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科技创新 > 正文

⑫家长如何与儿童讨论死亡

小鹿4岁的时候,疼爱她的奶奶因罹患肝癌而去世。害怕小鹿太年幼,无法承受失去奶奶这个噩耗,大家都瞒着小鹿说,奶奶去远方的舅舅家做客了。过了几天,小鹿吵着要和奶奶打电话,小鹿的妈妈找各种借口阻拦。看得出,小鹿听不到奶奶的声音,非常失落。她总是一个人嘟囔着:奶奶怎么总也不给我打电话?她什么时候能回来看我呀?她是不是不想回来了呀?有时还盯着入户门出神,玩具都从手上掉下来了。有一天看完动画片后,小鹿冷不丁地发问:是不是我的奶奶被老虎吃了呀?妈妈意识到,单纯的欺瞒可能并不太能解决小鹿的苦恼。
实际上,回避

小鹿4岁的时候,疼爱她的奶奶因罹患肝癌而去世。害怕小鹿太年幼,无法承受失去奶奶这个噩耗,大家都瞒着小鹿说,奶奶去远方的舅舅家做客了。过了几天,小鹿吵着要和奶奶打电话,小鹿的妈妈找各种借口阻拦。看得出,小鹿听不到奶奶的声音,非常失落。她总是一个人嘟囔着:奶奶怎么总也不给我打电话?她什么时候能回来看我呀?她是不是不想回来了呀?有时还盯着入户门出神,玩具都从手上掉下来了。有一天看完动画片后,小鹿冷不丁地发问:是不是我的奶奶被老虎吃了呀?妈妈意识到,单纯的欺瞒可能并不太能解决小鹿的苦恼。

实际上,回避谈论死亡并不能让孩子绕过死亡的议题。心理学家注意到了,受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3岁儿童就能接触到“死亡”这个词汇,并开始对死亡表现出好奇,比如长时间地注视十字架或骷髅头的图形。4岁儿童已经能够理解死亡概念的基本意义,并和其他儿童讨论死亡;而部分5~6岁儿童可以理解“死亡意味着心理功能丧失”。这说明,从幼儿期起,儿童对死亡概念已经表现出了认知需求和认知能力。

相较于儿童,成人对讨论死亡的态度则更为保守。在他们看来,死亡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讨论死亡就带着很不愉快的感受,是一种消极暗示,会给自己带来霉运。

实际上,死亡的议题就是认识死亡、了解死亡带给个人的意义、对死亡的态度、个人选择如何处理自己的身后事等,通过讨论死亡,最后建构起个人的死亡观,这是现代人不可逃避的重要人生任务。

虽然死亡是一个让儿童费解的抽象概念,但否认死亡容易让儿童无法认识死亡的真相,压抑生命的感受和体验,尤其是面临植物凋零、宠物死掉、亲人亡故、同伴遭遇车祸等意外,甚至儿童患绝症等重大失落,如果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会带给儿童巨大的心理冲击和创伤。此时,应给予儿童一个包含死亡教育在内的心理辅导。儿童教育家越来越认识到,生老病死都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通过死亡讨论,让儿童体验挫折和不如意(包括死亡带来的严重丧失感),都是赋予生命意义的良好措施。

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呢?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导师,在学习认识和接受死亡这个重大人生任务上,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

第一、家长要有开放的态度

对于死亡,家长一定要持有坦率而直接的态度,既不要用晦暗的语言去渲染死亡的悲伤和凄婉,造成儿童对死亡的难过情绪和回避心态;更不能用用威慑性的话语去吓唬孩子,如“你不好好上幼儿园,你爸爸晚上会到梦里来骂你的”“你看,就是你不听话,爷爷都被你气死了”儿童并不清楚死者离世的真实原因,他们会带着负罪感生活。也许要过很久,他们才会明白,死者的去世与自己没有直接联系,但对孩子来说,受欺骗和背着压力的过程会让他们过得很艰难。

家长不要糊弄孩子,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来告诉他们,什么是死亡?如何发生的?对0~4岁的婴幼儿,可以用一些比喻的方法拟人化来解释死亡,比如死亡就是鲜花到了秋季会逐渐掉叶,熬不过寒冷,慢慢枯萎;死亡就是一辆小汽车玩久了,零件都坏掉了,无法修复,不能再玩了,因为小汽车不会再跑了。对于4~7岁的儿童,要告诉他们死亡是不可逆转的,意味着社会功能丧失,比如不会再与家人交谈说话了,不会上学(上班)了,再也不能参加家庭聚会了,只能思念他无法再见到他……家长要提醒儿童,生命需要爱护,要回避危险的事情和场景,比如过马路要看路灯,不要在楼顶边沿玩耍,不要私自下水等等,逐渐培养儿童的生活安全意识。对7岁以上的儿童,家长要给儿童传授科学的知识,通过走访博物馆、科技馆、医院探视等方式,让儿童了解死亡的科学内涵,比如停止呼吸、脑部死亡、心跳骤停等。家长要逐渐给儿童传递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注意饮食搭配、添减衣物、控制情绪、保持内心健康等等。

第二、要用仪式感来强化对死亡的敬畏

家长要告诉儿童,虽然整体寿命有延长的趋势,但如果不注意敬畏死亡,生命的价值就要大打折扣。比如,闯红灯横穿马路虽然抢了时间,但却可能遇到车祸而导致残疾,后半生就只能以残缺的身体过活,这不是恰当的行为。

言语劝告可能让儿童有个模糊的印象,但无法规范他们的行为。为了让儿童更清楚地感受到这一点,家长可以通过病房探视、参加葬礼、扫墓等仪式性的活动,让儿童感受到现场的气氛,通过目睹在场成人悲戚的面容、耳听啼哭的悲声、鞭炮声和现场沉闷而压抑的话语,体会到死亡带给人们的哀伤。这会让儿童从仪式行为里看到,一个人死亡带给社会的影响非常重大,个人的生命并非无足轻重。

当然,有些儿童比较懵懂,他们并不会在意现场的环境,也不关心仪式过程。他们会在现场欢乐地追逐打闹,无拘无束的玩耍,这也是可以的。家长不必介怀,认为他们没心没肺。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心理成熟来认识死亡,要允许儿童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第三、让儿童学会应对哀伤

儿童了解了死亡的内涵,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哀伤反应,这是他们理解死亡后,体会到一种深深的丧失感。他们会伤心流泪、不愿意与重要他人分离、害怕意外发生、不肯独自入睡等。这说明儿童已经懂得关系联结的意义,他们更愿意维护和促进家庭人际关系,但还没有学会化解烦恼。这需要家长用丰富的人生智慧来引领儿童,让他们学会接受生命中的意外和关系挫折。

处理哀伤的方式有多种,比如参加追悼会、讲述自己与死者生前的故事、画一幅图画、给死者说悄悄话、带着鲜花去祭奠等。小朋友立立不幸罹患癌症去世了,他的朋友兜兜难过得晚饭都吃不下去了。兜兜妈妈见后,就问他:“你是不是有话想说给立立听?”兜兜点了点头,妈妈就拉着兜兜去了书房,然后听兜兜抽抽搭搭地讲了好几件立立的往事。眼瞅着兜兜的情绪难以平复,兜兜妈妈就建议他说:“我们来画一画你和立立的故事吧!”兜兜点头同意,用纸笔画了一幅图画。画完后,兜兜的妈妈让兜兜拿着画,对着窗户,教兜兜说了几句话:“立立,我很想你!我不会忘记你!你永远是我的朋友!”说完后,兜兜慢慢安静下来,拭干了眼泪,跟着妈妈回到了餐桌。

第四、通过绘本阅读对儿童进行死亡教育

绘本是带彩色图画和少量文字的故事书,是最适合儿童阅读的材料。众多经典的儿童绘本,不乏描绘死亡的主题内容。这些绘本充满了童趣和人文关怀,用诗歌一样的语言对生命的流逝做了最为哲学的诠释。国外有许多广受好评的绘本(picture book)已有中译本,比如《爷爷变成了幽灵》《奶奶的护身符》《安德烈的愿望》《当奶奶不在了》《爷爷的天使》《小伤疤》《死了10000次的猫》《獾的礼物》《爸爸的围巾》《当鸭子遇见死神》等,这些绘本都取材于幼儿生活实际,能够最大限度地帮助家长降低死亡的晦暗色彩,无需过多解读,就能让儿童从中了悟生与死的含义。

家长可以使用一种“参与式教学法”,就是全家人一起扮演故事的角色。为了更为逼真再现故事的人物,可以让家庭成员装扮成人物的形象。有时,还要请其他家族成员一起加入家庭故事会活动。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模拟车祸后,自己成为孤儿的悲凉处境;或是模拟同伴落水后,该如何呼救;或是扮演突然受伤后,身边空无一人,该如何自救等场景,让儿童在模拟中学会保持冷静,用各种方法来求助和解决问题。通过这些活动,让儿童学会心理重建,能够主动地从哀伤中逐渐走出来,重振信心去迎接未来的生活。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卫所 李则宣 黄任之

⑫家长如何与儿童讨论死亡

[责编:张丽]

[来源:大众卫生报]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keji/53406.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早上吃姜是人参晚上吃姜是砒霜「早上吃姜像人参晚上吃姜像砒霜中医专家别再信这些养生谣言」 下一篇:肚子总是胀气是怎么回事儿,肚子经常胀气是怎么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