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科技创新 > 正文

被动力和主动力「教研分享系列35何为主动力何为被动力」

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没有出现主动力、被动力的概念,但是在一些辅导书籍或教师口中,经常出现这两个概念。关注“大明论教”公众号的你,你脑中的这两个概念是什么呢?
为了讲清楚受力分析先后顺序的逻辑关系,我提出了主动力、被动力概念的“自我理解”,诸如场力(重力、电场力和磁场力)是主动力,跟是否受其他力无关;诸如弹力、摩擦力是被动力,他们存在以受其他力为前提条件,没有受主动力,就不可能会有被动力。一般地,诸如场力,只要在场环境中,自身具备一定条件,例如具有质量,带上电荷等等,那么就会受力,所以这是主动力

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没有出现主动力、被动力的概念,但是在一些辅导书籍或教师口中,经常出现这两个概念。关注“大明论教”公众号的你,你脑中的这两个概念是什么呢?

为了讲清楚受力分析先后顺序的逻辑关系,我提出了主动力、被动力概念的“自我理解”,诸如场力(重力、电场力和磁场力)是主动力,跟是否受其他力无关;诸如弹力、摩擦力是被动力,他们存在以受其他力为前提条件,没有受主动力,就不可能会有被动力。一般地,诸如场力,只要在场环境中,自身具备一定条件,例如具有质量,带上电荷等等,那么就会受力,所以这是主动力。有些学生质疑,只要满足了直接接触和弹性形变,就会有弹力,所以弹力也是主动力,于是我辩驳,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是自发的吗?学生马上理解过来。如此可见,以是否需要其他力存在为前提条件来区分主动力和被动力,似乎是非常严苛且正确的界定方法。

在课堂上,补充一些概念,一定要以讲授内容需要为标准。由于课程需要补充必要的概念,这不是“加负”,本质上属于“减负”——记忆容量减负,提高思维兼并度。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教师提升自己的学科知识,构建更全面更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是非常必要的,除了使用市面上的面向学生直指应试的“教辅书籍”之外,阅读诸如《力学问题讨论》这样的书籍更为重要。

关于主动力和被动力,《力学问题讨论》一书有专门讨论。

被动力和主动力「教研分享系列35何为主动力何为被动力」

不难看到,号主自我理解的主动力和被动力与《力学问题讨论》一书界定的有出入。那么,作为高中物理老师,在专业阅读中遇到如此矛盾,应当如何理解?又应当怎样取舍?

首先,应该从专业视角去辨析。牛顿力学最根本的特征是机械性、确定性——一旦确立了初始条件和受力特征,运动形式就确定了。对于弹簧振子,给予其初始条件(沿轴向拉伸到某一位置静止释放)那么弹簧振子的运动也就由弹簧自身规律确定了,跟是否受其他力没有关系。从这个意义而言,弹簧弹力确实属于主动力。

其次,应该从学习阶段性去取舍。正如前文所述,高中物理教材中没有出现主动力和被动力概念,但是为了讲清楚以便于学生理解受力分析的先后顺序问题,借用主动力和被动力概念是有必要的。然而,就主动力和被动力如何区分界定呢?如果以《力学问题讨论》一书界定,势必会导致“思维逻辑”混乱,于是必须面临取舍问题。基于此,我还是在高中授课中坚持己见。可能有老师会问,如果有卓越学生扩大了书籍阅读面,拿着书籍来“质疑”我们老师,怎么办?我的观点是,只要老师自己扩大阅读面并保持谦卑心态,在面对学生质疑时才会既表现出自信又表现出度量,不失师者风范;我的处理是,肯定学生卓越求索精神,认真与学生积极交流探讨,在探索真理和具体实践中达成方向性共识。

同仁们,你们是怎样处理的呢?欢迎留言交流。

被动力和主动力「教研分享系列35何为主动力何为被动力」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keji/52871.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女人主动道歉说明什么「女人主动道歉代表什么她是真的知错了吗」 下一篇:那些性格一点都不主动的人「那些性格一点都不主动的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