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星辰因何变化,古代文人为什么喜欢写月亮
它是月,却不仅仅是月。它装满了人间美好和聚少离多,也装满了家人和好友的爱,还有游子思家的心。月亮承载了太多情思,现在我们赏月,也带着滤镜,月亮好像就是我们心境的体现。
月是柔和的,是明亮的,是清澈的,也是圆润的。最重要的是,它是永恒的。
古人之所以钟爱月这个意象,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月是中国人的图腾我们翻看唐诗宋词,会发现,“月”
当你看月亮的时候,月亮便带你走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当你看月亮的时候,月亮便带你穿越了千年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月亮不仅仅是物象,也是一个意象。
它是月,却不仅仅是月。它装满了人间美好和聚少离多,也装满了家人和好友的爱,还有游子思家的心。月亮承载了太多情思,现在我们赏月,也带着滤镜,月亮好像就是我们心境的体现。
月是柔和的,是明亮的,是清澈的,也是圆润的。最重要的是,它是永恒的。
古人之所以钟爱月这个意象,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月是中国人的图腾我们翻看唐诗宋词,会发现,“月”是出现最多的意象,无月不成诗,月亮成了文化符号和民族意象。自唐宋以来,诗人们就对月亮情有独钟,光李白一个人,就写了三百多首关于月亮的诗。
以月亮寄托相思之情,借月亮感悟生命哲学。月亮就在那里,是不会改变的,但是人是会变的。一代又一代的人看同一个月亮,不同人、不同地点、不同心情看月亮,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情感。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轮圆月,寄托了多少人的相思之情。
中国人对月的情结,最早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的时候。在《山海经》中记载了关于初代月神常羲的故事,常羲是最早的月亮女神,嫦娥是随着神话故事的不断丰富才产生的,逐渐替代了常羲,成为了新的月亮女神。
嫦娥奔月的故事我们都已经烂熟于心,在先秦《归藏》中有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嫦娥是吃了西王母的长生不老药才飞升成仙,去了广寒宫。关于月的神话,自古以来就数不胜数。
汉代以后,道教思想开始盛行,对月亮的遐想也更加丰富。人们坚信只要得道,就可以长生不老,所以这就有了“长生不老药”,这是人们幻想的玉兔在得道后捣的药,只要喝了这种药,便可以飞升成仙,长生不老。这种遐想给月亮更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从此可望不可及的月亮更让诗人们神往。
民间也有祭月神的活动,为了祈求平安,这种活动逐渐演变为后来的中秋节。
从嫦娥奔月的传说,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思乡情,再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幽静,月亮清冷的质感和为人称道的美丽,也使它成为各朝代文人钟情的意象。
二、不同时期,月亮有不同寓意在古人眼里,月皎洁明亮,高悬于天穹之上,清冷高贵。《诗经》里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用月亮和美人比兴,月亮不似太阳那般灼烈阳刚,它皎洁明亮,但是光芒并不刺眼,反而给人静谧温柔的感觉。
不论是在大雪纷飞的塞北,还是小桥流水的江南,亦或是在长安万家灯火,或者深闺春房,都能看到同一轮月。
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月亮还是有着迷信的崇拜,但是这时候更为崇拜太阳,认为太阳是神的化身。而月亮在黑暗中出现,其功能更具有实用性,在黑暗中照明。
到了三国魏晋时期,时局动荡,战乱频繁,政治上的高压不敢让文人骚客们直抒胸臆,想要表达内心情感也要受到政治的压迫和束缚。文人开始借助自然界中的事物隐晦表达感情,而月亮就是最适合的载体,通过月亮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对战乱连绵的不满。
在两晋南北朝以及隋朝时期的文人诗中,月亮比较多姿多彩,出现了各种对月亮的别称,如明月、皓月、孤月、素月、新月等等。
到了唐宋时期,南北方文化彻底融合,政治上迎来了大统一,社会也空前稳定,对文化的包容性也提升了一个档次。诗人们对于月亮的描写也登峰造极。与前代相比,月这个意象在诗词中的运用有了突破性进展。
三、月亮是抒发感情的载体满月残月,形状不同,也有不同的美感,所以文人便在月亮上寄托了不同的感情。最常见的便是思乡之情,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夜晚,人们的思绪更容易发散。寂静的夜空,明亮的月亮,把酒问青天,诉说心中的悲喜。
在古代交通不方便,也没有手机,更不能微信电话,很多诗人,比如苏轼、苏东坡他们经历被贬后,在路程上就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舟车劳顿、风餐露宿、背井离乡,远离亲朋好友,此去经年,再见就不知何时,唯有以一轮明月寄托相思之情。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不论多远的距离,都在看同一轮明月。等到月圆之时,便是团圆之时。可能人们也正是有着这样的期望和盼念,才在车马都慢的年代日复一日的等待。
我们虽然和古人隔着千年时空,但是我们现在读他们写的诗词,通过诗词,仿佛可以看到斗转星移之间,李白对月独饮,苏轼在月光下黯然神伤。“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也唯有月亮才能排解此刻的苦闷。
情景交融,以景衬情,月亮所表达的情感并不固定和单一,月的阴晴圆缺,各种形状和状态,都能引发诗人不同的情感共鸣。
在唐诗中,月亮这个意象几乎在每一种题材中都可以找到踪迹。边塞诗、送别诗、团圆诗、思乡诗、羁旅诗、闺怨诗、人生哲理诗等等题材,都出现了大量的月。
太阳出现时,我们的情绪总是饱满激昂的,在月亮出现时,我们总是在休息或者沉思。柔和美好的月光洒在人们身上,一切忧愁烦恼都在月色中沉淀。在诗人眼里,月亮是嫦娥的化身,是玉兔的象征,是广寒宫所在,更是人生际遇和岁月羁绊的倾诉对象。
四、以月来表达人生哲理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在这首诗中用月亮的阴晴圆缺来比喻人的悲欢离别,借此展现出了自己一种洒脱淡然的人生态度,但也蕴含着一丝对人生的无可奈何。
诗人观月并不是只看到月的光明和皎洁,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和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年轻时候的年轻气盛也慢慢沉淀,这时候再看月亮,就看到了另一面,是理想和现实的差异,是光明和黑暗的对立。李白曾感慨,“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有酒有月,即使人生大起大落,也时常被黑暗吞噬,但仍然心怀希望,向往光明。
我们头顶的那轮明月,穿越几千年,见证了沧海桑田,目睹人世间的喜怒悲欢和分分合合。它照过豪情万丈、不拘一格的李白,照过钟情美食、游山玩水的苏轼,照过悲天悯人、怜悯苍生的杜甫,照过华夏泱泱大国的每一寸疆土,照过成千上万个多愁善感的诗人。
用月亮来表达人生哲理是在唐朝开始的,诗人们通过月亮探索对人生世界以及宇宙的感悟,并将月亮拟人化,将自己的感情赋予月亮,借月抒情。
月亮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暂,宇宙的广阔和人类的渺小,“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月亮这时已经褪去了神话的色彩,带给人们的不再是神秘和恐惧,更多的是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
相比起太阳,月亮好像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和传统文化。盛极必衰,水满则溢,万事万物都不可太过度,事物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月亮不像太阳一成不变,而是有阴晴圆缺的变化,这种变化也不是随意的变化,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月亮代表着永恒和轮回,代表着生生不息的希望。
中国传统文化追求中庸之道,不喜欢太过强烈直接的表达,而是含蓄委婉迂回的表达。月亮的光来自于太阳的反射,既不刺眼又明亮,柔和的光线更符合大众审美。
月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最多的意象,也是内容最丰富的意象之一。
月在古代文人心中是情义的寄托,所以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繁衍、生命、婚姻、事业、生活等等,都可以借月感慨。世事变迁、人生感悟、生活哲理、思乡之情、升迁之苦,在新月初升、皓月当空之际,这些情感倾泻而出,形成了一首首经典的诗词。
诗人笔下的月亮,千人千面,不同的诗人描写的月亮也不尽相同。月亮也是诗人自身形象的代表他们写月亮其实也是在写自己,月亮高洁无暇,正如君子品行端正,诗人心中对美好的向往与月亮的美好遥相呼应,一首首经典便应运而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