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科技创新 > 正文

词语易错字辨析,语文专题讲练一重点字词

语文根基之易错字辨析
“辨”与“辩”
“辩”是形声字,从讠(言),辡(bi n)声。从讠(言),表示与“语言”有关。“辩”的本义是辩论、申辩,进而引申出现在的辩解、辩论等含义。“辨”也是形声字,从刀,辡(bi n)声。从“刀”,表示以刀剖物、砍等有关。“辨”的本义是判别、区分,进而引申出现在的辨别、分辨等含义。
“辨”是分清、识别的意思,如辨别、分辨不清、辨认、辨析、思辨、辨正、明辨是非、辨别症候等。“辩”是指用理由和根据说明真伪、是非,如分辩、争辩、辩驳、辩护、辩证、

词语易错字辨析,语文专题讲练一重点字词

语文根基之易错字辨析

“辨”与“辩”

“辩”是形声字,从讠(言),辡(bi n)声。从讠(言),表示与“语言”有关。“辩”的本义是辩论、申辩,进而引申出现在的辩解、辩论等含义。“辨”也是形声字,从刀,辡(bi n)声。从“刀”,表示以刀剖物、砍等有关。“辨”的本义是判别、区分,进而引申出现在的辨别、分辨等含义。

“辨”是分清、识别的意思,如辨别、分辨不清、辨认、辨析、思辨、辨正、明辨是非、辨别症候等。“辩”是指用理由和根据说明真伪、是非,如分辩、争辩、辩驳、辩护、辩证、辩论、辩解、答辩、狡辩等。“辩”中间是“言”字,表示与“说、论”有关。而“辨”是分辨,不一定“辩”和“论”。

“辨白”与“辩白”,“辨正”与“辩正”,“辨证”与“辩证”可以通用,但某些专业术语却不能通用,如中医“辨证论治”“辨证施治”的“辨证”不能误为“辩证”。

“分辨”和“分辩”是两个不同的词,充分体现“辨”与“辩”的区分,不能互换。“分辨”指辨别。如:那天雾特别大,他连方向都分辨不清楚了。而“分辩”指辩白。如:随他怎么说吧,我不想辩白,事实会证明一切的。

“采”与“彩”

采:①摘。②开采。③搜集。④选取,如采购。⑤精神,神色,如兴高采烈。

彩:①颜色,如彩云。②彩色的丝绸,如剪彩。③赌博或某种游戏中给得胜者的东西,如彩票。④称赞夸奖的欢呼声,如喝彩声。⑤花样,精彩的成分,如丰富多彩。⑥负伤流血,如他挂彩了。

“采”与“彩”这两个同音字,字义有明显区别,不能混淆。书报刊上常常“采”与“彩”不分,造成用词错误,如把“光彩”写成“光采”,“喝彩”写成“喝采”,“风采”写成“风彩”等等。

要区别“采”与“彩”,关键在于辨清这两个同音字的字义。“采”主要表示人的容貌、姿态、神情和精神境界等精神状态,如神采、风采、文采、神采奕奕、风采动人、无精打采、兴高采烈等;还用于表示动作,如“采集”,“采用”,“采访”等;。“彩”则主要表示颜色,在与颜色有关的词里,都用“彩”,如色彩、彩云、彩虹、五彩缤纷、彩霞满天等。“剪彩”“张灯结彩”中的“彩”都指彩色的丝绸之类;“彩礼”指订婚用的各色财物。“彩”有时不表现色彩,如精彩、光彩照人、多姿多彩、丰富多彩,是表示出色、多样的意思。还有“喝彩”“彩声满场”表示称赞、夸奖的欢呼声:“挂彩”表示负伤流血:“彩排”表示演员化装排练,这些词中的“彩”都不直接表示颜色。“光彩”本意表示颜色、光泽,后常用来表示光荣的意思。

“长”与“常”

“长”是象形字,在甲骨文中“长”像一个头发很长的拄着拐杖的老人的侧形。它的本义是两点距离大。它有两个读音:读作cháng时,现主要有两点之间的距离大(跟“短”相对)、长度、长处、(对某事)做得特别好等含义;读作zh ng时,现主要有年纪较大、排行最大、辈分大、领导人等含义。

“常”是形声字,从巾,尚声。它的本义是古人穿的下衣,现在主要有一般、普通、平常、不变的、固定的、时常、伦常等含义。

长:①两点之间的距离大(与“短”相对),可指时间,可指空间。如长河、长途、长空、长年、长期、长跑、长篇、长卷、长寿、长眠、长逝、万古长青、细水长流、长年累月、长盛不衰、警钟长鸣、长治久安、长此以往等,都是指时间或空间“长”的意思。②长度,这条路全长200公里。③长处,如取长补短、一技之长,表示特长、长处和优点。④对某事或在某方面做得好,如擅长、长于书画等,是擅长、长于之意。

常意为”经久不变的”:①一般,普通,平常,如自然常识。②经常,如常来常往、不常出门、常备不懈、四季常青、老生常谈、常胜将军、常务副市长。③时常,常常,如常来常往、常受表扬、常去公园。

要注意,“常年”与“长年”的词义和用法的不同,应加以区别。“常年”指终年、长期,如山顶常年积雪、解放军常年驻守边疆、常年招生。而“长年”常与“累月”组成词组,长年累月表示经历很多岁月。

错误举例:“警钟长鸣”误作“警钟常鸣”,“冬夏常青”误作“冬夏长青”。

“词”与“辞”

“词”与“辞”这两个字音同义近,有时可以通用,但并非所有语境中都可以通用,也应加以辨析,区别使用。如词典与辞典,词讼与辞讼均通用,按首选词型,应用前者。辞赋与词赋,辞令与词令,辞章与词章,辞藻与词藻亦通用,按首选词型,应用前者。词调、词法、词锋、词根、词汇、词话、词句、词类、词牌、词语、词曲、词人、词素、词尾、词性、词序、词义、词韵、词组、词缀等,不能用“辞”。辞别、辞呈、辞费、辞工、辞年、辞色、辞书、辞岁、辞职、辞退、辞行、辞谢、辞灶、修辞、辞赋、辞藻、楚辞、《木兰辞》等,也不能用“词”。成语如义正词严、词不达意、理屈词穷、陈词滥调等,也都用“词”。 一般说来,侧重词语之意的,用“词”,侧重词语句子等表达方面意思的,用“辞”。

“趁”与“乘”

“趁”读作chèn,是形声字,它的本义是追逐。如《聊斋志异·促织》:“急逐趁之,蟆入草间。”现在“趁”主要含义有:利用(时间、机会),如趁早、趁便、趁手、趁势、趁热打铁、趁火打劫等;拥有、富有,如趁钱。

“乘”是会意字,从大(人),从木,表示人爬在树上。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乘”字状似一个人站在树顶上。它的本义是登、升。它有两个读音,读作chéng时,含义有:交通工具或牲畜代替步行,如乘车、乘船、乘坚策肥;利用机会,如乘机、乘隙、乘兴、乘虚而入、乘人之危、乘风破浪、因利~便。

读作shèng时,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春秋时晋国的史书叫“乘”,后来泛指一般史书;二是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千乘(一车四匹马拉叫"一乘")、史乘(泛指史书)、乘(四)韦等词中的“乘”念shèng。

“淳”与“醇”

“淳”与“醇”是字义不同易被混淆的同音字。若对字义分辨不清,就会误用。如说某人品质“醇厚”,而说酒味“淳厚”,就用错了。

“淳”指人的品质,如说这个人很淳厚,或说此人淳朴:也可形容音色,如音色淳美。“醇”是指浓度高,一般指含酒精度高的酒,酒精就叫乙醇,“醇厚”说的是酒的气味、滋味纯正浓郁,不用来表示人品。与“淳”“醇”音同义不同的还有“纯”,也需仔细分辨,不能混用。如纯粹、纯度、纯洁、纯净、纯良、纯美、纯情、纯贞、纯真、纯正等,均不能用“淳”或“醇”,只有“纯朴”和“淳朴”可以通用。

“担”与“耽”“眈”

“担”与“耽”同音(dān),义不同,不能混淆。

要正确使用这两个同音字,必须辨清它们的字义。“担”有两层意思:一是用肩挑,如担水、担柴:二是担负、承担,如担保、担待、担当、担负、担任、担心、担忧等,还有担子(dàn zǐ)意。“耽”的词义主要是迟延、停留、拖延,如耽误、耽搁,也作沉溺、入迷解,如耽于幻想。

“耽”与“眈”是同音字,字义不同,但形较接近,容易混淆,如将“虎视眈眈”误写为“虎视耽耽”。“眈眈”形容眼睛注视,所以要用目字偏旁。

“倒”与“捣”

“倒”与“捣”这两个同音字,单独使用时不会弄错,若与其他字构成词语时往往会混用。“倒腾”与“捣腾”可以通用,以用首选词型“倒腾”为好。若把“捣鼓”写成“倒鼓”,把“捣乱”写成“倒乱”,就错了。因为,“捣”表示撞击、捶打、搅乱的意思,如捣蛋、捣鼓、捣鬼、捣毁、捣乱、捣麻烦;“倒”则表示转移、转换、倒下、倒过来以及失败、垮台的意思,如倒把、倒班、倒闭、倒毙、倒仓、倒戈、翻江倒海等,都不能写成“捣”。

“叠”与“迭”

两个字的区别是:

“叠”有两层意思,即一是加层、重复,如重叠、叠印、叠罗汉、叠石为山、层见叠出、叠床架屋等;二是折叠,如叠衣、叠被、折叠床、把纸叠好等。

而“迭”有三层意思,即一是轮流、交替,如更迭、弟兄迭为君等;二是屡次,如迭次、迭出、迭起、送有发现、迭挫强敌、高潮迭起等:三是及,如忙不迭。“妙对迭出”是说妙对一个接一个不断地出来,而不是一个个重叠起来。

“定”与“订”

“定”,意为“确定不变的”。如“定向”“定律”“定理”“定义”“定论”,还有意为“先期确定的”,如“定了两桌酒席”“定下三张机票”“定做”“定金”。在表示决定、确定、规定、必定等意思时,不会误写为“订”。如合同里用的“定金”“预定”“”“商定”等,均不能用“订”。

“订”,在意义和用法上与“定”不完全相同,“订”指事先经过双方商讨的,只是约定,而不是确定不变的;“定”侧重在确定,不轻易变动。如“订婚”“订货”等多用“订”;“定金”“定购粮”等多用“定”。 在表示改正的意思时,如订正、修订、校订等,只能用“订”,不能用“定”。 “订”含有协商之意思,经过研究商讨而立下条约、协定、合同并签字,这时只能用“签订”“订立”,不能用“签定”“定立”。

错误举例:“定价”误作“订价”,“定做”误作“订做”。这两个字都有“约定”的意思,前者偏重决定、规定,后者侧重商定、预定,不过很难完全区分清楚。

而往往容易混淆的是“制定”与“制订”,这两个词词义是有区别的。 “制定”表示确定、决定的意思,如“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而“制订”则表示创造拟定的意思,如“初步制订汉语拼音方案”。

“度”与“渡”

“度”是形声字,从又(即手,古代多用手、臂等来测量长度),庶(省略灬)声。它的本义是计量长短的标准,尺码。即《说文解字》:“度,法制也。”如《孟子》:“度,然后知长短。”

它有两个读音,读作dù时现主要有如下含义:①计量长短的器具或单位,如度量衡dù liàng héng 、温度等;②程度 限度 强度,如劳累过度;③对人对事宽容的程度、器量、气度,风貌,如大度容人、风度翩翩等;④过 , 经过,越过,指时间上;如度日、度假、度年、度时光、度蜜月、欢度春节,虚度年华、光阴虚度、金针度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词语;⑤僧尼道士劝人出家,如佛教术语“度人、超度”里,不用“渡”,“普度众生”的“度”作度化与超度解,故不宜用“渡”;⑥ 考虑,如把生死置之度外⑦次,回,如一年一度。

读作duó时,现有推测、估计、揣度等含义,如审时度势、度长絜( xié)大。

“渡”也是形声字,从氵(水),度声。它的本义是渡过,过水。现在主要有:①从此岸到彼岸,通过水面,如横渡长江、把我渡到对岸;②通过,指空间,如渡河、渡江、渡海、渡口、渡头、渡船、渡轮、渡槽、过渡段、渡过难关、远渡重洋等。

度、渡是古今字,先有“度”,后有“渡”。在“渡”之前,凡是表示“过”的意思,一概用“度”;“渡”出现后,“度”的任务有所分化,其中“济”即渡水这一义项,由“渡”承担。但在实际使用中,分工并不严密,“度”仍可用渡水,如《汉书贾谊传》“犹度江河亡维楫”;“渡”则不限于渡水,如《史记高祖本纪》:“淮阴已受命东,未渡平原。”

  在现代汉语中,度、渡逐渐形成的分工是“度”的对象是时间,“渡”的对象是空间。有一个简单的区分方法,“度”是自然而然的,非度不可的,比如你不想度周末也得度周末;而“渡”则须通过主观努力,没有船就不能渡河,不是群策群力,“难关”也是渡不过去的。

几组词的侧重点比较:

度过和渡过:“度过暑假”的“度”指一般的“过”,所以不用“渡”;“渡过困难时期、渡过今后关键的几年”的“渡”是“通过”,指不容易的时光,这种时光有“江河险阻”的意味。

过度和过渡:“过度”指超过适当的限度,“过渡”指事物由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如过渡期。

错误举例:“度过……暑假”误作“渡过……暑假”,“渡过难关”误作“度过难关”。《欢渡国庆节》、《初渡老人节》,还有《XX渡假村建成》《X X航线喜渡X周年》等,都把“度”错成“渡”,要人们在水中“渡”假过节,岂非笑话。

“烦’与“繁”

“烦”与“繁”同音而义相近,有时可通用,如烦冗与繁冗,烦琐与繁琐,繁杂与烦杂,繁难与烦难,但这两个字的字义是有区别的。

要区别“烦”与“繁”的用法,主要掌握“烦”表示人的心态,有三层意思:一是烦闷,如烦乱、烦躁、心烦意乱等;二是厌烦,如不耐烦、这些话都听烦了等;三是烦劳,如烦劳您捎个信等。又可以表示又多又乱,如烦杂、要言不烦等。而“繁”主要表示事物的繁多、复杂,如繁博、繁复、繁华、繁丽、繁茂、繁密、繁荣、繁重、纷繁、繁笔、繁文缛节等。也可以表示繁殖的意思,如繁衍、繁育、自繁自养等。除了通用的几组词(烦冗与繁冗、烦琐与繁琐,繁杂与烦杂、繁难与烦难)以外,要仔细分清不同意思,正确使用“烦”与“繁”。

“分”与“份”

“分”是会意字,从八,从刀。一撇向左、一捺向右的“八”就是分的意思,从“刀”是指以刀剖物,使之分开。所以“分”的本义是一分为二,分开。比如,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秋分”就是指每年的3月21日或22日,9月23或24日,日光正射赤道,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从而表明季节的变化。有f ēn和fèn两个读音。

读fēn时,表示分离、分别、分布、分寸、分红、分析等意思,与“合”相对立,这时不会和“份”混用,如《三国演义》里说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分”在读fèn时,就容易和“份”混淆,引起误用。在报刊上常看到:“过份”“缘份”“份量”“份内”“份外”“看在朋友的份上”等等,这些“份”都用错了,应该用“分”才对。

“分”fèn有使整体事物变成几部分或使联在一起的事物离开、分配、分支、部分、表示分数、比率(如百分之十)的含义。由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又引申出“分”读作fèn时的成分、职责(权利)的限度、情分、情谊等含义。

“分”在读fèn时,表示的意思大体上有:①表示物质成分,如成分、水分、养分、盐分、糖分等:②指情谊、机缘、资质等因素,如“情分”“缘分”“天分”;③表示重量,如分量超重、分量不足等;④表示不同身份、职业,如工人成分、农民成分等;⑤表示格外的意思,如分外高兴、分外明亮等;⑥表示工作上本分以内或以外的事,如分内事、分外事;表示职责和权限,如守本分、太过分、恰如其分等;⑦表示属于一定阶级、阶层和某种特征的人,如知识分子、先进分子、落后分子、不法分子等;⑧料想,如“自分不能脱”。

“份”是形声字。从亻(人),分声,表示的意思大体有:①用在有关名词后边表示划分的单位(行政区域和年月等),如省份、县份、年份、月份等;②表示量词,如一份饭、一份报纸、一份礼品、一份账单、一式两份等;③表示整体的一部分,如股份、等份、份额、份饭、有我的一份等;④表示人的身分,现在通常写作“身份”。如身份证。

错误举例:“成分”误作“成份”,“年份”误作“年分”。

“复”与“覆”

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1986年10月10日公布的《简化字总表》,对原文字改革委员会1964年编印的字表的少数字作了调整,指出“覆”不再作“复”的繁体字处理,应根据不同语境,准确地运用“复”或“覆”。“复”仅作为“復”和“複”的简化字,如复原、恢复、复杂、重复、答复等。

复:1)重复,如“复查”、“复写”、“复制”。2)繁复,如“复杂”、“负分数”。3)转过去或转回来,如“翻来覆去”、“循环往复”。6)报复,如“复仇”。7)再,又,如“旧病复发”、“死灰复燃”、“死而复生”

覆:1)盖住,如覆盖、被覆、天覆地载。2)底朝上翻过来,如覆舟、覆没、覆灭、天翻地覆、覆巢无完卵、重蹈覆辙、覆盆之冤、全军覆没。

“含”与“涵”

“含”与“涵”这对同音字,义相近又有区别,有时可以通用,有时不能通用,如不加辨析,就会造成同音混用的差错。

“含”与“涵”都有包含、包容的意思,但用法不尽相同。“含蓄”与“涵蓄”通用,但一般都用首选词型“含蓄”;“含义”与“涵义”也通用,但一般都用首选词型“含义”。反映概念的内容,称“内涵”;某一事物包括、包容的内容,称“涵盖”,这里都只能用“涵”。表示人能控制情绪的修养功夫叫“涵养”,与此有关的“涵容”“包涵”“海涵”等,不能用“含”。若表示内藏而不外露的,如含笑、含羞、含悲、含泪、含怒、含恨、含冤、含苞欲放等,只能用“含”,不能用“涵”。应注意,包含与包涵,两个词常常误用,包含意为里面含有,包涵一般用于客套,表示请人原谅。

“候”与“侯”

“候”与“侯”音近,声调不一样,写法上只有一笔之差,若分辨不清,也容易造成混用。

“候”的使用范围较广,主要有:①等待,如等候、候诊、候车室、你稍候一会;②问好,如问候、致候、敬候起居;③时节,如时候、气候、候鸟;④表示情况,如征候、火候等。

“侯”的用法较简单,只有两种:一是表示姓氏,也用于地名,如福建闽侯;二是表示封建社会爵位,如公侯伯子男、封侯。

这两个同音字只要仔细辨别字义,就不会用错。

“荒” “谎”“慌”与“惶”

荒的意思 :1)田地长满杂草;荒芜。2)没有开垦或耕种的土地;荒地,开荒。3)歉收;荒年、饥荒。4)灾荒;备荒、逃荒。5)严重缺乏;粮荒。6)人烟稀少;冷落;荒凉、荒岛。7)使学业、技艺生疏;荒废,荒了学业。8)既不合情理;荒谬、荒唐。9)放纵,没有节制;荒淫。

注意:兵荒马乱、荒无人烟只能用“荒”,分别是混乱、荒凉之意。

谎的意思:说谎话;谎言,撒谎

慌的意思:1)忙乱;不沉着:慌忙,惊慌失措。2)用在“得”字后面,表示难受;饿得慌。闹得慌

惶的意思:恐惧;害怕;惶恐,惊慌

“慌”与“惶”这两个近音字,义相近,有时可以通用,但存在细微差别,需要辨清不同用法,不能混用。

“慌”意为慌张,常用词语有惊慌、心慌、恐慌、慌促、慌乱、慌忙、慌神、慌手慌脚等。“惶”意为恐惧,常用词有惶恐、惊惶、惶惶、惶惑、惶遽、惶然、惶惊等。这里惊慌与惊惶、恐慌与惶恐可以通用,其他均不能通用。由于紧张、着急或担忧而心慌、慌张、慌手慌脚,都不能用“惶”。人心惶惶、惶惶不可终日,都是指恐惧不安的心情,惶惑是指疑惑恐惧,这里也不能用“慌”。

“恍”与“晃”

“恍”与“晃”这两个字字义不同,因音同而常常混用。

“恍”表示恍惚、恍然、忽然和仿佛的意思,如精神恍惚、恍然大悟、恍如隔世等。“恍”不表示一闪而过的意思,不能说一恍而过,也不表示摆动,不能用“摇恍”。而“晃”表示摇动、摆动的意思,如晃荡、晃动、晃悠、摇头晃脑。“晃”又表示闪耀、闪过的意思,如晃眼、虚晃一刀、一晃眼就不见了。以上意思念huàng

其他意思念huǎng,如明晃晃、晃眼睛等。

“籍”与“藉”

“籍”与“藉”音近,字形相近,书报刊上也常常混用。

“籍”(jí)是竹字头,用法有三:①书籍、册子,如古籍、簿籍;②籍贯,如原籍;③代表个人对国家、组织的隶属关系,如国籍、党籍、厂籍、户籍、学籍等;④登记,如籍没、籍吏民。

“藉”是草字头,意为垫、衬(枕藉)、抚慰(慰藉)、含蓄(蕴藉)等(以上意思读jiè)。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中的“藉”意为践踏。

“藉(jí)”有杂乱的意思,常用词是“狼藉”,可解作乱七八糟。比如,“杯盘狼藉”是形容吃饭之后,酒杯碗筷和吃剩的东西乱七八糟摆放的样子。“声名狼藉”是形容人的名声极坏,名誉扫地,乱七八糟。

  “藉”字还可同“借”通用,解作借。不过,千万注意,就算在内地已将“藉”简化成“借”字了,也不可将“声名狼藉”和“杯盘狼藉”两个成语中的“藉”字代替。因为,简化的是做利用、假托或借用讲解的“藉”,并非所有“藉”字。

  “籍”与“藉”均可作姓氏,不要弄错。

“即”与“既”

“即”(jí)与“既”(jì)这两个近音字,其实字义和用法均有区别。一般情况下不会用错,但作连词用时,就不大容易分辨,以致书报刊上往往会混淆。

“即”表示靠近,如若即若离、可望不可即;又表示临时,如即兴赋诗;也表示当下,目前,如即日、即期、成功在即;还当就、就是、就着讲,如一触即发、非此即彼、即景生情等。在表达上述意思时,“即”与“既”不会混用,问题出在“即使”与“既然”“既而”的用法上。

“即使”作为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如即使你取得了很大成绩,也不能骄傲自满。“即便”“即或”“即若”,也表示“即使”的意思。“既然”作连词用,用在上半句话,下半句往往和副词“就、也、还”相连,如既然知道做错了,就应当赶快纠正。“既是”同“既然”,如既是他不愿意,那就算了。“既而”是时间副词,表示上句所说的情况发生之后,如既而雨霁,欣然登山。“即使”可用“就是”代替,“既然”“既是”“既而”均不能用“就是”代替。

既:①已经,如既成事实,既得利益。②既然。③完了,尽。④连词,与“且”“又”“也”等呼应,如既高且大;既要有远大的目标,又要有坚实的行动。

“迹”与“绩”

“迹”与“绩”这两个字音相同,字义不同,在书报刊上也常被混用。

“迹”表示①留下的痕迹,如足迹、踪迹、印迹、笔迹;②前人留下的遗迹(主要指建筑或器物),如古迹、陈迹;③人们做过的事情,如事迹;还有形迹、迹象等。

“绩”表示①把麻纤维披开接续起来搓成线,如纺绩,绩麻。②业绩,如成绩、功绩、战绩、劳绩等。

“先进事迹”也包含业绩的内容,但主要指已做过的事情,所以用“事迹”而不用“事绩”。“古迹”主要指古代的遗迹,多指古代留传下来的建筑物,所以用“古迹”不用“古绩”。

“记”与“纪”

“记”与“纪”这两个字,音相同,义也相近,有时还可以通用,所以书报刊上常常会混淆。

一般说来,“记”的使用范围广,如记得、记分、记工、记功、记挂、记过、记恨、记号、记取、记事、记诵、记性、记叙、记忆、记账、记载等。“纪”的使用范围较小,如纪纲、纪律、纪元、纪年、纪传体等。

“记”和“纪”有时也可以通用,如纪念和记念、记录和纪录、纪要和记要。所谓通用,即是说用了哪个都不算错,但不等于说可以任意使用。人们在习惯上,是加以区别的。如“纪念”不用“记”;“会议记录”不用“纪”,而“纪录片”就不用“记”;“会议纪要”“纪实文学”又不用“记”。这是约定俗成的。例如,书名、文章名均用“记”,如日记、笔记、传记、游记;而记载旅行的文章,却称之为“纪行”,不能用“记行”。“游记”和“纪行”意思差不多,用词有分工,不能混用。

“捡”与“拣”

“捡”侧重拾取的意思,如捡柴、捡东西、捡破烂、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来等。“捡”可用“拾”来代替,有捡拾、拾取、拾荒、拾物等词。

“拣”侧重挑选、选择的意思,如拣选、拣择、挑肥拣瘦、挑三拣四、挑挑拣拣、拣选上等药材等。“拣”不表示拾取的意思,所以不能用“捡”或“拾”代替,不能说“挑肥捡瘦”或“挑肥拾瘦”。

错误举例:“捡垃圾”误作“拣垃圾”,“把书本捡起来”误作“把书本拣起来”。

“交”与“缴”

“交”与“缴”音相近,字义有区别,也有相近之处,使用时容易混淆。

当“交”表示到达、连接、交叉、结交、交往等意思时,不会与“缴”混淆。当“交”表示转移的意思时,就容易与“缴”混淆了。区别这两个近音字的关键在于:当把事物自然转移给对方时用“交”,如交班、交差、交白卷、交代工作、交付订金、交换商品等:而当这种转移是指履行某种义务或被迫交出时,就应该用“缴”字,如上缴、缴费、缴纳公粮、缴纳党费、缴获敌人武器、缴枪不杀等。

注意下面词语意思:交界、结交、、建交、交流、跌交、风雪交加、饥寒交迫等。

词语易错字辨析,语文专题讲练一重点字词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keji/83171.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错过参保时间怎么办,佛山参保证明必须到社保局打印吗 下一篇:你知道经血不调的原因吗看看中医怎么调理,经血逆流中医怎么治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