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葡萄酒虽然越来越受到「连续9年产量销量下滑的葡萄酒是否还有希望」
但令人费解的是,多年来白酒股强势,反射的却是另外一个领域——红酒的弱势。白酒行业不止在股价上屡创新高,一再刷新股民对股价的认知,连业
尽管进入2022年以来的A股坏消息不断,但在近期贵州茅台公布的月度经营数据报告中,1——2月份的营收和净利润还是达到20%的同比增速,3月8日的开盘更是以4.45%的涨幅领跑A股,随后稍有减弱,当日收于1753.2元,依然有2.71%的涨幅。除了茅台依旧强势,其他7股白酒股当日也出现不同的上涨态势,包括口子酒和金种子酒,都在年初有0.9%和45.24%的上涨幅度。
但令人费解的是,多年来白酒股强势,反射的却是另外一个领域——红酒的弱势。白酒行业不止在股价上屡创新高,一再刷新股民对股价的认知,连业绩也非常亮眼,反观贵为“养生”为基调的红酒,则是一片低迷。国内多家葡萄酒企业已经连续多年失去了存在感,产业发展面临重大困难。
2021年中国葡萄酒总产量为26.8万升,同比下降29.08%,如果追溯到3年前的2018年,产量为62.9万升,几乎呈断崖式下滑。但值得欣喜的是,在国内葡萄酒龙头企业张裕的财政显示中,2021年三季度营收26.7亿元,同比增长21.8%;净利润为4.5亿元,同比增长11.8%。整个2021年的上半年业绩都比2020年要好看得多,第一、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40.7%和20.8%,只是到了第三季度增速放缓,单季营收8亿元,同比增长2.9%,这比2019年同期的9.7亿元差距明显。
虽然从数据和营收上看,红酒企业还算“说得过去”,但与白酒股集体一飞冲天的高光相比,可谓冰火两重天,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2021年中国葡萄酒总产量为26.8万升,同比下降29.08%,如果追溯到3年前的2018年,产量为62.9万升,几乎呈断崖式下滑。葡萄酒遭遇冷遇,在国内市场不受待见,这是企业发展疲软,还是生产厂家无法满足消费者所需要的口味?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但看完以下分析,也许答案就能一目了然。
国内葡萄酒企业生存现状
众所周知,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对于各领域的经济和市场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这一年国内的14家葡萄酒企业集体处于亏损状态,包括营收和净利润都出现了超八成的跳水式下滑,尤其明显的是当年的3月份产量还增长33.3%,4月份就同比下跌15.2%,其后的5月份和6月份分别增长14.3%和15.4%,但往年中秋前“吞酒”的消费高潮并未出现,葡萄酒产量反而进入逐月下跌的颓势,以致于2021年预判市场只能保守估计,没有谁敢盲目乐观。
更让葡萄酒企业感到绝望的是,从市场中的一份调查中不难看到,市场对于葡萄酒的购买似乎并不感冒,也缺乏热情。2021年的线上销售数据显示,葡萄酒从19元下降到14元,白酒则从61元上涨到65元,市场份额也一直受到白酒的挤压。如果把这种弱势归结为白酒企业的财大气粗、营销有道,那葡萄酒企业只能定义为规模较小,市场广告费用投入也少,无法与白酒行业相抗衡。
问题出在生产厂家?
根据一项国际市场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葡萄酒生产已经连续9年出现产量和销量的双下滑,这些年不仅要面对白酒、啤酒和其他饮料的挤兑,还被国外品牌严重的侵食,进口葡萄酒在中国抢占市场的份额不断增大,而国内品牌则一再被碾压。究其原因,无非是国内消费者大多数喜欢进口葡萄酒,因为它们在选材品种上占有先天性优势。国外的酿酒葡萄一年收成一次,皮厚、果肉少、汁多、颗粒小,而且酿酒的葡萄种植受保护;在成本上更是比进口酒高出50%,也没有相应的政策补贴和扶持,对比之下,除去关税,国内的葡萄酒并没多少优势可言。
集体下滑的葡萄酒市场,进口也难“独善其身”
2000年的国产葡萄酒市场占有率为97%。也许是国外的品牌看到中国如此大的市场潜力,进口葡萄酒开始在此后纷纷进驻,2016年——2020年的5年时间,进口品牌已经拥有了25%以上的消费量,2019年更是一度达到30%。2020年国内的进口葡萄酒为47.1万升,该数据已经比上一年的2019年下降28.8%,进口金额28.32亿元,同样也下降19.9%;随后到2021年,葡萄酒进口量继续下滑,在连续两年下滑中颓势难止。
集体下行的葡萄酒市场,并非国内品牌被进口品牌取代,而是长期的饮酒和消费习惯,导致了中国的消费者更喜欢白酒和其他类别的饮品,而对葡萄酒的热情显然不是那么高。
结语:不可否认,中国的葡萄酒企业在影响力、品牌化、产区化,乃至口味上都无法与进口相比,但近年来先后出台的政策扶持、法令法规,让葡萄酒享受到了产区保护、资金支持、科技支撑、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照顾,打造“第二个波尔多”的进程也在加速,或许经历了一段低迷后,新一轮的契机已经来临。在加大科研投入、优化品种、推进酿酒工艺的全方位升级后,打造属于中国葡萄酒的IP文化,值得期待,过程虽然漫长,但并不遥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