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父李靖是谁「哪吒父亲李靖的原型到底是谁印度神话与中国历史人物的二合一」
其实不然,《封神演义》和《西游记》虽然一个描写的是商周时期,一个描写的是唐朝时期,但它们都是明代的小说,他们的作者生活在明代。《封神演义》中李靖是镇守陈塘关的总兵,总兵这个官职其实是中国
唐贞观17年也就是公元643年,皇帝李世民为怀念旧部,命将作少监阎立本为其在三清殿旁凌烟阁绘制二十四功臣像,其中第八位就是被后世崇拜者称为"大唐战神"的李靖,也就是神魔小说中哪吒的父亲李靖的原型。也许你会认为:哪吒的父亲分明生活在商代,他们一个是商周时期的,一个是初唐时期的,之间能有什么联系?不过是重名罢了吧!
其实不然,《封神演义》和《西游记》虽然一个描写的是商周时期,一个描写的是唐朝时期,但它们都是明代的小说,他们的作者生活在明代。《封神演义》中李靖是镇守陈塘关的总兵,总兵这个官职其实是中国在14~17世纪使用的,也就是在明初出现的,作者受到身处的时代影响,总兵也就被其加进了商朝。
其实《封神演义》中的人物都未必生活在商末时期,比如二郎神的原型之一就是出自春秋战国时期修建都江堰的李冰,当地人为他建庙,称为李冰庙,到了宋朝,附近出现了灌口二郎庙,有人就将李冰庙称为二郎庙。李冰也就成为了二郎神。也因为李冰这个名字与二郎相差甚远,有人又认为二郎神指的是李冰的二儿子。
其实哪吒的父亲李靖的原型就是唐朝的开国功臣李靖,那么他是如何从唐朝跑到商朝了呢?其中有何变化呢?先说说李靖的一家吧,相信大家在看相关影视作品时都会有一个疑问,哪吒的两位哥哥一位叫金吒,一位叫木吒,为什么他叫哪吒而不是水吒,并不是因为水吒难听,名字的由来也不是像《西游记》中写道他出生时左手写着哪右手写着吒那样牵强。原是因为哪吒三太子的身份在前,为附和他的这个三,后来才有了他的两位哥哥。
哪吒的原型来自印度宗教,婆罗门教神话中他的父亲是财神和北方守护神俱毗罗。他原名为那罗俱伐罗,简称为那吒,那罗俱伐罗在《佛经》中又被称为那罗鸠婆,原本他爹在神话中的戏份比他多上许多,他只是个不起眼的小角色,后来他父亲的形象被佛教抄去,名字改为毗沙门,哪吒的戏份也多了起来。
毗沙门天王有三个儿子,哪吒是第三个。他的大哥甘露太子叫军茶利明王,简称为军吒,到了明朝,军吒也就成了金吒。二哥独健太子后来成了僧伽的弟子木叉,可能是为了迎合他们一家,而且叉与吒又读音相近,木叉也就成了木吒。那吒后来也被改为了哪吒。毗沙门天王去掉了财神的头衔,又成为了护法四大天王之一的北方多闻天王,就是神话中手持宝伞的那位,又俗称为托塔天王。
毗沙门天王天是从印度传入中国西域,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才终于随佛教来到了内地。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市民阶层在精神层面的需求日益增强,这些神明也就成为了人们的信仰。相传在唐玄宗在位的天宝年间,毗沙门天王还曾经显过一次灵,助唐军将藩军打退。虽是传言,但百姓们相信,统治阶级推崇,毗沙门天王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愈发高大起来。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想到向能力强大的毗沙门天王求救,这也从而造成了唐朝时期的"毗沙门天王热"。
而李天王的名号早在李靖之前便存在,于阗国是在西域的佛教王国,不知从何时起于阗国有国王自发地把自己的姓氏尉迟改为了大唐的国姓李,其中一任国王叫做李圣天,因为造像大约有模仿毗沙门天王的形式,他的造像也被称为"大像天王"、"小像天王",他当然也被人称为"李天王",而且在西域各族,天王是首领的称呼,这是习惯,并不稀奇,所以李圣天即"姓李的圣天可汗",也可作"李天王",这是历史上确实存在的李天王,时间是五代,早于"李靖天王"之说。
由于于阗国对毗沙门天王的信奉,他们甚至将毗沙门天王看作是自己的祖先,毗沙门天王也有了李天王的名号,所以托塔李天王是在李靖与毗沙门天王重合前就有了的名号。唐朝之后,卫国公李靖因赫赫军功被人铭记,由于他们都被看作是军队的保护神,两者的界限越发模糊,毗沙门天王也就逐渐分化,和民间的李靖融合起来,李靖也就成了哪吒的父亲。
宋元时期李靖更是成为了武神,直到明代才被取代。这时百姓们对李靖的形象已经有了统一的口径,他们一家在不同小说中的形象基本定型。至于他们为什么生活在商朝,《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根本目的就是封神,神话人物要被封神,于是就将李靖他们安排在这里。
那么作为托塔李天王的原型,历史上的李靖又是什么样的呢?他何以成神呢?李靖,本名为药师,出身于今陕西咸阳三原县东北,也就是雍州三原人,生于官宦世家。在隋朝时,他的父亲李诠担任赵郡太守,舅舅为助隋朝灭陈的名将韩擒虎。李靖从小跟着父亲学习文韬武略,可谓文武双全,因聪颖勤学被他的舅舅称赞是唯一可以和自己讨论孙子、吴起之术的人。
到了隋末,天下大乱,担任马邑郡丞的李靖正归晋阳留守李渊节制。他逐渐发觉李渊有不臣之心,处于两难之地的他身为隋臣,受国家俸禄,最终决定到江都也就是今天江苏省扬州市的江都区暗中报告隋炀帝李渊的野心,但待他刚刚到达长安,李渊已举起大旗于太原起兵,大举攻城,随即便已杀到。隋气数已尽,难以招架,李靖于城破后被俘,之后便被处以斩首之刑,临危之际,李靖向李渊大喊道:您出兵起义本是为了天下除暴安良的大事,又何必为了私怨斩杀我呢?
李世民听后深觉其胆量之大,又念及现在正逢多事之秋,起义军也需要李靖这样的将领,顿生惜才之意,于是将其收入麾下。这事只在李靖的一生中泛起小小的浪花,之后他的人生仿佛开了挂一样。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朝廷派他协助赵郡王李孝恭讨伐地方割据势力——曾经的西梁小政权后代萧铣,正逢长江汛期,江水暴涨,萧铣自恃三峡天险,占尽天时地利,狂妄自大,竟不加防备。李靖熟识兵法,欲险中求胜,遂领兵从江陵出发,沿三峡湍流直抵夷陵,进一步逼进敌军腹地。李孝恭想一鼓作气拿下敌军,李靖则认为暂避其锋芒,待敌军逐渐气衰,然后奋勇冲锋,一击得胜。前者否定了后者的建议,一意孤行,果然失败而归。守在原地的李靖看到敌军前来大肆劫掠,局面一度混乱,决然出击反杀梁军,使敌军死伤万余人。局面反转后,李靖乘胜追击,随即包围江陵,敌军首领萧铣见大势已去,无法,只得投降,其所属地区也尽归李唐王朝。
此战后,李靖一举成名,被朝廷授予上柱国封永康县公。
这是李靖传奇的开始。由于在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爆发了玄武门之变,李唐王朝皇位更替,朝中政局动荡,突厥首领颉利可汗趁此机会率领十几万雄健的骑兵侵犯泾州(今甘肃泾川西北),兵临渭水便桥的北方,刚刚继位的李世民决定亲自前往与颉利可汗进行谈判,劝其退兵。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突厥部落爆发雪灾,牲畜纷纷死去,产生了连年的饥荒。颉利可汗逐渐不得民心,族人离散,内乱顿生。贞观三年八月,李世民决定主动出击。
次年的正月,李世民派遣李靖率领三千精锐骑兵自马邑(今山西朔县)启程,向恶阳岭(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境内)进发,这一次敌军再一次轻敌。李靖利用可汗的轻敌心态私下施展离间计得到内应,顺利地攻克了定襄(今内蒙古清水河境内)。颉利可汗仓皇逃窜,唐军顺势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再次击败敌军,颉利可汗无奈,只能请求归顺唐朝。
李世民一面派部下表示同意并安抚败军,使敌人放松警惕,另一面却命令李靖进抵阴山。颉利可汗被前锋苏定方率领的两百多骑兵奇袭,突厥军无法,只能四散而逃。李靖又领军赶到,大败突厥,杀敌万余人,俘虏人数也达十余万。颉利可汗在之后也被大军俘虏,城下之盟终雪耻。
本来灭西梁、破突厥就足够一位名将铭记一生,李靖早已决定卸甲归田。没想到在贞观9年(公元635年)吐谷浑欲侵入凉州,李靖只好再次领兵挂帅,远征吐谷浑。
次年,唐军在库山(今青海天峻)大破吐谷浑,将其向西逼退。李靖进而兵分南北两路继续进攻,南北方唐军均大获全胜,敌方首领带领千余骑兵失败而逃,不久被属下所杀,他的长子也率领部下归降于唐。此时风光无限的李靖难免是站在风口浪尖上,他有一部下名叫高甑生,曾因在进攻敌军时没有按时到达而被判为延误战机,受到了李靖的责备,从而心生不满。战争胜利后便串通他人,诬陷李靖意图造反。
为将者,命中大忌便是功高盖主。幸而李世民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并没有对此信以为真,在派人调查完事情真相后将高甑生流放边疆。不久后李靖再次加官进爵,他并未洋洋得意,反而因前事而越发谨慎,果断申请退居二线,平日也减少了与外人的来往。已年过六旬的李靖淡出人们的视野,逐渐只在皇帝召问时谏言。
李靖一生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战役,见识过不同的战争形态,参与内战外战,平江南,灭突厥,征服吐谷浑,均无一败绩,以少胜多的战役更是司空见惯。李靖在西北地区的功绩是由后来的中原王朝难以达到的,他作为战神名副其实,《西游记》中让他统领十万天兵天将不无道理。李靖于贞观23年(公元649年)与世长辞,享年79岁,被皇帝下诏陪葬昭陵,这在当时看来无疑是天大的殊荣。沙场点兵,戎马一生,赢得生前身后名,百姓十分推崇敬仰。
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达到了巅峰,《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作为神魔小说中的杰出代表,它们的内容不免带有民间信仰的加工,而到了后世,李靖作为一生顺风顺水、叱咤风云的将领,受百姓崇拜,形象逐渐神性。
然而神是由人创造的,又带有人性。为他配上哪吒等儿子也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生动,也使《封神演义》更具有社会价值和审美意义。但又由于他的形象过于完美,一辈子顺风顺水,不如名将岳飞、霍去病等来的曲折坎坷,他的故事诉说起来就没有了英雄的宿命感,也就不足为人道也。反而是市井传言更符合人们的内心需求,文学反映了生活,更高于生活。茶余饭后,人们更愿意讨论生活的油盐酱醋。
小说将李靖拉下神坛,人们发现他也不过是个普通的父亲,这样更具有社会认同感,名将身份的李靖自然不如父亲身份的李靖,马革裹尸的军旅生活更不如神魔精怪来的有趣,大唐名将也就被慢慢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北方在中国古代长期处于政治、文化中心,宗教也长期传播发展在北方,后来在民族大融合的契机下,南北文化也渐渐交融,在不同信仰的交锋中,毗沙门天王逐渐势微。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民间小说最终获得了市民阶层的喜爱,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封神演义》中担任重要角色的李靖也就得以活在商周时期,关于他的神话故事得以流传在坊间,代代相传。而毗沙门天王的身份却也被遗忘在历史中。
总结:
时间具有雕刻的能力,历史长河涌动着,运用着已有的素材,不断创造着,改变着,这其中不乏百姓的加入,也可以说这是由他们主导的。平民百姓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带来了诸多的神话故事。《封神演义》、《西游记》自然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亦是历史的产物。李靖形象的进化史显示了印度宗教文化的中国化,他身上体现着佛道两教文化的统一,反映了中国文化所拥有的巨大包容性。
参考资料:
《旧唐书》、《封神演义》
《毗沙门天王崇拜源流及其造像艺术》朱刚著
哪吒父亲的原型是唐初名将李靖,真实的李靖究竟是什么样?
其实这个原型的说法也是错误的,在《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中的托塔李天王其实都是同一个人,不过这都是同时虚构出来的,两部书的作者并没有在现实中为其寻找原型模样。
《封神演义》中李靖最初是陈塘关总兵李靖完全是小说《封神演义》中的虚构人物,他在这部小说被塑造为陈塘关的总兵,当然他本人也是陈塘关人,李靖养育有3个儿子一个女儿,这三个儿子分别为金吒、木吒、哪吒,女儿则是贞英。
最早的时候,哪吒大闹东海,由于幼年的哪吒不懂事,东海龙王的三太子一不小心就被娜扎击杀了,由于李靖是肩负陈塘关的水患安危,李靖不得不忍痛杀了自己的儿子娜扎寻求东海龙王的原谅,后期娜扎得到太乙真人的帮助成功复活,在恢复了身体后,娜扎便找到自己的父亲报仇,在争斗过程中,李靖不敌逃遁,途中李靖偶遇燃灯古佛赠送其一顶宝塔,在施法后,李靖成功将自己的儿子封存在了塔里,后来由于佛光普照,李靖与哪吒最终握手言和。
正因此宝塔的存在,李靖成为托塔天王因为燃灯古佛所赠的宝塔威力无穷,每次出征的时候,李靖都习惯单手拖着它,久而久之,李靖就成为了托塔天王,后期他带着自己的儿子一同讨伐商纣王,立大功后归隐田园修仙,最终他得道升天。在《西游记》中托塔天王也叫李靖,其实这个人物都是相同的,他们所指的都是那个陈塘关飞生仙班的李靖。
当然在现实中,并没有李靖这个原型人物的存在,唐初的李靖其实是后人的强行安排,其实他跟托塔李天王真没有什么实际上的联系,毕竟《西游记》和《封神演义》这两本书都是完结于明代,唐初的人远远不可能有这个意识立某一个人为托塔天王。
哪吒的父亲李靖不是皇帝,为啥别人还叫其“三太子”呢?
哪吒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人物,可谓家喻户晓,素有“三太子”之称。那为什么哪吒的父亲李靖不是皇帝,而哪吒却被称为“三太子”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历史上“太子”称呼的演变过程,就会比较容易理解了。
中国历史上,在秦始皇发明“皇帝”的称号之前,都是称“王”,诸如商朝的纣王,周朝文王、武王。另外,还有一些称王的诸侯。这时候,这些王的继承人,皆被称为“太子”。秦始皇称“皇帝”之后,到了汉朝,太子就分为了两类。第一类是皇帝的继承人,被称为“皇太子”。第二类就是诸侯王的继承人,也被称为“王太子”。
这一区分“太子”的习惯,至少延续到了魏晋时期。三国时,曹操并未篡汉称帝,他最高的职位就是受封魏王。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曾为了魏国“太子”之位,争得鼻青脸肿。最终,“以五官中郎将丕为魏太子”,曹丕成了魏王的法定继承人。
到了晋朝,逐渐开始将皇太子与王太子的称呼彻底分离。太子一般默指皇太子,而王太子则改称“世子”。
通常情况下,皇太子,或者王太子,都是指唯一的继承人,不会有多人,所以,根本不会出现大太子,二太子之类,同时存在多名继承人的情况。不过,这也只是官方的游戏规则,在民间可没有这么多讲究,特别是到了金元时期。
建立辽朝的契丹人,因为历史较久远,汉化程度较深,所以,他们仿效汉制,还是学得有模有样。但是,女真人和蒙古人,因为学习的时间不足,还没来得及跟非常懂礼法的大儒学习,就开始仿效汉制,使用汉人的称呼。而这些知识又多来自民间,就有了诸皇子皆称“太子”的情况。比如,有名的金国皇子完颜宗弼,就被称为“四太子兀术”。
到这里,我们对于哪吒被称为“三太子”的原因,应该基本上有眉目了。我们再看一下哪吒的身世,这个谜团就可以彻底解开了。
据考证,哪吒的原型来自古波斯和古印度神话,最初为佛教人物,为毗沙门天王第三子。晋朝时,哪吒在当时的文献中,就已经有了一些零星的记载。唐朝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李靖,被当时人认为是唐初名将中武功第一。唐高宗又钦定,李靖为武庙十哲之一。到了唐玄宗时期,玄宗册封毗沙门天王为战神,并立庙祭祀。自此之后,人们开始将李靖和毗沙门天王联系在了一起,认为李靖就是毗沙门天王转世。之后,毗沙门天王加上唐朝李靖,逐渐演变为了“托塔李天王”,并摇身一变,成了商朝的陈塘关太守,完成了本地化的转变,彻底变为了中国古代的一位神话人物。
整个演变过程中,哪吒是毗沙门天王第三子的身份并没有改变,只是又给他增加了金吒、木吒两个哥哥。因为李靖变为了“天王”,他的继承人自然可以被称为太子。而民间又对太子的数量没有概念,只是觉得叫起来很威风。于是,就有了“大太子金吒”、“二太子木吒”和“三太子哪吒”的称呼。其实,民间这么称呼的还不止哪吒。在哪吒闹海中,被哪吒打死抽筋的东海龙王之子敖丙,也被称为“龙王三太子”。可见,在民间,除了皇帝君主之子外,只要是个王,他的儿子们也都被称为太子。古代的朝廷,估计也没兴趣去纠正、规范这些神话人物的称呼,只要百姓们高兴就好。所以,“哪吒三太子”之类的称呼,也就这么流传了下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