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为什么不练力量「为什么高明的武术家要放弃肌肉力而去寻求筋骨力」
我们普通生活中形成的力量是以肌肉为主的,比方说,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到了几个月时,他懂得抓东西的时候,一旦抓住了某个东西,你想剥开他手中的东西,你会发现,他的力量非常大,然后你捏他的胳膊,他是赤嫩嫩的肉,没有一块是有肌肉。那个时候他用的是筋骨的力量。后来逐渐小孩的长大,活动的多了,运动也多了,身上慢慢就形成了肌肉,形成肌肉之后,筋的作用就逐渐在减弱,肌肉的力量在逐渐增强,筋的力量就逐渐在减弱。骨头也是,骨头的硬度、密度,这些都是不同的。弱的人就容易骨折,强的人抗打能力就强。所以所有武术的方法都是针对这几样东西来训练的。
最简单原始的是以肌肉为主。把肌肉训练到非常协调。像现在所有的现代搏击,它用的都是这样的方法,延续你在自然生活中的用力习惯,再通过一些强化的训练方法,运用的更加熟练,以此来达到比较好的实战效果。练出更强的搏击能力。这是一套用力体系。
那么古代武术家在武术发展的过程中发现了另外一种力,它叫筋骨力。也就是所谓的后天返先天。先天的力量就是筋骨力。因为先天,肌肉未成形,成形之后就是后天了,筋骨力没有形成就是先天。
古人那时害怕弟子抢了师父的饭碗,这些筋骨力是不讲的,就把故事讲的玄些,武术就是由低级发展到高级,由简单发展复杂的这么一个过程,从外家拳发展到内家拳这么一个阶段。内家拳把人体的筋骨力运用到了极致,为什么古代内家拳的武术家要抛弃肌肉的力量?肌肉力量训练起来非常简单,不需要太多太复杂的理解,你只要练就有。古人为何要放弃这些东西,找到筋骨力,来创造另外一套用力、发力的体系,那就是我们所谓的内家拳。
能发力的无非就是这二种,一种是肌肉发力,一种是筋骨发力。
我们正常的人体首先里面有筋骨,因为人无筋骨支撑,大气的压力就把人压扁了,就跟软体动物一样,没有筋骨,靠肉是不行的。
人体的力量占第一位的是骨头,骨头大才能把整个人撑起来,其次是筋,单纯的骨头它是硬的,没有任何折叠屈伸,你有了筋,就有了弹性,像弹簧一样,可以伸出去也可以收回来,筋附在骨头上才使骨头的结构有了屈伸的功能。有了这个之后,你单纯有筋、骨的力还是不够,这个时候肌肉才会有了它的意义。肌肉能补足筋骨的力量,尤其是筋的力量,筋的力量不足的时候肌肉会自动补足,肌肉的力量是大面积的。筋只是像一根线一样,人体能连在一起的,能形成整体的,就是骨头和筋,肌肉可不行,肌肉只是分布在全身各个地方,一块一块的,是单独的,所以肌肉不成形成一个整体劲,能形成整体的只有筋和骨头。肌肉力量的缺点在于它们消耗体能非常大。所以肌肉力量一般不会持久,比如现代搏击运动员每天训练体能,体能非常强大,上擂台几回合,就没有体力了,就是把体能耗尽了。
古代武术家发现了一种消耗体能比较小的力量,就是筋骨,它由结构代替了原来肌肉使力。有了筋骨会发现自己非常省力,基本上不用力。而攻击效果是成倍的增加。古代内家拳宗师们发现了这个之后,就把筋骨结构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形成了内家拳的发力体系,逐渐地让肌肉发力的习惯减弱。让肌肉发力在整个练拳体系中比重下降。在竞技搏击时尽量不使肌肉力量,用筋骨力量来发出超强悍的攻击力量。
武术练的是什么,首先练是力量,这种力量是有别于平时的力量,平时的力量以肌肉为主,内家拳称之为“拙力”、“僵力”、“僵劲”。首先第一步,就是祛僵劲,这个祛“僵劲”、“拙力”,就是换劲的过程,换劲之后,你就掌握了筋骨力,你会运用筋骨力,视为你换劲成功。武术练什么,是力量体系,力量是筋骨力,筋骨力是内家拳的核心。
内家拳如何练出筋骨力
内家拳理是道、法,研究怎么善用身体。有些传统武术老师傅会强调内家拳要用骨力、筋力,不要用肌肉收缩的力量,其实是指用法。并不是说筋骨力就属于练内家拳的人。在此打个比喻,身体素质是本钱,身体强壮的人本钱多,瘦弱的人本钱少。
但是拳法是运筹、经营之道,有钱人未必会花钱,只要会花钱,钱少未必办不了事情。相类似的,内家拳是教人怎么用‘本钱’作事情。基本上,筋骨力要靠外练,武谚有云: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
锻炼筋骨的最直接的办法,还是要靠外练,比如给身体加一些负荷。过去传统武术里的一些练法如太极、形意地抖大枪(大杆子),其它如举石锁等,都是针对性的把力量训练和用法结合起来,既增强筋骨力又熟练招法技能。或者也可以用现在的训练方法,针对性增加肌肉力量,强韧筋骨。
扩展资料:
内家拳特点:
1,柔静为先
习艺之时,必宜潜心体会,若凭蛮力,绝不得窍诀。而须心如垂杨,意随流水,四肢轻灵,中节作主。若能如此,则能捕捉好机,刹那发劲,捷如闪电,虽四两之力,亦可拨倒千斤。
2,不动心
所谓不动心者,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糜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之谓也。心有所守而不移,则真气元塞全身,视白刃而不见,闻炮声而不憾。外物勿挠,独立不惧,以如斯之心胆,运用所学,若行所无事,大敌当前,亦不见怯返顾,斯真能不动心者也。
带你读懂中西方肌肉力和筋骨力的异同之处
在大多数时候,我们对肌肉、筋骨的力量不以为意。纵观历史发展,人类坚持不懈地发掘了其它种类的能源,越来越让我们感叹肌肉的力量是如此渺小。然而肌肉的力量之源却比一切力量更加玄妙:肌肉一旦切下来,似乎就只是普普通通的物质,它们拥有“生命”的时候,却做出了一切违背物理规律的事情。筋骨力、肌肉力来自何处?两者有什么异同呢?有句拳谚是“筋长一寸,力厚一分”,练筋就是练发力。筋的发音同“劲”,很多人津津乐道的劲其实就是筋力。筋力和平常体会的力量有重合,也有差异。人体就像一张弓,骨架是弓背,筋是弓弦。有了弓弦的牵扯才有弯弓射箭的力度,发劲的紧不是全身绷紧得来的,反而是身体一放松出来的——因为有松就有紧,主观上放松了体表的肌肉,实际拉紧了更深层次的肌肉,深处的往往更有力量。
筋骨力这个名词或许是传武的专利,但是“筋骨力”肯定不是传武独有,拳击没有?泰拳没有?都有的,不过是因为我们人种的肌肉特性和独特思维导致我们可能更重视,论肌肉黄种人肯定不如白人和黑人,老祖宗就另辟蹊跷,肌肉不如你我就加强筋骨,并且这个是可行的,你用加法我用减法,这个大家可以参考身边很多人,人挺瘦但是力量好像很大,包括一些干体力活的工人、山上的担夫、还有我们熟悉的棒棒大军,人很瘦但是很有劲,筋比肌肉的优点最主要就是耐受性和韧性,这个可以参考吃肉和嚼筋的区别,结合我以前的文章大家可以知道,站桩我们是调整身体架构让筋骨主要承担身体的重量,这个就会对筋骨起到直接锻炼的作用(具体原理参考扒皮站桩系列文章),但凡你要是动起来的那种锻炼那就是肌肉和筋一起了,那你说哪种更有利于锻炼?
由肌肉的松紧变化而产生的快速发力,称之为“爆发力”。由大筋的“紧中紧”的模式扇弹而发的劲力,称之为“筋骨劲”。两种劲力的来源不同,也就注定了训练模式的不同。“大筋”有两种结构,一种是连接骨关节与肌肉之间,具有很强弹力的那种物质,比如说“跟腱”,选跑跳类运动员时,往往会选择“跟腱”较长的人群,因为“跟腿”越长,弹力越强,潜能就越大!另一种“大筋”是包裹在关节囊内关节与关节的接缝处,用于连接固定骨关节,并使之具备一定弹力的物质,它的特性类似于“皮筋”。
我们在训练的过程当中,需要寻找阻力,将关节撑起,大筋崩起,在紧的状态下崩弹发劲,所以练习的过程直在“紧发条”。同时要注意,练习过程中,肌肉越松,关节就更容易撑开,而使大筋能够轻松拔起而产生劲力,“在意不在力”就是为了强调在“筋骨”而非在“肌肉”的用力方式!肌肉力在年轻时,弹性较好,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会生理衰退。而“大筋”却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劲力越来越大,拳谱中曾用“老牛筋”来形容人体大筋的状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