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情感人生 > 正文

脾胃不好先补脾还是先健脾学会这几招打通淤堵

俗话说“脾胃不和,百病丛生”,身体好的前提离不开好脾胃,现代人普遍脾胃不好,身上没劲儿、吃不下饭、脚步发沉,有可能是经络不通惹的祸,如何打通脾经、胃经易堵点?下面这些方法帮你打通淤堵,全身轻松。
在治疗脾的问题上,有补脾、健脾,补脾与健脾是不同的,健脾是清除障碍物(包括身体里的湿、痰、食滞),改善脾的工作环境,减少轮轴转动的阻力,让它转动更顺滑。
补脾是补充能量,是增加轮轴转动的动力,让它能转动并且更有力量。打个比方,健脾就好比用锄头松松土,补脾就是给土地施点肥。那么“补脾”和“健脾”

俗话说“脾胃不和,百病丛生”,身体好的前提离不开好脾胃,现代人普遍脾胃不好,身上没劲儿、吃不下饭、脚步发沉,有可能是经络不通惹的祸,如何打通脾经、胃经易堵点?下面这些方法帮你打通淤堵,全身轻松。

在治疗脾的问题上,有补脾、健脾,补脾与健脾是不同的,健脾是清除障碍物(包括身体里的湿、痰、食滞),改善脾的工作环境,减少轮轴转动的阻力,让它转动更顺滑。

补脾是补充能量,是增加轮轴转动的动力,让它能转动并且更有力量。打个比方,健脾就好比用锄头松松土,补脾就是给土地施点肥。

那么“补脾”和“健脾”要怎样选择呢?

脾虚病因不同,应对方法也不同。一般干瘦干瘦的人,需要补脾,因为他的脾胃虚弱难以运化水谷精微;身体虚胖,平时不怎么运动的人,需要健脾,因为脾的运化功能失常了。

实际诊疗过程中发现,纯虚的脾虚病人是比较少的,大多都是虚中有湿,应先健脾,再补脾,因为“补”要建立在没有障碍物的基础上。

脾胃不好先补脾还是先健脾学会这几招打通淤堵

足太阴脾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脾经。脾主运化,喜干燥、怕湿浊,所以湿邪会导致脾经不畅。

胃经一般指足阳明胃经。胃怕热怕火,所以热邪会导致胃经不畅。

按揉拍打脾经和胃经,让两个经络气流顺畅,也能够有效改善体内的湿气,养护脾胃。

打通脾经,可以这样做

1. 推脾经:取坐位(如下图),张开手掌用掌根或握空拳用指节,从三阴交穴推向阴陵泉穴,推的过程中,如果有很痛的地方那就是淤堵的部位,要着重推,直到不痛方可。

脾胃不好先补脾还是先健脾学会这几招打通淤堵

2. 点揉地机穴:找到地机穴,阴陵泉下三寸,也是在胫骨后缘的内侧凹陷中,用拇指点揉地机穴,会有轻轻的酸胀感,推拿动作要轻柔,循序渐进,以达到酸麻发热感为佳,两侧各做2分钟。

脾胃不好先补脾还是先健脾学会这几招打通淤堵

3. 按压天枢和大横穴:如果升降出了问题,经络不通,往往堵在肚脐附近的天枢穴(脐旁2寸)和大横穴(脐旁4寸)。按压天枢穴和大横穴,如果出现压痛感,或摸到硬结(特别是左侧),说明此处经络不通,会出现胃胀、便秘的症状。

脾胃不好先补脾还是先健脾学会这几招打通淤堵打通胃经,可以这样做

1. 点按胃经:早7点至9点,是胃经当令,可于此时段点按天枢穴、足三里、丰隆、内庭等胃经上的穴位。

2. 指揉腹中线:手背四指相对,用指尖从剑突(心口窝)处画圈轻揉,然后沿着任脉(前正中线)一点点的向下揉,一直到耻骨上缘。

3. 掌揉腹侧:手掌平放在盆骨上,也就是腹股沟斜上来,再沿着肚子两侧垂直向上,直到摸到肋骨的边缘,最后,从肋骨再沿着肋弓回到正中间,反复做3到5次。

4. 指推腹部:手掌平放,主要是大拇指用力,从剑突处再用力的垂直推下去,稍微用点力,推5遍。

脾胃不好先补脾还是先健脾学会这几招打通淤堵

脾胃不好先补脾还是先健脾学会这几招打通淤堵

脾胃不好的正确调理方法有哪些

  补脾的 方法 有很多,最有效的就是食疗,但也要先分清体质再对症治疗。我补脾的方法有很多,最有效的就是食疗,但也要先分清体质再对症治疗。

  补脾食疗要点

  1、不忘脾胃是首要

  人的一生,饮食决定体质,体质决定健康和幸福。要想健康养生,首先要不忘脾胃。有益脾胃食物,首推红枣、山药和薏苡仁,堪称“脾胃三宝”。

  大枣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李时珍称“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大枣是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倦怠无力、失眠等患者良好的健康饮食佳品。脾虚便溏、胃弱食少、气血不足之人,最宜服用大枣。

  山药具有补脾养胃、补肺益肾的功效,是脾胃虚弱者的良方。薏苡仁或裂具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的作用,而且特别容易消化吸收,是很好的食疗食物。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经常吃山药、大枣和薏苡仁,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如果将其一起煮粥,不仅可以预防胃炎、胃溃疡的复发,还可以减少患流感等传染病的概率,因此非常适合脾胃虚弱之人食用。

  2、穗备认清自己再进补

  一些药食两用的中药,是不能当作食品随便食用的。例如人参(包括西洋参、党参)大补元气、生津止渴、调荣养卫。

  但是运用不当,就会“上火”;长期、过量服用,还有可能中毒。也许有人会说:我既弄不清自己身体状态的寒、热、虚、实,也搞不明白食物的寒、凉、温、热,这咋办?这样的话,还是悠着点儿,别热衷于食养。因为这样的人很容易上套儿,或者犯错。

  还有一个 保险 的办法,就是尽量多样化地饮食,不要听说哪样东西好就使劲儿地吃。日常食物大多数是性质温和的,只要不偏食、尽量多样化地合理搭配,食物之间猜团毁会协调互补,长期食用也不会有问题。所谓“药补不如食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辨证施膳是前提

  中医学认为辨证是治疗疾病的前提,即使是药膳这样的辅助治疗,也必须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人体质虚弱,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不同。气虚体质的人常见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或有头晕、自汗的症状,可在烹制食物中适当选择加入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白扁豆、山药、西洋参、太子参等补气药,以增强补气强身的效果。

  血虚体质的人,则主要表现为面色淡白或萎黄,眼睑、口唇、指甲的颜色淡白,有头晕、眼花、两目干涩、心悸多梦、健忘、神疲乏力等症状,妇女可见月经量少、色淡、延期甚至闭经。这些人就适合食用当归、熟地、阿胶、白芍、何首乌、桂圆、桑椹、黑芝麻、大枣等具有养血补血作用的中药。

  总之,食用药膳的目的在于调整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预防疾病,辅助治疗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在药膳的选择上,一方面要了解材料的寒热温凉之性,另一方面也要认清自己的体质分型,以及所患疾病属于什么证型。

  4、“混搭、轮换”才平衡

  绝大多数的食品,即使再好都不适宜天天食用,只能作为调节补充,以增加营养,丰富生活,满足口福。人类所需要的营养成分为六大类,水、蛋白质、淀粉、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辨证施食,重视个体差异,就是要针对不同的季节、不同的体质和不同的病情,食用不同的食物和中药。中医将药性、食性分为寒、热、温、凉、平五大类,温性、热性的食物可以温阳,怕冷的人可以多食;寒性、凉性的食物可以清火,怕热的人可以多食;平性的食物,一般人都可以食用。

  除了粮食和水之外,是不是还有可以经常服用的食药?回答是:有,但只有少数。首先,它必须是食物,含主要营养素成分;其次,它可能可当药物,含较少药物成分,但必须无毒无害。再者,它不但适合正常人长期食用,而且慢性病患者也不需要忌口或者禁忌比较少。这些食物包括茶叶、山药、莲子、百合、红枣、枸杞子、菊花、芝麻等。

  中医认为冬季是进补的最佳季节

  冬令进补不是说每个人到了冬天都一定要进补。年轻体壮无病之人,对寒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就不必进补。

  如果进补不当,会产生一系列副作用。因为药物入胃全靠胃肠的消化吸收,只有胃肠功能正常,才能发挥补药的应有效应。对于这类病人,可先服用些党参、白术、茯苓、苡仁、扁豆、陈皮之类调理胃肠的药物,使胃肠功能正常.再由少至多地进服补药。

  这样机体才能较好地消化吸收。进补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食补,二是药补。俗语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在冬季调养中尤为重要。

  冬季气温过低,人体为了保持一定的热量,就必须增加体内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以产生更多的能量,适应机体的需要,所以必须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其它 还有药酒、药粥等,均可根据各自的体质情况选用。

  至于药补,常用的补益中药有:属补气类的,如人参、黄芪、党参、白术等,适用于气虚不足,面色苍白,气短乏力,脾虚泄泻之人;属养阴补血类的,如生地、阿胶、当归、枸杞等,适用于面白无华,头晕心悸,口唇苍白,血红蛋白偏低,妇女月经量少等症状之人。

  鹿茸也是冬令的常用补品,适用于平素阳虚怕冷,四肢不温,腰酸多尿等人服用。

  但需注意的是,补药也不是随便可用的,当视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而分别选用针对性的补益药。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人参具有大补元气、强心、生津止渴、安神等功效,气虚病人多见体力衰弱,四肢无力,精神疲乏,心慌气短,或年老体弱,或工作过度劳累后周身无力,或慢性病引起的头晕无力等症,均可服用。能够补益元气,增加食欲,促使体力恢复。又如阿胶具有滋阴养血的作用,对血虚的人尤为适宜。

  虚啥补啥,各人都应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选用,也可去医院请中医师确诊属于那一类虚证,再选择相应的补药,使补得其所,补而受益。

   最能补脾养脾的食物

  1、糯米

  性温,味甘,有补脾益气的作用,脾虚者宜用之煮粥服食。唐·孙思邈说:“糯米,脾病宜食,益气止泄。”所谓脾病,乃指脾虚为病之义。《本经逢原》说得好:“糯米,益气补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黏滞。若作糕饼,性难运化,病人莫食。”

  2、红薯

  俗称甘薯、山芋。性平,味甘,有补脾和血、益气通便的作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煮食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益颜色。”《纲目拾遗》认为番薯能“补中,暖胃,肥五脏”。脾虚之人,可用番薯当主粮,常食之。

  3、粳米

  性平,味甘,有补脾益气之功。《食鉴本草》即有记载:“粳米,皆能补脾,益五脏,壮气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为第一。”《本草经疏》亦云:“粳米即人所常食米,为五谷之长,人相赖以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无毒,虽专主脾胃,而五脏生气,血脉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肤

  4、薏苡仁

  俗称苡仁米、六谷米。有补脾健胃的作用。明·李时珍说它“能健脾益胃”。《本草经疏》也有“味甘能入脾补脾”的记载。脾虚者宜用苡仁米同粳米煮粥服食,相得益彰。

  5、白扁豆

  性平,味甘,能补脾胃虚弱。《本草纲目》中说:“白扁豆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止泄泻,暖脾胃。”《本草求真》还解释道:“扁豆如何补脾?盖脾喜甘,扁豆得味之甘,故能于脾而有益也。”《会约医镜》认为:扁豆“炒用健脾止泻”。对于脾虚呕逆,食少久泄、小儿脾虚疳积、妇女脾虚带下者,最宜食之。或炒熟食用,或用白扁豆煮粥服食,均有裨益。

  6、牛肚

  性平,味甘,也能补虚养脾胃。历代医家多有论说。《日用本草》就有“牛肚和中,益脾胃”的记载。《本草蒙筌》亦称牛肚“健脾胃”。《本草纲目》还说它能“补中益气,养脾胃。”所以,凡脾虚之人,或病后脾胃虚羸,宜煨食之。羊肚也有与牛肚同等的功用,脾虚者食之亦宜。

  7、牛肉

  性平,味甘,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医林纂要》中说得好:“牛肉味甘,专补脾土,脾胃者,后天气血之本,补此则无不补矣。”故凡久病脾虚、中气下陷、气短乏力、大便泄泻、脾虚浮肿之人,宜用牛肉炖汁服食,或用牛肉适量与大米煮粥调料进服,这对脾胃虚弱的恢复,大有裨益。

  8、西国米

  又称西谷米,西米。白净滑糯,营养丰富。性温,味甘,能温中补脾,凡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食之颇宜。《柑园小识》记载:“西谷米健脾运胃,久病虚乏者,煮粥食最宜。”

  9、饭豇豆

  性平,味甘,能健补脾胃,对脾胃虚弱、食少便泻,或妇女脾虚带下者,食之最宜。《滇南本草》中即有“治脾土虚弱,开胃健脾”的记载。明·李时珍还说它能“理中益气,补肾健胃,和五脏,调营卫,生精髓”。除通常炒食外,还可同粳米煮饭或煮粥食用。

  10、鲫鱼

  性平,味甘,入脾胃大肠经,有健脾养胃作用,故脾胃虚弱者宜食。《唐本草》早有“鲫鱼合莼作羹,主胃弱不下食”的记载。《本草经疏》还说:“鲫鱼,甘温能益脾生肌,调胃实肠,与病无碍,诸鱼中惟此可常食。”

  11、白鲞

  为大黄鱼或者小黄鱼的干制品。有健脾、开胃、补虚、消食的作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它“开胃醒脾,补虚活血,为病人产后食养之珍”。《本草汇言》中还说:“黄鱼有养脾理肺之功,治久病胃弱食减,不能进厚味者。以白鲞水煮烂食之,健利肠胃,为肠虚胃弱之人必需用之,诚药食中之良品也。”可见脾胃虚弱者食之颇宜。

  >>>下一页更多精彩“脾胃虚弱症状”

脾胃不好先补脾还是先健脾学会这几招打通淤堵

脾胃不好的调理方法

  脾胃负责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精华传送给全身,滋养人体。中医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一说,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下面,我为大家分享脾胃不好的调理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灸疗篇

  肚脐,也叫神阙穴,是连接脐带的地方,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胎儿在母体时就靠脐带供给营养,就好像瓜蒂一样,是吸取营养的唯一途径。我们也可理解为它是联系人体先天和后天之要穴。所谓神阙,即是指元神出入和居住的地伏局方,地位极其显贵。实际上,在人体当中,神阙穴也是心肾交通的门户,心藏神,肾藏志,都是不可小觑的五脏神。心属火,肾属水,水火不能通达调济,就会引起阴阳失调,导致各种疾病接踵而至。而在肚脐眼上的神阙穴,是腹部的核心,对于发生在腹部的疾病,有很好的调理效果,如五更泻、慢性腹泻、后尿潴留等都是它的拿手好戏。

  现代人的脾胃虚弱,大都是脾阳虚,艾炙则是升阳的最好方法之一,所以可以通过对神阙进行炙疗而达到调理脾阳虚之目的。

  其一、道家的炙脐秘方:用桂圆肉一颗、花椒六、七颗,加上艾绒一同打烂,晚上睡觉的时候挑一点点,小指甲面那么大,放在肚脐里就行了,之后再用医用胶布固定即可。不过也可用吴茱萸、藿香、佩兰之类的芳香之物来替代(最好是打成粉)。脾胃虚弱者一般来说其化湿的功能都会受损,如果脾胃只是一般意义的虚弱,则可采用冬瓜、薏米等利水除湿之物来去湿,而对于那些脾胃严重虚寒者而言,最好的办法不是利水除湿而是用芳香之物如藿香等来燥湿缺旦让;

  其二、直接艾炙肚脐(神阙穴)。也就是直接用陈艾制作的艾条在肚脐之上悬炙。当然现在也有了更好的选择——用我们自制的中药艾条悬灸。是在传统三年陈艾的基础上,加入山甲,红花、当归,川穹,丹参,益母草,乳香,牛膝,红花,等二十种草药。艾条味足功效区别于其他艾条:热量足,渗透力强, 疼痛灸患处,寒症需要灸肚脐和肾输穴。

  悬灸的的好处是热力十足,可充分发挥艾条的功效。其不足之处则是不小心容易烫着,留疤,所以灸的时候用点心,要走心!

  其三、所谓法无定法,说得通俗点就是杀猪杀屁股,各有各的门道。你要是觉得艾炙不方便,告诉你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闲来无事之时或是坐车无聊之时,试试用手指来按压神阙穴,效果可能不如艾炙,但长期坚持下来效果也会很好的;

  其四、炙足三里。足三里是胃经上的大穴,每天炙上十分钟,你一定会长寿。

  功法篇

  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调理了近三年,到目前才算是略有小成,每天大便都基本成形了,而且也不再粘马桶了。

  其一、揉带脉。脾主运化,脾胃虚弱则会运化不力,造成身体水湿停滞。而揉带脉则一方面健脾阳,另一方面则振奋了肚腩两侧胆经的阳气,迅速化开了小腹内积聚的水湿。当然你要是觉得揉带脉的力度不足的话,也可以用手握成拳来敲。顺便再说一下,此法对便秘的治疗也非常有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

  其二、爬山。《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叫做“谷气通于脾”。请注意,在繁体字中,山谷的谷写作“谷”,而谷物的谷写作“毂”,二者不可混同!唐代医家王冰对此的解释是“谷空虚,脾受纳故”。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爬山不仅能锻炼筋骨,让人汗水淋漓------这也是排除体内水湿的良法,同时还能让人的脾通天地之气,山谷之气。这就是我们的古人所说的微言大义,短短的一句话就包含了极其深刻的哲理,暗合了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之思想!

  其三、踮足功。就是脚尖着地,脚后跟抬起,能抬多高抬多高。胃的经络通过脚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间,胃经的原穴也在脚趾的关节部位。胃肠功能较弱的人,不妨经常锻炼脚趾。你可以踮着脚尖走路,你也可以试试踮着脚尖站个十来分钟,记住在踮脚尖时要尽可能地把脚踮得高一点,这样效果才会好!

  其四、推腹法。总之绝大部分的慢性病都通过此法来解决。人体内的三浊(废水、废气、大便)都可通过此法来排除,而此三浊正是导致人生病的罪魁祸首。所以古人常说“大道至简”,道理想通了,解决问题就容易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千千万万,但那就是所谓的“术”的层面的问题了!

  其五、跪膝法。此法可引气血下行,使气血流注于胃经。因此对胃的功能改善是大有好处的,当然此功法的.好处远不止这迟顷一点,在此不一一列举,坚持练一阵子就会知道的了。

  其六、捏脊法。简言之,就是捏脊梁骨,从尾椎骨一直捏到脖子。捏的时候,不必拘泥于穴位,因为脊柱两侧正是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所经之处,捏脊能对身体起到全面的保健作用,它可以健益脾胃、督一身之气;还可调理脏腑、疏通经络、升降气机。

  其七、吞唾液养生法。唾液其实就是人体内最好的健脾胃的药。中医学认为,唾液能“润五官、悦肌肤、固牙齿、强筋骨、通气血、延寿命”,春秋时期的老子认为,灵丹妙药虽好,也不如自己的津液重要。古代养生学家陶弘景也说:“食玉泉者,能使人延年,除百病。”

  其八、拉筋。人的肝、脾、肾经都从大腿经过,所以拉筋对这三条经的拉伸和调理作用是非常有效的。我个人的感觉是最好采用卧位拉筋法,其效果更加显著。

  中医学认为:“五脏化五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意思是唾液为脾肾所化,肾为人体先天之本,脾为人体后天之本,脾胃富集了五脏之精,气血之华,故唾液中含有很多有益于人体健康长寿的物质,对养生保健有着特殊的作用。古代医家认为,唾液充盈者必体质强壮,并根据唾液盛衰来判断疾病状况。

  唾液养生法有二种,其一为西汉道人蒯京所创食玉泉,此法过于繁复,不太易掌握,故在此略过不提。其二为赤龙搅华池。所谓赤龙即舌头,华池即口腔。就是说,在非饮食情况下,经常用舌头在口腔内搅拌,使体内的水分上升至口腔,通过唾液腺变为唾液,再徐徐咽下。当然,你还可以化繁为简,那就是用舌头抵住上颚几分钟,口腔中自然后充满了唾液。据书报所载,长寿之乡如皋的很多老人,每天都要练此功法。

  饮食篇

  首先,在此申明说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脾胃虚弱——虚弱到连吃碗面条肚子都会有鼓涨感,吃几个西红柿都要拉肚子的那种脾胃虚弱!

  1、对于大多数现代人而言,脾胃虚弱其实主要就是脾阳虚,胃肠有寒。所以可以在每天早上喝一碗姜糖(红糖)水,以去除肠胃里的寒气。

  2、春天到了,可以吃点韭菜,韭菜补肝、肾、胃之阳气。

  3、一般意义上的脾胃虚弱者,可以多吃淮山等物以健脾。但要是你的脾胃虚寒的话,建议你还是少吃为妙,因为淮山是助湿的,脾胃过于虚弱者是不宜食用的。与此相类似的还有牛肉、红枣、南瓜、花生、固元膏、枸杞等物,这些对于平常人或一般意义上的脾胃虚弱者的确是有补血补肾的功效,但对于脾胃严重虚寒者来说并无助益,相反倒有可能是增加了负担,所以脾胃严重虚弱者其实也不宜吃固元膏。

  4、建议多喝点粥。粥可以直接转化为气血而不需增加脾胃的负担,也可以理解为是在间接地健脾了。还有别忘了粥是养胃气的。

  5、拒绝一切寒凉之物。如苦瓜、紫菜、香蕉、柿饼、西瓜、茄子、凉茶等物!虽然口腹方面的快感少了很多,但能收获健康,那也是非常划得来的了!

  6、食物越细碎越好。食物越细碎,肠胃的工作负担越轻,越容易转化成气血。所以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建议吃饭时一定要细嚼慢咽,因为细嚼慢咽除了能将食物尽可能嚼碎以利消化之外,它还能使人不断产生唾液,而唾液古人称之为上泉之水,那可是世上最好的健脾胃之良药!

  7、用薏米等利水除湿的食物来健脾。这也没错,不过对于脾胃虚寒者来说,用之前可以炒一下。

  8、每天吃点陈皮,就权当作零食吃吧。陈皮有醒脾化痰之功效,脾是生痰之源,痰被化掉了,其实也就是健脾了。按中医的说法,人在二十四岁前特别是小孩子,身体出现的问题大多是脾和肾的问题,所以解决小孩子的生病问题,只需从脾与肾这两方面着手就行了。陈皮排骨这道菜也很美味的。

  9、炒米和锅巴。按中医的五行学说,黄色入脾,所以炒得焦黄的大米和锅巴都是入脾健脾的。这两样东西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会有点焦,而按中医的说法,焦的东西也是入脾健脾的。所以,这两样东西大家不妨都拿来试试看。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qinggang/100298.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咳嗽之后突发腹痛原来是卵巢黄体破了 下一篇:卵巢囊肿会自己好么「卵巢囊肿会自己好吗医生解答这一种情况就无须治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