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施舍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人的尊严吗「当你施舍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人的尊严」
当你施舍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人的尊严
施舍即给予,赠送,佛教里称为布施。施舍一词来自于阿拉伯语的翻译,施舍被视为善良仁慈的举动,很多宗教都重视并提倡施舍,《古兰经》里多个章节都提到施舍,佛经里把布施列为菩萨所修习的六种法门之一,并且排在第一的重要位置,说明佛教对布施的高度重视。施舍本是无偿奉献的行为,本身不应包含任何功利目的,不应以居高临下之姿给人施舍,不应以怜悯之心给人施舍,不应以傲慢之心给人施舍,施舍应该不图回报,施舍时不应想到施舍本身。法国思想家西蒙娜·薇
不失尊严的接受施舍
当你施舍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人的尊严
施舍即给予,赠送,佛教里称为布施。施舍一词来自于阿拉伯语的翻译,施舍被视为善良仁慈的举动,很多宗教都重视并提倡施舍,《古兰经》里多个章节都提到施舍,佛经里把布施列为菩萨所修习的六种法门之一,并且排在第一的重要位置,说明佛教对布施的高度重视。施舍本是无偿奉献的行为,本身不应包含任何功利目的,不应以居高临下之姿给人施舍,不应以怜悯之心给人施舍,不应以傲慢之心给人施舍,施舍应该不图回报,施舍时不应想到施舍本身。法国思想家西蒙娜·薇依在谈到施舍时说:“有面包的人给饥饿者一块面包,这很平常。不寻常的是这个人能以一种不同于购物的行为做这件事。施舍,当它不是超自然的,就类似购物行为,它购买不幸者。”薇依强调的正是施舍者的心态问题,这个问题很是重要,能看出施舍者的本质和品质。有人听说“舍得舍得,有舍有得”就去施舍,他这就是有目的的施舍,他的舍是为了得,他是在做交易,而且想赚大头,他的出发点无疑是自私的,他的施舍不纯粹不干净。佛经上说施舍能得五种果报十种利益,有些佛教徒的施舍就是为了这些果报和利益,他们的施舍也不干净不纯粹,佛教徒的施舍应如《金刚经》所言:“不住色布施,不住法布施”,也就是施舍时做到无我无人无法,这样才是真正的布施,能最终见到光明的布施。
佛教布施
《四十二章经》中说“贫穷布施难”,贫穷中人自身的吃穿都成问题,又哪有多余的钱财去施舍救济别人,即便是富贵中人,吃穿有余也大多不愿去施舍,施舍之难在于钱财来之不易,在于贪婪吝啬,如果贫穷而能布施,他就使人佩服赞叹,《罪与罚》里的主人公拉斯科尼科夫,一个靠家里供给的穷大学生,自己吃住的费用都相当勉强,在马美拉多夫因醉酒被马踩死之后,拿出仅有的二十卢布,施舍给马美拉多夫的妻子,帮助他们一家人。拉斯科尼科夫虽然杀了人,却没花抢来的一分钱,施舍出的是自己的干净的钱,拉斯科尼科夫天良未泯,就事论事,他的施舍表现了他善良仁慈的一面。
施舍的心态重于施舍本身,施舍还要考虑人的尊严感受,照顾到人的脸面。看过一篇文章,讲一个老太太经常招待过往的吃不起饭的人,她每次都不直接把人叫进来吃饭,总是为人找些活干,比如把院子里的木头从一边搬到另一边,这很明显是在做多此一举无用功,但她总能把理由说得很充分,而不使人怀疑,等那人干完活,他就留下那人吃饭,他也就很是心安理得,很是不失尊严,这看似很公平有劳动有报酬,却是老太太的精心安排,是变相的施舍,叫人干活是假施舍是真,这也正是这位老太太的伟大之处,这种隐蔽的使人有尊严的施舍是世俗施舍的最高境界。
古语所谓“一顿是恩,十顿成仇”,施舍过多过频容易使人滋生不劳而获的心理,依赖于人的心里没皮没脸的心理,有尊严的人渡过难关之后就会拒绝施舍,自己去奋斗,而有些人一旦不再被人施舍,就会反目成仇,还有些人,接受施舍就是为了隐蔽自己的富足。施舍不施舍,这是个问题。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