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航员体质训练项目「宇航员的体能训练能完成的都是千万里挑一」
航天飞行是一项高风险和极具挑战性的职业活动,对人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因此必须在选拔的基础上开展全面、系统、科学、严格的训练,训练的目的是提高航天员对特殊环境因素的耐力和适应能力。航天体制训练分为一般体质训练和特殊体质训练。
一般体质训练
一般体质训练包括耐力训练、特殊训练、柔韧性训练、力量
近日,“跟着宇航员挑战体能”的视频登入抖音热搜排行榜,看到这个信息之后,小编有点摸不着头脑了,要跟着宇航员挑战体能?这是要疯呀!大家知道宇航员的体能训练内容都有哪些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唠唠!
航天飞行是一项高风险和极具挑战性的职业活动,对人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因此必须在选拔的基础上开展全面、系统、科学、严格的训练,训练的目的是提高航天员对特殊环境因素的耐力和适应能力。航天体制训练分为一般体质训练和特殊体质训练。
一般体质训练
一般体质训练包括耐力训练、特殊训练、柔韧性训练、力量训练和灵活性训练,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和保障航天员身体的基本素质。项目主要有田径、游泳、爬山、形体训练、体操、健身操、各种球类运动、弹跳网运动等。说到这里,大家觉得航天员是不是个个都是体育方面的全才呢。下面我主要说下特殊体质训练。
1.前庭功能训练
前庭功能训练目的是使受训者在接受对前庭器官有刺激的因素(如转动、旋转、失重和超重等)刺激时,人体不会发生眩晕和错觉症状,训练周期性进行。合格的表现是耐受时间延长,心率和血压的波动幅度降低,头晕等症状减轻或消失。这项训练安排在受训期间的全过程,一直到上天之前。常用的训练方法有旋梯、秋千和转椅。
旋梯训练
其主要功能是锻炼飞行员良好的航空环境适应能力,如灵敏协调能力、迅速反应能力、空间定向能力、抗荷能力、飞行耐力等。旋梯实物旋梯中点处与支架铰接,运动员可沿着旋梯方向滑移。从力学本质上可以看作是一可变摆长的秋千。旋梯在重力作用下起摆,起摆的同时,运动员相对于旋梯做下蹲运动,之后相对于旋梯保持静止;当旋梯第1次摆至竖直位置时,运动员以一个较快的速度挺身,使自身重心上升一段距离,之后相对于旋梯保持静止;当摆到最大幅值时,运动员以一个较快的速度沿旋梯下蹲,使自身重心下降一段距离(上升过程的逆过程),继续下摆;当第2次摆到竖直位置时,运动员重复挺身过程。
旋梯训练
秋千训练
电动秋千是一个高十几米的钢架,钢架下像电梯一样悬吊着一个方形小厢。秋千荡起时,方形小厢前后能荡出15米,这个可不是跟海盗船玩似的,没有受到专业的指导,保准你把隔夜饭也吐出来。
电动秋千训练
转椅训练
转椅启动后,每2秒就要转一圈。普通人在转动的转椅上,过不了一会儿,就会感到头晕眼花、心脏狂跳。对人体的前庭器官是一种严重的刺激,而航天员转椅训练要达到15分钟才合格。
转椅训练
2.离心机训练
主要是为了模拟载人航天器上升和返回时的持续超重状态,使航天员具备在超重环境下正常操纵飞船和通信系统的能力。载人离心机是一种大型旋转装置,有一条长达8米的旋转钢臂,钢臂的前端是一个球形不锈钢封闭舱。训练时,航天员坐在舱内,钢臂和球形舱飞快旋转,用以模拟航天员在飞行中遇到的各种加速度。坐在座舱里的航天员要在40秒内承受八倍的重力加速度,这相当于把体重八倍的物体压在身上,面骨、肋骨都会移位,航天员不仅要练习各种抗负荷动作,还要判断信号,回答提问。
离心训练设备
离心机舱内
3.模拟失重水槽训练
水槽训练中,航天员需要穿着160多公斤的训练服,在水槽中进行大量的失重环境模拟训练、演练并熟练掌握出舱活动作业程序,体验失重状态下的漂浮感,掌握失重状态下运动的协调性以及姿态控制、空间运动、空间操作、运送货物和维修作业等活动的方法和技巧。航天员一次要训练4、5个小时,每次下来体重都会减轻4、5斤,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住。
失重作业
水下失重训练
上述的几种训练内容都是对肉体上进行的各种较为激烈性强化训练,相对文静的,针对精神方面的一些训练还有:
4.血液重新分布训练
在飞船进入轨道的最初几天里,航天员体内的血液会因失重而向头部转移。为了提高对失重环境的适应能力,航天员需要接受血液重新分布训练。
在一张特制的倾斜床上,头朝下躺着。训练时,这张床会变换各种低位角度,来调节他们体内的血液分布。参加这种训练时往往会出现脸部充血、鼻塞头痛、胸闷失眠等症状。
5.听力测试训练
在飞船发射和返回过程中,传导到舱内的噪声值会很高。轨道飞行阶段,舱内设备产生的噪声也很难避免。这就需要用飞行中遇到的噪声频率,对航天员进行听力测试训练。
6.剥夺睡眠训练
航天员在狭小的空间内完成各种高强度工作,与外界隔绝,几乎72小时不能睡觉。
7.孤独训练
在绝对寂静的房间里与世隔绝,期间没有声音,没有昼夜,如果你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就很容易出现恐惧、烦躁等负面情绪。
航天员的训练远不止这些。还需要完成基础理论培训、专业技术知识和单项操作技能训练、飞行程序和任务训练等100多个科目的训练考核,确保全部具备独立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能力。
小编结语
中国航天的崛起离不开每一位航天人的艰苦付出,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另外,看到这样恐怖的训练内容,你儿时的希望成为一名宇航员的梦想,还敢去实现吗?
喜欢小编文章的朋友请帮忙点赞 关注!持续为大家更新感兴趣的知识干货,有任何需要请在评论区留言!
航天员返回地球后,为何站不起来,要坐在椅子上?牺牲太大了
在 神舟十三号 成功发射后,神舟飞船、载人航天、宇航员等关键词又再一次频频被人们提起。
对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速度,我们一直都是为之自豪的。
不同于美国早在半世纪多以前就已经实现了载人航天, 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较慢。
但在仅仅不到20年的时间, 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速度却超出其它国家的预期 。
神舟十三号的成功发射更是被外国媒体称为中国建设航天强国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由此可见 我国航天事业发展 的速度之快。
但人们对于 宇航员返回地球出舱 之后与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宇航员出舱状态大不相同的情况,深感疑惑。
为什么其它国家的宇航员返回之后身体状态较好。
而我国的宇航员则比较虚弱, 站都站不起来,需要坐在椅子上?
难道是我国航天技术在某些方面没有其它国家的技术手段高?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我们先从 宇航员 的选拔训练上说起,然后了解出舱前宇航员需要的步骤,最后再解答主要疑惑, 为什么宇航员返回地球后比较虚弱?
前面说到,我国的 航天事业 相比其它国家开始得比较慢但却发展迅速。
但不要以为,我国的航天发展便是简单的。
相反这一过程不仅不简单而且比其它国家更加的困难。
能够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便将我国 航天事业 发展到现在的地步,这一过程少不了许多航 天人的艰苦卓绝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我们的航天员便是我们这些航天人中的代表。
作为进入太空的英雄,我们都知道,航天员必须具备很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也知道他们会经历许多的训练。
但你知道他们到底需要经历什么训练吗?
一般来说, 航天员 都是优秀飞行员出身。
他们首先是一个飞行员, 具备飞行员基本的身体素质和航天知识。
但这仅仅是成为 宇航员 的敲门砖。
然后宇航员候选人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相关训练, 不要以为仅仅掌握飞行员知识就足够了 。
宇航员候选人大致需要进行三大类训练。
首先是专业知识基础训练。
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宇航员, 他们的专业知识基础必须够硬。
像天文学、物理学、空间动力学、通讯、生理学、心理学等都是他们需要学习的内容。
而且这只是其中的部分。
由此可见宇航员需要的知识多么的 广泛 。
其次是体能训练。
作为需要在完全没有重力的环境下行动的人, 宇航员需要具备健壮灵活的体格 。
严格的体能训练是他们的日常活动。
必须通过提高身体的耐力和灵活性 才能够让宇航员们在太空和飞行器特殊的环境中行动自如,完成各种 探索 任务。
然后就是特殊的超重和失重训练。
在面对发射火箭的超高加速度下,只有通过超重耐力训练的 宇航员们才能保持头脑清晰,不至于被颠晕。
然后就是 失重训练 ,进入到太空完全没有重力的环境下,只有通过日复一日的失重训练才能让宇航员们能够在太空中保持平衡, 然后完成日常生活、 探索 任务的活动。
综上,这三大类只是笼统的三个方面, 宇航员们做的训练不止这些。
只有完成这些训练,并且各方面都优秀合格的候选人, 才有机会踏上太空的旅程 。
在 宇航员 们到达地球后,需要做哪些工作才能出舱呢?
为什么必须要这么做呢?
在这里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宇航员们出舱前的安排。
首先在宇航员返回中,地面上的搜索人员需要寻找确定返回舱的位置, 然后检查返回舱的整体情况 。
以确保返回舱没有破损或其它异常情况。
这样是在确保舱内的 宇航员 的安全。
毕竟如果 返回舱 有破损的情况下,不能确保宇航员没有受伤。
所以为了避免贸然打开返回舱然后 造成二次伤害 ,搜索人员会先观察返回舱情况。
如果返回舱外部无异常情况的话, 地面工作人员才会进行下一个步骤,打开舱门。
然后才会进行其它工作。
相关医疗人员会对宇航员的身体进行 全面检查 。
科研人员需要对宇航员们采集的外星数据, 以及舱内的空气等收集起来,以备后续研究。
等这些工作完成之后, 宇航员们还是不会出舱。
他们还需要在舱内进行简单的体力恢复,等适应了地球的空气、重力之后, 才会在工作人员的小心搀扶之下出舱 。
坐上事先准备好的椅子或担架。 欢迎庆祝仪式也都是坐在椅子上参加。
照理来说,宇航员们都是万里挑一的人物,他们既有极高的身体素质,又经受超高的各种训练, 为什么出舱会如此虚弱呢?
有时候看美国其它宇航员出舱并没有这么费劲啊?
要解答为什么宇航员出舱时为什么如此虚弱的原因,我们就要来了解一下宇航员们在经历外太空完全失重的环境下 ,身体受到的巨大影响。
首先便是他们的肌肉和骨骼会萎缩。
在地球上生活的人们由于长期处于重力的环境中, 我们的骨骼和肌肉会起着支撑身体和对抗重力的巨大作用 。
而我们的 宇航员 们进入太空完全没有重力的情况下, 身体无负担 。
肌肉和骨骼没有发挥作用的空间, 所以就会出现日渐萎缩的状况。
而回到地球的有重力的环境下,骨骼和肌肉便需要起支撑作用。
但此时的这两种 身体结构 已经萎缩。
所以为了不对他们的身体造成危害, 宇航员们回到地球后会避免直立行走。
用担架或椅子代替行走便是 减少身体危害的最好办法。
在后期慢慢恢复之后, 宇航员们才会直立行走。
其次便是人体心血管系统变化。
宇航员们由于长时间在太空失重的工作环境中工作,没有重力, 人体的心血管系统会慢慢变化。
漂浮在空中,让原本在人体下肢部分流动的血液流动到了 上半部分的头部和胸部。
所以在宇航员们重返地球时,身体的心血管系统一时之间无法恢复, 宇航员们会出现站立不耐受的情况 。
何为站立不耐受? 就是身体站立时间变短。
站在地面上时,犹如全身倒立, 气血上涌,无法长时间站立,很容易出现晕厥 。
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 才返回地球的宇航员也会减少站立行动。
还有就是才回到地球的宇航员们的 大脑前庭系统 会混乱。
据说,从外太空的失重环境,回到地球, 宇宙飞船 只需要半小时或者时间更短 。
所以前十几分钟还处于失重情况下的宇航员们, 马上就要面临地球的重力环境。
所以,便会出现所谓的大脑前庭系统紊乱, 造成才到地球的宇航员们分不清东南西北,上下左右。
甚至站立或行动时还会摇摇晃晃。
所以这也是宇航员们不走出 返回舱 , 需要担架或椅子的原因之一。
在简单了解外太空没有重力对 宇航员 身体的影响后,我们也就知道了为什么每次返回地球的宇航员们需要人搀扶, 比较虚弱的原因。
外太空 完全失重的环境对宇航员的身体影响太大了。
在外太空没有重力的环境中待得越久, 这些情况越严重 。
而美国等其它国家宇航员的状态比较好,只是因为他们在外太空无重力的环境中待得不久, 才会影响没有这么大。
了解了背后的这些原因之后, 我们对 宇航员 的敬佩之心油然而起,他们的牺牲也太大了!
杨利伟谈关于航天员的训练,他们平时是怎么训练的?
杨利伟曾经当中谈过航天员的训练,他们平时的训练非常艰苦,比方说在进行超重训练的时候,航天员要在时速100公里的离心机当中飞速旋转,浑身上下几乎都被拉的变形,甚至丧失意识,不过即便是这样,没有任何一个航天员会轻易放弃。提到航天,很多人都幻想着飞上太空,不过航天对于很多人来说,也许真的只是一个梦想而已,毕竟想要成为一名航天员,需要经过层层的考验。
在时速100公里的离心机飞速旋转,相当于在我们的身上压了体重8倍的负荷,这时候就连脸都会处于变形的状态。虽然眼泪止不住的往外流,眼前发黑,头脑发晕,连意识都开始逐渐模糊,但是却没有一个航天员会选择放弃。据杨立伟介绍,每一位航天员在训练的时候,其实手里都会拿着一个操作器和报警器。如果感觉自己实在无法忍受,只要按响警报器这场训练就可以终止,但是却没有任何一个航天员按过,他们每一个人都在不断的坚持,在这种超乎常人的训练当中战胜自我。
航天飞行对于我们来说只是简单的4个字,但是对于航天员来说就像是一场战斗。自从人类能够飞天以来,很多国家都尝试着把自己国家的航天员送上太空,但是却屡屡出事,比方说美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爆炸事件,飞机上的7名航天员直接遇难。巴西运载火箭在发射场因为意外而爆炸,21人就这样当场丧生。俄罗斯飞船返回地球时偏离了落点,大约400多公里,导致一名航天员受重伤。
不过即便是这样依然没有一个人会选择退缩,尤其是我们中国的航天员组织上,曾经给航天员开过很多次座谈会,想要讲清楚这其中的利害关系,让航天员们认识到事情的危险,但是在座谈会的现场,每一位航天员都在请战。在这场战争当中,每一位航天员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