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到来为什么孩子却想转学不想上学不想进教室,已经开学孩子还没上学怎么办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会通过和集体中其他同学的关系来肯定自己,因此,如果在和同学的交往中出现了问题,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受挫。
一开始只是被某一个朋友拒绝,最后却变成对自己的不信任,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很容易对自己一直以来的行为、态度、说话方式、外貌等产生怀疑,会生出自己
过了一个暑假,面对新的学期,孩子们抱着一切重新开始的心态迎接学校生活,但实际上情况一点儿也没有改变。本来下定决心“下学期我一定要好好试试看才行”,但是班上的同学都已经彼此认识了,好像很难自然而然地融入某个小集体或是和某个人亲近。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会通过和集体中其他同学的关系来肯定自己,因此,如果在和同学的交往中出现了问题,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受挫。
一开始只是被某一个朋友拒绝,最后却变成对自己的不信任,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很容易对自己一直以来的行为、态度、说话方式、外貌等产生怀疑,会生出自己有问题、不够好、是个怪人等负面的想法,也会生出想要转学的念头。
遇到这样的问题,家长们总是恼怒又无能为力,有的会对孩子进行一番教育,还有的甚至会先打一顿,但这样做并不能打消孩子的念头,反而让孩子更加叛逆。
如何做才能真正解决并打消孩子的念头呢?在《与青春期孩子的18场关键对话》中,作者对这个问题给了家长们很多实用性建议。
01
孩子想转学,不想上学,不想进教室怎么办?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会通过与班级中其他同学的关系来肯定自己,如果人际交往出现问题,往往就会生出“退学重来”的念头。
对某些孩子而言,就算他人只是单纯地想亲近他们的好朋友,也会给他们带去威胁,他们会担心好朋友被抢走,或是他们被疏远。
父母需要让孩子明白“与人交往,先从关爱自己开始”“有人不喜欢自己是很正常的事情”非常重要。试着帮助他了解那个拒绝与他交朋友的孩子以及其他孩子的想法,让他了解“有人不喜欢自己是很正常的事情”。
要让这个孩子认真思考,其实他并不是没有和自己亲近的好朋友,也让他试着策划一些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做的事。
要让他明白,和相处不愉快的朋友,本来就不会进行基本的问候、日常对话,更不会表现得很亲密或放低姿态示好,让他试着接受“不在乎对方的反应”本来就是个人自由,不要因此就向原本和自己关系还不错的朋友表现出自己很痛苦、很烦恼的样子,也不要因此采取说别人坏话的方式来获得其他朋友的认同。
因为有一天,或许自己又会与所说坏话的孩子和好或变得亲近,而之前说的坏话很可能像回旋镖一样朝着自己飞来,让彼此的关系再度恶化。虽然对孩子而言,这些方法并不会让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全部消失,但至少可以让他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回安全感。
其实大部分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都有这样的不安,也都希望能够获得他人的关心与支持。父母可以和孩子就如何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的问题展开讨论,帮助孩子度过这段时期。似乎越来越多的孩子不懂得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让家长们很担心。
其实,人际交往也是需要学习的,孩子若在家庭中有与父母、兄弟姐妹良性互动的经历,往往能更好地与家庭以外的人建立起友谊关系。
在《与青春期孩子的18场关键对话》中,给了父母们一些可以向孩子提出的一些建议,如自己先打招呼、先开口跟对方说话、主动帮助朋友、帮助了朋友不要期待对方感谢自己、不迟到或缺席、准备好该带的东西、好好准备考试、准时交作业、上课不打瞌睡、努力念书提升成绩;如果真的要转学,到了另一个学校也不要错过交朋友的机会,在上下学的路上或休息时间都可能有人跟自己说话,因此建议他们不要戴耳机、穿着要整齐、头发要整理好、保持仪表端正的状态、吃完午餐后要好好刷牙等。
02
孩子说:“也没怎样,就是不想去啊”怎么办?
“没什么”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与成人沟通时的常用语言,有时候连他们自己都没有察觉这句话背后隐藏的含意。
其实父母用心揣摩孩子的内心,认同孩子的处境比威胁和劝导更有用。
“我讨厌去学校,我要休学。”有一天,一个孩子突然对妈妈这么说,问他理由,他只是说:“也没什么,就是不想去啊。”孩子特别固执,说不去就不去,妈妈虽然慌乱,却无可奈何,只好让他先去学校获得老师的同意后再说,也就这样先将问题搁置了。
后来,孩子辗转到心理咨询室,对咨询老师说:“读书也不能保证一定会成功。”“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但是如果来学校上课的话,练习写作的时间就会不够。”“想要有更多的时间,多了解自己。”听完他的休学理由后,咨询老师问他是不是还有其他原因,这时候他才说出自己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与苦恼。
“没什么”是孩子回答问题时很容易脱口而出的话,父母应该怎么解读这句话呢?这句话背后可能包含了很多含意,有时候可能连孩子自己也无法察觉它背后的含意。孩子如果突然做出意料之外的行动或说出不同寻常的言语的时候,通常都是有原因的,这些都表露出孩子内心长久以来不断挣扎的痛苦。
孩子在说“我没有问题,我很好”的同时,可能下意识地想要逃避某种不舒服与痛苦的感觉,他的表现看上去会很别扭,往往自己就先与其他人保持距离了。
帮助这样的孩子,家长们需要聆听“想要休学”这句话背后的含意。可以先以“哦,原来你觉得这么辛苦啊!”“原来生活中有让你这么不舒服和不满意的事情,竟让你想要休学啊!”这样的话语来接近孩子,抚慰孩子的心灵,然后去倾听并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并适度地给出建议和帮助。
因为担忧,若忍不住又是威胁又是劝导地说“无论怎样都一定要去上学”,这对孩子一点儿帮助也没有。
请父母记得,即使满腔怒火,也不要对固执又内心脆弱的孩子说“你自己的人生你想怎样随便你”“以后后悔了我才不管你”“连这个都办不到的话,你以后到底要怎么办啊”这类气话,但是像“加油,再忍耐一下,撑过去吧!”这类的慰藉与鼓励对孩子也没有什么帮助,孩子听到这样的话,只会觉得父母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有多累。
这时候,不如对孩子说“你真的辛苦了,很累吧”,对他们的处境予以认同,进而让他们愿意与自己做更深入的交流。
03
孩子有事不想跟妈妈说,怕她找到学校去怎么办?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往往会通过网络媒体建立社交关系,以回避自己在学校生活中碰到的社交困扰。
父母需谨慎采用类似“去学校理论”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帮助孩子解决矛盾。
和以前不同,除了成绩和升学问题,现在的父母还需要花很大精力关注孩子的社交问题。他们似乎不太擅长与人直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也比较难建立与维持一段稳定的友谊关系。如果孩子在人际交往中遇到问题,父母的首要任务是判断孩子究竟是与他人产生了争执,还是遭遇了排挤或霸凌。
有时,就算大家在一起玩得很好,用言语或行动将怒气发泄在比自己弱的同学身上的事情仍然不断上演,许多孩子也因此害怕朋友背叛自己,不敢将心里话和盘托出,时常感到孤单寂寞。在这样的情况下,与无须见面的网友建立短暂的友谊关系似乎让孩子觉得更自在。但是,孩子们将日常生活中的纷争转移到社交网络中的做法,也会造成新的问题。
这些孩子大多不会去考虑后果,一时冲动,就将自己心里的想法全部在网络上公开。因为发布的内容任何人都看得到,网友并不用以自己的真实身份对发表的内容进行评论,所以更容易留下激烈、极端的留言,也更容易凝聚成一个小团体,对某个孩子做出残酷的攻击行为,最后发展成言语暴力或网络霸凌事件。
作为父母,有时候明明知道孩子正面临着困境,却找不到合适的应对方法,有时还会做出很不恰当的反应。有些父母会以宣泄自己的情感和表达自己的欲望为先,结果让孩子陷入更难的境地。
例如,打电话或直接去找让自己的孩子受伤害的同学理论,把事情闹得很大,难以收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与年幼的孩子不同,对他们摆出大人的架子,不但无法让他们认错,反而很容易招致攻击性的行为,他们十之八九会挑衅:“阿姨,你先管好你自己吧!”你可能想冷静地面对他们的挑衅,明确地“警告”或温和地“劝告”对方,但这些方法大概只对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有效。
当孩子在人际交往中遇到问题时,父母到底应该介入哪种程度,这取决于孩子的个性与实际状况。其中最重要的是,先充分了解孩子对父母介入的态度。当孩子之间已经从最开始的为小事吵架、开让对方不舒服的玩笑、在社交网络上与其他孩子说别人的坏话,发展成了霸凌行为时,如果自己的孩子是被伤害的一方,父母一定要积极主动地介入,以免发生危险。
当然,这并不是说发现后就立马报警,我们应该先向当事者了解情况,确认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父母也不要有先入为主的解决方式,询问孩子自己想要怎么做也很重要,例如,“要不要去学校找相关负责人?或是和对方直接面对面地沟通?”,等等。
另外,因为班主任能看到孩子从未在父母面前表现出来的一面,所以在了解情况时也要参考班主任的看法与意见,也可以在班主任的安排下与对方的家长见面。
这个过程可能存在很多变量,但是无论如何都别忘了自己的孩子还要与其他孩子一起相处很长的时间,千万不要让孩子在学校变得孤立无援。
还有,无论决定用什么方式解决问题,最好能让孩子接受心理咨询,孩子可以在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学习如何缓解被排挤或遭遇霸凌时的压力,以及应对的正确方法,这对孩子会有很大的帮助。
开学季来临,为什么很多孩子不想上学?
新学期即将到来,很多孩子接连面对学校产生了严重的抵触心理。不想读书、不想去接触同学与老师,更有甚者表现出各种身体不适。
实际上,“开学综合征”可不是心理学上诊断名词,它只是代表了临近开学时学生们的一种不适应状态。“对年纪比较低的学生和幼儿园的孩子来说,这种不适应可能表现为‘分离焦虑’,而对于大学生,则可称之为‘适应障碍’。
为什么家里孩子不想上学?这是首当其冲的问题。只有寻得根本才能对症下药。对于这个问题,我把孩子进行了一个年纪群体划分。
幼儿园小学生:恐惧从孩子自身的角度来说,尤其对于年幼的孩子。很多都是内向敏感,胆小懦弱,具有严重的依赖心理。八岁之前的小孩,不会有“道德”的观念,更趋向于从外界的鼓励和批评中获得方向。这种教育方法更适合以诱导为主,培养他的兴趣。孩子的世界非常简单,学校让我觉得快乐我就喜欢,否则更宁愿待在家中这种安全地带。他们不想上学的出发点更多是源于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家长更多应该给孩子传递一种积极的暗示,告诉他们学校有很多小伙伴和好玩的活动,让他勇敢的走出去与外界进行接触。
初高中生:厌烦
曾经有则新闻,初中生家里有14套房子,反问记者说靠收房租就够吃三辈子了,为何还要上学?
这阶段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想法,对学校也有了基本的认识。对于初高中的孩子,中考高考上大学赚大钱就是他们读书的根本目的,或者说这也是社会的主流思想。他们并不会也没有时间去思考上学的意义,因为读书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功利性的一种程序,而这种重复的劳作,在没有足够的动力支撑下,很容易让他们感觉厌烦。教育从来不是学校的事情,家庭社会都逃不了干系。可是当今社会风气浮躁,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倾向。娱乐圈小鲜肉、主播等的日进斗金,对于这些叛逆期的青少年来说都是不小的诱惑。这个年龄段的问题少年频发,他们发现有比上学更有意义的事,自然产生了厌学倾向。说到底,将学习和一些世俗的东西等价起来,只能说是教育的悲哀。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需要正确的引导。家长以身作则加之与学校老师的配合,才能共同扭转孩子这种浮躁且功利的上学观。
大学生:逃避
他们更多并不是不想上学,而是想逃避大学里的一些人和事。孤立无援需要自理的生活、复杂的宿舍室友关系、毫无兴趣的课程.....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方向,他们进入了大学心理的一个疲惫期。这一阶段的成年人更多需要强大自己的内心,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也许真正实施起来很难,其实当你放慢想法而仅仅去做,你就会发现你并不是单纯的在学习某样东西,而是用岁月在积累一些东西。一些你现在不知道是什么却影响一生的东西。那些东西在你的职业生涯中叫经验,在你的白发年纪中叫回忆。
孩子因为转学不适应新环境不想上学怎么办?
要根据孩子心理的需求做相应的接纳,然后再和孩子沟通。
1、心理上认可和接受,及时调整心态,尽快适应新环境。
2、确立新的目标。
3、加强对自我的管理,克服依赖心理。在学习上做到自主,改进学习的方式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生活上做到自理自立,行为上严格要求自己。
如何尽快适应新环境
1、“前辈”请出列
为加速转学生对新班级的适应,这时,“前辈同学”应该先出列。孩子对于新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需要有人来导引的。这时,同学能够发挥的作用明显强过老师。但委派前辈这件事,却需要老师站出来推一把。
仔细观察班上同学的特质,选出具热忱、愿接纳、能包容、可同理的同学。如果孩子之间的兴趣与话题频道相近的话,那么对于刚转进班上的孩子,在适应与融入班级的互动上,将扮演推进器的功能。
2、小圈子的攻与守
孩子们的人际关系很微妙,一般来说,低年级的孩子只要彼此能够玩在一起,这时“我们”就是朋友。但随着年龄增长,到了高年级或青春期,小圈子、小团体、死党或好搭档等关系便一一成形。
对于转学生来说,好一些的,只是打不进该团体,但差一点的,却有可能面临被孤立甚至欺凌的威胁,例如只要谁谁谁跟XX接近,小心就要倒大霉了。对于刚转进来的孩子来说,这像是一种不能承受之重。
对于教室里的人际生态,老师必须了如指掌,且事先预防。不能让转学生总是被疏远,同时也要避免让转学生在班上太过于抢眼,以免遭嫉妒而受排挤——这里的“抢眼”,指的是老师在关系的拿捏上,避免让小圈子里的同学认定老师太过于偏心或关注对方。
3、勇气的保持
对于全新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陌生情境的调适,转学生需要一股源源不绝的勇气。这勇气不能单靠孩子本身来发酵、酝酿,班上的老师及同学也要适时给予支持、肯定与回馈。
4、分组活动的归属发酵
对于刚转入的孩子来说,与其面对全班众多人数的不知所措,倒不如透过小而美的分组互动,在特定范围内、有限人数里,先培养与滋润彼此的归属关系。
这时的分组模式,请延续先前所提及的“强迫分组”,依老师的决定方式,让每个人都有归属的组别,以减少初期的自由分组(同学自行寻找、邀约、决定)可能发生的大家对新同学的疏离、排挤或拒绝。
5、放学后的友伴关系
除了在学校里,老师对孩子融入班级的营造与经营之外,父母在孩子因转学而需面对的人际压力应对和调适上,也应该有使力的地方,可以协助孩子建立“放学后的友伴关系”,让人际互动有所延续。
由于每个孩子居住的环境与就读的校园氛围不尽相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安全的考虑范围内,平时能够让孩子和新班级的同学一起走路回家,关系最是美好。若还能在巷弄间、小区里、住家附近,甚至于放学后留在学校球场玩耍、活动,也是一种让关系保持恒温的方式。
有时,孩子不得不安排课后安亲班①的活动。这时,如果有机会与同班同学在同一家安亲班学习,未尝不是另一种“加量”的关系延续。
当然,如果让孩子主动邀请新班级的同学到家里玩,更是加速破冰的一种方式,让孩子能在更短时间内,融入新的同学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