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科技创新 > 正文

我本来不紧张越看手机越紧张|警惕媒介式替代性创伤

“我本来不怎么紧张的,但是看了手机上这么多的信息,越看越紧张、越担心,都担心得几天晚上睡不着觉了。”
武汉的疫情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这几天许多的媒体、自媒体、社交媒体密集性地进行报道恶关注。当然,又因为正处春节假期,许多人已经放下了手头的工作,且又不能出门,更多人能够最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拿起手机浏览各类信息,最容易刷到的信息,自然也是各大社交媒体、朋友圈等密集性推送的关于疫情有关的进展。
发生这样重大的事件,人们会更多的关心,这是非常能够理解的一件事情。而对于灾区居民表示的同情和理解

“我本来不怎么紧张的,但是看了手机上这么多的信息,越看越紧张、越担心,都担心得几天晚上睡不着觉了。”

武汉的疫情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这几天许多的媒体、自媒体、社交媒体密集性地进行报道恶关注。当然,又因为正处春节假期,许多人已经放下了手头的工作,且又不能出门,更多人能够最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拿起手机浏览各类信息,最容易刷到的信息,自然也是各大社交媒体、朋友圈等密集性推送的关于疫情有关的进展。

发生这样重大的事件,人们会更多的关心,这是非常能够理解的一件事情。而对于灾区居民表示的同情和理解,也属于正常同理心的范畴。

但是,如果你对这些信息的过多关注,已经引起了自身情绪很强烈的反应,那就值得警惕了,有可能你已经陷入因密集信息流带来的“替代性创伤”了。

最近有看到在社交媒体上,也有一些人在科普这个概念,提醒大家注意,不过他们写得都相对简单一些。所以这里我想写一篇更加系统的文章,和大家具体谈一谈陷入密集信息流带来的“替代性创伤”。

01什么是媒介式“替代性创伤”

既然谈到“替代性创伤”,那肯定得先讲一讲什么是创伤。发生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或者说是一件非常令人不幸的事件,比如说我们去年发生的杭州小女孩被带走、最后被溺死湖中的事件,这样事件的当事人或者亲历者,可能会遭受到非常强烈的创伤,他有可能会感受到非常强烈的恐惧,以及可能别人死了或者受到非常强烈的伤害之后,自己可能会感觉到非常强烈的内疚感。

而“替代性创伤”一般是指,对上述人群施以援手或者密切接触的人群,如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医生、救援人员,还有身处一线的记者等,他们因为过多接触当事人的一手资料,感到很难帮助到他们,进而感到非常的自责和恐慌,或者因为对方的悲惨遭遇从而让自己也陷入有对方类似的情绪状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对方并没有那么痛苦,但是自己假想中的那个“对方”很痛苦而自己也去体验这种痛苦,为此心理学家用“替代性创伤”描述这种现象。

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V)诊断标准里,替代性创伤(Vicarious Trauma)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附属部分占有一席之地。

因此,“替代性创伤”本来是一个非常小众的词汇,主要是用来警惕在一线工作从事上述工作的人,要密切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特别是留意当遭遇到这种创伤性的事件和场景之后,可能会超过自己个人的耐受度或者进入失常状态,并一定程度上出现身心的困扰,甚至比较严重的人会出现精神崩溃。据统计,约30%的上述人士可能会诱发“替代性创伤”,考虑到这部分人员已经有比较强的专业素养用来避免此类问题,可见比例并不低。

然而,拜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所赐,基本上上述一线的工作者能看到的元素,普通大众通过媒体有可能也能实时看到,甚至很多在一线工作的人,因为忙于具体个案,不一定看得到的信息,普通大众因为他有实时的追踪,自媒体不断的推送,基本上足不出户,就像“在现场”一样,好像能看到“更多信息”。也因此,可以说,在信息时代,当我们大量接触和暴露在创伤信息之下,我们就有可能发生过去一线工作者才有的“替代性创伤”。据媒体报道,台湾地区就有一个经典案例,一个老人,因为看了太多地震信息,承受不住,后来不得不到医院救治,最后诊断出来得了抑郁症。

比如,这个假期,如果你看了大量关于疫区的报道,又感到非常的恐惧、担心、无助,以至于影响到了你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状态,那么你就有必要小心了,很有可能你的这些感觉已经不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很有可能就是因为你大量接触这些信息之后,造成这种媒介式的“替代性创伤”。

02 如何判断有无陷入媒介式“替代性创伤”

你可能很关心,如何才能判断自己有没有陷入媒介式“替代性创伤”呢?

这里有几个维度供参考:

1、饮食状态。原本你的三餐比较正常,而现在已经茶饭不思。

2、睡眠状态。原本你还能有不错的睡眠,而现在比过去更难入睡,或者早早醒来,精神状态比较差。

3、情绪状态。原本你的情绪状态比较平稳,但是现在比较易怒,动不动找人吵架,或者有些郁郁寡欢。

4、很难集中注意力。当你想去做别的事情的时候,很难集中注意力,动不动就要打开手机,关注最新进展,好像整个生活中只有这样一个关注点。

另外,你也可以问自己这些问题。

首先是,“替代性创伤”可能会动摇你的认知。

如:你对自己的看法,对这个世界(外界)的看法。你可能会开始觉得自己很糟糕,同时也认为外界也是很糟糕的,而这和你过去的认知不一样。

其次,“替代性创伤”可能会动摇你的基本安全感。

如,你觉得自己已经很不安全了,而身边的人也不能给你这样的安全感,别人都没办法信任,也没办法让你依赖,在一定程度上你已经没法掌控生活。

还有,“替代性创伤”可能会诱发我们过去的创伤体验。

如,你会回想过去曾经经历过的一些让你感到比较痛苦的事件,你会把两者做比较,你在这些现场视频和文字报道、图片报道中,找到了类似之处,从而“过去的感觉又来了”。

假设以上这些情况都在你的身上发生了,那么很有可能你已经是媒介式“替代性创伤”的受害者。当然有一些人可能目前还没有这么严重,但是如果你发现你一直在看这些信息,并且越看越让自己难受,越来越无助,你就要高度警惕,你很有可能已经处在陷入“替代性创伤”的边缘状态。

03 我们怎么会陷入到媒介式“替代性创伤”中

我们怎么会进入到这种“替代性创伤”之中呢?

一方面有媒体的原因,一方面有我们自身的原因。

我们先说说媒体的原因。

首先,从媒体资讯行业的运作的法则来说,几乎所有重大事件,过度报道都是常态了。

去年发生的高以翔事件,围绕他的各类新闻持续一周,媒体也好,自媒体、社交媒体也罢,把焦点疯狂地盯在他的身上。这件事在一定程度上,其实也诱发过不少人的“替代性创伤”,他们也比较担忧自己也成为下一个“高以翔”。这种密集型的媒体资讯报道方式,在新闻业内的术语叫“媒体污染”就是说一旦有一个重要的事情发生,那几乎所有的电视媒体都会开足马力集中地、大面积地地跟踪,这也是媒体霸权和媒体暴力的体现。作为资讯的被动接收方,普通人你哪怕不想关注都有可能很难做到,当然这就会对一些比较很容易引起“替代性创伤”的人产生最直接的影响。

其次,进入信息时代后,计算机的算法也为“替代性创伤”推波助澜。

很多人都会留意到一点,当你在网上关注一个方面的信息之后,该平台它会“很懂你”地给你推送有关的其他信息。这种算法在帮助人们找寻有用信息方面自然“功勋卓著”,但是当发生这些创伤性事件之后,如果还是这种算法逻辑,你就可能会不断地接受到超出你的接受限度的信息。

第三,这与媒体,特别是自媒体的生存之道是有关系的。

什么样的信息最有可能引起人们的关注?绝对不是正面积极的信息,而是负面的、令人恐惧的信息。从传播学角度看,一个人好人做了一件好事,不是一个新闻,是没有什么价值,这也是为何明星的负面新闻永远比正面新闻有更多人关注的原因。

当然,这也来源于人类的认知模式中,总是对负面信息有着更高的关注有关,因为这些信息对我们的生存造成威胁,所以关注他们是有强烈的内在需要的。当然,为了诱导大家关注这些信息,这些自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必然有冲动和趋势会放大或者只是关注在负面信息上,从而让我们更感恐惧,从而更加关注这方面的信息,形成信息关注的恶性循环。

我们再看看自身的原因。

首先,要表扬这些陷入到“替代性创伤”之中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能够理解别人的痛苦。一个人如果完全都不在意别人的痛苦,他不会觉得看到这样一些信息会有什么内心的感受。而一个人能够理解他人痛苦,正是一个能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

但是,同时又要提醒,如果当你调动自己的情感器官,高度去理解他人的时候,便很容易进入“过度卷入”的状态中,这种状态会让你分不清正在经历痛苦的人和你并不是一样的状态,你可能比他安全得多,你并不是那个真正在亲历创伤的人。

其次,这与我们社交媒体使用习惯有关。

对于很多人来说,主要的社交渠道就是通过各种微信群或社交媒体,看各种网友的信息和评论。从某种程度上,对这些创伤性内容越关注的人,也就是一直在网上讨论这些事情的人,本身可能就处于一个比较焦虑和恐惧的状态下,在这种状态下,彼此处于“同温层”,很容易相互传染负性情绪,进入情绪的向下螺旋之中。

再次,在这样一种情绪状态下,一个人不太能够有比较冷静的思考能力。

他关注的信息,未必是虚假扩大的信息,但是很可能不是一个完整的信息,而这会直接影响其判断能力。

我们正处于后真相的时代。这个时代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事情的真相并非只有一个,它可能具有a的一面,又有b的一面,甚至有c、d的一面,它可能都是真的。

但是,当我们只关注a的一面,比如说这一面是这个事情非常糟糕、这个情况已经非常紧急、非常危险的时候,而你选择看到的信息又都是跟这个有关的,那么你就很难根据全部的真相做出理智的判断。因为可能b、c、d就会告诉你,事情虽然挺糟糕,但是还有得救,希望就在眼前等等。而一个人之所以沉溺于创伤之中,往往是因为他已经感到丧失信心。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我们本身的人格状态。

有些人可能天生就相对更敏感一些,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由于长期“浸泡”在这类信息中,处在比较紧张的情绪状态中,就更容易和这种敏感的人格状态叠加诱发创伤。当一个人不间断地一直看各种信息,大脑和身体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息,其实是处于身心状态都比较疲累的阶段。

04 如何应对媒介式“替代性创伤”?

那么我们怎么来处理这种媒介式“替代性创伤”呢?

如果说你已经陷入了这种“替代性创伤”,心理学家Saakvitue和Pearman提出了一个治愈“替代性创伤”的总原则,叫“觉察”、“平衡”、“联系”。具体是指:

觉察,即接纳自己就是处在这种创伤阶段了,自己的情绪状态、生活状态已经不太合乎常理。

事实上,有很多人是否认自己进入这样的阶段,并且会合理化为“我是关心事情动态而已”、“我比较有爱心,你们不那么关注就没有爱心”等说辞。这是需要引起警惕的。请允许自己有一些负面的情绪,而且发生如此重大的事情,并且一直在吸收这些信息,会有如此情绪也是正常不过,请承认它们的存在。

平衡,即尽快让自己的生活进入一个平稳的状态,其实就是说要做好充分的休息和娱乐,不要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关注各类信息上。比如,看看徐峥的《囧妈》,又免费。而且,这是很适合在春节和家里老人一起看的电影,可以说是万千家庭的一个缩影。

联系,即与别人和外部世界保持良好的沟通。

我个人觉得,对于因为大量接触信息流而形成的“替代性创伤”,以下几点也非常有必要:

1、总的原则,一定要切断过于密集的信息流。和疫情防控切断“传染源”一样,对你的身心状态来说,这些信息就是创伤的“传染源”。

当你一直持续不断的处在信息的轰炸之中,其实你不太可能从这个过程中恢复身心平衡。而且,越是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越会感到饥渴,越会去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而你要知道其实这个状态表示你已经陷入到创伤的状态,并不是正常状态了。

2、不要刻意去接触一些可能会引起强烈情绪反应的信息。有些人了解当前事件还不够,还会去看一些历史上类似信息,或者说类似题材的电影和文艺作品等。如果你情绪状态平稳,了解这些没有问题,如果说你已经处在比较焦灼的状态,这是不建议的。此类作品,本来就有烘托气氛,刻意营造恐惧的成分,看这些是没法让你更安心的,只会造成更多的“信息过载”。

3、你暂时不必去关注的一些社群和某些人。你可能有很多的信息来源,这些人他会定期不定期更新信息给你,或者你处在这个社群中,会被动接收到类似信息。请告诉他们,在这个期间,不要给你推送这些信息对你进行疲劳轰炸了。或者,你可以主动选择暂时退出。

4、这里我也想提醒,对于一些自媒体平台,也不要密集性的推送这方面的信息。对于可以做大数据分析的平台,可以设定一个“防沉迷”系统,对于那些经过分析已经大量浏览这些信息人,要提醒他们休息,或者通过算法给他们推送一些舒缓情绪的信息。

另外,有些人可能还会觉得自己不去关注这些信息,就是不重视,或者对不起那些在苦难中的人,为此感到内疚不已,所以不舍得放下关注的劲头。

​我也必须强调一下,关心苦难中的人这份心是很好的,但是千万不能让自己也惊恐失措。一个人帮助另一个人的前提是自己能够镇定下来,不让自己变得跟对方一样,更不是“替代”对方背负创伤。只有自己的状态更好,才能想到更好的方法帮助他人。你并不是狠心地抛弃他们,也不是不再重视,而是为更好地帮助他们,做好身心的储备。

当然,比起已经罹患“替代性创伤”的朋友,我觉得大部分网友可能还是处在预防阶段。也许你并没有处于那么严重的状态,但是,如果你发现自己已经花了比较夸张的时间关注和沉浸在负面信息中,那你就得要提防了。最好的办法就是给自己找点别的事情去做,比如现在就放下手机,去忙点别的事情吧。

创意| 一杯咖啡社群管理与活动组织团队 全体

执笔|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30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此文系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原创作品。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 coffeepr@qq.com。一杯咖啡公益心理团队。2012年在上海出发。组织咖啡心理公益咨询、公益单身相遇活动、公益心理团体活动、公益心理咨询师学习活动、心理类科普原创翻译读书文章不定期更新。助人自助,用生命影响生命。一杯咖啡,温暖世界的内心。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keji/8133.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乌合之众教大家如何用电视玩手游 下一篇:正在测移动volte,接通速度好快啊,volte开流量速度快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