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在江西的实践历史研究「伟大建党精神在江西的实践历史」
安源精神
1921年8月,为实现建党后首个革命纲领《中国共产党纲领》中既定目标“必须援助工人阶级”,中国共产党陆续发动了百余次工人运动,工人运动在全国呈现大规模发展态势,安源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源,在它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铸就了一系列伟大精神,从不同侧面体现和弘扬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和跨越时空的价值。在中共党史上,浸染红色血液的江西,孕育了安源精神、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等,展开了诸多伟大实践。本文以安源精神和井冈山精神为例,予以探讨。
安源精神
1921年8月,为实现建党后首个革命纲领《中国共产党纲领》中既定目标“必须援助工人阶级”,中国共产党陆续发动了百余次工人运动,工人运动在全国呈现大规模发展态势,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以其规模大、时间长、成效多、影响广掀起了这次工人运动的高潮。
安源采煤炼焦业自清末以来就较为发达,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到20世纪20年代在安源就有近1.5万名产业工人,工人数量多且集中,这让共产党人看到在该地发动工人运动的必要性和成功的可能性。负责领导安源路矿工人罢工的中共一大代表、中共湖南支部书记毛泽东认为通过报刊、书籍等在工人中普及工运知识,让工人们拧成一股绳是此次工人运动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1921年底至1922年9月,毛泽东、李立三等人在安源发展了10余名党员,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产业工人党支部,即中共安源路矿工人支部,并以工人俱乐部的名义,吸收了700余名工人会员,利用工人补习学校、平时谈心学习等各种机会,在安源路矿工人间传播新思想,号召工人们团结一致、争取自身合理权益,罢工时机逐渐成熟。
1922年9月14日,安源路矿1.3万名工人举行罢工,并发表《罢工宣言》,提出保障工会公开活动权利、工人合法休息休假等17条要求。罢工谈判期间,工人们立场坚定、目标一致,最终取得胜利。期间,安源乃至萍乡地区的工人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生活条件极大改善,党团组织迅速发展,革命思想得到快速传播,为秋收起义的爆发奠定群众基础。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及其孕育的安源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人遵循英勇斗争、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在探索本土工运道路中的一次生动实践。
井冈山精神
1927年至1929年,中国共产党发动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大小起义百余次,但均以失败告终。探析这些起义失败的原因,坚持“城市中心论”是关键因素。这一理论认为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要想取得革命胜利就应当依靠和发动城市中的工人阶级。该理论不仅具有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理论基础,还有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等实践经验,是指导党的早期革命实践的重要思想理论。但该理论被照搬到中国却失败了,原因何在?一时间,许多共产党员陷入迷茫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带领革命部队来到井冈山的毛泽东对当时中国的革命形势和井冈山的地形、地貌,群众心理需求、思想特点、经济状况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认为中国的革命不仅可以继续,而且井冈山的星火必将燎原。在他的领导下,井冈山建立了全国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并掀起了各地根据地建设的高潮,一时间大革命失败后晦暗的革命形势被扭转。
在此期间,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对井冈山的红旗为什么可以打起来,中国的革命之路应该如何走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毛泽东分析了“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存在为什么是可能的”,并认为革命要取得胜利就不能盲目照搬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国际共运经验,而应该根据中国国情,在中国广大农村发动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次思想飞跃,展现了毛泽东等人在“左”倾错误思想逐渐在党内蔓延的背景下,坚持真理,敢于担当的革命品质。这一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论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影响深远。陈毅回忆,“自从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以后,许多优秀的共产党人都竭尽全力积极探索新的革命道路。但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毛泽东亲自领导了秋收起义和井冈山斗争,同时总结了其他各地革命斗争的经验,创造性地开辟了这条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
井冈山精神正是对伟大建党精神中坚持真理、敢于担当的生动实践。
(作者:徐佳佳 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