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来不敢提乔迁真相没那么可怕
然而,笔者在生活中发现,经过长时间的反诈宣传,这些老邻居们虽然在反诈意识方面有了明显的提升。但似乎进入了一个极端——“骗子太多,与其踩坑,不如干脆别动心思”。
“防患未然”可取,“因噎废食”却也没必要。一件身边的小事,却给了笔者很深的感触。所以,今天,笔者将接着案例,为大家普及一些关于防范“购房涉老诈骗”的小知识
在中国,“房子”二字一直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这一点,即使强调“安土重迁”的老年人也未能“免俗”。一方面,他们渴望拥有更好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却又不敢随随便便让梦想变成现实。
然而,笔者在生活中发现,经过长时间的反诈宣传,这些老邻居们虽然在反诈意识方面有了明显的提升。但似乎进入了一个极端——“骗子太多,与其踩坑,不如干脆别动心思”。
“防患未然”可取,“因噎废食”却也没必要。一件身边的小事,却给了笔者很深的感触。所以,今天,笔者将接着案例,为大家普及一些关于防范“购房涉老诈骗”的小知识,简单帮助大家规避一些常见的涉老房产诈骗行为。
先来看两个案例:
(一)
2022年6月份,南京公安局江北新区分局破获了一起骗老年人异地购房的案件。据办案民警介绍:此案中的犯罪嫌疑人大多都是一些年轻小伙子,在很长时间里,他们在菜场等一些老年人集中的地方发放所谓“低价购房”的传单。用花言巧语诱骗一些老年人去购买这些房子。在老年人上钩以后,然后他们会专门派看房专车,安徽天长的一个小区去看房子。
看房结束后,骗子们就会现场与老年人签“合同”之后,并让老年人把订金甚至房屋全款打给公所谓的“现场业务员”,并把所谓的“合同副本”交给老年人。
从那之后,骗子们就开始了“拖字诀”:每到了交房日期跟他们讲说暂时无法交房,一直拖一直拖,拖了很长时间。直到这时,那些揣着“新房梦”的老年人才发现自己上当受骗。而警方的调查更让受害者感到令人愤怒:安徽那个小区的所属开发商根本不认识这群中介,所谓的合同也全部是假的。
(二)
北京警方在前段时间通报了一起涉嫌“内购房”的诈骗案件。在案件中,犯罪分子打着“某大型地产集团关系人士的旗号”,通过中介放出“诸如内部购房指标”这样的风声,诱骗存在购房需求的老年人上钩。
在此之后,犯罪分子就伙同部分无良中介以“内部购房款 内部指标办事费”的方式索要老年人财物。为了把戏做到最真实,骗子甚至会在一些地方租下一些房屋冒充“新房”。很多“乔迁”的受害者直到原房主找上门了才会自己被骗。手上的所有“购房手续”全部是假的,而钱,自然是追不回来了。
近年来,以上面两种案例相似的,与房屋买卖或改造等有关的“涉老诈骗”活动出现得较多,危害也比较大,相关宣传活动集中。这也是不少老年人在面对“房屋”这样的敏感字眼时,越来越容易出现“不信任”态度的原因所在。
尽管我们不能因为政策的阻滞而苛责一部分老年人过火的“防骗手段”,但我们有必要让更多的老年人学会分辨正规政策和骗局之间的差别。毕竟,“一棍子打死”的直接态度在实现了防骗目标的同时,也会让真正的民心福利白白溜走。
首先,“足够便宜的房价 足够优越的环境”是骗子吸引老年人上钩的最主要手段。他们直击老年人喜欢便宜的心理特点,以“低价优质房”的噱头吸引老年人。对此,律师建议最好在决定购房前多与子女或者懂行的人商量,千万不要相信“远低于当地平均房价”的价格。而对销售这一类房子的中介,必须通过查验证照等方式来确认其合法性。
其次,一般看来,“中介”和“内部指标”这样的东西基本上都等于坑。所以,真要购房,直接去开发商售楼处了解会更保险,但这过程中需要对开发商和楼盘本身的情况做充分的了解,如果遇到诸如“项目目前可能还没有取得法律上的五证”或者“这边存在一定的内部购房名额,我可以帮你‘走后门’拿到房源”这样的说法千万不要去听信。
只要做到以上两点,那么“房屋诈骗”基本上就跟你绝缘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