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复性消费疫情「放开之后报复性消费为何没有出现还有这三个问题没有解决」
二十条发布的时间很有意思,刚刚好就是双十一,股票市场是非常给面子,走出了近两年都很少看见的一根大阳线,但是线上的电商平台集体哑火,再也没有双十一数据的出炉,甚至比去年多了多少都没有说,其实我在2018年的时候就预计了双十一的没落,这一点原因后面会说,这三年为什
放开已经快半个月了,可是当时期盼的能够拉动内需,至少在年前有一个漂亮的数据的想法却一直没有落地,也就是说可能出现的报复性消费迟迟未见影子,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其实有三个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报复性消费没有出现的几个特征第一,线上消费数据的疲软
二十条发布的时间很有意思,刚刚好就是双十一,股票市场是非常给面子,走出了近两年都很少看见的一根大阳线,但是线上的电商平台集体哑火,再也没有双十一数据的出炉,甚至比去年多了多少都没有说,其实我在2018年的时候就预计了双十一的没落,这一点原因后面会说,这三年为什么明面上的数字还在上涨,只要关心这个数字的就知道后面的算法根本就不是原来一样,只是计算双十一当天的销售额了,后来计算十天甚至是一个月,数字怎么可能不涨呢?
双十一之后自然就是双十二了,但有没有发现,今年的双十二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甚至都没让你反映过来,我也是偶尔刷平台发现人家已经在推送双旦了。也就是说今年线上的最疯狂的时间段已经过去,但是数据很明显是拿不出手了。
第二,线下消费场景的冷清
已经整整两周了,我每天上下班的时候开导航,连点红色都看不见,当然其一是我出门早,六点就已经在路上了,下午也就四点多就走了,所以一片绿灯,平时40分钟的路程,现在基本上二十来分钟就可以跑到,街上人少了,商场没敢去,超市去了一次,主要是也想不到去的理由,该买的买了,还怕传染别人,所以就尽量少出门。但去的那一次是晚上8点的样子,周末的超市人流量还是有的,但是比平时少了一倍的样子。
特别是最近收到很多商场公众号推送的消息,无一例外都是缩短了营业时间,一方面是营业员们可能阳了比较多,另一方面就是确实没有什么客流量了。
第三,消费类基金的走势
随便挑了一只消费类基金看了下这两年的走势,相信这应该是很有代表性的吧,2021年初,感觉疫情已经过去,经济复苏,大家又可以开始安居乐业了,所以基金有了个上涨,之后就一直下跌,两年过去了还没有回到最初的梦想啊。相信很多当时听信买了的朋友现在都牢牢地套着吧。
第四,一个个除了阳就是穷
你会惊奇地发现“放开”之前网上一个个都喊自己都快要无米下锅了,再不放开就只能是沿街乞讨了,现在“放开”之后网上一个个又是轮着喊自己阳了,多么多么难受,还是原来封闭管控的时候好,让我都不禁怀疑这是不是同一批人,但是除了个别明星晒晒自拍照、艺术照以外就没有看到很多消费的场景vlog,甚至连张学友都开始哭穷了,投资也只敢选低风险。
那再看看最近低风险的银行理财都亏成什么样子你觉得还有啥报复性消费会出现吗?
什么是报复性消费报复性消费的出现究竟还差了哪些条件呢?首先要搞清楚什么叫做报复性消费。
报复性消费是指在某个特殊时期或场合限制了人们的消费需求,一旦开禁之后,人们放开欲望进行疯狂消费的行。
其中这么一句话可能被人错误地理解了,以为现在正是报复性消费出现的时机,然而却并不是这样。
比如很多人理解“某个特殊时期或场合限制了人们的消费需求,一旦开禁之后”认为是疫情的管控限制了人们的消费需求,现在的放开就是开禁,这明显就是错误的,疫情管控阶段我们没有消费吗?准确地讲应该是少了些大额的消费,日常的消费依旧是存在的,特别这几年火的社区团购、直播带货等消费模式更加拓宽了消费的场景,所以并没有限制人们的消费需求。
那究竟为什么现在却又要提及报复性消费?或者说消费下跌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消费下跌的开端,近一点应该从2018年算起其实这也是我前面所提到的2018年我就已经看到了消费的下跌,主要原因是两个,当然,深层次的分析没有必要,我也没有那么精通,就简单地说些大家看得懂的话吧。
两个原因一个是17年底提出的“银根紧缩”,通俗点说就是减少货币的流通量,将钱更多地存到银行,这是对消费具有明显作用的一个政策,所以18年的时候我就明显可以感受到消费力的下降,可惜,绝大部分人是不会去研究或者说听这些的,所以18年的双十一数字我一看就知道其水分有多少。
第二个原因是P2P的暴雷,当年国民经济最大的事情,全国暴雷的公司几百上千家,而其中像团贷网这种千亿级别的都不在少数,其总数究竟有多少是无法统计的,要知道2018年全国GDP也不过90 万亿,基本上全国一年的GDP就直接被雷完了。
一方面消费量减少,一方面钱不见了,也就是从根源上限制了消费。
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报复性消费网上对于出现报复性消费给出了不少文绉绉地说法,都是从理论上去解释的,其实完全没有这个必要,通俗一点来讲就是需要解决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解决了,报复性消费场景自然而然也就出现了。
一、有钱,二、有刺激、三、有场景,有朋友会说我这不是废话吗?当然不是,下面我就根据现在的一些情况来分析。
首先,要有钱,注意,这个钱并不是说每个月拿的工资啥的,那造成不了报复性消费。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每天爸妈给了1块钱零花钱,买个面包或者买包小零食,这就是很普通的消费而已,有时候看着雪糕、看着大包的薯片没办法买,因为钱只有这么多,但心里是不是暗暗下念,只要自己有钱了一定要尝一尝。
可惜的是每天只有一块钱,要省下来几天倒是可以产生一次报复性消费,可问题是省不下来,除非每天只吃5毛钱的面包,这样省5毛一天,两个礼拜就可以了,但就需要经历两个礼拜的痛苦,你愿意吗?你不愿意。
但是,突然有一天你在上学的路上捡到了10块钱(此处仅举例,并非价值观讨论),此时的你会不会报复性消费?
再举个例子,有个朋友跟你借了十万,说好一个月还,结果几个月过去了还没还,找他也没用,他也确实没钱还,就这样过去几年了,突然,他还钱了,这个时候你会不会报复性消费?
所以报复性消费的第一个前提,有钱,并且是突然出现的大额钱财,无论是你中彩票中的也好,还是原本没打算回来的回来了也好,就这样突然出现的才有能被定义成为有钱,才能去报复性消费。
这种钱财不外乎就是中彩票(世界杯足彩周围只听到亏死的),股市突然暴涨(两三年前的本还没回来),基金稳步提升(现在亏50%的比比皆是),暴雷的P2P回款(有几个人能回来本钱的),年终奖猛增(今年有没有年终奖还不一定)。
所以这是条件一,不满足,不可能出现报复性消费。
其次就是有消费刺激的手段,这一点相信最近很多地方都被政府发放消费券给刷屏了吧,这一点其实我以前也写过,这里就再多啰嗦几句,这种消费刺激手段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我们以其中最为划算的加油券来举例吧,有没有这个加油券你是不是都得加油,会不会因为给了你这个加油券你就故意会多跑一点路,然后去加个油?会不会因为没有这个券我就不去加油了。
那是不是这个优惠少了,我就多给点优惠吧,满200减50可以了吧?其实依然没有用,更多是明天油要涨价了,今晚去加个油,明天油要跌了,我明早早点出门加个油,是不是这种场景会更多一点。
好,就算用了这个优惠券,那省下来的50会不会被用于其他消费呢,如果用了倒也还算有点作用,可惜的是没有。
还有买车的优惠,有的是前一万名新能源车主减2000,有的是买20万以上车减1000,同样的道理,看上去比较多,但实际上不会因为这一两千就将原本不会的消费带动起来消费的。就像买1.5L的动力减免税钱,那你原本看中的1.8会改成1.5吗?就因为免了几千的税。
特别是一个千万级别的大城市,发放1500万优惠券,人均1块多,真的不要太多哦。
有人会说,那你有什么好建议吗?当然,把券直接放到商家发放(需要监管),没有上限(个别商品除外),满100减多少,我相信每次因为这种活动给家里囤货的应该不是少数家庭,这才是刺激消费的正确方向,就是让人买一些现在根本用不着的东西。
可惜,优惠券发放以人个体为目标,需要的没有券,想不通,不去消费,抢到券的没有钱,满足不了消费的条件,所以消费刺激达不到。
第三个就是消费场景了,但是纵观现在的消费场景缺失得可不是一点两点。
一方面是商场、超市人流的减少,让人觉得很奇怪的就是放开前超市里还人来人往的,反而是开放后人流量少了很多,有朋友说是因为担心疫情的感染,但是现在基本上一半的人都阳过了,怎么还会这么少人呢?
另一方面自然就是消费数据的萎缩,创新的消费场景这几年已经推出来不少了,比方我前面所说的直播带货、社区团购,如何样才能有新的消费场景?有朋友肯定会说为什么不加大线下的投入力度带动消费呢?说得很好,但是一方面高房租限制了线下的发展,一方面,线下的生意人是真的“黑”。
当然,这些人“黑”些有钱人倒也罢了,问题是他们没有这个资格和能力,他们都是“黑”的老百姓才是最大限度的影响了消费,举几个最常见的例子吧,菜市场大家去过吧,为什么菜市场没有明码标价(绝大部分),为什么菜市场去三批人就三个价。大家选择团购菜不仅仅因为便宜,而是因为人家童叟无欺。
再举最近卖药的例子吧,没有药吗?有,肯定有,因为国家的突然放开(只提前了三天有内部消息),让药贩子根本来不及囤药,那为什么买不到,因为不是药贩子在囤,那会是谁呢?
一没钱、二没动力,三没场景,自然而然报复性消费也就不可能出现了。
PS:刚好看到一条新闻说今年国家减免个人所得税2万亿,这其实大可不必,税、特别是个人所得税就是劫富济贫的方法和手段,想问问在座的有几个人被扣个人所得税,这减免的2万亿究竟能分给你我多少。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