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科技创新 > 正文

人脸识别引爆下一代生物支付的BATM之战

从苹果将手机的Home键加入指纹识别面板成为标配后,顺水推舟涌出Apple Pay,生物支付的潘朵拉之盒逐渐被打开。在上周全球最知名的IT和通信产业盛会CeBIT(汉诺威通信博览会)在德国拉开帷幕,开幕式上,马云演示的Smile to Pay扫脸技术,引爆舆论。而出身技术流派的百度钱包更是早在去年4月就已发布了“人脸支付”技术。接下来,我们就来细数一下都有哪几家在进行这样的智能科技吧。


百度钱包的“拍照付”和“刷脸付”
话说做图像识别最早无疑还是做搜索引擎的Go

人脸识别引爆下一代生物支付的BATM之战

从苹果将手机的Home键加入指纹识别面板成为标配后,顺水推舟涌出Apple Pay,生物支付的潘朵拉之盒逐渐被打开。在上周全球最知名的IT和通信产业盛会CeBIT(汉诺威通信博览会)在德国拉开帷幕,开幕式上,马云演示的Smile to Pay扫脸技术,引爆舆论。而出身技术流派的百度钱包更是早在去年4月就已发布了“人脸支付”技术。接下来,我们就来细数一下都有哪几家在进行这样的智能科技吧。

人脸识别引爆下一代生物支付的BATM之战

百度钱包的“拍照付”和“刷脸付”

话说做图像识别最早无疑还是做搜索引擎的Google和百度,当年为了对包括图像在内的多类型介质检索,谷歌和百度相继对图像识别、图像解析技术等技术展开竞赛研究,累计了相当多的成功经验,BAT里以技术见长的百度在图像识别技术上早已领先一步,早早叠加落地到百度钱包和百度魔图等产品当中,百度钱包一经发布,“拍照付”和“刷脸付”就已经成为其核心功能和炫酷标志。“拍照付”主要功能为以图像为主要输入,辅以LBS等场景信息,展示精准的检索结果,比如拍张包包的照片就能直接搜到对应包包进行购买,提高购物的外延和效率。在2014年4月,《超验骇客》新闻发布会现场,“海盗船长”约翰尼德普用“拍照付”购买了该片全球首张电影票,拍照付商业化应用全面落地。而“刷脸付”是将用户的脸部特征记录到应用当中,当用户在移动端或者线下购物时通过手机或者商户摄像头进行扫描识别,再加上语音口令,纯妥妥的生物支付。

人脸识别引爆下一代生物支付的BATM之战

蚂蚁金融、支付宝的Smile to Pay

马云在德国展示的这项支付认证技术由蚂蚁金服与Face Financial合作研发,在购物后的支付认证阶段通过扫脸取代传统密码。回顾支付宝去年愚人节展示的“KungFu”,拿件物品拍张照片即可当支付介质,现在看来科幻片落地确实已经在渐行渐近。

人脸识别引爆下一代生物支付的BATM之战

腾讯的人脸识别

因为搜索业务卖给了搜狗,在图形识别上没有多少技术积淀的腾讯不想在生物识别上面掉队,幸好有微信这张王牌,听说已经在组织相关团队进行研究和测试,比如微信支付的密码将来可能通过用户前置摄像头取代,还是值得期待。

人脸识别引爆下一代生物支付的BATM之战

小米电视支付加人脸识别

小米成为价值480亿非上市科技公司的领头羊,在小米盒子销售量一路长虹的同时,有消息说未来的盒子产品将继承摄像头,为小米在电视购物时提供良好的人脸识别支付,相关产品还在秘密设计当中,引起的小米粉丝的期待。

为何多家竞相争夺人脸识别和支付?这正抓住了支付行为的一个痛点,现在常用的刷POS机付款方式,不仅支付流程比较繁琐,用户消费时还容易遭遇支付欺诈、安全验证出错等一系列的难题,而在BAT看来,二维码终究是一个过渡方案,用户体验更好的生物支付将进一步成为移动支付场景应用的核心手段。主流互联网公司里,百度的技术优势相对明显,2013年成立的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更是汇聚了一群国内外脑力精英,在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研究上业绩显著。应用在百度钱包的“刷脸付”上,简单描述就是通过“刷脸”,同时结合部分声控技术实现验证支付。双重生物验证将提升用户的身份识别率及安全性,百度在图像识别、图像解析技术方面的深厚积淀,未来用户只下载一个百度钱包,对着商户的专业识别设备,说出支付口令后即可完成支付,整个智能化的流程将大大提升用户体验,时尚感强,对商户来说,支付效率提升可减少用户购物的时间成本和降低人工操作成本,有效提升用户安全性。

技术上看,无论是拍照识别,抑或是“人脸 语音”识别,背后都需要对图像和语音信息进行迅速解析,从海量的数据索引库中精准匹配,再将匹配结果导入应用,进入下一个指令动作。而识别率和响应时间的水平,则决定了能否保证用户体验的满意度,在这方面,阿里敢于在场景应用上把产品设计的超前,而百度利用自身成熟的技术方案则让产品实现的超前。

自网络银行提交“远程开户”方案以来,人脸识别技术成为未来互联网金融颠覆传统金融的一个利器,俗说可以得荆州得天下,现在看来得生物支付将得无线移动,依靠对人脸等生物特征识别就完成身份认证和支付的生活将很快到来。

支付百科微信公众号:PayPedia

人脸识别引爆下一代生物支付的BATM之战

人脸识别怎么了,专家为什么要极力反对发展人脸技术?

人脸作为生物识别的一种,具备唯一性,一旦发生信息泄露风险很大。

当人脸识别站上风口,争议也未曾间断。

如今,人们刷脸支付、刷脸安检、刷脸入住酒店……纵然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被应用于多层面,但目前仍旧有技术困局。与此同时,狂飙突进之际,反思的声音逐渐多了起来:人脸识别,边界在哪?在隐私、安全和便利三者的平衡上,应当恪守怎样的“游戏规则”?

新京报记者就此对话了多位专家,其中安恒信息安全研究院院长吴卓群表示,新技术总会有安全问题,人脸识别本身为生活提供了便利,而它最大的风险在于信息泄露。联合国网络安全与网络犯罪问题高级顾问吴沈括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人脸识别技术一旦被普及,可以定位某人而该人却毫不知悉。不过,其安全问题不在于技术本身,而是应用的问题。

人脸识别技术有何利弊?

吴卓群(安恒信息安全研究院院长):人脸识别属于生物识别的一种,公安破案、换脸软件,都属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案例,该技术最大的优点就是方便,所以普及得比较快。

不过,现在也有一些通过对抗网络进行攻击以及破解人脸识别机制的现象存在,而且人脸作为生物识别的一种,具备唯一性,一旦发生信息泄露风险很大,所以要从制度层面来保证信息的流转安全,从法律和制度上去约束人脸数据的收集,防止信息泄露。

总之,人脸识别本身是方便我们生活的,可以免去我们输密码的麻烦,而它最大的风险在于信息泄露,对此我们需要不断改进算法,完善法律和制度。

马杰(百度安全总经理):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于智能门锁、移动支付、手机解锁等,在窃密、造假、冒用、顶替等方面,提升了安全系数。在公司、商场、机场、学校等场景下,人脸识别技术可以提升管理效率,提升交互体验。

此外,在刑侦及公共领域,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协助抓获潜逃多年的犯罪嫌疑人以及帮助失散多年的家庭团圆,使得执法效率和社会公共安全得以大幅提高。

但相应的,人脸识别技术作为生物识别的一种,存在容易被欺骗(破解)的安全隐患。

“刷脸”普及,隐患也会越大?

丁晓东(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我比较反对在人脸识别上出了一件事,就觉得人脸识别技术敏感,碰不得。很多情况下人脸是公开数据,我们每天走在街上都能被人看到,不能说人脸就不能给别人看了。实际上,我们的人脸信息早就已经相互流通和流动了,所以我认为不能因为ZAO事件就对这一技术采取禁止的态度,而是要在具体的场景中进行风险的防范,这可能是更为重要的,也是更需要保持的一个态度。

就争议来说,重点不是换脸本身会不会存在问题,而是民众能不能对这一技术形成可靠的辨识,比如我们看漫画时,知道是假的。如果一些技术的使用,使得民众或一般人在短时间里难以辨识,就可能存在风险,例如对新闻联播主播进行换脸,然后制造假新闻。

人脸识别在有的领域可能会产生很大风险,包括新闻领域,通过深度伪造技术使得伪造的新闻图片传播。

吴沈括(联合国网络安全与网络犯罪问题高级顾问):技术是中立的,但使用技术的人是有立场的。人脸识别技术的安全问题不在于该项技术本身,而是应用的问题。危险在于利用这项技术达到了不该达到的目的,实施了不该实施的行为。

人脸识别技术一旦被普及,它可以定位某人而该人却毫不知悉。该项技术用于侦查犯罪就是助力公共安全;当用于跟踪他人,就可能侵犯隐私,干涉他人自由;假如应用于冒充他人,就是在实施犯罪。因此,人脸识别技术是否有害关键在于如何使用。

人脸识别技术的安全性能不能保证?

张百川(网络安全专家):人脸数据被广泛应用肯定会存在风险,网络黑产也是没有办法避免的。人脸识别刚出现时,拍张照片打印出来就可能破解,现在你可能会注意到,有些软件会要求你眨一下眼,点一下头,但其实也可能被破解。但我还想说,其实指纹识别一样有风险,曾经也有过指纹数据泄露的案例。

马杰:所谓“破解生物识别”,是个“欺骗传感器”的过程。如今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都采用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但是我们深入研究后发现,其实这些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大都存在“传感器容易被欺骗”的安全隐患。百度安全研究表明,虽然生物识别已经越来越主流,但是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并非万无一失。

但大家也不用过分担心,此前曾经发现的漏洞基本都找到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我们投入大量精力研究生物识别安全性的目的,一方面是呼吁设备厂商在考虑产品体验的同时多兼顾安全性,另一方面和厂商共同来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共同推进生物识别技术的进步。

陈立彤(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人脸识别技术本是用来验证“你是否真的是你所说的你”,在远程控制交易或者身份确认的情形下,确认一个行为是由本人亲自实施的。它是解决电子支付、网络交易、网络申请公共服务等身份安全问题,至今最有效的技术措施。但是,一旦人脸信息这种易获取的“生物密码”丢失或者被人随意更换,那么利用人脸识别技术验证真实身份,也成了无稽之谈。

大众如何才能保护隐私?

陈立彤:大众应当提高自我防范意识,认真阅读隐私政策,发现可疑条款或者隐私条款过于模糊不清、晦涩难懂的情况以及对APP或者其背后公司信任度不够时,应当拒绝使用该APP。此外,在个人信息侵权事件发生后,应当及时向法院起诉、向政府有关部门举报。

吴卓群:由于人脸识别的方式是先收集人脸数据,然后来匹配验证的,所以人脸识别机构其实已经搜集了很多面部特征、原始图片以及照片,这些都会保留在其服务器上,因此普通的民众很难去规避人脸识别的风险。大众能注意的是不要给特别小的人脸识别机构提供照片。

来看,人脸识别被曝光滥用的案例是比较少的,但是换脸等攻击方式已经比较普遍了。对于人脸识别,事实上每一家公司的算法都是有一些区别的,采用不同算法通过不同传感器传回来的人脸数据每一家也都不一样。因此,同一张照片在一家能识别成功,在另一家就不一定能识别成功。

人脸识别引爆下一代生物支付的BATM之战

要和二维码说再见了,支付宝、微信生物技术即将普及

众所周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支付宝与微信是相当重要的。
现在出门可以不带钱包,但是不能不带手机,手机上面一定至少要有微信或者支付宝。

手机体积小,携带方便,在中国十年来已经逐渐取代了电脑的地位,成为最重要的网络接入端。

同一时间,网络上各种网站,各种软件,电脑时代是会员制的,都是要注册会员,不得不说要是在手机上都这样的话,人得要烦死。

所幸有了支付宝和微信,尤其是里面的小程序和二维码。改变了这种陋习。

尤其是二维码,无论面对什么场景扫一扫就完事了。

当初微信和支付宝能普及开来,也是多亏了二维码,尤其是在移动支付的便捷,很大的功劳就是二维码的。

二维码就是从一维码里面发展而来。
一维码就是我们平时在超市买东西结账 的时候,收银员拿着“枪”扫描商品的地方。

千万别小看一个小小的二维码,从上个世世纪8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了研究,在二维码符号方面已经研制出了多种码制,而且已经制定了各种标准,像日本、德国、美国在二维码方面的应用已经很广泛。

但是美国、德国、日本二维码的知名度并不高,因为只应用在工业设备的识别上,或者是像公安、外交、军事等特殊部门,或者是自动化流程比较多的部门,像工厂流水线什么的。

而中国二维码的研究是在1993年开始的,研究得还不错,制定了两个国家标准,一个叫做二维码网络矩阵码,另一个叫做二维码紧密矩阵码。

二维码为什么会在中国这么普及的究极原因还是在于移动支付,或者是腾讯和阿里的广大用户的分裂。
在2014年的时候就被央行给叫停而来二维码支付,等到了2016年的时候,支付清算协会向支付机构下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明确指示安全标准,二维码才正式“开花”。

那时候连乞丐都有二维码……

所幸当初发明二维码的那个日本人不收专利费,要不然微信十亿用户每天用一次,哇,那得爆炸。前面日本就有媒体提过这个事,现在是不了了之了。

支付宝、微信生物技术?

但是近来,微信和支付宝纷纷出新招,甚至有打算放弃二维码和手机的打算。
首先是支付宝方面,马云早就说了,未来,用户只需要进行人脸识别就可以进行支付了。马云在这一块投入了很多钱,现在支付宝最新的移动支付设备是“蜻蜓二代”,据说识别率超过了99%。
腾讯马上摸着阿里过河,近期也突然宣布研发除了一整套在信用支付基础上将生物识别技术完全用于地铁的方案。

所以说,在将来微信。支付宝不仅仅适用于公交、购物等各种场景,而且我们也不需要低头刷手机,甚至连cash现金都不用携带,马上就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这一切来得如此之快,令人措不及防,没想到二维码那么 快就要说再见了。

尽管在不久的将来,二维码会因为支付方式的改变淡出我们的视线,但是在工业流程或者其他什么上依旧会发挥作用。

同时支付宝和微信的这个生物识别技术在全面普及的时候应该是有不少问题的,比如说你老婆二话不说,手机拿过来,摁着你的头就完成了支付,就问你惨不惨。
再有一个就是生物识别技术是要在信用支付的基础上完成的,没信用还是寸步难行啊。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keji/60466.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微信莫名其妙转钱给朋友微信上「频频用微信转钱给亲属原来大有蹊跷」 下一篇:银期转账常见问题汇总「银期转账常见问题」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