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大肠杆菌的病原「禽大肠杆菌病第一部分病原简介」
大肠杆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短杆菌,大小0.5×1~3微米。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芽胞,有鞭毛,常无可见荚膜、两端钝圆的短杆菌;需氧或兼性厌氧,有呼吸和发酵两种类型。大肠杆菌是动物肠道中最主要且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菌,主要生活在大肠内,几乎占粪便总重的1/3。一般多不致病,为动物肠道中的常居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肠道外感染。某些血清型菌株的致病性强,引起腹泻,统称致病性大肠杆菌。
图一: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
2、培养特性
在普通培养基
形态 特征
大肠杆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短杆菌,大小0.5×1~3微米。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芽胞,有鞭毛,常无可见荚膜、两端钝圆的短杆菌;需氧或兼性厌氧,有呼吸和发酵两种类型。大肠杆菌是动物肠道中最主要且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菌,主要生活在大肠内,几乎占粪便总重的1/3。一般多不致病,为动物肠道中的常居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肠道外感染。某些血清型菌株的致病性强,引起腹泻,统称致病性大肠杆菌。
图一: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
2、培养特性
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最适温度为37℃,生长温度范围为15-46℃。
有3种菌落:①光滑型(居多数):边缘整齐、湿润、呈灰色,表面有光泽,在生理盐水中容易分散;②粗糙型:常见于新分离的菌株。菌落扁平,干涩,边缘不整,在生理盐水中易发生自家凝集;③粘液型:有荚膜的菌株常见,培养基中含有糖类或在室温中放置易出现。
在麦康凯和远藤氏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可形成红色菌落,缘于大肠杆菌能分解乳糖所致,可与不分解乳糖的细菌相区别,所以叫选择培养基。
3、抗原构造与血清型
大肠杆菌的抗原构造及血清型极为复杂,抗原主要有菌体 (O)抗原(细胞壁脂多糖)171种、表面(K)抗原(O抗原外层的多糖)103种和鞭毛(H)抗原60种,此外还有菌毛(F)抗原。血清型用O:K:H,O:k,O:H表示,因此大肠杆菌的血清型众多,常见的血清型K88和K99,现被命名为F4和F5型。在170种“0”型抗原血清型中约1/2左右对禽有致病性,但最多的是O1、O2、O78、O35四个血清型。一个畜 (禽)群如不由外地引进同种家畜 (禽),其病原性菌株常为一定的1一2种血清型。
4、大肠杆菌致病机理
根据大肠杆菌引起腹泻的机制和毒力因子,将引起动物疾病的大肠杆菌命名为肠毒素性、肠致病性、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其致病机制如下:
①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病:分泌细胞毒素,从功能上而非结构上影响肠上皮细胞,引起电解质和分泌液变化,导致分泌性腹泻,一般不见肠黏膜眼观病变;
②肠致病性大肠杆菌病: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菌株并不入侵肠上皮细胞。由细菌毒素和急性炎症及其调节因子和降解酶引起的细胞急性凝固性坏死,可见肠黏膜急性出血炎症和纤维蛋白渗出;
③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病:入侵肠上皮细胞,引起肠黏膜上皮细胞坏死、炎症和出血,从而导致结肠液的吸收减少和吸收障碍性腹泻。由细菌毒素和急性炎症及其调节因子和降解酶引起的细胞急性凝固性坏死。最有名的是引起人出血性肠炎的血清型O157:H7(在动物主要见于牛);
④肠侵袭性大肠杆菌病:可侵入大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表层进行生长繁殖,引起黏膜炎症反应和溃疡;
⑤肠毒血症性大肠杆菌病:大肠杆菌水肿毒素可引起中动脉/小动脉纤维素样变性,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广泛性组织水肿(猪水肿病);
⑥败血性大肠杆菌病:可能是由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最开始表现为消化道症状,然后进一步发展成为肠毒血症性大肠杆菌病。
大肠杆菌引起的肠道外感染(如气囊炎、心包炎、肝包膜炎、肺炎)主要是缘于肠道大肠杆菌移位或消化道以外的途径感染所致。
5、抵抗力不强
50℃30分钟、60℃15分钟死亡。
常用消毒药均有效,在自然界的水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常用的消毒药如2%-3%的氢氧化钠溶液、0.5%的新洁尔灭等均易将其杀死。
对磺胺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抗生素等药物敏感,但极易产生耐药菌株,常为多重耐药。
文章评论