短带鱼等,有时候也会根据产地分类,渤海带鱼、吕四带鱼,舟山带鱼、南海带鱼等等,另外还有进口的一些带鱼。
图:三种常见带鱼
带鱼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进口的冰冻带鱼其实比咱国产带鱼要便宜一些,部分原因可能是外国人不太喜欢吃这种鱼吧,而海运的成本本身又很低,到了我这边来之后自然也就很便宜了。
所有的带鱼在外形上差别都不是很大,它们面目狰狞,身体就像一条丝带一样,没有可见的鳞片。
带鱼的头,图源:俊仁
在分类上,这些带鱼非常复杂,如果你仔细去查阅相关资料,你会发现到处都有不同的描述,甚至基本都是彼此矛盾的。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我们捕捞和食用最多的带鱼基本都被称作白带鱼,这个也是全世界捕捞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带鱼。
图:白带鱼分布情况
上面这张便是白带鱼的分布图,不难发现全世界的热带和温带沿海都有它们的身影。
但什么样的物种可以这样全世界的分布呢?这样的地理跨度不应该演化出不同的物种吗?
其实,答案很简单,我们吃的白带鱼大概率也不是特指一个物种,它们现在更多地被认为是一个物种复合体。
换句话说,这些长相和习性上几乎一模一样的“白带鱼”也是不同物种,只是大部分都没有被单独描述而已。
活带鱼其实是金属蓝色,死亡后才变白的,图源:OpenCage
带鱼是什么样的鱼?
带鱼算是一种底栖掠食性鱼类,许多成年带鱼的大部分时间都停留在水深200米以下的海床上,目前有记录的带鱼最深生存记录达到589米。
不过,带鱼也会进行昼夜垂直迁徙捕食,这点在幼鱼身上尤为明显,小带鱼在晚上会成群结队地到浅海甚至是水面捕猎——主要食物来源是小鱼小虾,白天则一起返回海床躲避风险。
小带鱼和成年带鱼是各玩各的,成年带鱼会捕食远洋鱼类,食物也更为丰富,最重要的是它们还会捕食小带鱼。
在深海中,许多鱼类都是呈现出扁平状的身体,这种身体结构能在巨大压力的深海中更好地生存,不过分为横着扁平和竖着扁平,你会发现底栖鱼类大多都是横着扁平的,这种情况下有利于它们隐蔽自己。
比目鱼,图源:Luc Viatour
不过,同样作为底栖鱼类,带鱼的身体却是竖着扁平的,这种扁平结构大多时候其实是为了更好地游泳,可如果你看过带鱼的游泳方式,你会觉得很奇怪。
带鱼大多时候都是垂直游泳的,它们头朝上摆动着自己的背鳍,向上或向下移动,速度几乎和静止差不多,只有当猎物经过嘴边了,它们才会瞬间摆动身体将其咬住,据信这个瞬间爆发力可以让它们跃出水面近1米的距离。
其实,从带鱼的捕猎方式中不难发现,它们扁平的身体结构,更多地也是为了隐蔽自己,因为这也减少了对其他小鱼、小虾可见的身体横截面。
为什么只有中国大量捕捞带鱼?
鱼类的重要性是根据它每年的捕捞量来划分的,带鱼是实打实世界第六大野生鱼类资源,但比较有意思的是,带鱼的捕捞量基本发生在中国——中国的带鱼捕获量大约占了全世界的五分之四。
之所以会这样,其实也没什么奇怪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喜欢吃带鱼。
带鱼在咱们国家是非常亲民的海鲜,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对于烹饪带鱼的方法更是多种多样,自然对带鱼的需求量很大。
每个渔业发达的国家基本都有自己擅长领域,而擅长捕捞什么样的鱼,就是由需求决定的。
在咱们国家,带鱼和大黄鱼、小黄鱼、乌贼并称为中国四大海产,很明显带鱼就是我们擅长的领域。
总的来说,咱们国家带鱼捕捞量巨大就是我们的需求旺盛,同时捕捞技术成熟导致的。
然而,现在带鱼因为过度捕捞已经明显出现种群下降的问题,体现出来就是每年的捕捞量明显没有以前多了。
近年带鱼捕捞量,图源:华经情报网
上面这张图是中国最近几年带鱼的捕获量,从图片中不难发现,自2015年开始就每年都在下降,到了2018年更是跌破百万吨“红线”。
也正是从2018年开始,咱们国家的带鱼的进口数量呈现逐年激增,毕竟咱们对带鱼的需求在100万吨左右没有太大变化。
带鱼进口情况,图源:华经情报网
众所周知,四大海产之一的大黄鱼已经因为过度捕捞几近枯竭,从当初的吃不完要填埋掉,到目前卖到2000一斤的天价
那么,一个关系到我们“带鱼自由”的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带鱼会不会像大黄鱼那样枯竭呢?
其实,我个人的答案是,带鱼会比大黄鱼好很多,至少肯定不会卖到2000一斤。
带鱼不会像大黄鱼那样
首先第一点就是带鱼的分布非常广,它不像小黄鱼那样只在东太平洋的一些沿海地区活动。
大黄鱼因为过度捕捞已经被列为极危物种,而带鱼现在是最无危的物种之一,很明显个别地区的大量捕捞对它们整体种群的影响不算很大。
其次,带鱼的繁殖策略也比较独特,这让它们成为比较高产的鱼。
鱼类的繁殖方式有多种,包括卵生,卵胎生,以及胎生的情况都有,当然大部分是卵生——大约占了90%,带鱼也是这种。
一般情况下,卵生的鱼类都是体外受精的,就是雌雄鱼类彼此把卵都产在水里,然后精细胞和卵细胞在水中结合。
不过,许多鱼为了提高出生率,并不是随便排卵的,而是雌性选择性排卵,而雄性负责受精,这就导致雄性需要去诱导雌性排卵,只有雌性觉得这个雄性足够健康了才会同意排卵,这个过程就像陆地动物会跳交配舞蹈一样。
虽然,带鱼也是雄性完成受精的,但是许多带鱼的雌雄是分开发育的,另外在繁殖季节内,是雌性来找雄性的。
一般而言,雌性带鱼会追随食物到处游动——大多时候就是从相对寒冷的水域游到相对温暖水域,这有利于它们成长发育。
而雄性则有一个固定的活动范围,由于食物的季节性变化,当食物减少的时候,雄性的发育就会受阻。
这导致同一批带鱼中,雄性的体型比雌性会小很多。
其实,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简单,对于卵生的动物而言,体型决定了它们能够排卵的数量,所以雌性带鱼会拼命地发育。
这种生存策略让带鱼拥有更多的资源分配,进而导致带鱼的生长比较快,这点是大黄鱼所不具备的。
第三点就是带鱼的繁殖力也非常不错,它们一般在1-2龄的时候便会开始有繁殖能力,而成年雌性的排卵量最多就可以达到13万枚左右。
另外,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现在的捕捞是非常规范化了,会根据带鱼的生存策略来制定捕捞规则,尽量减小对野生种群的影响。
最后
总的来说,大黄鱼比带鱼脆弱许多,所以它们濒危了,而像带鱼这样的商业鱼类,过度捕捞肯定会影响他们的种群,但更至关重要的是整个海洋生态的情况。
众所周知,人类对海洋破坏除了过度捕捞之外还有许多方式,而这些在现代社会几乎不可避免,因此任何商业鱼类可能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所以,要想持续实现“带鱼自由”,现在的出路似乎需要尽快找到高效的人工养殖方法。
带鱼全年最高捕获量可达130万吨,在这种情况下带鱼会不会枯竭灭绝?
不会。带鱼本身就是世界第6大野生鱼类,分布量相对比较大,想要捕捞至枯竭灭绝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达到的。再加上带鱼的繁殖能力强,就能保证种群的不灭绝;尤其现在人们的捕捞相对规范科学,一般不会给带鱼造成枯竭灭绝的情况发生。
带鱼是一种底栖掠食性鱼类,我国不仅捕捞得多而且还需进口一部分带鱼是一种底栖掠食性鱼类,我国不仅捕捞得多而且还需进口一部分,毕竟对国人们而言平时都喜欢食用带鱼。成年带鱼大部分时间都会停留在水深二百米以下的海床上,它生活的最深海域也仅仅只能达到五百八十九米,捕捞相对比较容易。只是带鱼属于昼夜垂直迁徙捕食,简单说就是在晚上才会成群结队到浅海甚至水面进行捕猎,白天会躲在海床上躲避危险,想要顺利捕获它们只能选择晚上进行。
带鱼平时中主要食物来源就是小鱼小虾,不进行捕食时候小带鱼和大带鱼各自休息玩耍,一旦进行捕食时候成年带鱼会带着小带鱼一起远洋捕食。尤其需要大家知道的是,在食源缺乏情况下成年带鱼还会普食小带鱼为食。带鱼多数时候会采用垂直游泳的方式,它用头向上摆动以带动背鳍向上或者向下移动,游泳速度与它静止时候的速度相差不大。
带鱼全年最高捕获量可达130万吨,它们分布区域广现在还属最无危物种之一虽然带鱼全年最高捕获量能够达到130万吨,但是它们分布区域非常广,在全世界沿海地区都有它的活动,现在还属于最无危物种之一。带鱼的分类相对也多,从外观上分就有白带鱼和短带鱼等类型。如果从产地分,又能分为舟山带鱼、南海带鱼、渤海带鱼和吕四带鱼等。生活中常被人们食用的带鱼为白带鱼,它营养价值高售价也相对比较便宜,是国人们最喜欢的海鱼类食物。
带鱼种类非常多其外形却都相差不大,除了长相狰狞外身体都像一条丝带非常容易分辨,且整个身体不像其他鱼类一样有鳞片的覆盖。依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捕捞和食用最多的带鱼都是白带鱼。只是这个大概率也不是特指的一个物种,多的生物学家都为认为是一种物种的复合体。简单说不论什么品类的带鱼,长相和习性几乎都一模一样,人类为了描述方便就将它们混入一起来描述了。
带鱼全年最高捕获量可达130万吨,它们繁殖能力强也避免了枯竭灭绝带鱼全年最高捕获量能达到130万吨,按照这个捕获量以前保有量多的大黄鱼就被过度捕捞造成了枯竭灭绝的情况。而带鱼与大黄鱼不同,它有着强的繁殖能力。它与其他鱼类一样采用了传统的卵生方式,卵生方式的鱼类就是体外受精,对繁殖量影响的因素相对少,以能保持稳定的繁殖量,不会因为过度的捕捞而发生鱼群种族的枯竭灭绝。
尤其是带鱼在1-2龄时候就能开始繁殖,其成年雄性的排卵量最多可以达到十三万枚左右。再加上现在捕捞的相对规范和科学化,对带鱼的种群量影响非常小,才让带鱼不会发生枯竭灭绝现象。
带鱼为什么成了平民海鲜?
作为家庭餐桌上普及率最高的海鲜,带鱼无论是与猪肉炖粉条、回锅肉同框,还是与手抓饭、刀削面同框,都不会让人觉得意外违和。
但是,一遇到大场面或是节日宴席,带鱼便不见了踪影。
比如,中国人年夜饭的餐桌上要有一条鱼,寓意“年年有余”。在沿海地区,这条鱼可能是黄鱼、多宝鱼、石斑鱼;在内陆,可能是鲤鱼、鲢鱼、武昌鱼……不管在哪儿,带鱼极少会作为年夜饭的主菜,出现在餐桌上。
这或许是因为,带鱼无法整条烹饪上桌,并且过于家常,与年夜饭隆重的氛围有点不搭。
的确,自古以来,带鱼就不大上得了台面。
宋元以前,罕有关于带鱼的记载。直至明朝,博物学家、福建人谢肇淛在《五杂俎》提到带鱼:“闽有带鱼长丈余,无鳞而腥,诸鱼中最贱者,献客不以登俎。然中人之家,用油沃煎,亦甚馨洁。”
这段对带鱼的描述,直至今天也不过时。带鱼地位低贱,始终登不上宴席,但一点也不耽误它成为普通人家的美味。
清朝康熙年间的《日照县志》就称带鱼“味佳”,而乾隆年间的《诸城县志》则记为“鲜肥”。直至上世纪50年代之前,带鱼都还是沿海民众的专属美味。
1950年代之后,带鱼才开始从沿海走向内陆。那时起出海捕鱼的渔船越来越多,到1960年代,机帆船和尼龙网的使用,使得带鱼捕获量进一步上升。
捕获上来的带鱼,冷冻起来后,相当一部分运往内地,除了售卖,还有相当一部分作为福利发给了企事业单位的职工。
尤其在拥有大量国有企业的东北,工厂发带鱼,回家炸带鱼、炖带鱼,几乎成了一种集体记忆。
因为带鱼捕获量连年走高,1959年,上海市饮食服务公司还编辑过一本《带鱼食谱》,各路厨师汇集、发明了64道有带鱼的菜,比如如带鱼蟹斗、吐司带鱼、八宝带鱼球、虾仁带鱼、铁排带鱼、台拖带鱼、带鱼镶菜心、蛤蜊带鱼脯、清炒带鱼片等,都是些费时费力的宴会菜肴。上海餐饮协会还曾试过举办带鱼宴。
然而,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为过度捕捞,四大海产的捕获量急剧下降,小黄鱼、乌贼再也无法形成鱼汛,大黄鱼的资源几近枯竭。今天,野生大黄鱼的新闻一般都伴随着天价。
只有带鱼,在经历1980年代产量低迷之后,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产量持续上升。近年来,一直保持年产量110万吨左右,占到全世界带鱼产量的80%。
要知道,2019年中国的羊肉产量才只有488万吨,带鱼产量接近羊肉产量的1/4,正是如此的大量,才能使带鱼保持草根平民的本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