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主业做强实业是国企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国企聚焦主业专业化重组是否一定有助于提高发展质量」
接上《脆弱性管理:走出科研产出“零分子困境”》
在经过多年以混合所有制改革、公司治理体系建设、三项制度改革等为代表的系列改革工作后,当前针对“国企业务层面改革”的推进力度正在加速:从聚焦主业到专业化重组,从央企之间到央地之间、从一级国企到各二级板块和子公司。
聚焦主业、专业化重组,由于真正深入到了国企业务层次,对实体经济必然带来直接影响,但其究竟对具体企业和我国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尤其是否一定有助于提高发展质量?复斯专家认为:并不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接上《脆弱性管理:走出科研产出“零分子困境”》
在经过多年以混合所有制改革、公司治理体系建设、三项制度改革等为代表的系列改革工作后,当前针对“国企业务层面改革”的推进力度正在加速:从聚焦主业到专业化重组,从央企之间到央地之间、从一级国企到各二级板块和子公司。
聚焦主业、专业化重组,由于真正深入到了国企业务层次,对实体经济必然带来直接影响,但其究竟对具体企业和我国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尤其是否一定有助于提高发展质量?复斯专家认为:并不必然,当前的习惯性认识存在严重误区。
经济影响:同样做法下的相反效果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区分两种不同的市场结构情况来分析其实际影响和效果:
- 在竞争性行业结构下,聚焦主业和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竞争性行业里,企业聚焦主业或专业化发展就是核心化、更强调核心竞争力,故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有利于创新。因而推进这类改革,一般而言有利于提高企业自身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质量。
作为比较,在该行业结构下企业多元化发展则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程度,推动经济体系的市场化发展,但企业自身发展质量相对不是很高。就像本世纪初期,我国改革实践主要是鼓励企业、尤其是国企跨行业和跨区域发展,做铁路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做市政建筑的进入民用建筑领域、区域性企业也全国布局地区子公司……这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改善了市场结构。同样,从西方企业发展史角度也可以看到,多元化发展时期企业发展相对粗放,二十世纪90年代进入核心化发展阶段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 在竞争不充分或垄断行业结构下,聚焦主业和专业化发展削弱竞争、降低发展质量。在竞争不充分、甚至垄断程度较强(包括因制度或政府直接干预等导致的非市场化成分过高等)情况下,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本已很高,若还要求头部企业、尤其大型国企聚焦主业或推行专业化重组,结果往往是:不仅进一步恶化竞争环境,且因竞争压力减小,企业基于业务质量提高谋求创新发展的动力显著下降,随之便是业务质量在徘徊一段时间后走向下滑。所以这种市场结构下强调聚焦主业或大范围操作专业化重组,效果上基本等同于走向行业垄断。这里所说的垄断主要指因历史原因或制度性原因等有形之手导致的,而真正通过市场自由竞争所形成的垄断往往是行业发展质量已经较高的表现。
而且在这样市场结构下,头部企业的多元化发展也无法起到改善经济体系市场化水平的效果,反而更多的是造成对其它市场集中度较低行业的倾轧(相关研究详见《某集团为何要成立这样的研究院?既逃避了创新,又破坏了创新》一文)。
因此总的看,在竞争性市场环境下,多元化发展有利于竞争环境维持和优化但不利于提高发展质量,聚焦主业和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但容易减弱环境竞争水平;而在垄断或非市场经济环境下二者效果则都是相反的,头部企业多元化发展对竞争环境是破坏,聚焦主业和专业化发展则只意味着更低的发展质量。
正因同样的行为在不同市场结构下有着截然相反的效果,所以在推进此类改革时要十分谨慎。必须分析好各行业当前市场环境类型,并把握好当前主要改革任务。在当前国际市场结构或环境短期难以改变情况下,即便基于提高发展质量、创新质量而进行专业化重组,也必须保证市场上同类市场主体具备一定数量,从而满足形成必要竞争压力需要。如专业化重组后行业形成了寡头垄断、甚至独占情形,那只会事与愿违:发展质量更低、创新动力更弱——事实上这种苗头在重组较早(当时主要基于海外市场竞争需要组建但现在实际以国内市场为主)的集团已有所表现(相关研究详见《评垄断型国企的创新发展:有无实际社会价值?内驱力如何形成?》一文)。
规律之下,大型国企集团内部的专业化重组又当如何改革?当前大型国企集团内部也在开展专业化重组,如不加特别设计,其结果也不无例外的会是内部竞争机制弱化(相当于市场化竞争程度下降):之前,不少集团内部单位基于自身发展需要形成很多业务领域,相互间多有重叠和交叉,由此导致资源分散、竞争无序、经营质量不高——这固然是问题;但现在的专业化重组,使每一个专业化板块/公司都成为集团内部唯一供应商,其中很多还是集团此类业务唯一经营主体,这也会直接造成集团内部竞争压力的下降——导致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动力不足,亦是问题。
若要减少这种改革对创新发展和经营质量的消极影响,专业化重组时集团就要主动设计和构造好补充机制,使内部采购主体有多种选择,并引入必要的外部市场竞争压力、形成竞争环境——对高集中度行业的头部企业而言不具备该外部条件。但相对而言,微观主体(集团)这样做的管理要求更高,因为国家往往可以通过直接构造多个主体等更简单的方式(提高市场化程度)来解决此类问题,而集团必须通过良好的组织机制和相应管理来解决(相关研究详见《国企内部市场化改革:既要深入化,更要高级化》一文)。
以专业化重组“优化经济布局、调整产业结构”的可能风险竞争本是活力,现在的问题是把“弱而散”当作发展质量低问题的症结所在,于是希望集中,但这根本上是市场机制(包括配套法治环境等)不健全所致——“弱而散”本身不是低质量的根源,只是其结果。
为优化经济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国家和大型集团正深度推进专业化重组,显然这里的隐含前提或应有之意是继续“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使市场更有活力,使企业更有发展质量、更有竞争力。但受制于前述规律,当前专业化重组工作如不注意实施环境、配套改革和自身当前实际具备的变革水平,那么这种做法很可能反而破坏了国有经济布局优化进程、束缚刚刚起步中的产业创新发展步伐(相关研究详见《实践透视:某电信集团科技体系改革的组织化做法为何难建立?》一文)。
从过去几十年我国优化经济布局、调整产业结构的做法看,实际上就有两种完全相反的做法:
- 专业资源合并。如2008年之后的很多年,我国进行的央企专业化重组。在当时国际市场环境下,即便在国内市场看某企业是独占的,但置于世界竞争格局下竞争压力仍是充分的,此时所进行的专业化重组对提升发展质量可以是有利的——但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谨防该企业仍以国内业务为主而不走出去与外国企业竞争,事实上前几年基于走出去重组的大型集团有些就存在这个问题,表现为:走出去的质量很差(投资亏损、赔本赚吆喝、恶性竞争),更多依靠国内市场的垄断补贴国际竞争。
- 专业资源分拆。像我国改革开放早期,对众多行业性国企进行深度分拆。后来这些企业也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当时国家经济质量明显提升。
不同时代下实现同一个目标所使用的手段可能完全不同,同一个手段在不同环境下产生的结果也可能完全相反。当前改革更须关注改革手段使用环境的判断和驾驭改革能力的自我认识——这也是以制度供给方式发展对改革者提出的更高要求(相关研究详见《「国企分类改革」创新发展视角下,“新国企”当如何构造?》一文)。****【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
专业化可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吗?
专业化更有利于企业发展专业化与多元化都是企业发展的经营模式,二者并无优劣之分,也无绝对之说,都在推动与促进企业发展中发挥着相应的作用,所以今天的辩论不是专业化和多元化有与无、是与非之辩,而是二者谁更能使企业在规模发展的过程中更好的提升竞争力。根腔行绝据于此我方认为专业化更有利于企业发展。首先对关键词做界定:专业化是指集中某一专业领域的相关资源,向专、精的方向发展,进而开拓市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经营理念;多元化是指朝着多个领域方向发展带档,分散资本,扩大市场的经营理念;有利于是指对事物发展起到帮助与促进的作用。具体分析如以下三方面:
一、专业化促进企业形成自己独特竞争力,使企业生存与发展更稳固、长久;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核心竞争力是其发展的根基与基础,而专业化能够通过技术升级、有限资源的聚焦、使得企业能够在某一行业或某一领域做深做透,并通过质量和技术上的精益求精,培养其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具有自己独特竞争力。根深方能叶茂,土沃方能树高,所以专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方能使企业这棵大树生存的更稳固、成长的更茁壮。
二、专业化促进企业分工更明确、业务流程更规范,使企业发展效率更高;正是基于专业化是有着明确、清晰的主业结构,所以使得企业在实际分工中需伍姿要更细化、更明确,同时也使得企业在整个经营与管理的业务流程需要更规范。专业化所表现在企业分工与业务流程中的以上特性促使企业在生产的各个环节的技术与业务熟练程度的加速、资源禀赋的潜力发挥到最大,从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西方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经提出“分工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所以专业化在促进企业发展中效率更高,是企业发展的源泉。
三、专业化促进企业形成成本比较优势,实现企业发展效益最大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WTO的加入,企业面临的国际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为迎接这一挑战,企业必须要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才能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高度专业化分工使得企业在规模发展过程中形成相应的成本优势,根据西方经济学亚当.斯密比较优势理论,无论是以劳动生产率差异还是以成本差异为基础的比较优势理论,都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也保证企业产竞争力的提高和持续发展。
专业化整合渐成国企重组主流了吗?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党委委员翁杰明在中央企业重组整合工作座谈会上表示,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重组预期目标。注重重组质量和效果、扩大地方国企重组力度、继续推进优势领域,预计会成为接下来国企重组的工作重点。实际上,随着央企重组从“数量”阶段进入“质量”阶段,地方国企也将加快步伐。多位有关专家表示,2018年国企混改将在模式上进行深层次探索,同时在以公司制改宏喊革为先导的背景下,地方国企混改步伐将全面加速。
翁杰明表示,推进央企重组整合,是加快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迟瞎化和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已先后完成20组38家中央企业重组,央企布局结构持续优化。目前,国务院国资委直属中央企业数量降至96家。“重组企业竞争实力显著增强,协同效应充分发挥,质量效益全面提升,重点改革任务不断深化,规模实力、经营业绩大幅增长,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重组整合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翁杰明说。在他看来,新形势下,中央企业重组要在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瘦身健体码绝空提质增效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周丽莎表示,通过横向整合的方式推进国企重组,可以扩大规模效应,发挥经营管理上的协同效应,提高行业集中程度,实现集约化经营;而纵向整合则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使处于价值链不同环节的企业采取专业化的分工与合作,有利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经济的协调发展。除此之外,一些专业化重组则可以提高国有企业资本配置效率,推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向企业主业集中。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