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孩子不愿意上学如何抚平情绪,宝宝每天晚上哭闹不愿上学
川观新闻记者 石小宏
短暂的寒假假期很快就要过去,不少家长和孩子都收拾好书包,准备迎接开学。
可也有部分孩子却在即将结束寒假之际,哭闹着不愿回到学校。父母想尽各种办法威逼利诱,都没法改变孩子不愿上学的念头。
孩子这是怎么了?
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呢?
不少家长心中充满了各种疑惑。
今天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的心理专家周蝶医生为大家答疑解惑。
近年孩子厌学现象日益受到关注
学校学习是儿童青少年阶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记者 石小宏
短暂的寒假假期很快就要过去,不少家长和孩子都收拾好书包,准备迎接开学。
可也有部分孩子却在即将结束寒假之际,哭闹着不愿回到学校。父母想尽各种办法威逼利诱,都没法改变孩子不愿上学的念头。
孩子这是怎么了?
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呢?
不少家长心中充满了各种疑惑。
今天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的心理专家周蝶医生为大家答疑解惑。
近年孩子厌学现象日益受到关注
学校学习是儿童青少年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是儿童青少年习得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的重要途径,对个体毕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近年来,受到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学生厌学现象越来越严重。
有调查显示,有46%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33%的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明显的厌恶,对学习持有积极态度的仅占21%。
厌学不仅对学生个人成长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而且对家庭、学校和社会都会带来不利影响。
厌学现象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重大心理社会问题
厌学的定义,即对学习内容或过程在认知上表现出厌倦,在情绪上表现出消极情感,在行为上表现出矛盾、拒绝甚至逃避。
从具体表现上来看,厌学包括学业倦怠、学校恐惧、学校缺勤、拒绝上学行为等不同阶段。“学业倦怠”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课业负荷、升学或毕业压力以及其他心理因素,表现出筋疲力尽、对学业缺乏兴趣、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状态。
当学生的倦怠感逐渐上升或泛化,这种倦怠可能演变为针对所有与学校相关的事物,即发展为“学校倦怠”。具体表现为对学校玩世不恭,对学业漠不关心,对自己感到不满,认为自己在学校里的表现大不如前。
继续往后发展为“学校恐惧”,对于即将在学校发生的事件(如考试、同学交往等)感到担忧和不安。当厌学进一步发展,则可能演变为“学校缺勤”。常见的表现为早晨起床困难总是迟到,到学校就出现头痛、肚子痛等,想方设法地请假回家。
最后学生将可能自发地“拒绝上学”,有些学生可能会恳求不要去学校,而有些学生则会在上学前表现出一系列问题性行为,如发脾气、躲藏、抵触、敌对、拒绝、逃避等,更严重的则是怕被送去学校,连房门都不愿意走出。
厌学需要找准原因
厌学,从心理学专业角度来看,不仅是问题,更是个信号。
对于有情绪问题及现实困难的孩子,不去学校可能是他的一种自我保护,家长应该及时抓住这种信号,思考孩子为什么厌学。
青春期孩子厌学,应该具体分析原因有哪些。
比如说:
1. 存在情绪问题的孩子,尤其是抑郁情绪,不去学校是意志活动减少、低动力的症状表现。
2. 学习和考试的压力,排名竞争的残酷,无法适应学校的管理制度,会产生厌学情绪。
3. 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内在动力缺失,把学习当成痛苦的事,产生厌学的心理。
4. 学习目标过高,与自我能力不匹配,因达不到目标而产生负面情绪,甚至自我否定,抵触学习。
5. 家长的要求过高,导致孩子害怕家人失望,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
6. 成绩下降或考试失误后不能被家长理解,甚至被说教、指责,自尊心受损,会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7. 学校、老师教学方式的单一、枯燥,难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导致厌学。
8. 在学校有人际关系问题,与老师或同学发生冲突,孩子会通过不去学校来保护自己和回避问题。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家长应该怎么做?
第一,理解孩子的状态。跟孩子充分沟通,理解孩子目前面临的各种压力和困难,支持、接纳,让孩子的负面情绪得到释放和宣泄。
第二,给予鼓励和认同。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优点,真诚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不足之处表示理解和支持,帮助孩子完善自我身份的认同。
第三,学会给孩子减压。结合孩子的能力,对学习不提过高的要求,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在有限的休息时间,帮助孩子减压。同时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使他们能自主地区分轻重缓急,主次分明地安排自己的学习任务。
第四,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善于思考,而非被动接受知识,以此提升学习的效率。孩子在学习中有了成就感,就会有学下去的兴趣。
第五,帮助孩子应对困难。当孩子眼中已经看不到希望的时候,再告诉他要振作、不要逃避,大多是徒劳的。他更需要的是外界给予他理解、接纳和共情。和孩子沟通知道问题所在,才能真正着手,与孩子共同解决问题。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当孩子吵着不去上学时,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
有一些孩子总是吵着闹着不去上学,很多家长对这种情况都束手无策。接下来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该如何正确应对这种情况,首先作为家长要冷静下来不要动怒,其次要了解孩子不愿意上学的原因,最后可以让孩子体验一下工作的艰辛,这样孩子就会乖乖回去上学了。
一、冷静下来不要动怒很多家长在发现孩子不愿意去上学后就会变得非常生气,甚至打骂孩子,这种方式只会让孩子更加讨厌去学校,完全没有作用。所以作为家长遇到这样的情况首先得冷静下来,不要生气,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好好和孩子沟通,这样才不会激起孩子的反抗心理。
二、了解孩子不愿意上学的原因一般来说孩子突然不愿意去上学肯定是有原因的,这时候家长要去挖掘孩子不愿意去上学的原因,从而才能对症下药。家长可以耐心与孩子交流一下,看看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不愿意去上学,有时候是因为老师的批评,有时候是因为与同学之间相处的不愉快,种种原因都需要家长自己去探究。
三、让孩子体验一下工作既然孩子哭着闹着不愿去上学,那么家长也不要强迫孩子,可以先请假一两天,这几天休息时间让孩子体验一下工作,让孩子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报酬,这样他就知道工作有多不容易,孩子就会愿意乖乖回去上学了。
各位读者,你们又有怎样的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讨论,期待你们的精彩发言哦。
开学季小孩子不愿意去上学怎么办
“当孩子与朝夕相处的人分离,例如妈妈、姥姥、保姆等,他们会哭闹、拒绝,这些都是很正常的情绪反应,这在医学上叫做分离焦虑。”广州市妇女儿 童医疗中心心理科主任医师汪玲华介绍说,大多数孩子在离开依恋对象时都存在分离焦虑,但程度有所不同。据统计资料发现,大约5%~8%的分离焦虑会影响到 孩子的正常生活。
“进入一个新环境对孩子来说是巨大的改变,例如刚上幼儿园或者刚上小学,学校里有一定的纪律要求,孩子们突然离开了被亲情和温暖包围的家庭,要 独立地去争取老师的关注,他们难免会有压力,会感到不安。有些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反应更为激烈,如拒绝上幼儿园,出现夜惊,总是担心主要养育人出现意外; 严重时还会伴随头疼,肚子疼,恶心呕吐等躯体性反应;还有一些孩子则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少哭闹,不愿意动、不愿意融入集体活动中等。”汪玲华分析说,以上 的这些表现,都和分离焦虑有关。
敏感内向更容易焦虑汪玲华分析,分离焦虑的严重程度和孩子的个性也是有关系的。“分离焦虑严重的孩子一般性格比较敏感内向,他们本身缺乏安全感,比同龄儿童更容易焦虑,融入集体生活也更为困难。有研究显示,患严重分离焦虑的儿童,长大后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比同龄人更高。”此外,分离焦虑并非只发生在学龄儿童身上,宝宝在6~8个月就有可能开始出现第一次分离焦虑14~18个月时则是分离焦虑的高峰期。她提醒: “断奶、分床、妈妈需返回职场上班、生病住院等都会引发宝宝的这种情绪。所以需要分离的话,家长最好避开这两个时间节点,采取渐进式的方式分离,如重返职 场的妈妈,可以先找好主要养育人的替代角色——家中老人或者保姆。”
缓解分离焦虑,扩大依恋对象对于分离焦虑,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心理科主任医师查彩慧总结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嚎啕大哭、大吵大闹;二是肢体动作拒接减少,表现为情绪不佳,不愿意理睬人,回家大发脾气;三是超脱状态,接受别人的照料,与其他孩子接触,但是见到家里人还是会表现出不悦。
查彩慧认为,孩子个性敏感、独立生活能力差是患有分离忧虑的主因之一,“另一方面,安全感的缺失也是导致分离焦虑的重要原因。这是因为在养育的 过程中,孩子对养育者形成的一种依赖,孩子把养育者看作安全岛。若这种依赖关系处理得好,孩子有安全感,患分离焦虑的可能性会较低,即使出现了,程度和持 续的时间也会较轻较短。反之,如果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父母经常吵架,或者频繁更换照料者,生活环境很不稳定的家庭里,结果就会相反。”
那么,该如何预防或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呢?查彩慧给出了两个建议:
1。扩大依恋对象,让孩子适应更多的照料者。首先要评估孩子的依恋对象,一般孩子会依次依恋妈妈、爸爸、爷爷、奶奶,或者外婆、外公等养育者或 照料者。如果孩子很小的时候,一离开妈妈就大哭大闹,孩子在入园或入学的时候,往往很有可能会产生较严重的分离焦虑,这时候家长应扩大孩子的依恋对象。比 如,妈妈在家,孩子情绪较好时,可把孩子交给奶奶带,爸爸回来后再给爸爸带,让妈妈在场的情况下,孩子自主与周围的人接触,慢慢变得“不怕人”。
2。制造短暂分离的经验,锻炼孩子适应不同环境。例如,尝试把孩子交给奶奶带半小时,然后妈妈准时出现接棒;如果孩子不哭,下次可以再交给外婆 带半小时,如果孩子状态不错,这是第一步成功;如果孩子可以在外婆的陪同下,且妈妈不在场时还能玩得很开心,这就是第二步成功;之后妈妈就可以试着把宝宝 放奶奶家或者外婆家过夜。以此锻炼孩子的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循序渐进地去尝试,下次宝宝就可以大胆去接触新的环境和新事物了。
家长也要克服自己的焦虑情绪新的学期即将到来,孩子不安,有些家长也焦虑。汪玲华建议,家长应提前为孩子做心理建设,告诉他们新环境的生活习惯与家里不一样,例如讲讲幼儿园的食物、睡床、厕所等是怎么样的,还可以带孩 子们提前去幼儿园参观一下,提前认识小伙伴,鼓励他们结交朋友。有条件的家长入学前可带孩子去做视力、注意力的测评,评估孩子是否存在影响学习的因素,及 早干预。同时,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让他们学会照顾自己,比如自己洗手擦嘴,用杯子喝水、独立吃饭、按时午睡等。
汪玲华特别指出,除了孩子,其实家长也要克服自己的焦虑情绪,因为这很容易传染给孩子。她说:“大多数孩子上学都会哭闹的,但是家长走了之后正 常的孩子就会进入到自己感兴趣的环节了。可如果家长迟迟不离开,还在学校附近观察孩子的举动,或者伤心地掉眼泪,很有可能孩子看到后就更不愿意去融入新环 境了。家长要对孩子有信心,陪伴他一步一步地适应,给予他支持和帮助,并衷心地祝贺他的进步和成长。孩子受到鼓励后才能更好地进入状态。”
上学之后,汪玲华建议家长要按时接送孩子,多与幼儿园老师沟通联系,让老师了解自己的孩子的个性和生活习惯,比如孩子不吃芹菜,但老师不知道,就说小孩子不能挑食,这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
在学校孩子有好的表现,家长可以恰当地奖励他们。汪玲华提倡“积累型奖励”:例如做得好可以奖励一朵花,然后约定,一周收集到多少朵花,就能得到什么样的礼物。
开学前不要陷入紧张补作业的状态除了心理方面的准备,开学在即,专家们建议家长还要从作息和饮食两大方面帮助孩子做好准备。在作息上注意四个方面:
1。关注孩子假期的玩乐项目,尽量不玩电子游戏,防止上瘾;多运动,多社交。汪玲华主任说:“我认为最好的假期娱乐方式是体育运动以及需要和他人交往接触的游戏等。增强社交可以提升孩子的抗压能力。”
2。要检查孩子是否完成假期作业,督促他们安排好时间做完,不要在开学前陷入紧张补做作业的状态,产生学习抵触情绪。
3。提前为开学做准备:在开学前一周帮助孩子调整作息时间,适当布置些预习任务让孩子提前进入学习状态。
4。在校时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以防削减学习兴趣。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