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离开母亲后哭 属于什么心理「妈妈一离开孩子就哭和教育方式性格没有直接关系是它的原因」
心理学家认为,与亲密的人分开感到难过想哭,是受到大脑中的一套原始生存机制影响,是人类的生存本能。美国神经生物学家亚克·潘克赛普把这套机制称为“悲伤机制”。“悲伤机制”的功能,就是
相信每位妈妈都经历过这种情况:妈妈一离开,出去上厕所、出门丢垃圾、外出去上班等,年幼的孩子看不到妈妈,就开始哇哇大哭起来。家人怎么哄都不行,孩子还是闹着要妈妈。遇上有急事,孩子又哭闹,大人觉得孩子太黏人,心烦意燥的就想吼他,甚至怀疑教育方式或者孩子性格有问题,认为孩子不够独立。事实上,孩子如此黏妈妈,是其他原因导致的。
心理学家认为,与亲密的人分开感到难过想哭,是受到大脑中的一套原始生存机制影响,是人类的生存本能。美国神经生物学家亚克·潘克赛普把这套机制称为“悲伤机制”。“悲伤机制”的功能,就是让人类不愿意和重要亲密的人分开。
从原始生存的角度来看,和亲密的人在一起,更有利于自己的生存。人的童年时代,“悲伤机制”最活跃。尤其是婴儿,对爱护他的妈妈依赖性很强,妈妈一离开就能轻易感知。因为孩子离开成人是无法自己生存的,孩子年纪越小,这种机制所起的作用更明显。
妈妈在孩子心目中,是最疼爱他、关系最亲密的人,能保障他生存下去。妈妈一离开,他大脑就不由自主的启动“悲伤机制”,出现最直接的行为反应“哭”,甚至是长时间大哭。哪怕家人劝说,妈妈很快就回来,也没有作用。这是因为孩子的大脑发育还不完全,理智系统没有发育成熟,很难理解“很快回来”的说法。
面对孩子的“悲伤机制”,妈妈是没有办法解决的,毕竟这是人类的本能。妈妈能做的,就是学会适时放手,让孩子接受分离的事实,而不是时时刻刻的陪伴。为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妈妈可以三个方面去着手。
1、把孩子交给信任的人,让他们多接触。
孩子对妈妈依赖性很强,是因为妈妈陪伴他的时间最多,花在他身上的心思最多。孩子为了自己的生存,本能不愿意放手照顾他的妈妈离开。妈妈把孩子多交给信任的人照顾,让孩子意识其他人也能帮助他生存下去。通过逐渐过渡的方式,让孩子把全部的精力,从妈妈身上分散一些。
2、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指望他马上能够适应。
不管做什么事情,孩子都会有个适应过程。妈妈和孩子分开,孩子最初的反应肯定是不适应,会用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妈妈听到孩子哭,多数会于心不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妈妈在孩子哭的时候,尽量抱起来哄,给孩子提供安全感。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妈妈就要减少一哭马上就抱的行为,可以尝试让信任的人来做这件事情。这是需要时间的,不要对孩子期望值太高,要求他马上就适应他人的照顾。
3、学会接纳孩子的眼泪,离开和回来后都给予拥抱和安抚。
有的妈妈看到孩子哭,心里就受不了,只想办法哄孩子不哭。妈妈总有工作要做,不可能无时不刻地陪伴他。当孩子因为妈妈离开,放声大哭时,妈妈要学会接纳他的眼泪和情绪。如果妈妈有事情长时间外出,那就提前点和孩子告别,给孩子拥抱和承诺早些回来。多来几次这样的安抚,孩子会知道妈妈还会回来,不会产生太强的分离焦虑。
孩子受到“悲伤机制”功能影响,害怕妈妈的离开,控制不住哭的本能,所以妈妈要有足够的耐心。妈妈和孩子分离是正常事情,双方要克服由分离带来的焦虑和难过。要让孩子清楚,不管什么情况,妈妈离开后还会回来的,不会抛弃他。当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对妈妈的短暂离开才不会感到悲伤,而是相信妈妈最终会回来陪伴他。
你们出去上班时,孩子会哭吗?有没有想过,干脆不上班直接陪着他的念头呢?
我是宝妈湄玥,专注育儿知识分享,欢迎关注交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