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为什么要贴春联10字「过年为什么要贴春联短短十几个字寄托了太多中国人的文化信仰」
在这个传统佳节里,人们盼着与家人团圆,小孩子盼望着穿新衣、压岁钱,大人则更讲究传承传统习俗,虽显老套,却依然充满敬畏之心,在众多传统习俗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莫过于贴春联了。
早在上古时期,中国先民就有在岁首祈祷祭祀的习俗,逐渐演变成了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被称作“百节之首”,可见春节传承了多么丰厚的历史底蕴,每到农历岁末,中国人就沉浸在喜气洋洋的过年气氛中,从腊月开始,全国各地就有各种习俗,如腊月二十三送灶神、腊月二十四扫房子、腊月二十六杀年猪,这种欢乐的气氛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闹元宵。
在这个传统佳节里,人们盼着与家人团圆,小孩子盼望着穿新衣、压岁钱,大人则更讲究传承传统习俗,虽显老套,却依然充满敬畏之心,在众多传统习俗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莫过于贴春联了。
门神传说
“东海中有山焉,名曰度索。上有大桃树,屈蟠三千里。东北有门,名曰鬼门,万鬼所聚也。天帝使神人守之,一名神荼,一名郁垒,主阅领万鬼。若害人之鬼,以苇索缚之,射以桃弧,投虎食也。”
这段记载来自于《山海经·海外经》,讲的是一个传说中的鬼域世界,其中有山,山上覆盖着三千里的大桃树,桃树的东北方有个鬼门,是万鬼聚集之处,天帝命两个神人守护,一名神荼(shēn shū),一名郁垒(yù lǜ)。他们管理着万鬼,如果发现有害人之鬼,就会将其捆起来,送去喂老虎。
天下所有的鬼都害怕这二神,于是老百姓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样子,放在家门口,具有驱鬼辟邪的作用,后来人们也变懒了,直接将其名字写在桃木板上,过程简单了,功效不变。
这是中国最早的门神,写着他们名字的桃木板,就是桃符。
桃符与春联
“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后汉书·礼仪志》
至早在秦汉时期,已经有了过年造桃符的礼仪习俗,直到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命学士辛寅逊(一说其子孟喆)在桃符上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10个字都被认为是中国第一副春联。
五代时期后蜀的宫廷趣事传到民间,在宋代形成了春节习俗,王安石《元日》中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诗中描绘的新年习俗,大致上与今天的春联相当,人们在家门两侧贴上贴上桃符,以祈求来年吉祥如意,桃符原本具有的驱鬼功能,继续由门神掌管,桃符和门神有了明确分工。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宋朝时的桃符与现今的春联在形式内容上已经大致相同,但名字依然较“桃符”,直到明朝——相传朱元璋是个铁杆桃符迷,每到春节前后他都喜欢微服出巡,看看天下百姓门前的桃符,后来干脆下旨,让金陵(南京)的老百姓都用红色纸张写成联贴在门口,迎接新春,在朱皇帝的大力推广下,“春联”这一名称也得到了官方认证。
最早的春联
前文说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副春联,在很长一段时间保持着“中国第一副春联”的殊荣,随着后来考古学家在莫高窟藏经洞发现敦煌遗书,其中记录了十二副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排列第一,是唐朝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春联的历史被提早了200余年。
遗书中,还记录了“门神护卫,厉鬼藏埋”、“书门左右,吾傥康哉”等联,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唐朝时期的春联也是贴在门上的,并且在原先驱鬼辟邪的作用之外,还加入了祈福迎春等含义,也为宋朝门神、桃符的分工奠定了文化基础。
形式与内容
中国人向来认为红色有吉祥之意,所以一般来说,春联是红底黑字,显得大气而稳重,常见的春联包括上联、下联、横批三部分组成,有些地方还有“斗斤”,贴在春联的中央,或其他地方,呈菱形,现今人们爱贴的“倒福”就属于斗斤。
内容方面就太博大了,首先,春联是对联的一种,自然与对联一样,不但要言简意赅,并且要对仗工整,平仄押韵,是一种独特的汉语艺术形式,春联的内容有几个基本点:
1、字数相等,这一点不用多说;
2、平仄押韵,通常应为仄起平收;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简单说就是实对实、虚对虚、名对名、动对动等,而且词所在的上下联位置要一致;
4、内容相关,并且有联系,但意思、字词不能重复。
中国古代为农耕社会,大多数家庭期望来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就会贴与农业相关的内容,如:槽边不乏千里马,仓内常存万石粮;如果是商人,自然希望多赚点钱,便贴生意兴隆的内容,如: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家中有读书人,希望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光耀门楣,就贴学业进步相关的内容,如:锦鲤飞身酬远志,祥羊跪乳感亲恩;如果是当官的,希望步步高升,早点当个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就要贴步步高升的春联,如: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
另外,中国还有独特的干支纪年文化,有十二生肖,所以在春联中,往往含有当年的生肖属相,2020年是鼠年,便有“子岁人奔新富路,鼠岁三春报好音”等应时应景的春联。
总之,春联的内容丰富多彩,通过观察春联,很大程度上可以反应出一户人家的生活事业,还可以考察一个地方的风土民情。
春联的贴法
在贴春联的时候,可千万不要贴反,否则就贻笑大方了。
一般来说,春联是竖着写,平仄方面基本与律诗一致,讲究“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准则,对于现代人来说,随处可买到现成的春联,基本上不存在创作问题,贴春联的真正难点在于,如何区分上下联?
首先,你当然可以从内容中去辨别,但春联就十几个字,信息量太少,对大多数人来说从内容中辨别上下联还是有些难度,更重要且更准确的方式,是通过平仄判定,四个字:仄起平收。也就是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为平声。
现代汉语普通话有四声,与古汉语不一样,为了方便区分,大致可以将普通话的一二声归纳为平声、三四声归纳为仄声。
举个例子,你买了一副春联,回家打开一看“子夜鼠欢爆竹乐,门庭燕舞笑声喧”这两句,蒙了,不知道怎么区分上下联。套用前面讲的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乐”字四声为仄,“喧”字一声为平,根据仄起平收的原则,是不是很容易就区分上下联了呢?
必须注意的是,这种区分方法只是在现如今大多数情况下适用,如果要学习对联、诗词创作,切不可以此为依据,因为普通话与古汉语的平仄有所变化。
小结
春联是一种独特的汉语艺术,也是中国人迎接新年的独特习俗,从门神传说、发展成桃符、定型为春联;从驱邪避鬼、到祈福求平安、成为传统习俗。一副小小的春联,少则数字,多则十数字,蕴含了太多的中华历史文化,寄托着中国人对幸福安康的美好追求。
明天就是大年三十了,你贴好春联了吗?
也可自话祝大家鼠年吉祥,万事如意!
春节为什么要贴对联?
原因有三:
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
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
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
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良好心愿。
传说春联一开始不叫“春联”,而叫“桃符”,人们在早期贴它是为了降住一种怪兽。
在五代十国时期,桃符演变成了春联。据记载,当时后蜀主孟昶让张逊在桃木上题词,他写完之后,孟昶觉得不对仗,便又写道:“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中国第一幅春联,而在当时还被成为桃符。
后来纸张的出现,桃木换成了红纸。春联真正的出现是在明朝朱元璋时期,当时,朱元璋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于是大街小巷处处贴满了春联。
扩展资料大红春联表达了自己对新的一年的希望,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气氛,是用民间艺术形式表达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贴春联也有很多讲究,若是贴得不当,就会被人笑话。
传统贴春联的方法为,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另一种是常用的贴法。解放后由于横式书写格式改为由左向右,春联也可以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适合人们的阅读习惯。若是将两种春联贴法“混合使用”,就不太好。
如果从秦汉开始计算,中国贴春联的历史已有两千年,中国百姓对贴春联一直情有独钟是因为中国百姓传统的思维观念问题。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国人民自古就有个乐观的思维观念,就是寄希望于未来,祈盼未来会给自己带来好运。
无论在过去的一年里有什么高兴、得意的事,还是有什么不如意的事,总是希望未来的一年过得更好,所以在新春即将到来之时,贴春联恰好是达到这种目的的最佳选择。他们借助春联表达对即将过去的一年的欢喜和幸福的心境,或者表达对新的一年的期盼与厚望。
在他们的传统观念里,一年中有个好的开端是最惬意的事,最吉利的事,所以,每到春节就通过贴春联表达自己的美好感受和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期盼。
同时中国人民过春节很讲究喜庆、吉利、热闹,吃好的,喝好的,放鞭炮,走亲访友等都是喜庆心理的反映,而贴春联恰恰是强化人们的喜庆心理和渲染气氛的一种外在的手段。
春联既是根据中国古代骈体文衍生出来的一种新文体,又是借鉴了中国诗歌传统的文学形式。它与古代的骈体文和诗歌不同,是一种特有形式的独立文体。尽管律诗或骈文中的对仗句,往往就是绝妙的对联,但只有在它们脱离律诗或骈文而独立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
它的最显着的特征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两联彼此相“对”,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副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联
过年为什么要贴春联
因为贴春联是中国民间春节习俗之一。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贴春联是华人们过春节的重要标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活动演变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闹喜庆气氛洋溢;这些活动均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
扩展资料春联的寓意: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
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从传统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和宋王安石诗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也看出春联与桃符的关系。
什么是桃符呢?据《淮南子》说,这种“桃符是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做的。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或者还画上这两个神象——左神荼、右郁垒。古人是以桃符上书画此二神来压邪的。这也就是中国民间俗称的“门神”。到了公元七百多年的五代,蜀后主孟昶亲手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但是,到时了宋代,“春联”还是称之为“桃符”的。联语却不限于题写在桃符上,推用在楹柱上,后人名曰“楹联”。宋代以后,宜春帖多用联语,且把粉红笺写出。有些人集诗经古语,有的集唐宋诗句。相传可考的,有王沂公皇帝阁立春联:“北陆凝阴尽,千门淑气新。”这是春联中挂人齿颊的。
“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那是明代的事。据明代文人陈云瞻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今南京),除夕前勿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游,观赏笑乐,他还亲笔给学士陶安等人题赠春联。
帝王的提倡,使春联日盛,终于形成了至今不衰的风尚。对联 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孝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节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