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 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企业高质量发展」
1.高质量发展的细分层次
与高速增长阶段相比,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认为,在宏观层次上,重点是在经济全球化下,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高质量发展及其持续改进,把握宏观经济综合多重的相对动态平衡。所谓高质量,就是综合多重的相对动态平衡的能力和平衡度,即通过市场与政策调控,使相互制
高质量发展形成六种情形:宏观、中观与微观层次的事物、产品(服务)或工作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大众生活的适应性及水准高质量发展。简单地讲,高质量发展可以概括为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或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企业高质量发展。
1.高质量发展的细分层次
与高速增长阶段相比,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认为,在宏观层次上,重点是在经济全球化下,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高质量发展及其持续改进,把握宏观经济综合多重的相对动态平衡。所谓高质量,就是综合多重的相对动态平衡的能力和平衡度,即通过市场与政策调控,使相互制约的经济增长、就业、收入分配、通货膨胀、国际收支、资源与生态环境等及其变动都在相对合理的范围内,且宏观经济表现出稳定、健康与可持续。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在中观层次上,重点是基于开放的区域或产业资源优势,结合创新,把握区域结构、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的相对动态平衡。同样,高质量是指高的平衡能力与平衡度,即通过市场、区域与产业政策引导,使相互制约的资源优劣势、区域或产业差异、优化与转型升级等及其变动都在相对合理的范围内,同时打破区域或产业壁垒,实现资源流向与配置科学化、合理化与高级化,且区域或产业经济表现出竞争力提升,有力支撑了宏观经济质量提升以及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机会和有利空间。在微观层次上,重点是在创新下的竞争与合作,提高投入要素及环境与产品(服务)质量。如前,高质量是指产品(服务)功能高(强或好或特殊)及其满足要求的程度高,同时提高生产力、生产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且企业发展表现出创新活力与潜力,有力支撑了区域或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2.高质量发展的本质
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高质量。创新,包括技术、制度、政策与文化等的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与制度支撑。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企业是重要的创新主体,也是创新大厦的基石。客观上,在高质量发展体系中,由企业到区域或产业再到宏观经济,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加总支撑过程,也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分解指导与调节过程,还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企业高质量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实际中,从宏观经济、区域或产业方面,探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热点,但从企业方面分析高质量发展还远远不够,以致最终将难于支撑高质量发展。为什么?道理很简单,且不说“务虚容易,实干艰难”,还在于把高质量发展体系宏观上的顶层设计,通过区域或产业相关机制、制度与政策的承上启下衔接,把任务有效落地到企业也是很难的,也在于在全球化下重新认识“微观到宏观”的“通宏洞微”的难度。说到底,最重要、最困难的是企业高质量有效发展。这不仅需要实实在在创新“真功夫”,特别是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在技术创新、提高质量等方面“练好内功”才能立足;还需要良好的制度与文化环境。因此,企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难点与突破口。
如前所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在于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而企业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又是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对于企业来说,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就是通过创新驱动做出高质量、做出品牌。具体来说,产品高质量是指高品质,即质量(合格)基础之上的优级等级,并且由产品的功能技术与非技术指标描述。高品质与文化融合成为品牌,可见,品牌的本质基础是由高质量决定的。对于品牌来说,持续提升品牌的质量,才能成为著名或一流品牌。因此,提高质量与提升品牌质量都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3.企业怎样高质量发展
企业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如前所述,生产高质量产品,必须保证其所固有的特性(高的技术与非技术指标值)满足要求以及满足高要求程度。
第一,需要高质量要素的投入。一是在市场调查需求分析上,尤其是通过分析消费者收入及结构,预测高质量产品市场潜在需求与有效需求及其结构,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增加技术储备;二是需要投入更多的高质量要素,如人才、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新模式以及更多的优质资本,这些都是高质量生产不可或缺的刚需;三是需要新时代工匠及工匠精神。在一定技术、工艺与管理水平下,高质量需要“态度端正、一丝不苟、静心踏实、刻苦钻研”的新时代工匠,还需要弘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更需要营造有利于工匠成长的机制、制度与政策;四是需要企业投入(实施)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机制、制度、政策以及良好的质量与品牌文化;五是需要树立质量品牌意识,担当社会责任,以创新建立并实施高于产业标准、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的企业标准,既提高质量,又节约资源、减少排放,既有利于绿色制造,又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第二,需要合理的质量定位。一方面,因为在开发、生产产品时,产品质量水平与产品定位有关,需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实际状况,确定产品的质量水平,这就是质量定位。在进行质量定位上,我们认为,应该考虑质量的边际收益,即选择质量的边际投入和边际收益相等时的质量水平。另一方面,基于质量定位,因为追求高质量,成本必然增加,面对生态环境要求,成本增长更加明显。因此,有两种选择。一是提高质量成本增加,同时因质量提升产生质量溢价,才有可能确保质量提升有后劲、可持续。二是应用价值工程方法,理论上讲,在提高质量要求的功能下追求投入的成本最小,即价值系数最大。但在实际质量定位中,我们应追求质量价格增量和选择合理的价值系数。显然,我们不能一味地提高质量,也需要考虑投入的成本,还需要考虑市场需求、市场规范、市场监管、严格执法以及文化环境。
第三,需要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众所周知,质量可以是零部件、计算机软件或服务等产品的质量,也可以是某项活动的工作质量或某个过程的工作质量,还可以是企业的信誉、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如前所述,质量固有的特性大都是可测量的,并且通过产品、过程或质量管理体系设计开发与实现过程,形成诸如物质特性、感官特性、行为特性、时间特性、功能特性等的属性,它们能够满足明确规定的、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要及其要求程度。在质量管理过程中,质量得以产生和形成的工作质量与产品质量同等重要。鉴于对产品质量的技术性考量较多,而对工作质量的技术性考量较少,以及工作质量是实现产品质量的前提条件和环境保障,所以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工作质量管理往往是重点,进而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更加重要。
作者:葛新权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本文节选自宣讲家网独家文稿《葛新权:实体经济与企业高质量发展》
全文链接:http://www.71.cn/2019/0604/1046042_9.shtml
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是什么
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高质量。创新,包括技术、制度、政策与文化等的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与制度支撑。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企业是重要的创新主体,也是创新大厦的基石。客观上,在高质量发展体系中,由企业到区域或产业再到宏观经济,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加总支撑过程,也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分解指导与调节过程,还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企业高质量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实际中,从宏观经济、区域或产业方面,探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热点,但从企业方面分析高质量发展还远远不够,以致最终将难于支撑高质量发展。为什么?道理很简单,且不说“务虚容易,实干艰难”,还在于把高质量发展体系宏观上的顶层设计,通过区域或产业相关机制、制度与政策的承上启下衔接,把任务有效落地到企业也是很难的,也在于在全球化下重新认识“微观到宏观”的“通宏洞微”的难度。说到底,最重要、最困难的是企业高质量有效发展。这不仅需要实实在在创新“真功夫”,特别是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闷旅拦,在技术创新、提高质量等方面镇迟“练好内功”才能立足;还需要良好的制度与文化环境。因此,企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难点与突破口。
如前所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在于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而企业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又是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对于企业来说,高质量发展蚂胡的目的就是通过创新驱动做出高质量、做出品牌。具体来说,产品高质量是指高品质,即质量(合格)基础之上的优级等级,并且由产品的功能技术与非技术指标描述。高品质与文化融合成为品牌,可见,品牌的本质基础是由高质量决定的。对于品牌来说,持续提升品牌的质量,才能成为著名或一流品牌。因此,提高质量与提升品牌质量都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高质量发展三要素是什么
高质量发展的三个要素分别是物的高质量发展、人的高质量发展、环境的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物的高质量发展包括商品服务等供给的高质量;人的高质量发展包括人口、劳动力素质、劳动者技能的提升;环境的高质发展量主要是生产生活唤消所处环境的改善。
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内涵是结构升级,也可以说是结构的高阶化。
简介。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和誉知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支持虚谈中小微企业发展。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