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游泳说说,夏日夜晚游泳的心情说说
游泳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邺风·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意思是遇到水深的地方,过河就用筏和船;河水清且浅,就游泳到对岸。可见,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周代就有了游泳,渡河、捉鱼必不可少。《庄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孔子和他的学生看到瀑布从30仞的高处飞流而下,水流湍急,就是
奥运会上,泳池中的健儿们奋力向前,争夺着奖牌与荣誉。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炎热酷暑,游泳也不失为纳凉的一种好方式。在古代,游泳最早用于生产生活中,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军事斗争手段和体育竞赛活动。
游泳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邺风·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意思是遇到水深的地方,过河就用筏和船;河水清且浅,就游泳到对岸。可见,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周代就有了游泳,渡河、捉鱼必不可少。《庄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孔子和他的学生看到瀑布从30仞的高处飞流而下,水流湍急,就是鱼鳖也不敢在此停留,可是居然有一个汉子在潭中自由自在地游泳,然后轻松自得地跳上岸来,披散着头发,大声地唱着歌。这个人告诉孔子,他游泳的窍门就在于掌握了水流的规律,因此,即使在激流中也可以轻松自如地游泳。宋人苏东坡在《日喻》中认为,南方人之所以会游泳潜水,是因为“日与水居也”,长期生活在水边,“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潜水的人能长时间地潜入水里,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有所领悟才能做到,是“得于水之道者”。
在古代,游泳还是一项军事技能。兵书《六韬·奇兵篇》就把“越深水,渡江河”称为“奇技”。公元前660年,齐桓公“北举事于孤竹离支(春秋时小国,现河北境内)”,又怕精通水性的越国(现扬州境内)水军乘虚偷袭,决定做好与越军进行水战的准备,在丞相管仲的指挥下,特意修了一个又大又深的水池让士兵练习游泳,能游的赏给千金,不能游的则罚交千金。这一招非常有效,士兵们个个努力学习游泳,后来在越军来犯时,齐国已训练出五万水军,果然大破越军。而在《水浒传》中,八百里水泊梁山,起义军靠水军多次打败前来围剿的官军。水军头领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自幼生长在济州府石碣村,常年与水打交道,水性极好。南宋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和元朝的《大宋宣和遗事》对阮氏三兄弟均有记载。兄弟三人梁山泊里驾舟踏浪,先打败何涛,再战败高俅,水中的功夫令梁山好汉们刮目相看。还有“浪里白条”张顺,水上的功夫更是了得。《水浒传》给张顺设计了一段精彩亮相:“自把两条腿踏着水浪,如行平地;那水不过他肚皮,淹着脐下;摆了一只手,直托李逵上岸来。江边看的人个个喝彩。宋江看得呆了半晌。”
由于游泳技能有着广泛的用途,由生产生活、军事需要渐渐发展成为一项体育活动。汉代《淮南子·说林训》中就有关于游泳技巧的记载:“游者以足蹶,以手柿,不得其数,愈蹶愈败,及其能游者,非手足者矣。”汉魏时已有端午节举行游泳比赛的习俗。唐代赵璘的《因话录》记载了洪州(今南昌)一个身手不凡的跳水家曹赞,能在百尺高的木桩上跳入水中,然后在水面上正襟危坐,悠然自得,犹如坐在席子上一样,令人称奇不已。宋代,水上运动更是成为一种表演艺术,其中一个表演项目名为“水秋千”,就是在大船上立一个高大的秋千,表演者在秋千荡到与秋千架一样高的瞬间从高空中一个跟斗跳下来,扎入水中,犹如现在的跳水运动。唐宋时,每年端午节在钱塘江观潮之际都会举行游泳比赛。《武林旧事》记载:“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也有胆大之人以弄潮作为游戏。唐代诗人李益《江南曲》有“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之诗句。《梦粱录》记载:“不惜性命之徒,以大彩旗,或小清凉伞、红绿小伞儿,各系绣色缎子满竿,伺潮出海门,百十为群,执旗泅水上,以伍子胥弄潮之戏,或有手执五小旗浮潮头而戏弄。”
许多古代文人都喜爱游泳,且在诗句中留下记录。宋代诗人李处权在《钓台》诗中曰:“先生志丘壑,溪山助幽兴。持竿聊尔尔,至乐在游泳。”他把游泳视为“至乐”,可见其对游泳的酷爱。南宋文天祥喜欢在水里游泳纳凉,他游泳与众不同,高妙之处就是不局限于一些游泳技巧、跳水难度的表演,而是在江河之上谈笑风生、对弈夺将。每到暑天,他都要约上象棋高手周子善,在溪水中游泳,并“于水面以意为枰,行弈决胜负,愈久愈乐,忘日早暮”。文天祥和周子善在清流之中沉浮出没、翻转回旋,用水面作棋盘,全凭意象,下起了盲棋。楚河汉界,跳马走车,架炮拱卒,厮杀起来。一边游泳,一边对弈,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来源:齐鲁晚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