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和孩子沟通都会变成争吵好的亲子关系都是吵出来的
我们理想的沟通状态是,孩子与父母互相依偎,面带笑意,互诉衷肠,孩子理解父母,父母体贴孩子,一幅母慈儿孝、其乐融融的和谐画面。事实上,这种状态人间难得几回闻,若我们极力地去找寻理想状态,不仅会让我们身心疲惫,也会让我们自责,“每次和孩子吵完,我都后悔,可
“我真的想和孩子好好沟通,但每次说不了两句话,就吵起来。”我听过很多妈妈这样说,亲子之间的沟通真的太难了,你可能看过很多育儿的书籍,学了很多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但这些理论一旦用于实践,你会发现武功全废,我自己也深有体会,虽然我学过几年教育心理学。
我们理想的沟通状态是,孩子与父母互相依偎,面带笑意,互诉衷肠,孩子理解父母,父母体贴孩子,一幅母慈儿孝、其乐融融的和谐画面。事实上,这种状态人间难得几回闻,若我们极力地去找寻理想状态,不仅会让我们身心疲惫,也会让我们自责,“每次和孩子吵完,我都后悔,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其实,我们完全不必要有这么大的心理压力,越是谨小慎微,越会让我们战战兢兢,让亲子关系更加紧张,我们应该颠覆认知,争吵并不会破坏亲子关系,反而会让亲子关系越吵越好。
从不争不吵的孩子,才更让人担心父母与孩子生于不同时代,注定了两代人的观念会有很大的不同,引发争论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现在孩子和我们吵,我们是孩子的时候也和父母吵,每一代人都是在同上一代人的争吵中渐渐长大的,反倒是从来不争不吵的孩子,才不正常,才更让人担心。孩子不和父母争吵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孩子被家长制服了,不懂得反抗
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逐渐脱离父母,建立心理边界的过程,所谓的心理边界,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怎样的一个关系,2、3岁的孩子就会说:“这是我的”“不行”,这就是他在宣誓主权的表现,他要告诉别人我要怎么样,要拥有什么,你不能干涉我。
如果父母不给予孩子这个权力,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进行打压,孩子就会感到不安和焦虑,他认为自己没有选择权,无法掌控自己,从而感到没有归属感和价值观。但这样的孩子在父母眼中就是听话的好孩子,或许在父母的严厉要求下,他们的学业成绩会很优秀,会考上名牌大学,成为人中龙凤。
可是,孩子早晚有一天要长大,一旦长大,脱离了父母,独自生活,这些优秀的孩子就可能变成危险分子。著名的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采访过马加爵、药家鑫等多名犯罪的高材生,研究题目的成长经历,她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他们没有自由的选择,也就没有犯错的机会。没有玩耍的时间,也就没有机会跟人发生冲突,没有冲突,也就没有做错事而被处罚的经历。”
孩子从小到大,听到最多的话就是“你要听话,做个乖孩子”,在家要求孩子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若孩子顶嘴,与父母、老师争吵,一定会被严厉地批评,甚至是体罚,久而久之,孩子反抗的欲望就被压制了,一旦他脱离了父母、老师的管教,在与人发生矛盾冲突时,便不知道如何去处理,就容易走极端。
第二,孩子不屑一顾,关闭心门不与父母沟通
小易今年读初三,马上就要中考了,受疫情影响,学校一直没有开学,只能在家上网课,小易比较懒散,还经常偷偷地躲到被子里玩游戏,妈妈很生气,“现在都火烧眉毛了,你怎么还这副样子,考不上好高中,以后可怎么办?“
每每小易被妈妈批评,他都阴阳怪气地回复:“知道了——”,事后依然我行我素,妈妈见来硬的不行,就想和孩子好好谈一谈,可小易却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对妈妈说:“你说怎么样就怎么样吧。”
生活中像小易这样的孩子并不少见,他们在遭到父母的批评时,会闭嘴,表面表现得十分顺从,事后又会我行我素。其表现就是在告诉父母:我对你不屑一顾,不想和你沟通。
当孩子闭嘴后,用冷暴力的方式回应父母,我们更无法知道孩子想些什么,教育便会无的放矢,这才是最让人束手无策的亲子关系,孩子一旦关闭心门,再想开启,让他和你说知心话,会很难。
争吵会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有一年冬天,父亲要将一批货发到北京,货车已经装好了,却下起了大雪,进京的计划泡汤了。晚上八点钟,父亲郁闷地回到家,我和弟弟妹妹正躺在被子里看电视,父亲一回到家,就把电视关了,训斥道:“睡觉”。
当时我正看得起劲,就质问父亲,“凭什么关电视?您心情不好,就怪我们吗?就把火撒到我们头上,不让我们看电视吗?”当时我大概13岁,父亲被我噎得哑口无言,可我依然咄咄逼人,跑下床打开电视,准备继续看。
父亲一气之下把电视插座给拔掉了,还要把电线给剪断,我上前和父亲理论,父亲扬手要打我,我倔强地迎了上去,“您要觉得你有理,就打吧。”父亲把手扬得高高的,他的手不停地颤抖,但始终没有打下来,母亲见状,赶紧将我和父亲拉开了。
这件事之后,我和父亲一天都没有说一句话,我有生气,有委屈,也有反思,我从父亲偷偷地看我的眼神中,我知道他有愧疚,只是碍于面子,不肯低头罢了。后来,我便找了个机会,主动和他说话,这件事便就此翻篇了。
争吵能让我们听到彼此的声音,感受到对方的情绪,清楚对方的态度,或许当时激烈的争吵会让我们丧失部分思考力,但事后会促使我们反思,复盘整件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是一次了解对方,促进自我成长的就会。
争吵需要把握三个原则
争吵也是一种沟通交流的方式,与其把精力放在我们做不到的事情上(控制情绪),不如痛快地争吵,表达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这总比闭嘴好得多,闭嘴是彻底地拒绝沟通了。当然,争吵也要有原则。
原则一:就事论事
争吵要就事论事,不针对某个人,比如,孩子做作业太粗心,三道计算题错了两个,我们只要批评他这次作业太粗心了即可,如果我们说:“你这孩子怎么总是忌吃不记打啊?”这就是人身攻击了。
我们批评孩子粗心,孩子会反驳我们,会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是我们说孩子忌吃不记打,孩子就会恼火,和我们争吵的就不再是作业粗心问题,而是他受到了侮辱的问题。最后我们与孩子吵来吵去都吵跑题了,问题自然解决不了。
原则二:不翻旧账
吵架翻旧账是常犯的错误,孩子弄洒了一杯牛奶,妈妈怒斥孩子做事不着调,读书不认真,和人见面不知打招呼,穿衣服花里胡哨的。这看似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这样的桥段却在生活中屡屡出现,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做什么都不行。
争吵是解决当下的问题,一次争吵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翻旧账的结果会让我们忘记了因为什么而争吵,只是单纯地发泄情绪,情绪发泄完了,事情却没有解决,周而复始,才是最伤害感情的。
原则三:不用家长的权威压制孩子
和孩子发生争吵后,有的家长若吵不过孩子,或者觉得理亏,就会使出杀手锏——我是你爸/妈,言外之意,老子说什么都是对的,你是我孩子,必须听我的。
用家长的权威压制孩子,要么激起孩子更强烈的反抗,做出不理智的行为,要么让孩子对你不屑一顾,不愿意和你交流,这都是我们不想要的结果。
我们和孩子争吵是让他一吐为快,不管这些话好听不好听,都是在表明一种态度,一种观点,这是我们了解孩子的一个窗口,一定要保持它敞开的状态。
争吵并不是为了争辩出谁赢谁输,一定要说服谁,而是为了倾听对方的声音,争吵之后要进行反思,求同存异,这就是成长,这才是我们争吵的最终目的。
每次和孩子沟通的时候,总是会发展到争吵的地步,家长该怎么解决这种现状?
每次和孩子沟通的时候,总是会发展到争吵的地步,家长该怎么解决这种现状?这种现象应该主要发生在青春叛逆期吧。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兼学生家长,我真诚地提几点建议。遇到这种现象,家长首先要深呼吸,冷静下来,同时默念三遍“亲生的”,然后再思考应对策略。
首先,你要搞清孩子为什么和你吵架?且不忙想自己为何发火。你有没有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角度去想一想?
第二,孩子犯的错误是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如果是,比如关系到品行,或者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那么绝对不能姑息妥协,必须坚持自己的立场。如果根本不是原则性问题,请不要小题大做,更不要揪住一个小点无限放大。俗话说,剁肉要一刀下去就完,不可一天割一点,那样只会让你的威信越降越低,你的批评就会像刮锅灰一样不痛不痒,就达不到批评教育的效果。那么,接下来孩子犯了打错,你再教育,一定不管用,这样恶性循环,则能不爆发战争?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请您耐心听听孩子的诉求,好好说话。你有没有误会他或者冤枉他?他的合理需求你有没有满足他?说到好好说话,这是个非常严肃的话题。许多家长对孩子说话仍然和小学时对他讲话一样,喜欢居高临下,动不动就是判断句,给孩子定性。还有的家长总是否定孩子,即使孩子表现很好,家长也吝于表扬,或者表扬也仅仅是“不错,还可以”。如果你能对孩子的作建设性的提示或提建议,而不是直接命令或告诉他必须怎么做,相信亲子关系一定会越来越融洽的。
最后,祝你们早日恢复民主和谐的亲子关系!
有的人家人不像家人,父子不像父子,大家都不沟通,只要沟通就要吵架,这种家庭是怎么回事?
当今家庭,父子之间的关系对立、僵化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可是为什么产生这样的现象?下面我们就父与子做出一点分析,希望对大家有用。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一父子之间经常不交流,大多数父子对立等问题就出现在这,父亲在家庭中有经济、住房以及社会上的许多压力,长时间不在家,儿子经常看不见父亲,就对父亲产生了疏远。而父亲也不会主动与子女交流,以至于子女自己认为自己“长大了”,不让父亲管,可是他们的思想毕竟不成熟,父亲常常不与他们商量自己决定了,而子女就认为父亲干涉了他们,于是开始对父亲反感,父亲也不主动与子女交流,于是,矛盾就这样出来了。
二母亲的教育也影响着父子之间的关系,父亲经常不在家,母亲便对他有看法,父母之间于是常常发生争吵,而他们没注意的是,子女在他们的旁边;母亲经常与子女呆在一起,便把自己对自己丈夫的看法压在孩子身上,于是孩子便逐渐对父亲陌生、反感、痛恨。
父亲与儿子的彻底对立是我们不愿意见到的,但是在大多数家庭中却存在着。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