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步由来「走出来的八面威风浅谈正步的历史」
其实就阅兵的外在表现来看,手持轻兵器之地面武装部队依照一定的节奏整齐迈大步向
正步的形式来自欧洲,最早可以在普鲁士腓特烈․威廉一世(Friedrich Wilhelm I,1688~1740)军队里的阅兵式中看到(也有一说是来自拿破仑的法军,之后在德国人手上发扬光大)。因此“踢正步”就是从十九世纪德军前身的普鲁士陆军操典之“鹅步式”改良而来,所以“正步”的英文名称就叫“Goose Steps”,即鹅步之意;它代表的是士兵迈出的步伐就像一只抬头挺胸的鹅在走路,双脚膝盖不打弯那样威风八面的抬头前进。
其实就阅兵的外在表现来看,手持轻兵器之地面武装部队依照一定的节奏整齐迈大步向前行进(分列式),脚在落地时也同时发出的巨大声响,整齐划一的动作,不但可以表现军队训练的严格以及军纪之严肃,也可以向来宾或是敌方展现军威。
世界各国的正步:
欧洲诸多走正步的国家,主要是受到德俄两国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欧洲国家已逐渐摒弃了正步这一行进形式。受到德国影响的国家有:法西斯时期意大利;受到俄罗斯影响的国家有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东欧的众多社会主义国家。
蒙古、越南、老挝、阿富汗、阿塞拜疆等社会主义国家或原社会主义国家受到的是苏联式的影响,伊朗受到德国的影响。
虽然美国也有大型阅兵,但是美国认为正步是旧时代大陆独裁政权的象征,并从训练难度以及人体工学考量,在美军队列规定里没有正步。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来重视正步的训练,认为这是建立军队纪律性和体现军威的重要形式,所以对正步的行进步法有着苛刻的要求。有人说解放军的正步源于苏联,实际上这是错误的 ,它是源于古老的普鲁士操典,与纳粹德国正步最像,只不过摆臂动作大,抬臂高而平,其它的基本一致。其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解放军起先走的是英式正步,这从开国大典阅兵式中可以看出来。
解放军正步走的规范姿势,是萧克将军亲自制定的标准。1950年,根据中央提出的军队要统一指挥、统一制度、统一编制、统一纪律的要求,时任军训部部长的萧克组织有关人员着手编写纪律、内务、队列三大条令。三大条令得以颁发执行,为我军正规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至今三大条令仍然是我军依法治军的基本依据。
正步的要领:左脚向正前方踢出约75厘米(腿要绷直,脚尖下压,脚掌与地面平行,离地面约25厘米),适当用力使全脚掌着地,同时身体重心前移,右脚照此法动作;上体正直,微向前倾;手轻轻握拢,拇指伸直贴于食指第二节;向前摆臂时,肘部弯曲,小臂略成水平,手心向内稍向下,手腕下沿摆到高于最下方衣扣约10厘米处(着夏季作训服时,约与第三衣扣同高;着冬季作训服时,约与第四衣扣同高;着水兵服时,手腕上沿距领口角约15厘米),离身体约10厘米;向后摆臂时(左手心向右,右手心向左),手腕前侧距裤缝线约30厘米。行进速度每分钟110-116步。
最后小编要再说一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方队踢正步的水平,在这个星球上敢称第二,就没有人敢称第一。中国仪仗队的挑选标准那是很高的,身高必须在180~190cm 之间, 体重80kg 左右,五官端正、目光有神, 气质与身体协调性要好。最重要一点,仪仗队队员的政治条件, 要经过十分严格的政审, 报名者所有的亲属都在政审范围之内, 完全没有问题才能通过。征兵过程中, 一名普通战士只有一张政审表, 而选拔一名仪仗队战士则需要几十张政审表。经过一年的紧张筹备,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正式组建完毕。
经过这样严密的层层筛选,选出来的都是人尖儿。而训练十分严格,踢正步时,要求“踢腿生风、落地砸坑”, 队员们要在小腿上绑5kg 重的沙袋,一踢就是上百次、上千次。为了从练兵场走向阅兵场, 他们每个人每年平均要穿破7 双皮鞋, 每一个士兵脚上都有磨破的伤痕。
正步的历史发展
正步走是军队或其他组织的队列行进的一种步伐,在英语里叫做goose_ stapping 是鹅步的意思。其特点是像鹅那样高抬腿向前迈步。这个英文名词最早见于1806年。然而,鹅步并不是正步走的源顷原名。原来,正步走原名来自德文的“阅兵步法”(Paradeschritt)。它起源于中世纪欧洲的一种民间舞蹈,特点是大腿僵直向前踢出90度(当今的爱尔兰踢腿舞蹈仍然可以看到其痕迹)。十七世纪起,流行于普鲁士。十八世纪中,由弗里德里希大帝率先在普鲁士军队阅兵式雹森陆中采用这种民间舞蹈中的行进步法,正式称为正步走。此后,在普鲁士(后来是德国)军事教官的传播下,正步走逐渐传到其他国家,包括智利、阿根廷等南美国家。1920年代,希特勒在纳粹党冲锋队率先推行普鲁士军的正步走。 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上台之后,把正步走推广成为纳粹党卫队和国防军的正式步法。1937年,墨索里尼在访问柏林期间,对纳粹德国的正步走十分崇拜,回国后就决定,作为意大利向德国靠拢的一个步骤,正式在意军和意大利法西斯党中实行正步走。千百人的方队正步走由于整齐春慎划一动作刚劲有力,气势磅礴,因而具有强烈的震撼和炫耀效果。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采用正步走方式通过天安门广场。
八面威风的意思及故事
【成语】:八面威风
【拼音】:
[bā miàn wēi fēng]
【解释】:
指形容神气十足,声势盛的样子。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都很威风。一般指人。
【出处】:
元·尚仲贤《单鞭夺槊》第四折:“圣天子百灵相助,大将军八面威风。”
【举例造句】:
那头跑在春侍罩前面的`大雄狼的确八面威风,成群狼都跟着它跑,十分顺从。
【成语典故】:
元朝末年,封建朝廷愈加扒闹腐败,各地农民纷纷举起义旗,反抗元朝的统治。这时朱元璋已经领兵攻下安徽和阳,准备继续南下。
在过年那天,他与大将徐达,同乘一条小船,从长江北岸渡过长江。船主是对老夫妻,船夫知道船上坐着的是大名鼎鼎的朱元璋,便高声喊看号子向他庆贺说:“圣天子六龙护驾,大将军八面威风。”
朱元璋明白这是祝贺帝王的话,心里非常高兴,便和徐达轻谈慎轻地踢着脚,互相表达庆贺之意。
后来朱元璋统一全国,建立了明朝,他成为历史上闻名的皇帝明太祖。明太祖找到当年的船夫,给了他封赏,又将他那只小船涂上朱红颜色,表示有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